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草业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17年 第26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7-01-20
    目录
    目录
    2017, 26(1):  0-0. 
    摘要 ( 133 )   PDF (254KB) ( 17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论文
    欧亚大陆草原带1982-2008年间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动态及其对气候变化响应研究
    陈奕兆, 李建龙, 孙政国, 刚成诚
    2017, 26(1):  1-12.  DOI: 10.11686/cyxb2016079
    摘要 ( 645 )   HTML ( 55)   PDF (2004KB) ( 120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欧亚大陆草原带主要包括哈萨克草原和蒙古草原,是世界上最大的过渡生态系统。 同时该区域属于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地带,因此对气候变化较为敏感。但是,针对该区域的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NPP)研究尚有诸多不足,特别是哈萨克草原。本研究在原有BEPS(Boreal Ecosystem Productivity Simulator)模型的基础上,对光合最大羧化效率(Vc,max)和自氧呼吸等过程算法进行了优化,以地面实测样方数据对改进后的模型进行精度验证,进而利用改进后的BEPS模型模拟了1982-2008年间的欧亚大陆草原带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结果表明,改进的 BEPS 模型与3个地区(哈萨克斯坦,内蒙古和新疆)的样地观测数据相比均具有较好的拟合精度,且预测能力较原有BEPS模型均有一定程度的提升;27年间,区域内NPP的平均值为120 g C/m2,其中蒙古草原为116.9 g C/m2,哈萨克草原为 122 g C/m2。在区域暖干化的背景下,蒙古草原的NPP呈现上升趋势,而哈萨克草原则在前苏联解体前后先上升后下降。区域内草地主要与年降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对温度的响应普遍较弱,表明降水是该区域植被生长的主要气候影响因子。
    保护性耕作下蚕豆田土壤呼吸及碳平衡特性
    熊瑛, 王龙昌, 赵琳璐, 杜娟, 张赛, 周泉
    2017, 26(1):  13-22.  DOI: 10.11686/cyxb2016089
    摘要 ( 387 )   HTML ( 0)   PDF (721KB) ( 66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土壤呼吸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为探讨垄作和覆盖对旱三熟蚕豆田土壤呼吸的影响,测定了平作(T)、垄作(R)、平作+半量覆盖(TS1)、垄作+半量覆盖(RS1)、平作+全量覆盖(TS2)、垄作+全量覆盖(RS2)6种处理下的西南紫色土丘陵区蚕豆/玉米/甘薯旱三熟体系中蚕豆生长季节的土壤呼吸变化,分析了蚕豆田碳平衡特性。结果表明,蚕豆生长季节农田土壤呼吸随作物生长一致,呈先增加后减弱的变化趋势,变化范围为0.885~10.213 μmol/(m2·s)。全生育期平均土壤呼吸速率差异显著,表现为TS2>RS2>RS1 >TS1>T>R;分别为4.096,3.780,3.441,3.104,2.850,2.439 μmol/(m2·s),较平作不覆盖处理增加了43.7%,32.6%,20.7%,8.9%,-14.4%。垄作显著降低了蚕豆农田土壤呼吸速率,而秸秆覆盖显著提高土壤呼吸速率,且随着覆盖量的增加而增加。不同生育阶段土壤呼吸总量存在差异,表现为成熟期<苗期<鼓粒期<分枝现蕾期<开花结荚期,其中开花结荚期约占50%;利用根排除法测得蚕豆田根系呼吸占土壤呼吸比例变幅为19.49%~54.23%,利用回归分析法测得结果为37.02%~60.64%,二者均值分别为38.62%和49.12%。不同耕作和覆盖处理下蚕豆田整个生长季均表现为碳汇,净碳汇为857.26~2236.25 kg/hm2。与平作不覆盖相比, RS2、TS2、RS1、TS1、R分别较平作不覆盖处理T高出160.86%,101.44%,30.78%,47.63%,110.41%,差异达显著水平。试验结果表明垄作和秸秆覆盖有利于蚕豆田生态系统的碳汇,以垄作+全量覆盖的效果最好。
