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江小雷, 岳静, 张卫国, 等. 生物多样性, 生态系统功能与时空尺度[J]. 草业学报, 2010, 19(1): 219-225. [2] 侯扶江, 徐磊. 生态系统健康的研究历史与现状[J]. 草业学报, 2009, 18(6): 210-225. [3] Costanza R, Arge R, Groot R. The value of the world’s ecosystem services and natural capital[J].Nature, 1997, 386: 253-260. [4] Heal G. Valuing ecosystem services[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0, 35(3): 24-30. [5] Serafy S E. Pricing the invaluable: the value of the world’s eco-system services and natural capital[J].Ecological Economics, 1998, 25(1): 25-27. [6] 侯扶江, 南志标, 任继周. 作物-家畜综合生产系统[J]. 草业学报, 2009, 18(5): 211-234. [7] 王勇, 骆世明. 农业生态服务功能评估的研究进展和实施原则[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8, 16(1): 212-216. [8] 王伟, 陆健健.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类与价值评估探讨[J].生态学杂志, 2005, 24(11): 1314-1316. [9] 詹昭宁. 中国森林立地分类[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89. [10] 成克武, 吴丽娟, 王清春. 陇东地区生态环境建设问题的探讨[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2, 24(1): 101-104. [11] 莫宏伟, 刘礼英, 任志远. 农牧交错区耕地净第一性生产力动态变化研究[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7, 25(1): 15-20. [12] 郭浩, 王兵, 马向前, 等. 中国油松林生态服务功能评估[J]. 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 2008, 38(6): 565-572. [13] 李玉山. 黄土高原森林植被对陆地水循环影响的研究[J]. 自然资源学报, 2001, 16(5): 427-432. [14] Wischmeier W H, Smith D D. Predicting rainfall erosion losses from crop land east of the Rocky Mountains[A]. Agriculture Handbook 282[M], Washington,D. C: U. 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1965. [15] Wischmeier W H, SmithD D. Predict ing rainfall erosion losses aguide to conservat ion planning[A]. Agriculture Handbook 537[M], Washington, D. C: U. S. Department of A griculture, 1978: 58. [16] 薛达元, 包浩生, 李文华.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间接经济价值评估[M]. 中国环境科学, 1999, 19(3):247-252 [17] 王万忠, 焦菊英.中国的土壤侵蚀因子定量评价研究[J]. 水土保持通报, 1996, 16(5): 1-20. [18] 谢红霞, 李锐, 杨勤科, 等. 退耕还林(草)和降雨变化对延河流域土壤侵蚀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09, 42(2): 569-576. [19] 李双才, 罗利芳, 张科利, 等.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对土壤侵蚀影响的模拟研究[J]. 水土保持学报, 2004, 18(1): 74-77, 81. [20] 马新辉, 任志远, 孙根年. 城市植被净化大气价值计量与评价——以西安市为例[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4, 12(2): 180-182. [21] 谢红霞, 任志远, 李锐. 区域生态服务价值时空异质性研究——以铜川市城郊区为例[J]. 干旱区地理, 2007, 30(1): 212-217. [22] 谢高地, 肖玉, 甄霖, 等.我国粮食生产的生态服务价值研究[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5, 13(3): 10-13. [23] 陈源泉, 高旺盛.农牧交错带农业生态服务功能的作用及其保护途径[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5, 15(4): 110-115. [24] 盛婧, 陈留根, 朱普平. 稻麦轮作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8, 16(6): 1541-1545. [25] 李光录, 高存劳. 黄土高原南部土地生产力及其与侵蚀的关系[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7, 25(4): 42-46. [26] 陈奇伯, 王克勤, 齐实, 等. 黄土丘陵区坡耕地水土流失与土地生产力的关系[J].生态学报, 23(8): 1463-1469. [27] 史东梅, 刘立志. 紫色土坡耕地生产潜力及水土流失治理[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26(2): 132-136. [28] 钟良平, 邵明安, 李玉山. 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力演变及驱动力[J]. 中国农业科学, 2004, 37(4): 510-515. [29] 徐为根, 吴洪颜, 张仁祖. 用多元积分回归方法分析降水对小麦产量的影响[J]. 江苏农业科学, 2004, 24: 24-27. [30] 李广, 黄高宝. 基于APSIM模型的降水量分配对旱地小麦和豌豆产量影响的研究[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0, 18(2): 342-347. [31] 王科明, 石惠春, 周伟, 等. 干旱地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与生态服务价值的关系研究——以酒泉市为例[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 21(3): 124-1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