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草业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10年 第19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0-08-20
    研究论文
    近30年四川小相岭山系植被景观变化分析
    黄尤优,刘守江,王琼,马永红,田茂洁,胥晓
    2010, 19(4):  1-9. 
    摘要 ( 520 )   PDF (1488KB) ( 64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选用小相岭山系1974,1994和2002年3个时期的遥感图像数据,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结合“优化监督分类法”将研究区域分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次生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亚高山灌丛草甸、高山灌丛、高山草甸、高山流石滩植被和高山永久冰雪带9类,并利用3S技术与景观生态学的数量分析方法,分别从景观和类型水平上定量分析了大熊猫栖息地小相岭山系植被景观在近30a发生复杂相互转化的主要表现和动态变化特征,确定各植被类型具体的变化趋势与变化幅度。结果表明,1)近30a区域内植被景观多样性与均匀度降低、连通性增强,各植被类型不再均匀地散布在整体景观中,逐渐产生优势植被类型,破碎化程度有所缓解。2)针阔混交林是小相岭的基质类型,与针叶林不断增加,并且前20a增加了14.27%,增幅最大;亚高山灌丛草甸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高山灌丛则呈先减少后增加的变化趋势,并且前20a下降了11.05%,减幅最大;而高山草甸30a间景观基本保持不变。研究结果不仅可揭示该山系的景观分布结构和景观变化规律,而且也为当地植被生态环境的宏观保护提供参考依据。
    喜旱莲子草对不同生境植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张震,徐丽,朱晓敏
    2010, 19(4):  10-15. 
    摘要 ( 677 )   PDF (444KB) ( 66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测定外来入侵植物——喜旱莲子草对其他物种的影响,采用样方法对喜旱莲子草的不同生境内植物群落进行了调查,测定了其伴生植物的种类、数量和盖度,检测了喜旱莲子草的植株茎长、分枝数、叶长、叶宽、节间距等形态指标,分析了该入侵植物在不同生境中的重要值和群落多样性。结果表明,1)在湿生环境中,喜旱莲子草的生长状态较好,植株的茎长、叶面积和节间距等均与其他生境中的植株呈显著性差异;但是,在人为干扰较强生境中(农田、路边)的植株叶面积和节间距明显较其他生境中的相应指标减小或者缩短。2)当喜旱莲子草的重要值超过一定值(60.96%)时,群落内植物的多样性指数呈下降趋势,表明喜旱莲子草的入侵影响了群落内植物种类的丰富度,即当该入侵植物形成一定的优势时,将导致群落内其他物种的减少甚至消失。
    巨桉人工林草本层主要种群的生态位分析
    钟宇,张健,刘泉波,杨万勤,吴福忠,冯茂松
    2010, 19(4):  16-21. 
    摘要 ( 738 )   PDF (404KB) ( 56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野外60个样方的调查数据,应用Levins、Shannon-Wiener生态位宽度指数和Levins生态位重叠指数分析了巨桉人工林草本层13个主要种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特征。结果表明,里白和芒的生态位宽度最大,主要是由于其具有广泛的适应性。生态位宽度较大(或较小)的种群,它们所构成的种对间生态位重叠既有较大的,也有较小的,生态位宽度与生态位重叠程度无相关性。总体上看,巨桉人工林草本层物种间生态位重叠相对较低。从生态响应速率来看,里白发展性最强,可能形成少数种独占巨桉人工林草本层的格局。
    外来入侵植物黄顶菊与四种牧草间化感互作
    皇甫超河,陈冬青,王楠楠,杨殿林
    2010, 19(4):  22-32. 
    摘要 ( 700 )   PDF (1571KB) ( 59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选择对入侵植物化感作用具有耐受力的物种进行生物替代,有助于实现对被入侵生境有效的生态重建。本研究通过培养皿生测方法探讨了外来入侵植物黄顶菊与欧洲菊苣、红三叶、紫花苜蓿和一年生黑麦草之间的化感互作。结果表明黄顶菊和4种牧草的化感活性取决于植物组织来源和浸提液浓度水平。黄顶菊茎叶及根系浸提液在供试浓度范围内对紫花苜蓿化感综合效应均小于0,表现出促进生长的作用;而对其他牧草有不同程度的抑制。同时紫花苜蓿浸提液也对黄顶菊有较强的化感作用,其茎叶和根系浸提液对黄顶菊的化感综合效应值分别达65%和93%,为较有替代潜力的牧草种类。
    披碱草内生真菌对三种草坪草种子与种苗的化感效应
    杨松,李春杰,柴青,黄玺,南志标
    2010, 19(4):  33-40. 
