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熊康宁, 黎平, 周忠发, 等. 喀斯特石漠化的遥感-GIS典型研究——以贵州省为例[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2002. [2] 王世杰. 喀斯特石漠化概念演绎及其科学内涵的探讨[J]. 中国岩溶, 2002, 21(2): 101-105. [3] 李瑞玲, 王世杰, 张殿发. 贵州生态环境恶化中的人为因素分析[J].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02, 21(1): 43-47. [4] 高贵龙, 邓自民, 熊康宁, 等. 喀斯特的呼唤与希望[M]. 贵阳: 贵州科技出版社, 2003. [5] 高渐飞, 苏孝良, 熊康宁, 等. 中国南方岩溶区草地建设技术与示范[J]. 草业科学, 2010, 27(7): 30-34. [6] 任继周. 岩溶地区农业的出路在草地畜牧业[J]. 草业科学, 2008, 25(9): 26-30. [7] 陈全功. 西南岩溶山区的农牧业生产力[J]. 资源科学, 1999, 21(5): 76-80. [8] 任美锷, 刘振中. 岩溶学概论[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 [9] Ford D, Williams P. Karst Hydrogeology and Geomorphology[M]. America: John Wiley & Sons Ltd, 2008. [10] Chris G, Joe M. Weathering, geomorphic and karst landscape evolution in the Cave City groundwater basin, Mammoth Cave, Kentucky[J]. Geomorphology, 2005, 67: 115-126. [11] 张自和. 贵州治理石漠化发展生态畜牧业探索之路[J]. 草业科学, 2006, 23(8): 63-67. [12] 王世杰, 李阳兵, 李瑞玲. 喀斯特石漠化的形成背景、演化与治理[M]. 第四纪研究, 2003, 23(11): 657-666. [13] 李瑞玲, 王世杰, 张殿发. 贵州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人为因素分析[J].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02, 21(1): 43-47. [14] 王建锋, 谢世友. 西南喀斯特地区石漠化问题研究综述[J]. 环境科学与管理, 2008, 33(11): 147-152. [15] 蓝安军, 熊康宁, 安裕伦. 喀斯特石漠化的驱动因子分析——以贵州省为例[J]. 水土保持通报, 2001, 21(6): 19-23. [16] 刘泽东, 吴虹. 浅谈喀斯特石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措施[J]. 中国科技信息, 2007, (18): 35-36. [17] 王世杰. 喀斯特石漠化——中国西南最严重的生态地质环境问题[J].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03, (2): 120-126. [18] 蒋忠诚, 曹建华, 杨德生, 等. 西南喀斯特石漠化区水土流失现状与综合防治对策[J].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08, 6(1): 37-42. [19] 裴建国, 李庆松. 生态环境破坏对喀斯特洼地内涝的影响——以马山古寨乡为例[J]. 中国岩溶, 2001, 20(4): 247-250. [20] 周游游, 蒋忠诚, 韦珍莲. 广西中部喀斯特干旱农业区的干旱程度及干旱成因分析[J]. 中国岩溶, 2003, 22(2): 144-149. [21] 邓旭升. 广西喀斯特贫困山区可持续发展途径探讨[J]. 市场论坛, 2006, (10): 7-12. [22] 罗娅, 熊康宁, 龙成昌, 等. 贵州喀斯特地区环境退化与农村经济贫困的互动关系[J]. 贵州农业科学, 2009, 37(12): 207-211. [23] 黄芬, 曹建华, 梁建宏, 等. 黔西南岩溶区饲料灌木主要营养成分及其变量分析[J]. 草业学报, 2010, 19(1): 248-252. [24] 瓦庆荣. 加快石漠化地区草地植被恢复促进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建设[J]. 草业科学, 2008, 25(3): 18-21. [25] 杨振海. 加快喀斯特地区草地建设步伐实现草食畜牧业发展和石漠化治理双赢[J]. 草业科学, 2008, 25(9): 59-63. [26] 张光辉, 张新平, 张丽. 草地畜牧业是改变喀斯特地区贫穷面貌的首选产业[J]. 草业科学, 2008, 25(9): 83-86. [27] 李毓堂. 中国近现代草地管理开发科学技术的长期滞后与发展对策[J]. 草业科学, 2003, 20(10): 1-6. [28] 龙忠富, 唐成斌, 莫本田. 贵州草业在喀斯特山区水土流失治理中的作用[J]. 贵州农业科学, 2000, 28(1): 57-58. [29] 任继周, 林惠龙. 农区种草是改进农业系统、保证粮食安全的重大步骤[J]. 草业学报, 2009, 18(5): 1-9. [30] 于德海, 王宁. 喀斯特地区皇竹草繁育技术及其综合效益研究[J]. 贵州科学, 2007, 25(1): 63-67. [31] 李静远, 王晋封. 南水北调水源地区牧草产业化发展分析[J]. 草业科学, 2006, 23(7): 4-8. [32] 龙忠富, 唐成斌, 孟军江, 等. 喀斯特山区坡耕地水土保持型牧草筛选试验研究[J]. 贵州科学, 2007, 25(增刊): 483-493. [33] 段新慧, 周自玮. 石漠化地区不同豆科牧草品种与经济幼林共生性研究[J]. 草业科学, 2007, 24(1): 41-43. [34] 龙忠富, 汪俊良, 刘正书, 等. 百喜草不同种植模式的水土保持效应初探[J].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04, 23(5): 408-411. [35] 班程农. 论贵州草业经济[J]. 草业科学, 2002, 19(3): 39-43. [36] 吕志梅, 廖世勇. 