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黄黔. 我国的生态建设与生态现代化[J]. 草业学报, 2008, 17(2): 1-2. [2] 黄志霖, 傅伯杰, 陈利顶. 恢复生态学与黄土高原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问题[J]. 水土保持学报, 2002, 16(3): 122-125. [3] 刘利年. 黄土高原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研究[D]. 西安: 长安大学, 2004. 1-132. [4] 崔伟中. 流域管理若干问题的研究[J]. 湖泊科学, 2004, 16(增刊): 77-82. [5] 李玉山. 黄土高原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新地位[]. 中国科学院院刊, 1996, (10): 215-219. [6] 曾艳琼, 卢欣石. 林草复合生态系统的研究现状及效益分析[J]. 草业科学, 2008, 17(3): 33-36. [7] 周萍, 刘国彬,侯喜禄. 黄土丘陵区铁杆蒿群落植被特性及土壤养分特征研究[J]. 草业学报,2008, 17(2): 9-18. [8] 柳小妮, 孙九林, 张德罡, 等. 东祁连山不同退化阶段高寒草甸群落结构与植物多样性特征研究[J]. 草业学报,2008, 17(4): 1-11. [9] 张富, 余新晓, 陈丽华. 小流域水土保持植物措施对位配置研究[J]. 水土保持通报2008, 28(2): 195-210. [10] 杨修, 李文华. 农业生态系统种养结合优化结构模式的研究[J]. 自然资源学报, 1998, 13(4): 344-351. [11] 刘黎明, 卿尚华. 黄土高原小流域土地利用系统结构优化与生态设计[J]. 资源科学, 1995, (6): 51-61. [12] 赵麦换, 张翼, 曹世雄, 等. 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壤地类造林树种选择与配置技术研究[J]. 水土保持学报, 2002, 16(3): 43-46. [13] 傅伯杰, 陈利顶, 邱扬, 等. 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地利用结构与生态过程[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2. [14] 陈云明, 侯喜禄, 刘文兆. 黄土丘陵半干旱区不同类型植被水保生态效益研究[J]. 水土保持学报, 2000, 14(3): 57-61. [15] 刘星照, 党如意. 陕北丘陵沟壑区土地资源合理利用问题[J]. 水土保持学报, 1993, 7(1): 92-96. [16] 王礼先. 流域管理学[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9. [17] 林积泉, 王伯铎, 马俊杰, 等. 流域治理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水土保持研究, 2005, 12(1): 68-71. [18] 余海龙, 吴普特, 冯浩, 等. 黄土高原流域雨水利用环境效应评价的方法与指标体系[J]. 中国沙漠, 2005, 25(1): 50-54. [19] 李智广, 李锐. 小流域治理综合效益评价方法刍议[J]. 水土保持通报, 1998, 18(5): 19-23. [20] 杨世伟. 黄土丘陵区水土保持规划指标体系的建立与模型研究[D]. 杨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3. [21] 王莲芬. 层次分析法引论[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0. [22] 李中魁. 黄土高原小流域治理效益评价与系统评估研究——以宁夏西吉县黄家二岔为例[J]. 生态学报, 1998, 18(3): 241-2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