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张立峰. 论华北农牧交错带生态与经济建设的策略与途径[J]. 应用生态学报,2003,(11):2054-2056. [2] 闫玉春, 唐海萍. 草地退化相关概念辨析[J]. 草业学报,2008,17(2):93-99. [3] 张立峰. 华北农牧交错带生态恢复与经济发展的相悖与互依关系[J]. 草地学报,2004,(1):70-74. [4] 黄黔. 我国的生态建设与生态现代化[J]. 草业学报,2008,17(2):1-8. [5] 赵雪雁. 高寒牧区草地退化的人文因素研究——以甘南牧区玛曲县为例[J]. 草业学报,2007,16(6):113-120. [6] 张树安, 刘夏波, 王昕. 草原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模型新探[J]. 经济问题探索, 2007,(8):87-92. [7] 赵成章,周立华. 草地资源的外部性特征分析[J]. 生态经济, 2004,(S1):107-109. [8] 韩友文. 饲料与饲养学[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2.18-56. [9] 庞之洪,熊本海. 中国饲料数据库[J]. 中国饲料,2000,(11):25-27. [10] 安渊,李博,杨持,等. 植物补偿性生长与草地可持续利用研究[J]. 中国草地,2001,(6):1-5. [11] 周秉荣,马宗泰,李红梅,等. 刈牧胁迫对高寒草甸牧草补偿生长的影响[J]. 草业科学,2007,(4):79-83. [12] 董文茂,阿柱. 草原生态恢复思路之变:禽北上畜南下[J]. 环境,2007,(8):40-42. [13] 郑丕留. 中国家畜生态[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2. [14] 郭正刚,张自和,高淑兰. 河西绿洲区草畜间粗蛋白质和能量供求关系及其调控措施[J]. 草业学报,2002,11(3):22-28. [15] 吴庶青. 蛋白原料短缺状况下的思考[J]. 北方牧业,2007,(22):6. [16] 谢正磊,林振山,齐相贞. 可再生资源非线性收获的策略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1):8-11. [17] 董世魁,江源,黄晓霞. 草地放牧适宜度理论及牧场管理策略[J]. 资源科学,2002,(6):35-41. [18] 常旭虹,赵广才,张雯,等. 作物残茬对农田土壤风蚀的影响[J]. 水土保持学报,2005,(1):28-31. [19] 杨秀春,严平,刘连友,等. 农牧交错带不同农田耕作模式土壤风蚀的风洞实验研究[J]. 土壤学报,2005,(5):738-743. [20] 孙新章,张立峰,成升魁,等 北方高寒半干旱农牧交错带畜牧业地位问题研究[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2,20(3):104-108. [21] 董世魁. 什么是草原载畜量[J]. 草原与草坪, 1998,(1):6-11. [22] 刘定祥,邱元明,罗艳芬. 草地适度载畜量[J]. 中国草食动物,1999,(2):12-13. [23] 杨正礼,杨改河. 中国高寒草地生产潜力与载畜量研究[J]. 资源科学,2000,(4):72-77. [24] 贾幼陵. 关于草畜平衡的几个理论和实践问题[J]. 草地学报,2005,(4):265-268. [25] 李银鹏,季劲钧. 内蒙古草地生产力资源和载畜量的区域尺度模式评估[J]. 自然资源学报,2004,(5):610-616. [26] 钱拴,毛留喜,侯英雨,等. 青藏高原载畜能力及草畜平衡状况研究[J]. 自然资源学报,2007,(3):389-397. [27] 薛凯. 张家口落实科学发展观调查:调思路结构关系——欠发达地区的“又快又好”之路[EB/OL]. http://theory.people.com.cn/GB/49154/49156/4729122.html,2006-08-22. [28] 国家财政部.加大农业补贴政策实施力度[EB/OL].http://www.gov.cn/ztzl/czsy/content_646790.htm,2007-06-13. [29] 杜雄,张立峰. 论华北农牧交错区退耕区域生态系统生产力的演替与增进机制[J]. 中国农业科学,2007,(12):2788-27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