    高寒区施肥和豆科混播水平对燕麦人工草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刘文辉, 张英俊, 师尚礼, 贺永娟, 孙建, 魏小星
    2017, 26(1):  23-33.  DOI: 10.11686/cyxb2016196
    摘要 ( 447 )   HTML ( 1)   PDF (1022KB) ( 60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主要探讨了燕麦人工草地土壤酶活性对燕麦品种、施肥水平和豆科混播水平的响应,为合理评价燕麦人工草地的生态效应和对土壤培肥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采用4个燕麦品种(A1:青燕1号;A2:林纳;A3:青海444;A4:青海甜燕麦)、4个施肥水平(B1:不施任何肥料,CK0;B2:尿素75 kg/hm2+磷酸二铵150 kg/hm2,IM;B3:有机肥1500 kg/hm2,OM;B4:尿素37.5 kg/hm2+磷酸二铵75 kg/hm2+有机肥750 kg/hm2,IM+OM)和4个箭筈豌豆混播水平(C1:0 kg/hm2;C2:45 kg/hm2;C3:60 kg/hm2;C4:75 kg/hm2)的三因素四水平正交试验设计,开展三因素对燕麦人工草地土壤酶活性(脲酶、纤维素酶和转化酶)影响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燕麦品种、施肥水平和豆科混播水平均能显著提高土壤酶活性;高寒区0~20 cm耕作层土壤脲酶、纤维素酶和转化酶活性范围分别为400~900 μg/g,80~180 μg/g和4~7 mg/g;3个因素对土壤酶活性影响的强弱顺序为:施肥水平>品种>豆科混播水平;在3个因素的影响下,随着生育期的推进,土壤脲酶和纤维素酶活性分别呈“先增后减”、“先降后增”的变化,分别在开花期和拔节期出现单峰值,转化酶活性呈“增—降—增—降”或“降—增—降”的变化,在拔节期和抽穗期出现双峰值。土壤酶相对活性指数和土壤酶相对活性综合指数能很好地反映土壤酶的变化。选用青海444或青海甜燕麦,混播箭筈豌豆45 kg/hm2,施尿素37.5 kg/hm2、磷酸二铵75 kg/hm2和有机肥750 kg/hm2时,对提高土壤酶活性效果最佳。
    不同种植年限条件下黄花蒿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酶活性及真菌群落组成
    李倩, 杨水平, 崔广林, 黄建国, 李隆云, 程玉渊
    2017, 26(1):  34-42.  DOI: 10.11686/cyxb2016091
    摘要 ( 402 )   HTML ( 1)   PDF (697KB) ( 76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试验采集未种植、种植1年、3年和5年的黄花蒿根际土壤,采用常规分析和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酶活性及真菌群落组成。结果表明,在人工种植黄花蒿的土壤中,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减少,碳氮比例改变;脱氢酶、脲酶和蔗糖酶活性降低,酸性磷酸酶活性增强;说明黄花蒿释放的化感物质选择性抑制了土壤微生物生长、繁殖和代谢。在不同种植年限的土壤中,主成分分析显示代表不同种植年限土壤真菌群落的点在坐标图中分布距离较远,表明它们的群落组成发生了显著变化(P<0.05)。此外,子囊菌门占土壤真菌的66.10%~95.28%,黄花蒿种植时间影响真菌门类和优势真菌的丰富度。在前20种优势真菌中,有14种共存于不同种植年限的土壤中,每种土壤中存在1~3种独有真菌,说明土壤是决定真菌种群组成的主导因素,又因种植黄花蒿而改变。在栽培1~5年的黄花蒿土壤中,优势菌株中出现蒿属的常见病菌——蒿白粉菌和艾菊柄锈菌,提高相应病害的发生风险。
    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对广布弓背蚁蚁丘扰动的响应
    杨有芳, 字洪标, 刘敏, 阿的鲁骥, 陈焱, 王长庭
    2017, 26(1):  43-53.  DOI: 10.11686/cyxb2016066
