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Greig-Smith P. Quantitative Plant Ecology (3rd edn)[M]. Oxford: Blackwell Scientific Publications, 1983. [2] Kershaw K A, Looney J H. Quantitative and Dynamic Plant Ecology (Third edition)[M]. London: Edward Amold, 1985: 50-127. [3] Gittins R. Canonical Analysis a Review with Applications in Ecology[M]. Berlin: Sprinter Verlag, 1985. [4] 周纪纶, 郑师章, 杨持. 植物种群生态学[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2. [5] 谢宗强, 陈伟烈, 刘正宇, 等. 银杉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J]. 植物学报, 1999, 41(1): 95-101. [6] 李毅, 胡自治, 王志泰, 等. 东祁连山高寒地区山生柳种群分布格局研究[J]. 草业学报, 2002, 11(3): 48-54. [7] 韩路, 王海珍, 周正立, 等. 塔里木胡杨林主要种群空间分布格局与动态研究[J]. 西南林学院学报, 2007, 27(2): 1-10. [8] Pieliu E C. Mathematical Ecology[M]. New York: Wiley-Interserence, 1985: 84-193 . [9] Arista M. The structure and dynamics of Abies pinsapo forest in Southern Spain[J]. 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 1995, 74: 81-89. [10] 魏新增, 黄汉东, 江明喜, 等. 神农架地区河岸带领春木种群数量特征与空间分布格局[J]. 植物生态学报, 2008, 32(4): 825-837. [11] 兰国玉, 雷瑞德. 植物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研究方法概述[J].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03, 18(2): 17-21. [12] 康华靖, 陈子林, 刘鹏, 等. 大盘山自然保护区香果树种群结构分布格局[J]. 生态学报, 2007, 27(1): 389-396. [13] 鲁为华, 朱进忠, 王东江, 等. 天山北坡两种退化梯度下伊犁绢蒿种群空间分布的点格局分析[J]. 草业学报, 2009, 18(5): 142-149. [14] 鲁为华, 朱进忠, 王东江, 等. 天山北坡围栏封育条件下伊犁绢蒿幼苗分布格局及数量动态变化规律研究[J]. 草业学报, 2009, 18(4): 17-26. [15] 刘媖心. 中国沙漠植物志(第一卷)[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5: 250-447. [16]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一册)[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72: 619. [17] 吴征镒. 中国植被[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3: 593. [18]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植物志(第26 卷)[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6: 50-52. [19] 内蒙古植物编辑委员会. 内蒙古植物志(第二卷)[M]. 呼和浩特: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78: 159. [20] 内蒙古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内蒙古植物志(第三卷)[M]. 呼和浩特: 内蒙古人民出版, 1989: 158-160. [21] 中国科学院内蒙古宁夏综合考察队. 内蒙古植被(综合考察专集)[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5: 690. [22] 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 中国沙漠植物志(第一卷)[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5: 9-11. [23] 中国科学院新疆综合考察队,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新疆植被及其利用[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78: 100. [24] 巴哈尔古丽, 汪志军, 郭中军, 等. 珍稀濒危植物裸果木地理分布与资源现状[J].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05, 24(5): 39-40. [26] 黄大桑. 甘肃植被[M]. 兰州: 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 46-214. [27] 吴玉虎. 青海植物名录[M]. 西宁: 青海人民出版社, 1997. [28] 柴永青, 曹致中, 蔡卓山. 肃北地区裸果木荒漠群落构成特征及物种多样性研究[J]. 草业学报, 2010, 19(1): 21-27. [29] 傅立国. 中国植物红皮书-稀有濒危植物(第一册)[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2: 202. [30] 汪之波, 马金林. 珍稀濒危植物裸果木群落物种多样性及濒危原因初探[J].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07, 27(2): 55-57. [31] 宋朝枢, 徐容章, 张清华. 中国珍稀濒危植物保护[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89: 135. [32] 汪之波. 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裸果木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D]. 兰州: 兰州大学, 2004: 1-42. [33] 刘生龙, 郭志中, 王理德, 等. 裸果木引种栽培试验研究[J]. 中国沙漠, 1995, 15(1): 88-91. [34] 刘生龙, 王理德, 高志海. 