纪念新西兰种子科学家莫里·希尔教授
南志标*, 王彦荣
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甘肃 兰州 730020
*通信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 E-mail: zhibiao@lzu.edu.cn

作者简介:南志标(1951-),河北曲阳人,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草业科学家。

2019年6月13日, 收到新西兰梅西大学朱昌平教授的邮件, 告知莫里· 希尔(Murray Hill)教授(图1)于6月10日病逝。虽然清楚地知道“ 人固有一死” , 但突然听到希尔教授去世的消息, 还是感到莫大的震动, 万分难过。

图1 莫里· 希尔教授

希尔教授是国际著名的种子学家, 我们在科研生涯的早期, 都曾在希尔教授的指导下学习和从事过研究。志标于1984年初, 作为访问学者, 在希尔教授和朱昌平教授的指导下, 从事种子质量研究达6个月之久。彦荣在希尔教授的帮助下, 曾于1984和1987年, 先后参加了梅西大学种子技术中心的种子检验培训班和攻读种子学的硕士学位。自那时以来, 我们一直保持着联系。记得彦荣最近一次见到希尔教授夫妇, 是2014年, 在苏格兰召开的国际种子检验大会(ISTA)年会。虽然希尔教授略显老态, 但风采依旧不减当年(图2)。

图2 2014年在苏格兰举办的国际种子检验协会年会
王彦荣(中间)与希尔教授夫妇

朱昌平教授的来信, 打开了我们封存了30多年的记忆, 希尔教授的为学、为师、为人以及和我们在一起的点点滴滴都浮上了心头。在我们的记忆中, 希尔教授是一位优秀的种子科学家、杰出的教育家、成功的农场主、对华十分友好的新西兰朋友。

希尔教授1939年出生于新西兰, 分别于1963、1965和1972年在梅西大学获得农业科学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硕士学习期间, 专攻植物病理学; 博士学习期间, 在沃特肯(Watkin)教授的指导下, 专攻种子生产学。沃特肯教授是国际著名的草地农学家, 我们所熟知的朱昌平、澳大利亚的Bob Clements 和Ken Hodgkenson都出自沃特肯教授的门下。

希尔教授大学毕业后, 就职于新西兰国家种子检验站, 并于1971年升任站长, 该站是新西兰全国唯一的官方种子检验机构, 负责所有农作物种子的检验和质量管理。在该站的工作, 丰富了希尔教授的实践经验, 也使他进一步明确了生产对种子质量和管理的需求。

1973年, 锐意进取的希尔教授离开了工作长达10年的国家种子检验站, 应聘担任了梅西大学农学系的高级讲师, 讲授“ 草地农学” 及“ 牧草种子生产” 等课程, 并开展种子生产研究。1976年, 在沃特肯教授的支持下, 希尔教授创建了梅西大学种子技术中心, 并任主任。种子技术中心的培训和日常经费由新西兰外交部提供, 日常工作由梅西大学农学院管理, 除主任外, 另有两位高级讲师、三位实验员和一位秘书, 相当于农学院下属的一个系。希尔教授于1991年晋升为梅西大学作物和种子学教授。1998年和John Hampton一起前往林肯大学工作, 创建了新西兰种子技术研究所, 并继续担任作物和种子学教授。2004年从林肯大学退休, 与妻子Karen一起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Gatton 校区创建了澳大利亚种子技术研究所和具有国际种子检验协会认证资质的种子检验实验室。2014年Karen去世后, 他返回新西兰居住。

希尔教授是一位优秀的种子科学家, 他的研究领域涉及种子科学的各个分支, 但尤以种子生产和种子储藏见长。他的博士论文以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猫尾草(Uraria crinita)和绒毛草(Holcus lanatus)种子生产为题, 研究明确了放牧、施肥、灌水和收获等措施对种子生长发育的影响, 提出了判定和应用这些管理措施的指标和关键时间节点, 建立了一整套科学的种子生产技术体系。他的研究成果在生产中迅速推广应用, 一改传统种子生产中的盲目性, 大幅度提高了全国的牧草种子产量。相关研究成果在《Grass and Forage Science》发表多篇论文, 并由此奠定了在国际学术界种子生产领域的学术地位。他对种子水分含量的研究, 指出了种子含水量高的危害, 以及判定的指标, 首次提出了含水量可作为种子收获的指标, 发现牧草刈割后10 d之内, 种子仍可以继续进行后熟。据此, 将以往传统的联合收割的机械作业, 改为先刈割再脱粒的分解作业, 显著提高了种子的产量与质量。他研究并明确了温度与水分对种子储藏质量的影响, 改变了新西兰农民对种子干燥的传统做法, 将以往用袋子储藏种子, 改为了用方形储藏箱储藏种子, 并增加了热风干燥系统, 从而有效地提高了种子的质量和寿命。这一成果推动了新西兰和相关国家的种子储藏与质量管理。相关成果发表在《New Zealand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earch》和《Se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他也因此长期担任国际种子检验协会(ISTA)种子储藏与水分委员会的主席和委员。

