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üxen R. Die heutige potentille natuerliche vegetation als Gegenst vegetation skartierung[J]. Angew, Pflanzensoziologie, 1956, 13: 5-42. [2] 赵传燕, 冯兆东, 南忠仁, 等. 黄土高原祖厉河流域潜在植被分布模拟研究[J]. 地理学报, 2007, 62(1): 52-61. [3] Troll C, Paffen K H. Karte der Jahreszeiten-Klimate der Erde[J]. Erdkunde, 1964, 18: 5-28. [4] Troll C, Paffen K H. Seasonal climates of earth[A]. World Maps of Climatology[M]. New York: Springer-Verlag, 1966: 19-28. [5] Whittaker R H. Communities and Ecosystems[M]. New York: Macmillan, 1975. [6] Holdridge L R. Determination of world plant formations from simple climate data[J]. Science, 1947, 105: 367-368. [7] Thornthwaite C W. An approach toward a r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climate[J]. Geographical Review, 1948, 38: 57-94. [8] 刘华民, 吴绍洪, 郑度, 等. 潜在自然植被研究与展望[J]. 地理科学进展, 2004, 23(1): 62-70. [9] 张新时. 植被的PE(可能蒸散)指标与植被-气候分类(一)——几种主要方法与PEP程序介绍[J]. 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学报, 1989, 13(1): 1-9. [10] 张新时. 植被的PE(可能蒸散)指标与植被-气候分类(二)——几种主要方法与PEP程序介绍[J]. 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学报, 1989, 13(3): 197-207. [11] 张新时. 植被的PE(可能蒸散)指标与植被-气候分类(三)——几种主要方法与PEP程序介绍[J]. 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学报, 1993, 17(2): 97-109. [12] 方精云. 东亚地区植被气候类型在温度、降水量坐标中的表达[J]. 生态学报, 1994, 14(3): 290-294. [13] 倪健. KIRA指标的扩展及其在中国植被与气候关系研究中的应用[J]. 应用生态学报, 1997, 8(2): 161-170. [14] 杨正宇, 周广胜, 杨奠安. 4个常用的气候-植被分类模型对中国植被分布模拟的比较研究[J]. 植物生态学报, 2003, 27(5): 587-593. [15] 周广胜, 王玉辉. 全球变化与气候-植被分类研究和展望[J]. 科学通报, 1999, 24(44): 2587-2593. [16] 孙艳玲, 延晓冬. 基于布迪科指标的中国植被-气候关系研究[J]. 资源科学, 2006, 28(3): 23-28. [17] 西北师范学院. 中国自然地理图集[M]. 北京: 地图出版社, 1984. [18] 任继周. 草原合理利用与草原类型[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4. [19] Ren J Z, Hu Z Z, Zhao J, et al. A grassland classification systerm and its application in China[J]. The Rangeland Journal, 2008, 30: 199-209. [20] 李飞, 赵军, 赵传燕, 等. 中国潜在植被空间分布格局[J]. 生态学报, 2008, 28(11): 5347-5355. [21] 李飞, 王春, 赵军, 等. 中国陆地多年平均积温空间化研究[J]. 自然资源学报, 2010, 25(5): 778-784. [22] 郭志梅, 缪启龙, 李雄. 中国北方地区近50年来气温变化特征的研究[J]. 地理科学, 2005, 25(4): 448-454. [23] 公延明, 胡玉昆, 阿德力. 麦地高寒草原对气候生产力模型的适用性分析[J]. 草业学报, 2010, 19(2): 7-13. [24] 张宏斌, 杨桂霞, 黄青, 等. 呼伦贝尔草甸草原景观格局时空演变分析——以海拉尔及周边地区为例[J]. 草业学报, 2009, 18(1): 134-143. [25] 秦大河. 中国西部环境演变评估: 中国西部环境演变评估综合报告[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2. [26] 施雅风, 沈永平, 胡汝骥. 西北气候由暖干向暖湿转型的信号、影响和前景初步探讨[J]. 冰川冻土, 2002, 24(3): 219-226. [27] 张丽旭, 魏文寿. 天山西部中山带积雪变化趋势与气温和降水的关系——以巩乃斯河谷为例[J]. 地理科学, 2002, 22(1): 67-71. [28] 姜逢清, 朱诚, 胡汝骥. 1960-1997年新疆北部降水序列的趋势探测[J]. 地理科学, 2002, 22(6): 669-672. [29] 普宗朝, 张山清. 气候变化对新疆天山山区自然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的影响[J]. 草业科学, 2009, 26(2): 11-18. [30] 顾爱星, 范燕敏, 武红旗, 等. 天山北坡退化草地土壤环境与微生物数量的关系[J]. 草业学报, 2010, 19(2): 116-1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