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植物志(第五十五卷第三分册)[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2: 50-75. [2]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版)[M].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0: 124. [3] 国家本草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 中华本草[M]. 上海: 上海科技出版社, 2000. [4] 王惠珍, 张新慧, 李应东, 等. 轮作与连作当归光合特性和挥发油的比较[J]. 草业学报, 2011, 20(1): 69-74. [5] 孙红梅. 当归药材资源调查与品质特征的研究[D]. 北京: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 2010. [6] 张宏意, 罗连, 余意, 等. 当归种质资源调查研究[J]. 中药材, 2009, 32(3): 335-337. [7] 张尚智, 贺莉萍, 韩黎明, 等. 野生当归及其当归植物资源的研究[J]. 中国现代中药, 2012, 14(4): 33-36. [8] 梅智胜, 张文生, 王永炎. 我国野生中药资源保护亟待加强[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8, 5(10): 4-6. [9] 邱黛玉, 蔺海明, 方子森, 等. 种苗大小对当归成药期早期抽薹和生理变化的影响[J]. 草业学报, 2010, 19(6): 99-105. [10] 张宏意, 汤瑞平, 李润红, 等. 不同种质和产地当归多糖含量的比较[A]. 第八届全国药用植物及植物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呼和浩特, 2009: 72. [11] 陈士林, 张本刚, 杨智, 等. 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方案设计[J].中国中药杂志, 2005, 30(16): 1229-1232. [12] 张小波, 郭兰萍, 陆建伟, 等. 基于网格(Grid)的空间信息技术在中药资源普查中的应用[J]. 中国天然药物, 2009, 7(5): 328-332. [13] 张庆, 牛建明, Buyantuyev A, 等. 内蒙古短花针茅群落数量分类及环境解释[J]. 草业学报, 2012, 21(1): 83-92. [14] 张新慧. 当归连作障碍机制及其生物修复措施研究[D]. 兰州: 甘肃农业大学, 2009. [15] 孙红梅, 张本刚, 齐耀东, 等. 当归药材资源调查与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09, 25(23): 437-441. [16] 鲍隆友, 刘智能. 西藏野生当归资源及人工栽培技术研究[J]. 中国林副特产, 2003, 11(4): 1-2. [17] 侯向阳, 高卫东. 作物野生近缘种的保护与利用[J]. 生物多样性, 1999, 7(4): 329-331. [18] 李少锋, 孙朝辉. 当归高产高效栽培技术[J]. 云南农业, 2005, 20(4): 10. [19] 朱建良, 卢艳萍, 伏绍萍, 等.当归的药用价值及高产栽培技术[J]. 农村实用技术, 2009, 12(12): 38. [20] 王田涛, 王琦, 王惠珍, 等. 连作条件下间作模式对当归生长特性和产量的影响[J]. 草业学报, 2013, 22(4): 54-61. [21] 李辛村, 杨天育, 张恩和. 基因型和环境及其互作对糜子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J]. 草业学报, 2012, 21(4): 16-24. [22] 黄璐琦. 分子生药学[M]. 北京: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6: 3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