桐梓县石漠化治理人工种草技术与效益分析[J]. 农技服务, 2009, 26(6): 24. [37] 叶瑞卿, 黄必志, 邓菊芬, 等. 云南岩溶地区不同草地利用方式的经济与水保效应[J]. 草业科学, 2008, 25(5): 1-9. [38] 张美艳, 邓菊芬, 尹俊. 草在我国喀斯特石漠化治理中的研究展望[J]. 草业与畜牧, 2010, (1): 1-4, 18. [39] 洪绂曾, 王元素. 中国南方人工草地畜牧业回顾与思考[J]. 中国草地学报, 2006, 28(2): 71-78. [40] 王元素. 喀斯特地区多年生豆科禾本科混播草地群落稳定性的维持机制[D]. 北京: 中国农业大学, 2007. [41] 唐兴成, 龙华映, 张进义, 等. 云南省巧家县石漠化区不同治理措施草地植被特征研究[J]. 草业科学, 2010, 27(1): 31-36. [42] 邓菊芬, 崔阁英, 王跃东, 等. 云南巧家石漠化现状及草地治理生态效果初探[J]. 草业与畜牧, 2009, (4): 4-7. [43] 向应海, 朱邦长. 草地建植与利用技术[M]. 贵阳: 贵州民族出版社, 2000. [44] 彭荣忠, 陈孝信, 周光荣, 等. 草地畜牧业在清镇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的重要地位[J]. 贵州农业科学, 2006, 34(3): 87-89. [45] 蒋文兰. 贵州威宁混播草地初级生产力及群落稳定性调控途径的研究[D]. 兰州: 甘肃农业大学, 1991. [46] 席翠玲, 李向林, 万里强, 等. 亚热带山区草地农业系统分析——以贵州省晴隆县为例[J]. 草业学报, 2010, 19(2): 14-20. [47] 陈敬峰, 安沙舟, 钟鹏. 人工草地不同牧草组合产量及环境因素的统计分析[J]. 中国草地, 1999, (6): 9-12, 17. [48] Mandimba G R. Contribution of nodulated legumes on the growth of Zea mays L.under various cropping systems[J]. Symbiosis, 1995, 19: 213-222. [49] Weller R F, Cooper A. Sessoml changes in the crude protein concentration of mixed swards of white dover/perennial ryegraes grown without fertilizer N in an organic farming system in the Unites kingdom[J]. Grass Forage Science, 2001, 56: 92-95. [50] Shearer G, Kohl D H. N2-fixation in field setting:Estimations based on natural 15N abundance[J]. Australian Journal of Plant Physiology, 1986, 13: 699-756. [51] Cadisch G R, Schtmke M, Giller K Z. Nitrogen cycle in monoculture grassland and Lagume-grass mixture in Brazil red soil[J]. Tropical Grasslands, 1994, 28: 43-52. [52] Ledgard S F, Steele K W. Biological nitrogen fixation in mixed legume/grass pastures[J]. Plant Soil, 1992, 141: 137-153. [53] 王元素, 陈全功, 樊晓东. 云贵高原山区草地生物改良技术研究[J]. 草业科学, 2004, 21(2): 30-34. [54] 蒋文兰, 任继周. 云贵高原人工草地混播组合的研究[J]. 草地学报, 1991, 1(1): 28-43. [55] 瓦庆荣, 王德辉. 黔西北高原引种优良牧草持久性研究[J]. 草业学报, 1996, 5(1): 10-16. [56] 耿文诚, 冉繁军, 马宁, 等. 化除宿营法建立人工草地研究[J]. 草业学报, 2006, 15(6): 38-43. [57] 范彦, 王琳, 方亚, 等. 不同地面处理方式和处理季节对喀斯特地貌型草地改良初期效果影响研究[J]. 四川草原, 2005, (12): 14-16. [58] 李向林, 蒋文兰. 通过羊群宿营建植改良草地的研究[J]. 草地学报, 1995, 3(1): 29-34. [59] 姜慧新, 沈益新, 翟桂玉, 等. 磷肥对紫花苜蓿再生过程中根茬组织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利用的影响[J]. 草业学报, 2009, 18(3): 134-141. [60] 蒋文兰, 潘元吉. 磷肥和行距对两种草坪草种子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 草业科学, 1995, 12(3): 30-32. [61] 蒋文兰, 文亦芾, 张宁. 云贵高原红壤人工草地定植期经济合理施肥量的确定[J]. 草业学报, 2002, 11(2): 91-94. [62] 蒋文兰, 李向林. 不同利用强度对混播草地牧草产量与组分动态的影响[J]. 草业学报, 1993, 2(3): 1-10. [63] 徐振, 于应文, 常生华. 放牧强度对黑麦草/白三叶混播草地产量及草地组成的影响[J]. 草业学报, 2003, 12(5): 31-37. [64] 于应文, 蒋文兰, 徐振, 等. 刈割对多年生黑麦草分蘖与叶片生长动态及生产力的影响[J]. 西北植物学报, 2002, 22(4): 900-906. [65] 王元素, 洪绂曾, 蒋文兰, 等. 喀斯特地区红三叶混播草地群落对长期适度放牧的影响[J]. 生态环境, 2007, 16(1): 117-124. [66] 罗天琼, 罗绍薇, 李晨琼, 等. 混播草地建植、施肥和割草利用优化模式研究[J]. 草业科学, 2006, 23(3): 84-88. [67] 瓦庆荣, 代志进, 卢琪. 留茬高度对人工草地牧草产量及质量的影响[J]. 草业学报, 2000, 9(1): 65-68. [68] 彭华, 宋德荣, 周大荣, 等. 岩溶山区人工坡草地建植技术[J]. 上海畜牧兽医通讯, 2009, (6): 68-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