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靖飞. 辽宁省农产品加工业区域布局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6): 117-121. [2] 苏李, 臧日宏. 中国农产品加工业竞争力实证分析[J]. 国际经贸探索, 2010, 26(8): 16-20. [3] 张润清, 李崇光. 中国农产品加工业优先发展的经济学分析[J]. 农业经济问题, 2004, (10): 66-70. [4] 张明林. 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成长机制及对策研究[J]. 生产力研究, 2006, (5): 36-37. [5] 张晓, 崔学喜. 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经营模式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 商业研究, 2007, (5): 103-107. [6] 李瑾, 李树德. 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农业技术经济, 2002, (5): 7-11. [7] 刘静, 刘丹. 农产品加工业国际竞争力内部直接决定因素指标评价[J]. 技术经济, 2005, (3): 22-25. [8] 刘彩云, 马殿平, 张润清. 农产品加工业竞争力分析[J]. 中国统计, 2007, (9): 47-50. [9] 秦建军, 武拉平, 闫逢柱. 产业地理集聚对产业成长的影响—基于中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实证分析[J]. 农业技术经济, 2010, (1): 104-111. [10] 王汉斌. 发展循环经济模式提升福建农产品加工业国际竞争力[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8(6): 28-33. [11] 李树基, 火荣贵. 甘肃农产品加工业的经济评价[J]. 开发研究, 1996, (5): 41-42. [12] 张喆, 罗泽举. 基于weaver-thomas模型的工业战略产业选择—以甘肃省为例[J].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2011, 24(1): 52-56. [13] 祁永安. 甘肃省工业行业发展综合实力的主成分分析[J].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28(3): 62-68. [14] 曹颖轶, 娜娜. 产业转移新趋势下甘肃省承接产业选择研究[J].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 (5): 102-106. [15] 王秋红, 陈幼明. 基于能耗降低视角的甘肃主导产业确定[J]. 开发研究, 2010, (2): 56-58. [16] 杨瑞, 杨芸. 甘肃定西马铃薯产业发展中的瓶径与策略探索[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08, 29(2): 58-61. [17] 刘润萍, 李红霞, 岳云. 甘肃省啤酒大麦产业化发展的思考[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09, 30(3): 39-45. [18] 韩建民, 杨林娟. 甘肃省畜产品竞争力调查研究[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03, 24(5): 8-11. [19] 陈诗波, 李崇光. 湖北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能力分析[J]. 农业经济问题, 2007, (11): 44-50. [20] 朱建平. 应用多元统计分析[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7: 82-90, 100-106. [21] 甘肃年鉴编纂为委员会. 甘肃年鉴2009[M].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9. [22] 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2009年[M].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9. [23] 余群立. 甘肃省农产品加工业现状及展望[J]. 农产品加工业, 2008, (10): 47-49. [24] 倪景涛, 李建军. 荷兰现代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 学术论坛, 2005, (10): 74-77. [25] 潘根宝. 德法两国农业发展给我们的启示[J]. 农村机械化, 2000, (2): 6-7. [26] 陈新田. 论德国农业现代化的经验及其启示[J].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22(2): 32-35. [27] 财政部农业政策考察团. 韩国、以色列农业及农业财政政策考察报告[J]. 中国农垦经济, 1999, (7): 4-8. [28] 王敏. 中国农产品加工业跨越式发展的竞争态势分析[J]. 经济与管理, 2004, 18(4): 5-8. [29] 张卫建, 谭淑豪, 江海东, 等. 南方农区草业在中国农业持续发展中的战略地位[J]. 草业学报, 2001, 10(2): 1-6. [30] 孙鸿良. 西北地区农牧业发展方向的探讨[J]. 草业学报, 2003, 12(4):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