    摘要 ( 845 )   PDF (686KB) ( 71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多年生黑麦草、高羊茅和草地早熟禾3种草坪草作为供试对象,用种子萌发法和盆栽法初步测定了披碱草内生真菌的化感效应。结果表明,披碱草内生真菌对3种草坪草种子萌发与生长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种子室内滤纸萌发条件下,披碱草草粉对3种草坪草种子萌发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内生真菌显著增强了披碱草草粉对多年生黑麦草苗重、对高羊茅的发芽率、根长、苗长、苗重和对草地早熟禾发芽率的抑制作用(P<0.05),显著降低了披碱草草粉对多年生黑麦草的根长和苗长、对高羊茅的根重以及对草地早熟禾根长的抑制作用(P<0.05)。盆栽条件下,披碱草草粉对3种草坪草的生长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且内生真菌显著增强了披碱草草粉对高羊茅初期发芽率的促进作用(P<0.05),显著降低了披碱草草粉对多年生黑麦草的初期发芽率和对草地早熟禾苗长的促进作用(P<0.05)。
    甘肃贝母种子吸水及发芽特性研究
    常彦莉,陈垣,郭凤霞,林玉红,黎天
    2010, 19(4):  41-46. 
    摘要 ( 942 )   PDF (580KB) ( 60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经后熟处理的甘肃贝母种子吸水规律进行测定,并设置不同温度(10,15,20,25,10/20℃变温)进行发芽试验,旨在为其人工驯化栽培提供依据。结果表明,甘肃贝母种子千粒重为0.72~0.82g。经20℃保湿储藏45d基本完成形态后熟,沙子与种子(4∶1)混合5~10℃层积150d基本完成生理后熟,种子吸水过程符合Logistic曲线,分急剧吸水期、稳定吸水期和饱和吸水期3个阶段。温度对经后熟处理的甘肃贝母种子发芽质量具有显著影响。黑暗下10~15℃内,随温度升高发芽质量显著改善,15℃发芽最佳,发芽率和发芽势分别达90.67%和89.33%。当温度超过15℃,发芽质量又显著降低,高温还抑制芽的伸长。以上结果说明经后熟处理后,温度是决定甘肃贝母种子发芽质量的关键因素。建议生产中当土温达15℃是甘肃贝母种子最佳播期,育苗期应保湿遮阳。
    不同氮肥基追比对多花黑麦草碳氮转运和种子产量的影响
    周琴,赵超鹏,曹春信,江巧君,江海东
    2010, 19(4):  47-53. 
    摘要 ( 978 )   PDF (500KB) ( 58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大田条件下,以多花黑麦草为材料,研究了在总施氮量相同情况下,不同基追比对黑麦草群体茎蘖动态、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提高基肥的施用比例可提高返青期茎蘖数,促进越冬期和返青期干物质积累。提高拔节肥比例能有效提高拔节期群体茎蘖数,促进群体干物质积累。适当使用穗肥能有效提高茎孽成穗率,提高多花黑麦草籽粒产量,施用穗肥处理(N6-N10)的成穗率、穗粒数、穗数和理论产量均高于不施穗肥(N1-N5)的处理。多花黑麦草花后干物质积累量与种子产量呈二次曲线关系(r=0.9617**),而花后营养器官氮素转运量与种子产量呈极显著的线性正相关(r=0.9215**)。适当施用穗肥可提高多花黑麦草开花至成熟期间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积累量,促进氮素的输出,进而提高产量。但穗肥比例过高,则生长过旺,抑制有机物质输出,干物质积累增加,而氮素输出量和氮素转运率下降,产量也下降。本试验中最适宜的氮肥基追比为基肥∶拔节肥∶穗肥=4∶5∶1,其处理的多花黑麦草种子产量最高。
    人工施用氮肥、磷肥对宽叶羌活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方子森,高凌花,张恩和,张新惠,程红玉
    2010, 19(4):  54-60. 
    摘要 ( 859 )   PDF (616KB) ( 53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羌活作为一种重要的药用植物,受野生资源的限制,开展羌活的人工栽培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2004-2006年,在甘肃省渭源县会川野生药材驯化栽培基地开展田间试验,研究了施氮和施磷对宽叶羌活药材产量、浸出物含量和挥发油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羌活药材产量和挥发油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而浸出物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产量随施磷量增加而增加,浸出物含量随施磷量呈先减后增的变化趋势,而挥发油随施磷量的增加呈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在N375kg/hm2配合P2O5600kg/hm2(N2P2)处理下羌活药材产量达最高值,较不施化肥(N0P0)增产20.39%;N300kg/hm2(N1P0)处理浸出物含量最高,较不施肥处理提高12.32%;N375kg/hm2配合P2O5450kg/hm2(N2P1)处理挥发油含量最高,较不施肥处理提高22.73%。从挥发油中共检测出89个色谱峰,分离出80种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95.74%~99.32%。相对含量最高的波谱峰出现在21~22min,各处理主要化学成分的相对含量有所不同。同时还鉴定出了一些新发现的化合物。
    四种豆科牧草萌发期对干旱胁迫的响应及抗旱性评价
    秦文静 ,梁宗锁
    2010, 19(4):  61-70. 