希尔教授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梅西大学种子技术中心是国际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中心成立的主旨之一便是通过培训和教育, 促进相关国家种子生产、加工、质量管理和种子流通等领域的发展, 进而提高全球种子生产和应用的质量。中心根据实际需要, 设计了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方案, 既包括以应用型人才为主的、为期4个月, 可获得证书的种子技术员培训和 1年制的研究生培养; 也包括硕士、博士研究生等高级人才的培养。同时也为从事其他领域的研究生提供种子学的课程。中心的另一个职责是在全球范围内组织区域性的种子技术培训和研讨, 主要面向东亚、东南亚和亚太地区, 为这些地区培养了众多的专业技术人才(图3)。在设计区域和全国性的种子培训班时, 希尔教授很重视实践, 一般都要包括田间考察、种子检验和理论知识, 将实践、技术与理论紧密地结合起来。希尔教授在种子技术培训与人才培养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据不完全统计, 他在梅西大学和林肯大学培养的学生来自64个国家, 达1200余人。这些学生回到各自的国家之后, 发挥了积极的引领作用, 带动了本国的种子生产及种子质量管理。希尔教授认为, 一个种子计划成功与否, 关键在人才, 在于教育与培训。他曾于1996年在ISTA的大会上疾呼“ 20年前, 很多国家花费了数以亿计的经费推动种子认证, 但20年后的今天, 我们不得不承认, 全世界只有5%的农户用到了经过认证的种子。究其原因, 就是缺少教育与培训、缺少训练有素的人才” 。

图3 1988年梅西大学种子技术中心全家福
前排中间为希尔教授、后排左4为王彦荣, 背景为梅西大学种子技术中心

在希尔教授的教育理念中, “ 因材施教” 是一个重要观点。他针对每一位研究生的特点和所在国家的需求, 精心设计相关课程和研究课题, 以保证学生学成回国后能够发挥作用。比如, 他根据志标在国内研究生学习期间的积累, 为他确定了研究储藏条件、机械损伤、种带真菌等因素对玉米种子质量的影响。在6个月内, 取得了圆满结果, 向学校提交了一份长达四五十页的研究总结报告, 并在我国的《作物学报》发表。彦荣在读硕士学位时, 他考虑到将来在中国, 种子的培训与教育将是重要的内容, 因此专门为她设计了一门教育技术的课程, 学习教育的基本理论、方法以及先进的媒体教育。这门课程还给彦荣配发了当时比较少见的便携式摄像机, 要求她拍摄一个15 min左右的视频节目, 拍完以后, 自己编剪, 形成一个完整的视频片, 作为作业上交。为彦荣确定的硕士研究生方向为红三叶(Trifolium pratense)种子活力与质量表现关系的研究。在Hampton教授和他的精心指导下, 研究达到了预期目的, 并有所创新, 研究成果在《Plant Variety and Seed》《Se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和国际草地大会论文集等发表了数篇论文。自那时以来, 彦荣一直将种子活力的研究领域之一, 并长期担任ISTA活力委员会的成员。

希尔教授认为制定一个成功的种子人才培训项目, 经费固然重要, 但其中最关键的是要因材施教, 发现和培养优秀的学科引领人物, 增强他们传授知识的能力, 提高管理技能和技术水平。同时要结合当地的情况, 利用当地的条件和作物, 培养当地可用的人才。他的这种教育理念, 集中体现在2005年发表在《Se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的长文中。

希尔教授关注学生的成长, 希望不仅学有所成, 而且学为所用。梅西大学种子技术中心曾经做了一个毕业生20年后工作状况的全球性调查, 发现有22%的学生并没有从事种子方面的工作。他为此感到十分难过, 并大声疾呼要从政策及其他方面解决这一问题, 在全球领域推动种子科学与技术的变革, 提高种子的质量。

