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科学院沙漠研究所. 中国沙漠植物志(第二卷)[M].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7: 9. [2] 贾恢先, 孙学刚. 西北内陆地区盐地植物图谱[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5: 12. [3] 李红, 章英才, 张鹏. 白刺属植物研究综述[J]. 农业科学研究, 2006, 27(4):61-64. [4] 刘建泉. 甘肃民勤西沙窝唐古特白刺群落的生态特性[J].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2002, 11(3): 36-40. [5] 朱莉华, 方振堃, 索有瑞. 柴达木盆地白刺特点及其开发利用前景[J]. 青海科技, 2006, 6: 12-15. [6] 杨自辉, 高志海. 沙漠绿洲边缘降水和地下水对白刺群落消长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 2000, 11(6): 923-926. [7] 李双福, 张启昌, 张起超, 等. 白刺属植物研究进展[J]. 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6(1): 78-81. [8] 陶玲. 甘肃省白刺属植物的数量分类研究[J]. 西北植物学报, 2003, 23(4): 572-576. [9] 索有瑞. 柴达木盆地白刺研究与开发[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0: 18-23. [10] 张萍, 哈斯, 岳兴玲, 等. 白刺灌丛沙堆形态与沉积特征[J]. 干旱区地理, 2008, 31(6): 926-932. [11] Du J H, Yan P, Dong Y X. Phenological response of Nitraria tangutorum to climate change in Minqin County, Gansu Province, northwest Chin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meteorology, 2010, 54: 583-593. [12] 赵克昌. 白刺属灌木在黄土丘陵区荒山造林试验[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1991, 5(4): 74-79. [13] 孙卓, 于祥. 白刺根系的研究[J]. 中国沙漠, 1992, 12(4): 50-54. [14] 陈世璜, 张昊, 王立群, 等. 中国北方草地植物根系[M]. 长春: 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1: 338-340. [15] 谢忠奎. 黄土高原荒漠草原区典型生态系统人工干预的水分效应研究[D]. 兰州: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2006. [16] 单立山, 张希明, 魏疆, 等. 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两种灌木有效根系[J]. 干旱区地理, 2007, 30(3): 400-405. [17] 柴成武, 徐先英, 唐卫东, 等. 石羊河流域荒漠区主要固沙植物根系研究[J].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09, 24(4): 21-26. [18] 赵爱芬, 赵学勇, 常学礼. 奈曼旗沙丘植被根系特征研究[J]. 中国沙漠, 1997, 17(增刊1): 41-45. [19] 黄昌勇. 土壤学[M]. 北京: 农业出版社, 2000: 5. [20] 黄德青, 于兰, 张耀生, 等. 祁连山北坡天然草地地上生物量及其土壤水分关系的比较研究[J]. 草业学报, 2011, 20(3): 20-27. [21] 黄德青, 于兰, 张耀生, 等. 祁连山北坡草地生物量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J]. 草业科学, 2011, 28(8): 1495-1501. [22] 陶冶, 张元明. 3种荒漠植物群落物种组成与丰富度的季节变化及地上生物量特征[J]. 草业学报, 2011, 20(6): 1-11. [23] 盛晋华, 乔永祥, 刘宏义, 等. 梭梭根系的研究[J]. 草地学报, 2004, 12(2): 91-94. [24] 陈晓远, 高志宏, 罗远培. 植物根冠关系[J]. 植物生理学通讯, 2005, 41(5): 555-562. [25] 徐贵青, 李彦. 共生条件下三种荒漠灌木的根系分布特征及其对降水的响应[J]. 生态学报, 2009, 29(1): 130-137. [26] 高洁, 叶洪刚, 杨荣喜. 攀枝花干热河谷14个树种的耐旱性研究[J]. 西南林学院学报, 1996, 16(3): 135-139. [27] 冯燕, 王彦荣, 胡小文. 水分胁迫对两种荒漠灌木幼苗生长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 草业学报, 2011, 20(4): 293-298. [28] 赵纪东. 白刺根-土界面水分再分配及其对干旱胁迫的响应[D]. 兰州: 兰州大学, 2007: 5. [29] Caldwell M M, Richards J H. Water efflux from upper root improves effectiveness of water uptake by deep root[J]. Oecologia, 1989, 79: 1-5. [30] 陈亚明, 傅华. 根-土界面水分再分配研究现状与展望[J]. 生态学报, 2004, 24(5): 1040-1047. [31] Brooks J R, Meizer F C, Coulombr, et al. Hydraulic redistribution of soilwater during summer drought in two contrasting pacific notrhwest coniferous forests[J]. Tree Physiology, 2002, 22: 1107-11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