    摘要 ( 1019 )   PDF (1667KB) ( 75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陕北黄土高原主要的4种豆科牧草毛苕子、沙打旺、白花草木樨、尖叶胡枝子种子生物学特性及干旱胁迫条件下种子萌发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4种植物种子生物学特性各异,沙打旺和毛苕子种子含水量、累计吸水率均大于其他2种,尖叶胡枝子和毛苕子的种子活力大于沙打旺和白花草木樨;2)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加剧,4种植物种子总萌发率、幼苗鲜重、抗旱指数及胚根和胚芽的生长均呈下降趋势,且白花草木樨下降幅度最大;3)低浓度的PEG-6000对尖叶胡枝子的种子萌发、沙打旺的胚芽生长以及它们的抗旱指数均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4)采用隶属函数法对干旱胁迫下4种植物萌发期抗旱性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显示,4种植物种子萌发期的抗旱性次序为:毛苕子>尖叶胡枝子>沙打旺>白花草木樨。
    盐胁迫对黄花苜蓿发芽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秦峰梅,张红香,武祎,周道玮
    2010, 19(4):  71-78. 
    摘要 ( 977 )   PDF (950KB) ( 68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选择适宜松嫩地区轻度盐碱化草地种植的牧草,解决饲草蛋白质含量低的问题,发展耐盐碱的优质豆科牧草是关键。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是植物生活史最关键的阶段,决定着植株的后续生长。本实验研究了盐对黄花苜蓿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的影响,与紫花苜蓿CW400和紫花苜蓿公农2号对比,在0,20,40,60,80,100,120,140,160,180,200mmol/L浓度NaCl胁迫条件下,研究了3种材料的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Gi),胚根、胚轴生长状况及脯氨酸含量。结果表明,随着盐浓度的升高3种苜蓿的发芽率、发芽指数(Gi)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盐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明显。与紫花苜蓿CW400及公农2号相比,黄花苜蓿在发芽百分数和发芽指数上显著降低,但是胚根生长不受盐浓度的影响,各处理与对照间没有显著差异。复萌实验结果显示3种苜蓿种子在盐溶液中能够保持活力。紫花苜蓿CW400,黄花苜蓿均在60mmol/LNaCl中达到最大总发芽率100%,但只有黄花苜蓿在所有盐浓度下总发芽率全部达到90%以上,各盐处理间复萌率无显著差异,复萌率最高。脯氨酸作为渗透调节剂在幼苗中能够迅速积累,黄花苜蓿、紫花苜蓿CW400和紫花苜蓿公农2号在100mmol/LNaCl中的脯氨酸量分别是对照的3.1,2.3和1.4倍。黄花苜蓿耐盐性较紫花苜蓿CW400和紫花苜蓿公农2号强,更适合在松嫩草地上种植。
    紫花苜蓿种质耐盐性综合评价及盐胁迫下的生理反应
    李源,刘贵波,高洪文,孙桂枝,赵海明,谢楠
    2010, 19(4):  79-86. 
    摘要 ( 1053 )   PDF (830KB) ( 100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中苜1号为对照,对来自俄罗斯的18份紫花苜蓿种质的耐盐性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对盐胁迫下的生理反应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运用标准差系数赋予权重法进行综合评价,不但考虑了不同指标的权重,还定量的鉴定出了每份材料的耐盐能力,比聚类分析的结果更具科学合理性,试验共筛选出M7、M9、M15、810共4份耐盐性强的种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盐胁迫下的生理反应,除叶水势随着盐浓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外,游离脯氨酸含量、可溶性糖含量、细胞质膜透性、丙二醛含量、水分饱和亏缺则呈上升趋势,且不同材料变化幅度不同。可溶性糖含量、细胞质膜透性、丙二醛含量、水分饱和亏缺和叶水势等指标很好的反映了材料间的耐盐性,可直接作为耐盐评价的鉴定指标。
    7种优良观赏草光合生理日变化及光响应特征研究
    高鹤,宗俊勤,陈静波,郭爱桂,刘建秀
    2010, 19(4):  87-93. 
    摘要 ( 670 )   PDF (1004KB) ( 75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便携式LI-6400光合测定仪,选择晴朗天气对观赏草劲芒、柳枝稷、花叶虉草、歌舞芒、矮蒲苇、遍生芒、晨光芒的叶片细胞间CO2浓度(Ci)、气孔导度(Cond)、气孔限制值、净光合速率(Pn)、瞬时光合有效辐射(PAR)和蒸腾速率(Tr)等有关参数进行测定,并计算各材料的光合饱和点(LSP)和光合补偿点(LCP),研究材料光合日变化及其耐荫性,测定结果表明,7种观赏草中,柳枝稷的光补偿点、净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率(WUE)最高,抗旱耐荫。晨光芒和花叶虉草均有较高气孔导度,两者在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方面,晨光芒最高,花叶虉草最低,花叶虉草WUE最低,抗旱性差,在潮湿或水环境中表现好,为具有较强耐荫能力C3型植物,出现“光合午休”现象,主要由气孔导度下降引起。根据测定的数据及田间不同相对光强下材料的生长情况综合评估,7份材料的耐荫程度由强到弱依次是矮蒲苇、花叶虉草、歌舞芒、遍生芒、劲芒、柳枝稷、晨光芒。
    乳酸菌制剂对不同比例苜蓿和披碱草混贮发酵品质的影响
    王昆昆,玉柱,邵涛,刘平督
    2010, 19(4):  94-100. 