    摘要 ( 453 )   HTML ( 0)   PDF (1151KB) ( 61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解蚂蚁在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和作用,评估和认识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和稳定性,利用Biolog-ECO生态板法对蚁丘干扰后高寒草甸土壤理化性质以及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1)蚁丘扰动后0~1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均显著高于蚁丘10~20 cm土层(P<0.05),而蚁丘扰动与土层深度的交互作用对理化性质均无显著影响(P>0.05);2)蚁丘干扰后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指数(Shannon-Weiner指数、Pielou指数、McIntosh指数和底物碳源利用数)有所增加;3)主成分分析表明蚁丘干扰对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产生了影响,改变了微生物代谢功能特征,土壤微生物利用的主要碳源是碳水化合物、氨基酸类和羧酸类;4)冗余分析表明土壤养分影响土壤微生物碳源代谢特征和功能。因此,由于蚂蚁的挖掘活动、有机质的累积等改变了蚁丘土壤微环境,进而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的碳源利用类型和代谢功能。
    受损矿区草原群落物种多样性和地上生物量对覆土厚度的响应
    孙永秀, 严成, 徐海量, 姚艳丽
    2017, 26(1):  54-62.  DOI: 10.11686/cyxb2016072
    摘要 ( 605 )   HTML ( 1)   PDF (941KB) ( 62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修复库尔木图矿区受损草原植被群落,对矿区受损草原实施覆土0,10,14和18 cm恢复措施,实地调查分析群落盖度、高度、地上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以研究不同覆土厚度对矿区受损草原群落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覆土厚度在14和18 cm时,矿区草地植物种类和数量频度最多,物种组成最为丰富,且随着覆土厚度的增加,草地植物群落的盖度、高度和地上生物量呈逐渐增加趋势,但覆土14和18 cm草地的植物高度、盖度和地上生物量差异不显著。2)在4种覆土厚度样地中,覆土14 cm草地的物种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均最高,均匀度指数最低,具体表现为:群落均匀度指数(JswEa)排列顺序为覆土0 cm>覆土18 cm>覆土10 cm>覆土14 cm,群落丰富度指数(RMa) 为覆土14 cm>覆土10 cm>覆土18 cm>覆土0 cm,群落多样性指数(DH')为覆土14 cm>覆土18 cm>覆土10 cm>覆土0 cm。3)不同覆土厚度样地群落生产力与Shannon-Wiener和Simpson多样性指数之间呈弱正相关关系。因此,综合考虑该地区恢复受损草原的经济投入和所产生的生态效益,进行草原植被生态恢复的适宜覆土厚度为14 cm。
    放牧调控对短花针茅种群年龄及叶性状的影响
    刘文亭, 卫智军, 吕世杰, 王天乐, 张爽, 海松
    2017, 26(1):  63-71.  DOI: 10.11686/cyxb2016277
    摘要 ( 518 )   HTML ( 1)   PDF (1232KB) ( 73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草食动物对植物种群结构和功能的调控机制是放牧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本研究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荒漠草原的长期放牧控制实验为平台,通过研究荒漠草原建群种短花针茅种群年龄动态与其相应叶性状,以期揭示荒漠草地放牧调控下植物响应机制。结果显示,1)短花针茅种群基径小于4 mm部分植株存活数少;适度放牧处理短花针茅各年龄阶段频度与不放牧基本一致,重度放牧处理龄级Ⅲ的频度和比例分别下降了0.79,0.73;2)短花针茅种群龄级Ⅰ与龄级Ⅱ的短花针茅频度和比例较高,龄级Ⅲ相对较低,属于比较稳定的种群;Godron指数显示短花针茅年龄结构的稳定性重度放牧>适度放牧>不放牧;3)放牧调控下,叶高、叶长、叶干重、叶直立度、叶长宽比为年龄型敏感性状,自然叶宽、完全叶宽、叶卷曲度、叶干物质含量为年龄型保守性状;4)相关分析认为自然叶宽和叶干物质含量与各年龄型敏感性状基本呈协同变化;叶卷曲度与叶干重负相关(P<0.05),与叶直立度呈正相关(龄级Ⅲ、龄级Ⅰ)。研究认为,短花针茅种群在亚稳定下,通过控制种群年龄及叶性状,来完成其生活史对放牧调控的适应。
