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家恩, 刘文高, 王伟胜. 南亚热带不同植被根际微生物数量与根际土壤养分状况. 土壤与环境, 2002, 11(3): 279-282. 柴强, 黄鹏, 黄高宝. 间作对根际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研究. 草业学报, 2005, 14(5): 105-110. 谭周进, 张杨珠, 周清明. 湖南省几种稻田土壤微生物区系的研究.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7, 15(2): 78-80. 邓晓, 唐群锋. 百草枯对土壤微生物影响的研究.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6, 14(4): 146-149. 章家恩, 廖宗文. 试论土壤的生态肥力及其培育. 土壤与环境, 2000, 9(3): 253-256. 蔡燕飞, 廖宗文, 章家恩, 等. 生态有机肥对番茄青枯病及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2003, 14(3): 349-353. Bhuyan S A. Antagonisitic effect of Trichoderma virid, Trichoderma harzianum and Asperigillus terreus on Rhizoctonia solani causing sheath blight of ric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Society of North East India, 1994, 7(1): 125-127. 蔡止荷, 吴清平, 许红立, 等. 木霉和粘帚霉的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微生物学通报, 1998, 25(5): 284-286. 古丽君, 徐秉良, 梁巧兰, 等. 生防木霉菌T2菌株对禾草腐霉病抑菌作用及机制研究. 草业学报, 2011, 19(2): 46-51. 王国荣, 陈秀蓉, 张俊忠, 等. 东祁连山高寒灌丛草地土壤微生物生理功能群的动态分布研究. 草业学报, 2011, 20(2): 31-38.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土壤微生物研究法.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5. 程丽娟, 薛泉宏, 来航线, 等. 微生物学实验技术. 西安: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1988. 沈萍, 范秀容, 李广武. 微生物学实验.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49-95.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土壤理化分析.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78: 196-208. 张文婷, 来航线, 王延平, 等. 黄土高原不同植被坡地土壤微生物区系特征. 生态学报, 2008, 28(9): 4228-4234. 何月秋, 和志娇, 杨艳丽, 等. 哈茨木霉Th-A和Th-B的存活力与定殖能力的测定.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4, 19(3): 279-303. 贾学文, 闫伟, 白淑兰, 等. 根际土壤微生物最佳分离条件筛选研究. 华北农学报, 2007, 22(6): 147-151. 葛红莲, 陈龙, 张军令. 长期污水灌溉对小麦根际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节水灌溉, 2009, (5): 14-15. 马建华, 张丽荣, 康萍芝. 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的应用对设施黄瓜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西北农业学报, 2010, 19(12): 161-165. Harman G E. Myths and dogmas of biocontrol changes in derived from research on Trichoderma harzianum T-22. Plant Disease, 2000, 84(4): 377-393. 黄秀梨. 微生物学.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