    摘要 ( 1599 )   PDF (451KB) ( 53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试验旨在研究不同乳酸菌制剂添加量(lactobacillus)对不同比例苜蓿和披碱草45d混贮发酵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剂对苜蓿和披碱草青贮的发酵品质有显著影响(P<0.05);除了70∶30混贮比例外,其他混贮比例都改善了青贮的发酵品质,其中以30∶70混贮比例效果最好;添加剂和混贮比例对青贮的发酵品质有交互作用;综合各项指标,在各个混贮比例中,都以添加0.0250%的乳酸菌制剂效果最好,pH值降得最低,氨态氮含量生成最少,青贮V-Score得分最高。
    温度和湿度对紫花苜蓿土壤氮矿化的影响
    邹亚丽,韩方虎,耿丽英,沈禹颖
    2010, 19(4):  101-107. 
    摘要 ( 1238 )   PDF (505KB) ( 68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确定温度和水分对土壤氮矿化特征的影响,以取自甘肃庆阳黄土高原4年龄(4a)和8年龄(8a)紫花苜蓿草地0~10cm土壤为对象,在不同的温度(5,15和25℃)和水分(30%,50%和70%田间持水量)组合下进行了室内培养。结果表明温度是影响黄土高原紫花苜蓿草地土壤净氮矿化速率的主效因素,培养14d后净硝化率和净矿化率最大值均出现在25℃/70FC下,分别为0.481μg/(g·d)(4a)和0.942μg/(g·d)(8a),0.293μg/(g·d)(4a)和0.632μg/(g·d)(8a);在5℃/30FC下4a土壤的净氮固持率最大,为0.232μg/(g·d),8a土壤则在5℃/70FC下净氮固持率最大,为0.127μg/(g·d);8a苜蓿土壤培养后微生物碳含量显著高于4a苜蓿土壤,在15℃/50FC的组合下8a土壤是4a的1.44倍。土壤有机质含量不同是导致2个年龄苜蓿土壤净硝化率、净矿化率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差异的主要原因。
    重庆庆隆高尔夫球场果岭土壤理化性状测试与分析
    翁凌飞,韩烈保,常智慧,孔伟才
    2010, 19(4):  108-114. 
    摘要 ( 921 )   PDF (524KB) ( 93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重庆庆隆高尔夫球场果岭土壤粒径、pH值、全氮、有效磷、有效钾、有效铁、有效硫和有机质含量等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球场果岭区域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除个别果岭外,大都处于5~10g/kg,含量偏低;氮磷钾含量比例不平衡;pH值均在7.8以上,为碱性土壤;微量元素含量偏低;土壤粒径分布总体偏细,影响果岭草坪的通气透水性。建议球场增加有机肥的投入,提高磷肥的施用量,适当调节土壤pH值以适合果岭草种的生长;另外,球场还应进行测土平衡施肥以保证果岭草坪草的健康生长。
    麋鹿放养对天鹅洲草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周存宇,费永俊,吴雷,杨朝东
    2010, 19(4):  115-121. 
    摘要 ( 616 )   PDF (402KB) ( 56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2次在天鹅洲麋鹿自然保护区进行土壤采样研究,发现在麋鹿的不同干扰强度下,草地土壤的理化性质有着一定的规律性变化。主要表现为,在冬季,麋鹿干扰使得有机质含量很低的强干扰样地的土壤容重降低,各个层次的土壤容重变化范围在1.27~1.40g/cm3;而在春季,麋鹿活动对土壤容重的影响不明显。在春季,麋鹿活动最为频繁的强干扰样地与其他样地相比植被盖度和地表凋落物量最小,其土壤含水量也最少,各个层次的土壤含水量变化范围在12.83~31.53g/100g干土。除个别层次外,土壤有机质含量在5个不同干扰强度样地之间差异不显著。在冬季,土壤各个层次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在强干扰样地均有升高;而在雨水较多的春季,土壤各个层次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在强干扰样地反而下降。
    青藏高原东南缘老芒麦自然居群遗传多样性的SRAP和SSR分析
    鄢家俊,白史且,张新全,常丹,游明鸿,张昌兵,李达旭
    2010, 19(4):  122-134. 
    摘要 ( 862 )   PDF (1074KB) ( 6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SRAP和SSR分子标记分析了青藏高原东南缘8个老芒麦自然居群遗传变异及群体遗传结构,获得下述结果:1)16对SRAP引物在90个单株中共扩增出384条可统计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334条,占86.98%;16个SSR位点共检测出等位变异221个,平均每个位点13.8个,其中具有多态性的位点数192个,占86.88%。2)2种分子标记检测到老芒麦居群水平的基因多样性(He)分别为0.1092和0.1296,而物种水平的基因多样性达0.2434和0.3732。3)基于2种标记的Nei氏遗传分化指数Gst(0.5525和0.5158)表明老芒麦居群出现了较大程度的遗传分化,居群间的基因流非常有限,分别为0.4050和0.4694,老芒麦的遗传变异主要分布在居群间,居群内变异相对较小,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分子方差变异(AMOVA)分析显示了相似的结果。4)基于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各居群间存在较为明显的地理分化,8个居群分化为采集地范围内的南、北和中部3个分支。通过对老芒麦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的分析提出了对该物种遗传多样性的保护策略。

    狼尾草属牧草rDNA的ITS序列分析
    陈志彤,黄勤楼,潘伟彬,黄毅斌
    2010, 19(4):  135-141. 