八种珍稀植物引种试验[J]. 甘肃林业科技, 1995, (3): 10-13. [35] 严子柱, 李爱德, 李得禄, 等. 裸果木扦插繁殖试验研究[J].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2005, 40(4): 550-554. [36] 刘家琼. 我国荒漠不同生态类型植物的旱生结构[J]. 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丛刊, 1982, 6(4): 314-319. [37] 刘家琼, 蒲锦春. 我国沙漠中部地区主要不同类型的植物的水分和旱生结构的比较研究[J]. 植物学报, 1987, 29(6): 662-673. [38] 王理德, 刘生龙. 沙区五种珍稀濒危植物水分生理指标测定及分析[J]. 甘肃林业科技, 1995, 23(3): 6-9. [39] 蒋志荣. 沙冬青抗旱机理的探讨[J]. 中国沙漠, 2000, 20(1): 71-74. [40] 周宜君, 刘春兰, 冯金朝, 等. 沙冬青抗旱、抗寒机理的研究进展[J]. 中国沙漠, 2001, 21(3): 312-316. [41] 黄玉林, 潘伯荣. 15种荒漠珍稀濒危植物化学成分分析初步研究[J]. 干旱区研究, 1991, 3(3): 63-67. [42] 党荣理, 姜彦成. 新疆裸果木亚科植物花粉形态学研究[J]. 西北植物学报, 1996, 1(1): 61-64. [43] 莫日根. 残遗种裸果木花粉的扫描电镜观察[J]. 内蒙古大学学报, 1993, 24(1): 94. [44] 汪之波, 高清祥, 孙继周, 等. 稀有植物裸果木的组织培养及植株再生[J]. 西北植物学报, 2004, 24(7): 1319-1321. [45] 肃北蒙古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志[M]. 酒泉: 酒泉出版社, 1989: 1-85. [46] 任继周. 草业科学研究方法[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8. [47] 李博. 生态学[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48] 李博. 普通生态学[M]. 呼和浩特: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1993. [49] 周萍, 刘国彬, 侯喜禄, 等. 黄土丘陵区铁杆蒿群落植被特性及土壤养分特征研究[J]. 草业学报, 2008, 17(2): 9-18. [50] 刘世荣, 蒋有绪, 史作民, 等. 中国暖温带森林生物多样性研究[M].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 [51] 孙儒泳, 李博. 普通生态学[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 136-138. [52] 孙儒泳. 动物生态学原理[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383-436. [53] 张德罡. 东祁连山杜鹃灌丛生态系统研究[M]. 兰州: 甘肃教育出版社, 2002. [54] 祖元刚, 张文辉, 阎秀峰, 等. 濒危植物裂叶沙参保护生物学[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9. [55] 查普曼 S B[英]. 植物生态学的方法[M]. 阳含熙, 译.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0. [56] 云南大学生物系. 植物生态学[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0. [57] 林鹏. 植物群落学[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2. [58] 米勒-唐布依斯 D, 埃仑伯格 H. 植被生态学的目的和方法[M]. 鲍显诚, 张绅, 杨邦顺, 等译.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6. [59] Walter Larcher[奥地利]. 植物生态生理学[M]. 翟志席, 郭玉海, 马永泽, 等译. 北京: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1997. [60] 肖枝洪,朱强. 统计模拟及其R实现[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0. [61] 程煜, 闰淑君, 洪伟. 檫树群落主要树种分布格局及其动态分析[J].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2003, 12(1): 32-37. [62] 谢宗强, 陈伟烈, 刘正宇. 银杉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J]. 植物学报, 1999, 41(1): 95-101. [63] Jang H . Population Ecology of Spruce (Picea asperata)[M]. Beijing: Chinese Forestry Press, 1992. [64] 马克明, 祖元刚. 兴安落叶松种群格局的分形特征记盒维数[J]. 植物研究, 2000, 20(1): 104-111. [65] 江洪. 云杉种群生态学[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2. [66] Grime J P. Plant strategies and vetetation processes[M]. Chichester: John Wiley and Sons, 1979. [67] 王昱生. 羊草种群无性系生长格局[J]. 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学报, 1992, 16(3): 234-241. [68] 苏智先. 缙云山慈竹种群生物结构研究[J]. 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学报, 1991, 15(3): 240-251. [69] 刘庆, 钟章成. 斑苦竹无性系种群克隆生长格局动态的研究[J]. 应用生态学报, 1996, 7(3): 240-244. [70] 何恒斌, 张惠娟, 贾桂霞. 磴口县沙冬青种群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的研究[J]. 林业科学, 2006, 42(10): 14-18. [71] 罗亚勇, 赵学勇, 黄迎新,等. 三种一年生藜科沙生植物出苗对沙埋深度和水分条件的响应[J]. 草业学报, 2009, 18(2): 122-129. [72] 郑伟, 朱进忠, 潘存德. 草地植物多样性对人类干扰的多尺度响应[J]. 草业科学, 2009, 26(8): 72-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