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杨文钰, 张含彬, 牟锦毅, 等. 南方丘陵地区旱地新三熟麦/玉/豆高效栽培技术[J]. 作物杂志, 2006, (5): 43-54. [2] 雍太文, 任万军, 杨文钰, 等. 旱地新3熟“麦/玉/豆”模式的内涵、特点及栽培技术[J]. 耕作与栽培, 2006, (6): 48-50. [3] 雍太文, 杨文钰, 王小春, 等. 两种三熟套作体系中的氮素吸收利用及种间相互作用[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9, 27(2): 167-172. [4] Gao Y, Duan A W, Qiu X P, et al. Distribution of roots and root length density in maize/soybean strip intercropping system[J]. 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 2010, 98: 199-212. [5] 张宏, 周建斌, 刘瑞, 等. 不同栽培模式及施氮对半干旱地冬小麦/夏玉米氮素累积、分配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1, 17(1): 1-8. [6] 张桂国, 董树亭, 杨在宾, 等. 苜蓿+玉米间作系统产量表现及其种间竞争力的评定[J]. 草业学报, 2011, 20(1): 22-30. [7] 夏来坤, 陶洪斌, 王璞, 等. 施氮期对夏玉米氮素积累运转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J]. 玉米科学, 2001, 19(1): 112-116. [8] 王启现, 王璞, 申丽霞, 等. 施氮时期对玉米土壤硝态氮含量变化及氮盈亏的影响[J]. 生态学报, 2004, 24(8): 1582-1588. [9] 任万均, 伍菊仙, 卢廷启, 等. 氮肥运筹对免耕高留茬抛秧稻干物质积累、运转和分配的影响[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9, 27(2): 162-165. [10] 王俊忠, 黄高宝, 张超男, 等. 施氮量对不同肥力水平下夏玉米碳氮代谢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J]. 生态学报, 2009, 29(4): 2045-2052. [11] 申丽霞, 王璞, 兰林旺, 等. 施氮对夏玉米碳氮代谢及穗粒形成的影响[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7, 13(6): 1074-1079. [12] 刘亚亮, 张治安, 赵宏祥, 等. 氮肥不同比例分期施用对超高产玉米叶片保护酶活性的影响[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39(2): 202-208. [13] 李文西, 鲁剑巍, 鲁君明, 等. 苏丹草-黑麦草轮作制中施氮量对饲草产量与土壤氮碳积累的影响[J]. 草业学报, 2011, 20(1): 55-61. [14] 闫艳红, 杨文钰, 张新全, 等. 施氮量对套作大豆花后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J]. 草业学报, 2011, 20(3): 233-238. [15] Liu J, Liu H, Huang S M, et al. Nitrogen efficiency in long term wheat-maize cropping systems under diverse field sites in China[J]. Field Crops Research, 2010, 118: 145-151. [16] 熊庆娥. 植物生理学实验教程[M]. 成都: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 [17] 王晓莉, 苟琳. 生物化学实验教程[M]. 成都: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18] 赵宏伟, 马凤鸣, 李文华. 氮肥施用量对春玉米硝酸还原酶活性及产量的影响[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4, 35(3): 276-281. [19] Kichey T, Hirel B, Heumez E. In winter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L.), post-anthesis nitrogen uptake and remobilization to the grain correlates with agronomic traits and nitrogen physiological markers[J]. Field Crops Research, 2007, 102(1): 22-32. [20] 吕丽华, 陶洪斌, 王璞, 等. 施氮量对夏玉米碳、氮代谢和氮利用效率的影响[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8, 14(4): 630-637. [21] 赵营, 同延安, 赵护兵. 不同氮素水平对夏玉米养分累积、转运及产量的影响[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6, 12(5): 622-627. [22] 周琴, 赵超鹏, 曹春信, 等. 不同氮肥基追比对多花黑麦草碳氮转运和种子产量的影响[J]. 草业学报, 2010, 19(4): 47-53. [23] 石玉, 于振文, 王东, 等. 施氮量和底追比例对小麦氮素吸收转运及产量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06, 32(12): 1860-1866. [24] 雍太文, 杨文钰, 任万军, 等. 两种三熟套作体系中的氮素转移及吸收利用[J]. 中国农业科学, 2009, 42(9): 3170-3178. [25] 张玉先, 王孟雪. 麦/玉/豆轮作制度下施肥措施对土壤养分的影响[J].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09, 31(3): 339-343. [26] 刘忠宽, 曹卫东, 秦文利, 等. 玉米-紫花苜蓿间作模式与效应研究[J]. 草业学报, 2009, 18(6): 158-1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