    摘要 ( 584 )   PDF (638KB) ( 47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来自福建、江苏、海南等15份狼尾草属牧草的5.8SrDNA、ITS1及ITS2片段进行克隆及序列分析,并登录于GenBank数据库,采用DNAMAN、CLUSTALX、MEGA等软件分析其遗传关系聚类图。结果显示,克隆的目的片段长度为573~586bp,聚类结果总体能较好地反应狼尾草属牧草之间的遗传距离,其中杂交狼尾草和细茎杂交狼尾草可能存在着同种异名的现象。

    水稻饲料营养含量的QTL定位分析
    范传广,张向前,张建国,练子贤
    2010, 19(4):  142-148. 
    摘要 ( 783 )   PDF (1098KB) ( 58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85个SSR标记,对普通野生稻与粳稻台中65为亲本建立的F2群体进行基因检测,构建了覆盖水稻基因组12条染色体的SSR分子标记连锁图,采用Mapmaker/QTL1.0统计软件对决定水稻饲用营养价值的粗蛋白、粗纤维、粗脂肪、粗灰分、硅酸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基因座位进行了定位分析。结果定位了影响粗蛋白含量的3个QTLs,影响粗脂肪含量的1个QTL,影响可溶性糖含量的3个QTLs,影响硅酸含量的2个QTLs,这9个QTLs分别位于第1,2,4,7,8,9,10和11染色体上。其中主效QTL4个,分别是影响粗脂肪含量的qCEE-1(贡献率56.8%),影响可溶性糖含量的qCWSC-4(贡献率23.1%)和qCWSC-7(贡献率25.0%),影响硅酸含量的qCS-9(贡献率15.9%),其余5个为微效QTL。没有检测到影响粗纤维含量和粗灰分含量的QTL。
    不同居群狗牙根的叶片解剖结构比较研究
    李亚男,罗丽娟
    2010, 19(4):  149-158. 
    摘要 ( 886 )   PDF (1293KB) ( 68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20个不同生长环境的狗牙根叶片进行了比较解剖学的研究。结果表明,参试材料在角质层厚度、表皮细胞厚度、叶表皮细胞的长宽、气孔的大小及密度、叶片厚度、维管束个数及直径大小,机械组织厚度等方面有显著的差异。其中变异系数较大的是气孔密度及中脉维管束与上表皮间的机械组织厚度,气孔密度的变幅为77.49~335.46个/mm2,变异系数达36.93%,机械组织厚度的变幅为7.50~45.00μm,变异系数达64.20%。将测定的数量指标进行了聚类分析,20个不同居群的狗牙根可分为4大类。聚类结果与狗牙根的生境分布相互吻合。
    MT-1象草及其近缘品种的外稃微形态特征
    张向前,周峰,解新明
    2010, 19(4):  159-165. 
    摘要 ( 728 )   PDF (1456KB) ( 68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电镜扫描技术对MT-1象草及其近缘品种的外稃进行了观察分析。结果表明,象草外稃的微形态具有丰富的多态性,5个象草品种(品系)间,其外稃共有7种表皮细胞形态,其中以十字形、哑铃形、念珠形硅细胞最为普遍;外稃毛被主要集中在中部,各品种类型各异,11种毛被类型中短基微毛和有尖刺毛为共有类型。依据乳突类型,可以将5个品种(品系)分为4类。根据外稃表皮微形态的差异,可以对MT-1象草及其近缘品种进行比较鉴定并加以区分。
    沿海防护林树种木麻黄和相思生长和抗风性状比较研究
    吴志华, 李天会, 张华林, 谢耀坚
    2010, 19(4):  166-175. 
    摘要 ( 557 )   PDF (591KB) ( 95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沿海防护林4,6-8年生中的2个木麻黄无性系和2个8年生相思树种进行林分生长量及其与抗风相关的形态性状和立木材性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林龄的林分生长量差异显著,生长情况表现为随着林龄的增长呈增大的趋势;不同树种/品系立木在胸径、树高、干形、树皮厚度等方面也存在着差异。各性状之间表型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除了分枝角度与胸径无相关性外,其他性状与林分立木大小密切相关,均达到显著水平以上。以主成分方法对性状指标进行因子分析结果也表明各性状可分为3类;采取类间平均链锁法对不同林分进行系统聚类结果也表明各林分之间在各性状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两相思林分区别于木麻黄林分,但木麻黄5和6号样地林分受立地条件影响,明显区别于其他林分而归为一类。“北冕”和“黑格比”强台风对样地风害的综合结果发现:4,6-8年生大部分木麻黄林分只存在断枝/梢等等级较低风害,而相思林分风折严重,马占相思风害等级为6级;台湾相思风害等级为5级;而木麻黄5和6号样地林分受林带前沿的立地条件影响,出现等级较高的风害情况。风害等级与其林分生长、抗风性状之间的回归方程表明,对抗风性影响最大的是应力波速、基本密度和Pilodyn值,其中影响最小的是分枝角度、树高和干形通直度,其中树高、应力波速、冠幅和生长应变值对风害等级呈正向效应,从调查数据和回归模型分析结果看,最不抗风的树种是马占相思,其次是台湾相思,而木麻黄两无性系抗风性强,其中木麻黄粤701略强于麻黄粤601。
    体外研究反刍兽新月形单胞菌及与酵母联用对瘤胃微生物发酵的影响
    毛胜勇,龙黎明,朱伟云
    2010, 19(4):  176-186. 