    不同刈割组合方式对皇竹草生长和生产特点的影响
    郭孝, 邓红雨, 胡华锋, 李建平, 黄安群, 白昌军, 唐军
    2017, 26(1):  72-80.  DOI: 10.11686/cyxb2016087
    摘要 ( 316 )   HTML ( 4)   PDF (448KB) ( 67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由刈割高度(留茬高度为5,10,15,20 cm)和刈割频率(1次性和每隔60,40和30 d刈割)组成的双因子试验,来研究不同刈割频率和刈割高度对地处温带的河南黄河滩区皇竹草的生长特点和生产性能的影响,以便解决该草在黄河滩区种植中存在的利用期短、产量低、品质差、易倒伏的难题。研究证明,刈割对皇竹草的生长和生产有显著的影响,1年多次刈割会降低茎叶比(S/L ratio)和叶面积指数(LAI),适度的刈割有利于提高鲜干比(F/D ratio)、单株分蘖数和生长速度,过频过低刈割(留茬高度为5 cm,每隔30 d刈割)有利有弊,有利的方面是能显著地提高鲜干比和单株分蘖数,能显著降低倒伏率;不利的方面是会显著降低皇竹草刈割后的再生速度,不利于饲草的生长和生产。试验证明,在中原地区种植皇竹草适宜每隔60 d刈割1次,一年刈割2次,留茬15~20 cm为宜,全年产草量为31.58~32.41 t DM/hm2,均显著地高于其他刈割组合,和一次性刈割相比,提高14.26%~17.34%(P<0.05),另外,适度刈割有利于减轻皇竹草的倒伏,减少收获中营养和能量的损失和浪费。总之,在河南黄河滩区种植皇竹草是非常必要,也是可行的,在科学种植,合理灌溉和及时施肥的基础上,保持合理刈割高度和适当的刈割次数是优化和协调生长和生产各指标的重要措施,减少不必要的产量和营养损失,有利于高产和稳产。
    日本大豆引种四川盆地的品质评价研究
    吴海军, 杨才琼, Nasir Iqbal, 邓俊才, 戴炜, 刘卫国, 杨峰, 舒凯, 杜俊波, 杨文钰, 刘江
    2017, 26(1):  81-89.  DOI: 10.11686/cyxb2016084
    摘要 ( 531 )   HTML ( 1)   PDF (1127KB) ( 71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将原产于日本的17个大豆种质资源引种至我国四川盆地栽培,并对其引种前后的籽粒品质性状进行分析评价,探究引种大豆在四川盆地的适应性,以期为丰富西南大豆种质资源提供参考。品质性状变异分析结果表明,大豆异黄酮的变异系数大,除苷元外均达到30%以上,而其余性状的变异系数也均大于10%。与引种前相比,各供试大豆的可溶性蛋白含量普遍升高,而脂肪酸、可溶性多糖和异黄酮含量普遍降低。基于引种大豆11个品质性状的主成分聚类分析,将供试的17份种质资源划分为五大类,其中,Ⅰ类大豆为高脂肪酸品种,其生育期适中,亚油酸含量大于55‰,可作为高油脂杂交育种亲本材料加以利用;Ⅲ类大豆为高蛋白型品种,可作为豆制品开发原材料加以利用;Ⅴ类大豆为高异黄酮型品种,可作为功能性成分原料来源加以利用。
    暗紫贝母花器官特征及有性繁育系统研究
    陈垣, 徐博琼, 郭凤霞, 白刚, 张荩凤, 张勇
    2017, 26(1):  90-98.  DOI: 10.11686/cyxb2016070
    摘要 ( 393 )   HTML ( 1)   PDF (1342KB) ( 63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田间试验与显微镜检相结合的方法,对漳县人工栽培的暗紫贝母花器构造和传粉生物学进行研究,旨在揭示其花器官特征和有性繁育系统,为暗紫贝母的育种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经鳞茎播种栽培3年的暗紫贝母植株单花顶生,偶见2花,花两性,初现花蕾绿色,花暗紫色,有淡黄色格纹,开花期5-6月,单花寿命6~8 d,花钟形,同被花,花被6,2轮,离生雄蕊6枚,5枚紧围雌蕊,1枚外围,子房上位,柱头3裂,短裂片外露,毛状有分泌物。开花前柱头高于雄蕊,开放后雄蕊高出柱头,开花当天花粉量最大,活力最高并维持3 d时间。花被长1.5 cm的绿蕾柱头已具较强可受性。花药开裂与强柱头可受性同步,但后者持续期更长(6 d以上)。单花花粉数约6000粒、胚珠数在160颗以上,花粉胚珠比(P/O)37.5,杂交指数(OCI)为4。传粉媒介为风媒和虫媒,访花者为蜂类、蝇类和蜘蛛,但数量极少,有性繁育系统应属于部分自交亲和,异交,需要传粉者。
    大豆根际促生菌的分离筛选及其对大豆和百脉根生长与品质的影响
    曾庆飞, 王茜, 陆瑞霞, 刘正书, 吴佳海, 王小利
    2017, 26(1):  99-111.  DOI: 10.11686/cyxb2016063
