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慧生. 马铃薯育种学.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3. 卢毕生, 陈雄庭. 马铃薯品质育种研究进展. 福建热作科技, 2005, 30(1): 33-35. 金黎平, 屈冬玉, 谢开云, 等. 我国马铃薯种质资源和育种技术研究进展. 种子, 2003, (5): 98-100. 刘宝玉, 胡俊, 蒙美莲, 等. 马铃薯黑痣病病原菌分子鉴定及生物学特性. 植物保护学报, 2011, 38(4): 379-380. 张笑宇. 马铃薯抗黑痣病鉴定技术及其抗病机制研究. 呼和浩特: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2. 甘霖, 于肖夏, 于卓, 等. 马铃薯杂种F1无性株系的ISSR鉴定. 植物研究, 2013, 33(2): 243-247. 李长青, 于肖夏, 于卓, 等. 马铃薯杂种F1的SSR鉴定. 西北植物学报, 2012, 32(7): 1355-1360. Buso J A, Boiteux L S, Peloquin S J. Multitrait selection system using populations with a small number of interploid(4x-2x) hybrid seedlings in potato: Degree of high-parent heterosis for yield and frequency of clones combining quantitative agronomic traits. TAG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 1999, 99(1): 152-158. 孙继英, 王屾, 肖本彦, 等. 不同施肥量马铃薯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化及与产量性状相关性的研究. 安徽农学通报, 2009, 15(11): 100-102. 张荣. 马铃薯主要农艺性状配合力和遗传相关的研究. 兰州: 甘肃农业大学, 2008. 陈学林, 王彦彪, 马虎生, 等. 定西市主要栽培马铃薯品种的农艺性状和营养价值分析.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46(6): 71-73. 蔺海明, 周建军, 王蒂, 等. 大整薯稀播对马铃薯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草业学报, 2011, 20(3): 304-308. 郭江涛, 杨彩玲, 王元元, 等. 马铃薯块茎重量与淀粉含量的相关性探讨. 科技信息, 2012, 19: 456-457. 张永成, 田丰. 马铃薯试验研究方法.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 沈宝云, 刘玉汇, 张俊莲, 等. 马铃薯块茎GBSSⅠ基因的cDNA克隆及其序列特征分析. 草业学报, 2010, 19(5): 1-8. Ozturk E, Kara K, Polat T. The effects of nitrogenous fertilizer forms and application times on tuber yield and tuber size of potato. Journal of Tekirdag Agricultural Faculty, 2007, 1(5): 109-116. Claudia J, Uwe S, Mohammad R H, et al. Simultaneous boosting of source and sink capacities doubles tuber starch yield of potato plants. 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 2012, 10(9): 1088-1098. 张新永, 郭华春. 马铃薯淀粉含量与生长特性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作物杂志, 2004, 1: 48-50. 李军, 李玉华, 刘喜才, 等. 马铃薯炸片品质与干物质含量早期选择的研究. 中国马铃薯, 2001, 15(1): 17-19. 吴艳倩, 徐建飞, 马丽娜, 等. 马铃薯抗低温糖化育种研究进展. 中国马铃薯, 2012, 26(2): 108-115. 纳添仓, 季克震. 加工型马铃薯品种的性状要求及育种方法. 青海农林科技, 2001, 3: 18-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