    摘要 ( 887 )   PDF (1544KB) ( 68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体外批次培养技术,分别以羊草、玉米和淀粉为底物,研究了反刍兽新月形单胞菌L9菌株及其与酵母联用对瘤胃微生物发酵的影响。结果显示,以羊草为底物时,添加酵母可显著提高乙酸、丙酸、丁酸、戊酸、异戊酸和TVFA浓度(P<0.05),降低乳酸浓度(P<0.05),有降低乙丙比值的趋势(P=0.082),但对异丁酸及pH值无显著影响(P>0.10),添加L9菌可显著提高pH值、乙酸、丙酸、丁酸、异戊酸和TVFA浓度(P<0.05),降低乳酸浓度和乙丙比值(P<0.05),但对异丁酸及戊酸浓度无显著影响(P>0.10),在影响pH值、丙酸、丁酸、异丁酸、异戊酸、TVFA浓度及乙丙比值方面,酵母与L9菌株间无显著的互作关系(P>0.10);在降低乳酸及戊酸浓度方面,酵母与L9菌株之间有显著的互作作用(P<0.05),在影响pH值及乙酸产量方面,酵母与L9菌之间有互作效应趋势。以玉米为底物时,添加酵母可显著提高pH值、乙酸、丙酸、丁酸、异戊酸和TVFA浓度(P<0.05),降低乳酸浓度和乙丙比值(P<0.05),有提高戊酸浓度的趋势(P=0.082),但对异丁酸无显著影响(P>0.10),添加L9菌可显著提高pH值、乙酸、丙酸、丁酸、戊酸、异戊酸和TVFA浓度(P<0.05),降低乳酸浓度和乙丙比值(P<0.05),但对异丁酸浓度无显著影响(P>0.10),在影响pH值、乳酸、乙酸、丙酸、丁酸、异戊酸、TVFA浓度及乙丙比值方面,酵母与L9菌株间有显著的互作关系(P<0.05);在影响异丁酸及戊酸浓度方面,酵母与L9菌株之间无显著的互作作用(P>0.10)。以淀粉为底物时,添加酵母可显著提高pH值、乙酸、丙酸、丁酸、异戊酸和TVFA浓度(P<0.05),降低乳酸浓度(P<0.05),但对戊酸、异丁酸浓度和乙丙比值无显著影响(P>0.10),添加L9菌可显著提高pH值、乙酸、丙酸、丁酸、戊酸和TVFA浓度(P<0.05),降低乳酸浓度和乙丙比值(P<0.05),但对异丁酸和异戊酸浓度无显著影响(P>0.10),在影响pH值、乳酸、乙酸、丙酸、丁酸、异戊酸、TVFA浓度及乙丙比值方面,酵母与L9菌株间有显著的互作关系(P<0.05);在影响异丁酸及戊酸浓度方面,酵母与L9菌株之间无显著的互作作用(P>0.10)。结果说明,添加酵母与L9菌株均可有效降低乳酸产量,且均可有效提高玉米及淀粉条件下发酵体系中的pH值,酵母与L9菌株联用更有助于发酵前期pH值的稳定。
    甘肃省庆阳市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动态研究
    张智全,于爱忠,罗珠珠,陈年来,黄高宝
    2010, 19(4):  187-193. 
    摘要 ( 682 )   PDF (733KB) ( 95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2001-2005年统计资料为依据,应用生态足迹法,对庆阳市近5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实证计算和研究,纵向比较分析了庆阳市生态足迹的变化规律及其原因,并获得了该地区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随时间变化的预测模型,据此预测了未来5年庆阳市的可持续发展趋势。结果表明,庆阳市人均生态足迹由2001年的1.12hm2逐年增加至2005年的1.34hm2,而人均生态承载力则由1.13hm2逐年减少到1.11hm2,可见生态承载力需求(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供给呈反方向发展趋势。庆阳市2001年的生态盈余为0.02hm2,2002年开始出现生态赤字,2005年人均生态赤字增至0.23hm2。说明庆阳市人口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压力逐年增加,目前已超出了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承载能力范围,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之间的矛盾加剧。庆阳市2001-2005年万元GDP生态足迹由高向低变化,而生态占用率由低向高变化,反映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庆阳市的生物生产面积利用率和资源利用率有所提高,但生态环境的压力也逐年增大。进一步模型预测,庆阳市2010年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承载力分别为1.33和1.03hm2,其人均生态赤字可达到0.30hm2。表明庆阳市生态环境处于不安全状态,暗示当前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
    敦煌西湖湿地生态系统现状、退化原因及综合修复对策
    戚登臣,陈文业,张继强,吴三雄,袁海峰
    2010, 19(4):  194-203. 