    摘要 ( 435 )   HTML ( 3)   PDF (589KB) ( 60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贵州毕节地区大豆根际土壤中分离溶磷菌株,从大豆根瘤中分离根瘤菌株。对分离出的溶磷圈直径与菌落直径的比值(D/d值)在2.20以上的溶磷菌株分别进行溶磷能力、生长素(IAA)及有机酸分泌能力、产酸产碱性能测定,筛选出优良溶磷菌4株;对分离出的根瘤菌通过大豆试管苗回接及促生效应试验,筛选出高效根瘤菌2株。将筛选出的6株菌经拮抗反应试验后分别按单一溶磷菌接种剂、单一根瘤菌接种剂、溶磷菌+根瘤菌复合接种剂3种处理制备菌悬液,采用盆栽方法分别对大豆和百脉根进行促生效应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除单一根瘤接种剂对增加大豆株高无效果外,另外2个处理对大豆株高有提升效果,所有处理对大豆茎粗、生物量、结荚数、荚重、单粒数及单粒重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其中溶磷菌+根瘤菌复合菌液对大豆株高、茎粗、幼苗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的促进效果最好,分别比对照高出21.26%,40.79%,15.88%和42.19%。3个处理对百脉根的第一、二茬株高及地上生物量、全氮、全磷和粗蛋白含量均有明显的提升效应,其中依然是溶磷菌+根瘤菌复合菌液的处理效果最好,分别比对照高出20.82%,54.88%,106.14%,148.78%,19.34%,61.88%和19.34%,与对照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说明所筛选的菌株组合能产生良好的促生互作效应。
    苜蓿茎点霉对紫花苜蓿光合生理的影响
    樊秦, 李彦忠
    2017, 26(1):  112-121.  DOI: 10.11686/cyxb2016275
    摘要 ( 493 )   HTML ( 0)   PDF (1525KB) ( 73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苜蓿茎点霉侵染紫花苜蓿后严重影响其产量和质量。本研究采用植物生长室盆栽法,利用光合作用测量系统研究苜蓿茎点霉对紫花苜蓿叶片光合生理的影响。结果表明, 除侵染第27天外,苜蓿茎点霉使紫花苜蓿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降低,对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在侵染前期影响不大。在侵染至23 d,紫花苜蓿叶片光化学量子效率(Fv/Fm)、PSⅡ反应中心激发能捕获效率(Fv'/Fm')、PSⅡ反应中心电荷分离实际量子效率(ΦPSⅡ)、电子传递速率(ETR)、光化学猝灭系数(qP)和非光化学淬灭系数(qN)显著降低。光补偿点 (LCP)、CO2补偿点(CCP)和羧化效率(CE)降低。表明苜蓿茎点霉通过降低紫花苜蓿叶片中光合电子传递率捕获效率、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N)和羧化效率(CE),而产生光抑制,使CO2的同化作用降低,影响紫花苜蓿的生长发育。

    镉对波斯菊种子发芽的影响及外源MeJA的缓解作用
    刘宇婧, 冯艺玫, 刘欣悦, 蒋喻林, 谭淼, 蒋天仪, 余小芳
    2017, 26(1):  122-130.  DOI: 10.11686/cyxb2016264
    摘要 ( 348 )   HTML ( 4)   PDF (638KB) ( 7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波斯菊种子为研究材料,采用滤纸床进行发芽实验,探究镉(Cd2+)胁迫对种子发芽的影响,及外源茉莉酸甲酯(MeJA)对种子Cd2+胁迫缓解的最佳处理方式与最适浓度,对发芽率、发芽势、活力指数、胚芽长、鲜重、丙二醛含量以及抗氧化酶的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波斯菊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活力指数及胚芽长随着Cd2+浓度的升高,逐渐降低。波斯菊种子能忍耐<0.6 mmol/L的Cd2+处理,但高浓度的Cd2+ (≥0.6 mmol/L)对波斯菊的发芽指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在对单Cd2+处理下的波斯菊种子采用不同浓度梯度的外源MeJA的处理方式表明,MeJA浸种预处理方式的效果优于MeJA与Cd2+同时处理的方式。且1.0 μmol/L的外源MeJA浸种预处理的缓解效果最佳,与单Cd2+处理相比,分别提高了波斯菊种子19.3%的发芽率,73.0%的活力指数,幼苗28.1%的鲜重,并降低了植物丙二醛(MDA)的含量。低浓度的MeJA主要通过提高植物的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以及谷胱甘肽还原酶(GR)的活性清除体内产生的活性氧(ROS),并降低膜脂质过氧化反应,来增强种子逆境胁迫的耐受能力。
