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穆献中, 刘炳义.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与产业化研究[M].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9: 18-19. [2] 刘广青, 董仁杰, 李秀金. 生物质能源转化技术[M].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9: 6. [3] 谢光辉, 郭兴强, 王鑫, 等. 能源作物资源现状与发展前景[J]. 资源科学, 2007, 29(5): 74-80. [4] Lewandowskia I, Scurlock J M O, Lindvall E, et al. The development and current status of perennial rhizomatous grasses as energy crops in the US and Europe[J]. Biomass and Bioenergy, 2003, 25(4): 335-361. [5] 刘吉利, 朱万斌, 谢光辉, 等. 能源作物柳枝稷研究进展[J]. 草业学报, 2009, 18(3): 232-240. [6] 侯新村, 范希峰, 左海涛, 等. 氮肥对挖沙废弃地能源草生长特性与生物质产量的影响[J]. 草地学报, 2010, 18(2): 268-273, 279. [7] 左海涛, 武菊英. 草本能源植物在北京地区的生产潜力[A]. 中国草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海口: 中国草业青年学术研讨会组委会, 2007: 474-478. [8] 左海涛, 杨秀山, 陈群. 纤维素类草本能源植物研究进展[A]. 2008中国生物质能源技术路线标准体系建设论坛[C]. 上海: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 中国农村能源行业协会, 2008: 256-261. [9] 高捍东, 蔡伟建, 朱典想, 等. 荻草的栽培与利用[J].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09, 28(3): 65-67. [10] 黄杰, 黄平, 左海涛. 栽培管理对荻生长特性及生物质成分的影响[J]. 草地学报, 2008, 16(6): 646-651. [11] 黄平, 左海涛, 韩烈保, 等. 拔节期水分胁迫对荻生长和生物质特性的影响[J]. 草地学报, 2007, 15(2): 153-157. [12] 王庆海, 武菊英, 滕文军, 等. 种植方式和越冬保护措施对芦竹成活率的影响[J]. 林业科学研究, 2006, 19(6): 813-815. [13] 段仰凯, 田沈, 于泳, 等. 改进的柳枝稷预处理方法及乙醇发酵研究[J]. 太阳能学报, 2009, 30(12): 1709-1712. [14] 日本能源学会. 生物质和生物能源手册[M].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7: 12-14. [15] 夏百根, 黄乾明. 有机化学[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2: 304-307. [16] 杨勇平, 董长青, 张俊姣. 生物质发电技术[M]. 北京: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7: 27-29. [17] 尹剑慧, 卢欣石. 中国草原生态功能评价指标体系[J]. 生态学报, 2009, 29(5): 2622-2630. [18] 尹剑慧, 卢欣石. 草原生态服务价值核算体系构建研究[J]. 草地学报, 2009, 17(2): 174-180. [19] 欧阳志云, 王效科, 苗鸿.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生态经济价值的初步研究[J]. 生态学报, 1999, 19(5): 607-613. [20] 柳碧晗, 郭继勋. 吉林省西部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J]. 中国草地, 2005, 27(1): 12-16,21. [21] 叶文虎, 魏斌, 仝川. 城市生态补偿能力衡量和应用[J]. 中国环境科学, 1998, 18(4): 298-301. [22] 王俊明, 张兴昌. 退耕草地演替过程中的碳储量变化[J]. 草业学报, 2009, 18(1): 1-8. [23] 刘卫东, 陆大道, 张雷, 等.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框架与科学基础[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0: 179. [24] 杨晶, 沈禹颖, 南志标, 等. 保护性耕作对黄土高原玉米-小麦-大豆轮作系统产量及表层土壤碳管理指数的影响[J]. 草业学报, 2010, 19(1): 75-82. [25] 马隆龙, 王铁军, 吴创之, 等. 木质纤维素化工技术及应用[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0: 228-250. [26] 蒋挺大. 木质素[M].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9. [27] 李海花. 基于BP神经网络的能源草LCA研究[D]. 北京: 北京交通大学, 2009: 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