希尔教授是一个充满活力的人, 他的办公室在种子技术中心的大门口, 学生进出都要经过他的办公室, 经常看到他在奋笔疾书, 那多半是在修改学生的论文。我们的论文交给他, 最多两天他就会改回, 效率很高。他常常说“ 一个人加班与否并不重要, 关键是看他工作效率如何, 如果能在工作时间完成承担的任务, 不再加班, 这是应该提倡的, 也是非常了不起的” 。

希尔教授对学生从不声色俱厉, 往往从玩笑和幽默中让学生体会到自己的不足。记得有一次, 一位泰国来的博士研究生直到下午才来实验室, 当其经过希尔教授办公室时, 希尔教授大声说“ Good morning” 。恰巧志标在旁边, 好奇地问“ 已经是下午, 为什么要说早上好” 。希尔教授说“ 他本该早上来, 但现在我才第一次见到他, 所以我和他说‘ 早上好!’ ” 。那位学生显然知道自己的错误, 满脸通红, 这种寓批评于玩笑之中的艺术是相当高超的。

希尔教授不但是一位出色的科学家、杰出的教育家, 也是一位成功的农场主。他在梅西大学工作期间, 拥有一个200 hm2的果园。为了管理果园, 他利用业余时间又考取了园艺学一年制的研究生, 并获得了证书。希尔教授刚买到果园时, 果树都很小, 尚未到结果时期。他运用所学知识, 在果树的行间播种白三叶(T. repens), 生产种子, 连续两年种子都获丰收, 市场销售价格很好, 获得了丰厚的回报。这种能文能武的全才, 使我们由衷地敬佩。

希尔教授为人热情, 对中国十分友好, 凡是遇到需要帮助的中国留学生, 他都竭尽全力给予支持。当时的中国留学生也以他们勤奋好学的精神为祖国赢得了荣誉。他积极争取经费, 为彦荣先后2次来新西兰学习提供了经费支持。鉴于彦荣在攻读硕士期间获得了课程全A的成绩, 他主动提出继续为她提供资助, 支持她继续攻读博士学位。虽然因为国内需要未能如愿, 但希尔教授的帮助却永远铭记在心。正是这种帮助, 为甘肃草原生态研究所创办农业部草种子质量检验中心奠定了人才基础。

对其他的中国留学生, 希尔教授也是尽可能地给予帮助。每年他都拿着奖学金的目录和要求, 为每位学生推荐合适的奖学金。现在梅西大学设立的“ 任继周教授奖学金” , 也是这些奖学金中的一项。每项奖学金的奖励额度虽然不多, 只有1000~3000新元不等, 但对解除学生学习、生活的后顾之忧很有帮助。

1987年, 希尔教授应任继周先生邀请, 作为中国农业部举办的全国牧草种子检验培训班的主讲教师, 来兰州授课(图4)。1990年, 又派他的妻子Karen再次来兰授课。Karen来时, 自费托运了六七十千克的试验材料, 多年后, 兰州大学种检中心检验和培训用的仍然是Karen带的材料。其夫妇二人对中国的深厚感情, 由此可见一斑。可以告慰希尔夫妇在天之灵的是, 他们为之付出了辛勤汗水的, 设在兰州大学的农业农村部牧草与草坪草种子质量中心, 多年来始终处于全国同类机构中的领先地位, 为国家的草业生产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图4 1987年希尔教授来兰州为全国牧草种子技术培训班授课
紧邻希尔教授右侧者为王彦荣

人们常常用“ 择一事, 终一生” 来形容毕生从事某一领域工作的人, 希尔教授正是这样的人。从1963年大学毕业, 到2004年退休, 在种子领域整整工作了41年, 他的辛勤奉献在科研、教育及咨询方面为新西兰乃至全球的种子生产、种子质量管理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因此获得了新西兰皇家学会的勋章、新西兰农业学会、园艺学会及其他学会的奖励。斯人已去, 精神永存!希尔教授虽已离开了我们, 但他的研究成果正在不断化作农民的生产实践, 创造着更多的产值, 持续造福广大农民。他传授的科技知识和技能, 通过他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学生、学生的学生……, 正在不断的传承与发展……

致谢:承蒙新西兰梅西大学朱昌平(A.C.P. Chu)、Cory Matthew, 林肯大学John Hampton提供希尔教授的有关信息; 兰州大学夏超、张雅雯和崔雪莲查找希尔教授的相关论著, 一并致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