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堃, 韩建国, 周禾. 中国草业现状及发展战略. 草地学报, 2002, 10(4): 293-297. 侯向阳. 发展草原生态畜牧业是解决草原退化困境的有效途径. 中国草地学报, 2010, (4): 1-9. 闫志坚, 孙红. 中国北方草地生态现状、保护及建设对策. 四川草原, 2005, (7): 31-34. 樊江文, 钟华平, 陈立波. 我国北方干旱和半干旱区草地退化的若干科学问题. 中国草地学报, 2007, 29(5): 95-101. 张新时, 李博, 史培军. 南方草地资源开发利用对策研究. 自然资源学报, 1998, 13(1): 1-7. 李博. 草地资源与食物安全. 中国草地科学进展. 北京: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1997. 李向林. 中国南方的草地改良与利用. 21世纪草业科学展望——国际草业(草地)学术大会论文集. 海拉尔: 内蒙古科学出版社, 2001: 92-96. 欧阳克蕙, 王堃. 中国南方草地开发现状及发展战略. 草业科学, 2006, 23(4): 17-22. 樊江文. 南方山区草地资源的特点及开发利用途径和原则. 草业学报, 1995, 4(3): 14-18. 洪绂曾, 王元素. 中国南方人工草地畜牧业回顾与思考. 中国草地学报, 2006, 28(2): 71-76. 林祥金. 我国南方草山草坡开发利用的研究. 四川草原, 2002, (4): 12-16. 任继周, 张英俊. 中国南方草地资源及其发展战略. 中国计量学院学报, 2002, 13(2): 174-180. 万里强, 任继周, 李向林. 大力发展草地畜牧业是我国西南岩溶地区脱贫致富的必由之路.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03, (5): 28-32. 李向林, 万里强, 何峰. 南方草地农业潜力及其食物安全意义. 科技导报, 2007, 25(9): 9-15. 白慧强, 文亦芾. 我国南方林间草地放牧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草业与畜牧, 2007, 141(8): 53-55. 胡民强. 我国南方林间草地的作用及其放牧利用技术. 草业科学, 2005, 22(6): 71-74. 黄黔. 岩溶地区发展生态畜牧业的潜力、问题和支撑体系. 草业科学, 2008, 25(9): 14-18. 蒋文兰. 贵州威宁混播草地初级生产力及群落稳定性调控途径的研究. 兰州: 甘肃农业大学, 1991. 王元素, 陈全功, 樊晓东. 云贵高原山区草地生物改良技术研究. 草业科学, 2004, (2): 30-34. 蒋文兰, 瓦庆荣. 云贵高原草地畜牧业优化生产模式的研究. 草业科学, 1996, 15(1): 37-45. 陈全功. 西南岩溶山区的农牧业生产力. 资源科学, 1999, (5): 76-80. 蒋文兰, 瓦庆荣, 张明忠. 贵州岩溶山区绵羊宿背法改良天然草地综合效果的研究. 草业学报, 1996, 5(1): 17-36. 李向林, 黄文慧. 西南地区草地畜牧业发展对策. 草业与西部大开发学术研讨会暨中国草原学会2000年学术年会, 2000, 102-107.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畜牧兽医司, 全国畜牧兽医总站. 中国草地资源.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畜牧兽医司, 全国畜牧兽医总站. 中国草地资源数据. 北京: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1994. 中国科学院西南资源开发考察队. 西南畜牧业资源开发与基地建设.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1. 曹建华, 袁道先, 童立强. 中国西南岩溶生态系统特征与石漠化综合治理对策. 草业科学, 2008, 25(9): 40-50. 姚长宏, 蒋忠诚, 袁道先. 西南岩溶地区植被喀斯特效应. 地球学报, 2001, 22(2): 159-164. 刘贵林. 贵州草地畜牧业发展及分析. 四川草原, 2006, 3: 47-53. 杜青林. 中国草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地方篇).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6: 9. 韦炳瑞. 广西草地畜牧业发展的现状与展望. 中国畜牧杂志, 2004, 40(4): 33-35. 任继周, 林慧龙. 农区种草是改进农业系统、保证粮食安全的重大步骤. 草业学报, 2009, 18(5): 1-9. 全国畜牧总站. 中国草业统计(内部报告). 北京: 全国畜牧总站, 2009: 9-133. 吕世海. 我国南方草地资源现状及其发展前景. 四川草原, 2005, (6): 37-41. 庞良玉, 张鸿, 罗春燕. 四川紫色丘陵农区坡耕地饲草种植模式及效益. 草业学报, 2010, 19(3): 110-116. 黄芬, 曹建华, 梁建宏. 黔西南岩溶区饲料灌木主要营养成分及其变量分析. 草业学报, 2010, 19(1): 248-252. 王宗礼. 中国草原生态保护战略思考. 中国草地, 2005, (4): 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