    新牧1号苜蓿两种抗逆相关启动子的功能分析
    晁朝霞, 任燕萍, 钱进, 姚正培, 许磊, 张桦
    2017, 26(1):  131-141.  DOI: 10.11686/cyxb2016071
    摘要 ( 341 )   HTML ( 0)   PDF (1500KB) ( 50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前期已成功克隆了新牧1号苜蓿MvP5CSMvNHX1基因和二者的启动子序列。在此基础上,本试验分别构建了含有Mvp5csMvnhx1启动子的调控GUS报告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并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得到了含有Mvnhx1与Mvp5cs启动子的转基因烟草植株。PCR检测证明了两种启动子已稳定的整合到烟草基因组中;GUS组织染色证明两种启动子均具有启动基因表达的功能。通过测量GUS活性来探究两种不同的诱导型启动子在4种非生物胁迫下(干旱、盐、脱落酸、赤霉素)的表达活性。结果表明,1)Mvnhx1与Mvp5cs启动子均响应盐、脱落酸、赤霉素、干旱胁迫,与CaMV35S启动子相比,差异显著。2)Mvnhx1启动子在盐胁迫、脱落酸胁迫下所起诱导作用要优于Mvp5cs启动子。在48 h 100 mmol/L、150 mmol/L NaCl胁迫处理时,Mvnhx1启动子GUS活性分别是Mvp5cs启动子的2.03和3.23倍,差异显著。在25 μmol/L、 50 μmol/L ABA处理下,Mvnhx1启动子的活性整体高于另两种启动子,差异显著。3)Mvp5cs启动子在干旱胁迫、赤霉素胁迫所起诱导作用优于Mvnhx1启动子。干旱胁迫时,Mvp5cs启动子的GUS活性在36 h是同时间Mvnhx1启动子的2.22倍。70 μmol/L GA处理时,Mvp5cs启动子在36 h达到最大值,是同时间段Mvnhx1启动子的1.79倍。
    菟丝子生防菌“鲁保一号”生物学特性及T-DNA插入突变体库的构建
    李健, 李美, 高兴祥, 房锋, 董连红
    2017, 26(1):  142-148.  DOI: 10.11686/cyxb2016238
    摘要 ( 382 )   HTML ( 3)   PDF (671KB) ( 64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鲁保一号”菌剂对杂草菟丝子生防效果良好,但是受制于菌种退化问题其进一步应用受到限制。本研究通过对“鲁保一号”菌的生物学性状进行分析,明确其菌种培养特性:最佳培养基为PDA培养基,最佳培养温度为25~28 ℃,最佳培养pH值为5~8。同时,利用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方法进行“鲁保一号”菌株转化,并初步构建了约含2300个阳性转化子的T-DNA插入突变体库。转化子经连续继代6次培养后潮霉素B抗性稳定,随机挑取的20个转化子均能PCR克隆出潮霉素基因,转化子是由T-DNA插入引起的,且筛选抗性能够稳定遗传。以上研究为后期筛选获得致病力稳定的遗传改良菌株,并进一步应用奠定了基础。
    黄芪根际促生菌(PGPR)筛选与特性研究
    马骢毓, 张英, 马文彬, 李建宏, 姚拓
    2017, 26(1):  149-159.  DOI: 10.11686/cyxb2016263
    摘要 ( 497 )   HTML ( 4)   PDF (822KB) ( 77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获得黄芪根际PGPR菌株并明确其促生特性,可为其在生产中的应用提供依据,本研究以黄芪的根瘤、根系及根际土壤为材料,利用选择性培养基分离筛选根瘤菌与溶磷菌,测定根瘤菌固氮酶活性、溶磷菌株的溶磷能力及分泌3-吲哚乙酸(IAA)的能力,从中筛选出综合性能优良的菌株,并运用生理生化鉴定和16S rDNA分子生物学鉴定相结合的方法鉴定优良菌株的种属。结果发现,溶磷菌数量的分布具有根系表面(RP)>根表土壤(RS)>远根土(NRS)>根内(HP)的规律,有明显的根际效应;经分离纯化获得76 株PGPR菌,其中根瘤菌1株、溶解无机磷菌株42 株和溶解有机磷菌株33 株,其中可分泌IAA能力的溶磷菌株有7株;筛选出综合性能优良,有进一步开发应用潜力的溶磷菌株7株,根瘤菌1株,经鉴定溶磷菌中3株为Pseudomonas sp.,3株为Bacillus sp.和1株为Klebsiella oxytoca,根瘤菌为Rhizobium sp.,这为研制生物菌肥提供优良菌种,同时丰富优良根际促生菌资源库。
