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宋先松, 石培基, 金蓉. 中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引发的供需矛盾分析[J]. 干旱区研究, 2005, 22(2): 162-166. [2] 杨维, 刘萍, 郭海霞, 等. 水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J].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08, 12: 66-69. [3] 冯耀龙, 韩文秀, 王宏江, 等. 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研究[J]. 水科学进展, 2003, 14(1): 109-113. [4] 龙腾锐, 姜文超, 何强. 水资源承载力内涵的新认识[J]. 水利学报, 2004, (1): 38-45. [5] 张永勇, 夏军, 王中根. 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理论与方法探讨[J]. 地理科学进展, 2007, 26(3): 126-132. [6] 夏军, 朱一中. 水资源安全的度量: 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与挑战[J]. 自然资源学报, 2002, 12(3): 262-269. [7] Rijsberman M A, Van de Ven F H M. Different approaches to assessment of design and management of sustainable urban water system[J]. Environment Impact Assessment Review, 2000, 129(3): 333-345. [8] Falkenmark M, Lundqvist J. Towards water security: political determination and human adaptation crucial[J]. Natural Resources Forum, 1998, 21(1): 37-51. [9] 李吉玫, 徐海量, 宋郁动, 等. 伊犁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的综合评价[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7, 21(3): 39-43. [10] 谢高地, 周海林, 甄霖, 等. 中国水资源对发展的承载能力研究[J]. 资源科学, 2005, 27(4): 2-7. [11] 张鑫, 李援农, 往纪科. 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1, 19(2): 117-121. [12] 李坤峰, 谢世友, 张润甲. 重庆水资源承载力影响因子评价[J]. 人民长江, 2009, 40(7): 4-6. [13] 孟凡德, 王晓燕. 北京市水资源承载力的现状及驱动力分析[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25(3): 100-105. [14] 宁立波, 刘新宇, 仝晓霞. 基于物元分析的武汉市水资源承载力分析[J]. 安全与环境学报, 2008, 8(4): 76-80. [15] 赵军凯, 李九发, 戴志军, 等. 基于熵模型的城市水资源承载力研究——以开封市为例[J]. 自然资源学报, 2009, 24(11): 1944-1951. [16] 唐恒, 杜发兴. 基于熵权的模糊物元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模型[J].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06, 12: 36-39. [17] 孟丽红, 陈亚宁, 李卫红. 新疆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J]. 中国沙漠, 2008, 28(1): 185-190. [18] 苏永红, 冯起, 刘蔚, 等. 应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评价石羊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J]. 干旱区研究, 2009, 26(2): 169-175. [19] 王俭, 孙铁珩, 李培军, 等.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区域水环境承载力评价模型及其应用[J]. 生态学杂志, 2007, 26(1): 139-144. [20] 黎明, 李百战. 重庆市都市圈水资源承载力分析与预测[J]. 生态学报, 2009, 29(12): 6499-6505. [21] 王浩, 秦大庸, 王建华, 等. 西北内陆干旱区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J]. 自然资源学报, 2004, 19(2): 151-159. [22] 刘佳骏, 董锁成, 李泽红. 中国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研究[J]. 自然资源学报, 2011, 26(2): 258-269. [23] 陈栋为, 陈晓宏, 孔兰. 基于生态足迹法的区域水资源生态承载力计算与评价——以珠海市为例[J]. 生态环境学报, 2009, 18(6): 2224-2229. [24] 卢艳, 于鲁冀, 王燕鹏, 等. 河南省水资源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11, 27(1): 182-186. [25] 谭秀娟, 郑钦玉. 我国水资源生态足迹分析与预测[J]. 生态学报, 2009, 29(7): 3559-3568. [26] 卞羽, 洪伟, 陈燕. 福建水资源生态足迹分析[J]. 福建林学院学报, 2010, 30(1): 1-5. [27] 王雪梅, 张志强, 熊永兰. 国际生态足迹研究态势的文献计量分析[J]. 地球科学进展, 2007, 22(8): 872-879. [28] 岳东霞, 李自珍, 惠苍. 甘肃省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发展趋势研究[J]. 西北植物学报, 2004, 24(3): 454-463. [29] 刘伟玲, 朱京海, 胡远满. 辽宁省及其沿海区域生态足迹的动态变化[J]. 生态学杂志, 2008, 27(6): 968-973. [30] 张智全, 于爱忠, 罗珠珠, 等. 甘肃省庆阳市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动态研究[J]. 草业学报, 2010, 19(4): 187-193. [31] 章予舒, 王立新, 张红旗, 等. 甘肃疏勒河流域环境因子变异对荒漠化态势的影响[J]. 资源科学, 2003, 25(6): 60-65. [32] 邢清枝, 任志远, 王丽霞, 等. 基于生态足迹法的陕北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J]. 干旱区研究, 2009, 26(6): 793-798. [33] 刘鑫, 雷宏军, 晏清洪, 等. 基于生态需水量的城市水生态足迹研究[J]. 人民黄河, 2008, 30(6): 41-43. [34] 龙爱华, 俆中民, 张志强, 等. 甘肃省2000年水资源足迹的初步估算[J]. 资源科学, 2005, 27(3): 123-129. [35] 龙爱华, 张志强, 苏志勇. 生态足迹评价及国际研究前沿[J]. 地理科学进展, 2004, 19(6): 971-981. [36] 杨艳昭, 张伟科, 刘登伟. 内蒙古水土资源平衡及其水资源承载能力[J]. 干旱区地理, 2008, 31(3): 411-436. [37] 郭承录, 李宗礼, 陈年来, 等. 石羊河流域下游民勤绿洲草地退化问题分析[J]. 草业学报, 2010, 19(6): 62-71. [38] 丁宏伟, 尹政, 李爱军, 等. 疏勒河流域水资源特征及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2, 16(1): 48-54. [39] 戚登臣, 陈文业, 张继强, 等. 敦煌西湖湿地生态系统现状、退化原因及综合修复对策[J]. 草业学报, 2010, 19(4): 194-2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