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Leibold M A. The niche concept revisited mechanistic model and community context[J]. Ecology, 1995, 76(5): 1371-1382. [2] 康冰, 刘世荣, 史作民, 等. 南亚热带人工马尾松林下植物组成特征及主要木本种群生态位研究[J]. 应用生态学报, 2005, 16(9): 1786-1790. [3] 王正文, 王德利. 大兴安岭森林草原过渡带白桦及主要草本植物生态位关系的研究[J]. 应用生态学报, 2001, 12(5): 677-681. [4] 杨利民, 周广胜, 王国宏. 草地群落物种多样性维持机制的研究II 物种实现生态位[J]. 植物生态学报, 2001, 25(5): 634-638. [5] 王鹤龄, 牛俊义, 郑华平, 等. 玛曲高寒沙化草地生态位特征及其施肥改良研究[J]. 草业学报, 2008, 17(6): 18-24. [6] 李斌, 李素清, 张金屯. 云顶山亚高山草甸优势种群生态位研究[J]. 草业学报, 2010, 19(1): 6-13. [7] 李明, 蒋德明, 押田敏雄, 等. 科尔沁沙地人工固沙群落草本植物种群生态位特征[J]. 草业科学, 2009, 26(8): 10-16. [8] 李军玲, 张金屯, 郭逍宇. 关帝山亚高山灌丛草甸群落优势种群的生态位研究[J]. 西北植物学报, 2003, 23(12): 2081-2088. [9] 张忠华, 梁士楚, 胡刚. 桂林岩溶石山阴香群落主要种群生态位研究[J]. 林业科学研究, 2009, 22(1): 63-68. [10] 钟宇, 张健, 杨万勤, 等.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生长的巨桉对紫花苜蓿的化感作用[J]. 草业学报, 2009, 18(4): 81-86. [11] 罗建中, 谢耀坚, 曹加光, 等. 2年生桉树杂交种生长与抗风的遗传变异研究[J]. 草业学报, 2009, 18(6): 91-97. [12] 张健, 杨万勤. 短轮伐期巨桉人工林生态系统[M]. 成都: 四川科技出版社, 2008. [13] 温远光, 刘世荣, 陈放, 等. 桉树工业人工林植物物种多样性及动态研究[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5, 27(4): 17-23. [14] 张樟德. 桉树人工林的发展与可持续经营[J]. 林业科学, 2008, 44(7): 97-102. [15] 张佳蕊, 陈燕, 雷霆, 等. 北京汉石桥湿地植物群落优势种的种间关系研究[J]. 湿地科学, 2007, 5(2): 147-152. [16] 谢春平, 伊贤, 王贤荣. 野生早樱群落乔木层优势种群生态位研究[J].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08, 34(5): 578-585. [17] 张金屯. 数量生态学[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4. [18] Levins R. Evolution in Changing Environments: Some Theoretical Exploration[M].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8. [19] 王翠红, 张金屯. 汾河水库及河道中优势硅藻生态位的研究[J]. 生态学杂志, 2004, 23(3): 58-62. [20] 程占红, 牛莉芹. 五台山南台山地草甸种群对旅游干扰响应的识别[J].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08, 14(3): 324-327. [21] 李登武, 张文辉, 任争争. 黄土沟壑区狼牙刺群落优势种群生态位研究[J]. 应用生态学报, 2005, 16(12): 2231-2235. [22] 张笃见, 叶晓娅, 由文辉. 浙江天童常绿阔叶林地被层的研究[J]. 植物生态学报, 1999, 23(6): 544-556. [23] 王祥荣, 宋永昌. 狗脊和里白植株浸出液化感作用的研究[J]. 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学报, 1993, 17(2): 143-154. [24] 王正宁, 贺康宁, 张卫强, 等. 半干旱地区植被恢复过程中林下植被生态位特征的研究[J]. 水土保持学报, 2005, 19(5): 162-164. [25] 张刚华. 不同类型毛竹林结构特征与植物物种多样性研究[D]. 北京: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06. [26] 陈旭. 长白山哈泥泥炭地七种苔藓植物种间联结和生态位研究[D]. 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 2008. [27] 胡相明, 程积民, 万惠娥, 等. 黄土丘陵区不同立地条件下植物种群生态位研究[J]. 草业学报, 2006, 15(1): 29-35. [28] Walker B. Conserving biological diversity through ecosystem resilience[J]. Conservation Biology, 1995, 9: 747-752. [29] 陈艳瑞, 尹林克. 人工防风固沙林演替中群落组成和优势种群生态位变化特征[J]. 植物生态学报, 2008, 32(5): 1126-1133. [30] 杨君珑, 王辉, 孙栋元, 等. 子午岭油松林主要种群更新生态位研究[J]. 林业资源管理, 2006, 12: 51-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