    3种杀虫剂对苜蓿蚜虫和蓟马的防效及其在苜蓿中的残留
    罗兰, 袁忠林, 孙娟
    2017, 26(1):  160-167.  DOI: 10.11686/cyxb2016240
    摘要 ( 620 )   HTML ( 2)   PDF (584KB) ( 58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评价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氯氰菊酯乳油和48%毒死蜱乳油对苜蓿蚜虫和蓟马的防治效果和安全性,采用田间喷雾法和气相色谱法测定了3种杀虫剂对苜蓿蚜虫和蓟马的防治效果及其在春季紫花苜蓿中的残留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量。结果表明,吡虫啉、氯氰菊酯和毒死蜱在剂量分别为35.7 g a.i. (g有效成分)/hm2、75.0 g a.i./hm2和480.0 g a.i./hm2时,药后1~7 d对苜蓿蚜虫的防效为80.83%~94.78%、79.29%~87.80%和90.93%~98.90%;对苜蓿蓟马的防效为78.33%~95.57%、78.56%~91.67%和92.78%~100.00%;在紫花苜蓿中的半衰期分别为4.78,3.69和2.48 d。按推荐使用量施药,吡虫啉和毒死蜱药后7 d在苜蓿中的残留量均低于0.5 mg/kg,氯氰菊酯药后14 d在苜蓿中的残留量均低于0.5 mg/kg。参照我国和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农药残留限量要求,拟建议吡虫啉、氯氰菊酯和毒死蜱在紫花苜蓿的最高残留限量(MRL)分别为0.5,1.0和0.5 mg/kg,安全间隔期分别为7,14和7 d。
    西北寒旱地区舍饲湖羊生长发育特征研究
    莫负涛, 李发弟, 王维民, 喇永富, 张小雪, 刘婷, 唐德富, 乐祥鹏, 李飞, 李冲, 李万宏, 肖金玉, 谭建华, 武得虎
    2017, 26(1):  168-177.  DOI: 10.11686/cyxb2016076
    摘要 ( 360 )   HTML ( 5)   PDF (480KB) ( 74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湖羊是世界上稀有的绵羊地方品种,以多胎、早熟、早期生长发育快、宜舍饲等优良性能而著名。为系统了解湖羊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更好地开发利用湖羊这一优良地方品种资源,本研究以3,6,12和24月龄湖羊公羊为对象,每个时间点随机选择6只,共24只,测定其体重、组织器官及消化道各个部分重量、肠道长度及肉品质相关参数。结果表明,3~6月龄湖羊生长速率最快,6月龄之后逐渐降低;3~6月龄之间心、肝、脾、肺、肾、头蹄和皮的增长强度随着日龄的增大而增长,除头、蹄、皮外,其他内脏器官的生长强度逐渐降低,12月龄之后趋于稳定;头、蹄、皮的生长在6月龄之后趋于稳定,仍然保持较高的生长强度;瘤胃的生长强度始终大于体重生长强度,小肠的生长始终小于体重,而除直肠外,大肠的生长强度与体重相近。6月龄湖羊公羔与12月龄相比屠宰率、眼肌面积无显著差异,而6月龄湖羊公羔背膘厚极显著增高,随着年龄的增长肉色逐渐变暗。综合以上各项指标认为,本试验条件下,6月龄为肥羔生产最佳屠宰日龄。
    综合评述
    我国近代苜蓿栽培利用技术研究考述
    孙启忠, 柳茜, 陶雅, 李峰, 徐丽君
    2017, 26(1):  178-186.  DOI: 10.11686/cyxb2016054
    摘要 ( 397 )   HTML ( 0)   PDF (580KB) ( 73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近代苜蓿栽培利用技术研究特点是在传统苜蓿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西方试验科学理论与技术,在品种类型之特性、引种驯化、种植栽培、加工贮藏和饲喂利用等方面构建形成了苜蓿栽培学框架。本研究采用文献考证法,在收集查阅近代文献的基础上,开展文献的整理排比、甄别考证和爬梳剔抉,并结合近现代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归纳。结果表明,在近代我国苜蓿引种试验广泛,从东北、华东、西北乃至南方均进行了苜蓿的适应性观察研究,同时也对苜蓿栽培生物学、干草与青贮调制技术及饲喂技术进行了研究。在民国时期,中美农业科技考察团对我国畜牧业生产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对发展以苜蓿为主的饲料作物种植提出了建议。在近代,苜蓿与其他作物一样,其西方科学技术乃至本土试验研究成果已得到了快速广泛的传播。