    摘要 ( 639 )   PDF (1774KB) ( 98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对敦煌西湖湿地生态系统现状的实地调查和现有资料的分析,结果表明由于自然环境、人文和社会等复杂因素的多重影响,湿地生态系统日益恶化。在对湿地生态系统退化原因深入分析与研究的基础上,从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调整产业结构、建设发展节水型城市,完善湿地生态系统科研监测体系,强化环境法规和相关政策建设等措施方面出发,提出了修复湿地生态系统的对策,实现敦煌西湖湿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
    综合评述
    放牧对草地土壤理化特性影响的研究进展
    张成霞,南志标
    2010, 19(4):  204-211. 
    摘要 ( 2130 )   PDF (426KB) ( 164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了放牧对草地土壤物理特性(容重、渗透率)和化学特性(有机质、全氮、全磷等)的影响。由于草地土壤生态系统本身的复杂性和弹性,放牧对草地土壤特性的影响并没有一致的结论。一般而言,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牲畜的践踏作用变强,土壤容重逐渐增加,土壤的渗透性降低,导致土壤的含水量下降,随着土壤深度增加其影响减弱。但在有机质含量很低的沙质土壤中,超载过牧造成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的团粒结构减少,稳定性团聚体减少,土壤结构遭到破坏,使得土壤容重降低。放牧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温度、降水、植被、土壤和管理措施(持续放牧、轮牧、围栏等),所以有机质的动态转化过程十分复杂,已有的文献放牧管理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有3类结论:无影响、增加和降低。放牧家畜通过采食、践踏、排泄等行为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土壤中氮的含量,随放牧强度增加,土壤全氮含量呈现出降低、不变和增加等。土壤磷对放牧的响应也有不同的研究报道,有的认为随放牧强度的增加,土壤全磷下降,而速效磷增加,也有研究认为长期放牧对草地的全磷和速效磷变化不大。不合理的放牧是造成土壤退化的最普遍原因,故认识不合理放牧导致草原土壤退化的过程和机制,对遏止草原退化、实现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豚草属植物研究进展
    曾珂,朱玉琼,刘家熙
    2010, 19(4):  212-219. 
    摘要 ( 824 )   PDF (516KB) ( 161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外来物种的入侵已经对我国的农林牧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严重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物种多样性的保持。作为我国五大入侵植物之一的豚草,更是对人体有严重的致敏作用,在每年的8-9月份能够造成大面积的花粉过敏疾病。它不仅危害人体的健康,对环境和农业生产的危害也非常严重。因此豚草属植物作为外来入侵植物的代表应该更多的被认识其各种特点和习性,以便于进一步防范和治理。本研究对豚草属植物的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性、危害、防治和利用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文心兰组织培养及转基因研究进展
    崔广荣
    2010, 19(4):  220-229. 
    摘要 ( 835 )   PDF (489KB) ( 75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了文心兰组织培养及转基因研究的主要进展。外植体、培养基及其添加物、植物生长调节剂和培养方式对文心兰类原球茎或丛芽诱导均产生重要影响,大田植株的花梗、花芽、茎尖、根尖等均可用作初代培养的外植体,其中花梗及花芽为最常用的外植体,试管苗的所有组织器官均是有效的外植体;文心兰离体培养以固体培养方式为主,1/2MS、MS是用于文心兰离体培养最常用的基本培养基,培养基中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浓度及其配比是文心兰离体培养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文心兰类原球茎形成过程是典型的体细胞胚胎发生发育过程,体细胞胚胎发生受植物生长调节剂、基因型、培养条件等影响较大。文心兰转基因研究尚处于初步阶段。
    研究简报
    库布齐沙地五种植物主要品质性状季节性变化研究
    于凤,王明玖,高丽,闫志坚,聂素梅
    2010, 19(4):  230-235. 
    摘要 ( 845 )   PDF (1061KB) ( 58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沙打旺、羊柴、草木樨状黄芪、达乌里胡枝子和油蒿营养成分测定结果表明,5种沙地植物叶和茎营养成分均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粗蛋白、粗脂肪和磷含量逐渐降低,而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和钙含量逐渐上升。7月初,无氮浸出物含量比其他月高,例如,沙打旺叶无氮浸出物含量高达53.5%(P<0.05);8月初,纤维物质开始显著增加,如沙打旺和羊柴茎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分别高达55.3%和50.5%,且与前3个月比较差异显著(P<0.05),因此为获得高品质牧草,采收季节以6月底-7月中旬为宜。油蒿叶中粗蛋白含量虽然很低,但粗脂肪和钙含量却很高,7月初分别高达3.3%和4.1%,且与其他植物比较差异显著(P<0.05),通过适时刈割和加工调制仍可获得优质牧草。
    半扭卷马先蒿个体内的种子生产模式及其对资源的响应
    王晓娟,张龙冲,赵志刚
    2010, 19(4):  236-242. 
