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戚志强,玉永雄,胡跃高,等.当前我国苜蓿产业发展的形势与任务.草业学报,2008,17(1):107-113. [2] 陈新. 中国奶业呼唤苜蓿产业的协调发展. 中国乳业, 2002, (2):124. [3] 韩雪松,张玉发,吕会刚. 我国苜蓿产业化发展现状与问题. 草业科学,2002, (2):29-30. [4] 洪绂曾. 积极稳步发展中国的苜蓿产业. 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 2001, (4):4-6. [5] 胡耀高. 中国苜蓿产业发展战略分析. 草业科学, 1996, (4):45-51. [6] 胡跃高,曾昭海,朱万斌,等. 对我国苜蓿产业建设的建议. 中国乳业, 2002, (3):5-8. [7] 李守德. 抓住机遇、发挥优势、推进苜蓿产业大发展. 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 2001, (4):7-8. [8] 张玉发. 苜蓿将成为新世纪朝阳产业. 中国花卉园艺, 2001, (4):25-26. [9]卢欣石.中国苜蓿遗传多样性及基因生态类型研究.兰州:甘肃农业大学,1997. [10] 阎旭东, 朱志明, 李桂荣.六个苜蓿品种特性分析.草地学报, 2001, 9(4): 302-306. [11] 魏臻武,符昕,曹致中,等.苜蓿生长特性和产草量关系的研究.草业学报,2007,16(4):1-8. [12] 韩清芳,吴新卫,贾志宽,等.不同秋眠级数苜蓿品种根颈变化特征分析.草业学报,2008,17(4):85-91. [13] 邓蓉,陈武,张定红,等.不同秋眠级苜蓿在贵州的生长特性的研究.四川畜牧兽医,2004,(3):31-32. [14] 何亚丽,常青,陈鲁勇,等.上海地区高产优质紫花苜蓿品种的筛选.草业科学,2004,(9):25-32. [15]姜润潇,伍维高,黄银丽,等.三峡库区苜蓿品种比较试验初报.草业科学,2004,(2):17-21. [16] 周晓果, 张正斌, 徐萍. 小麦主要育种目标的灰色系统方法探讨.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2005, 21(2): 81-84. [17] 尹利, 逯晓萍, 傅晓峰, 等. 高丹草杂交种灰色关联分析与评判. 中国草地学报, 2006, 28(3): 21-25. [18] 韩启秀. 运用灰色关联度对山东小麦新品种(系)综合表现的评价.中国农学通报, 2005, 21(2): 312-314. [19]鲁雪林, 王秀萍, 张国新. 旱稻抗旱性评价指标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2006, 22(1): 124-126. [20]冀天会, 张灿军, 谢惠民, 等. 小麦品种抗旱性研究的产量鉴定指标的比较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2006,22(1): 103-106. [21] 吴永成, 周顺利, 王志敏. 小麦与抗旱性有关的根系遗传改良研究进展. 麦类作物学报, 2004, 24(3): 101-104. [22] 张跃,皱寿平.模糊数学方法及应用.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92. [23] 金玉国.一种测定权数的新方法:灰色关联分析.统计教育,2002,(4):12-15. [24] 韩路,贾志宽,韩青芳,等.苜蓿种质资源特性的灰色关联度分析与评价.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1(3):59-64. [25]何毅,李青,王历宽.应用灰色关联度理论对高寒牧区引种的苜蓿进行综合评价.草业科学,2002,19(4):33-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