    丛枝菌根真菌与豆科植物共生体研究进展
    何树斌, 郭理想, 李菁, 王燚, 刘泽民, 程宇阳, 呼天明, 龙明秀
    2017, 26(1):  187-194.  DOI: 10.11686/cyxb2016228
    摘要 ( 459 )   HTML ( 5)   PDF (637KB) ( 98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是一类广泛分布在土壤中与植物根系共生的真菌,几乎所有的农业生态系统和自然界的土壤中都有AMF的分布。在AMF与植物的共生体中,AMF消耗植物光合有机产物的同时,将土壤中更多的磷和氮等营养物质转运给寄主植物。豆科植物作为一种重要的农业种质资源,能与AMF形成共生体系。研究表明,AMF能够促进豆科植物生长、提高其对矿质营养元素和水分的吸收能力、增强其生物固氮能力和抗逆能力等。为了更好地利用AMF促进豆科植物的生产,本研究分析了共生体建立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信号转导机制,论述了AMF提高豆科植物产量及营养价值的研究成果,阐明了AMF提高豆科植物抗逆能力的内在机制,探讨了AMF与根瘤菌的互作的潜在机制,并对今后AMF与豆科植物共生在农业领域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生态安全阈值研究述评与展望
    王世金, 魏彦强
    2017, 26(1):  195-205.  DOI: 10.11686/cyxb2016075
    摘要 ( 555 )   HTML ( 8)   PDF (656KB) ( 89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全球变化的加剧,生态环境不断受到干扰和损害,生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21世纪以来,生态系统风险或安全评估已成为全球变化和生态学研究的国际前沿和热点,其不同尺度不同类型生态安全阈值的判别和认知是生态系统风险或安全评估的关键和核心,更是全球变化胁迫下生态系统适应性管理的基础。本研究以生态系统不同胁迫要素为切入点,对生态安全阈值研究理论与实践发展进行了综述,大量文献显示通过提高生态安全阈值的判别和预估水平,不仅可揭示生态系统稳态转化与气候变化、碳氮循环、土地和草地利用、区域政策制度等胁迫因子的相互作用关系,而且对于退化生态系统修复及其生态环境保护与管理意义重大。当然,鉴于不同胁迫因子及其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结构健康性及服务功能可持续性判别的复杂性,生态安全阈值厘定和预测能力极为有限,仍存在很大不确定性。
    研究简报
    苜草净不同施用时期对雨养苜蓿生产性能的影响
    苗福泓, 孙娟, 杨国锋, 谭子恒, 刘洪庆, 颜俤
    2017, 26(1):  206-211.  DOI: 10.11686/cyxb2016096
    摘要 ( 335 )   HTML ( 3)   PDF (596KB) ( 60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解苜草净(咪唑乙烟酸5%)施用时期对雨养苜蓿生产性能的影响,以山东省半岛地区的紫花苜蓿为研究对象,研究了4个苜草净施用时期对紫花苜蓿的株高、生物量、粗蛋白、酸性洗涤纤维(ADF)、中性洗涤纤维(NDF)的含量以及多种营养价值指数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苜草净的施用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紫花苜蓿株高的降低,但在出苗期和幼苗期其抑制作用较弱;在出苗期施用苜草净显著提高紫花苜蓿生物量(P<0.05);苜草净对紫花苜蓿的叶茎比没有显著影响;紫花苜蓿的粗蛋白含量与施用苜草净时期的时间顺序呈负相关的趋势,而出苗期施用苜草净的紫花苜蓿粗蛋白产量显著高于播前施用苜草净的紫花苜蓿粗蛋白产量(P<0.05);施用苜草净的紫花苜蓿NDF和ADF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处理(P<0.05),营养价值指数均高于对照处理(P<0.05)。在雨养苜蓿区,出苗期施用苜草净有利于紫花苜蓿生物量、粗蛋白产量以及饲用价值的稳定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