    摘要 ( 867 )   PDF (376KB) ( 61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花序内部雌性繁殖成功的差异在很多植物当中都存在,解释花序内部雌性繁殖成功的假说主要有3种:传粉不均匀假说、结构效应假说和资源限制假说。但外部因素对植物花序内雌性生殖成功模式的影响的研究非常少。本实验对半扭卷马先蒿设置了3个密度梯度、2个剪叶水平,收取不同部位的果实,以研究密度和剪叶对半扭卷马先蒿个体内种子产量的影响。实验参数包括:单个果实种子数、种子重、种子均重和胚珠数。同时,还做了人工补充授粉和自然授粉单个果实种子数/胚珠数和单株果实数/花数的比较实验,结果证明,半扭卷马先蒿的繁殖不受花粉资源的限制;密度对单个果实的种子数、种子均重有显著影响。剪叶对单个果实的种子数、败育数、胚珠数、种子重有显著影响。剪叶和位置的交互作用在单个果实的种子数、败育数、胚珠数方面有显著作用,密度和位置的交互作用对上述参数均无显著影响。在剪叶和密度处理下,位置对果实的上述参数均有显著影响,剪叶植株的单个果实种子数、败育数、胚珠数、种子重均小于未剪叶的植株。由此可以看出,在半扭卷马先蒿的雌性繁殖成功当中,结构效应和资源限制假说可能同时起着作用。且资源条件不但影响着半扭卷马先蒿雌性生殖成功,而且影响着花序内的变异程度,表明了该种植物对种子生产的可塑性调节。
    甸草原光合有效辐射分量变化规律分析
    李瑾,张德罡,张宏斌,李刚,杨桂霞,李林芝,辛晓平
    2010, 19(4):  243-250. 
    摘要 ( 714 )   PDF (1315KB) ( 77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实测呼伦贝尔羊草草原冠层光合有效辐射(PAR)各分量并计算冠层反射率、土壤反射率,对其季节变化、日变化进行浅析。研究表明,在生长季6月初-9月下旬,PAR和APAR(吸收性光合有效辐射)季节变化均呈减小趋势。PAR波动较大,在25~58mol/m2;APAR则在17~34mol/m2波动。光合有效辐射吸收比例(FPAR)随季节推移呈增大趋势,波动范围在0.46~0.77,最大值出现在8月下旬,可达0.77。晴天冠层入射PAR、反射PAR、透射PAR和土壤反射PAR日变化均呈较标准正弦曲线。冠层反射率在中午12点前后最低而早晚值较高。土壤反射率日变化6月波动较大,在0.4之内,7-9月,仅在0.08内。APAR日变化趋势和入射PAR基本一致。6月、7月至8月中旬,晴天FPAR日变化呈较标准的余弦曲线,变动幅度为0.60,9月变动幅度仅为0.13,几乎趋于常数。本研究在获取较准确地面实测PAR数据的同时得到FPAR,可为本地区草地FPAR的精度评估和验证提供参考。
    叶面喷施烯效唑对大豆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闫艳红, 杨文钰, 张静, 万燕, 罗庆明
    2010, 19(4):  251-254. 
    摘要 ( 569 )   PDF (340KB) ( 80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分枝期和初花期对大豆喷施烯效唑试验,研究了施药时期和施药浓度对大豆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经烯效唑处理的大豆植株表现为株高降低,茎粗增粗,分枝数增多,产量增加;蛋白质含量、蛋白质产量和粗脂肪产量均高于对照(除A2B1),均以分枝期喷施75mg/kg烯效唑最高,分别比对照提高5.05%,56.59%和59.15%。可见,分枝期喷施75mg/kg的烯效唑最有利于产量形成,蛋白质和粗脂肪的积累。
    野生狭叶荨麻种子形态与萌发特性的研究
    姜义宝,张芳,崔国文,王成章
    2010, 19(4):  255-258. 
    摘要 ( 630 )   PDF (397KB) ( 51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野生狭叶荨麻种子为材料,观测其外部形态和活力,分别采用15,20,25,30和35℃不同温度条件与50,100,300和500mg/L4种赤霉素浓度以及98%浓硫酸、35%氢氧化钠不同时间浸种,研究狭叶荨麻种子的萌发特性。结果表明,荨麻种子长958.72μm、宽534.85μm,当年收获的种子活力为83.25%,种子卵形,淡黄色,千粒重为0.1045g。最适萌发温度为25℃,发芽率为42.67%。用98%浓硫酸和35%的氢氧化钠处理,能提高其发芽率,酸蚀以5min、碱蚀以15min为宜,赤霉素浸种对发芽率无明显影响。
    长白山3种橐吾的核型研究
    董然,瞿小杰,王丽清,刘洪章
    2010, 19(4):  259-263. 
    摘要 ( 640 )   PDF (667KB) ( 68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常规压片法对长白山主产的复序橐吾、全缘橐吾、狭苞橐吾进行了核型研究。结果表明,3种橐吾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n=58,核型除全缘橐吾为2A外,其他2种均为2B。核型不对称系数介于59.22%~62.89%,核型公式分别为2n=2x=58=42m+16sm,2n=2x=58=44m+12sm+2st,2n=2x=58=32m+26sm。从染色体相对组成来看,复序橐吾为2n=58=2L+20M2+30M1+6S、全缘橐吾为2n=58=28M2+28M1+2S、狭苞橐吾为2n=58=2L+28M2+26M1+2S,供试的3种橐吾的染色体数和核型均为首次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