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戚志强, 王永雄, 胡跃高, 等. 当前我国苜蓿产业发展的形势与任务[J]. 草业学报, 2008, 17(1): 107-113. [2] 杨红善, 常根柱, 周学辉, 等. 美国引进苜蓿品种半湿润区栽培试验[J]. 草业学报, 2010, 19(1): 121-127. [3] 胡跃高. 中国苜蓿产业十年发展总结与现阶段建设战略[A]. 第三届中国苜蓿发展大会[C]. 北京: 中国畜牧业协会, 2010: 563-567. [4] 卢欣成, 孟林. 中国苜蓿产业发展20年回顾[A]. 第三届中国苜蓿发展大会[C]. 北京: 中国畜牧业协会, 2010: 12-16. [5] 郭正刚, 张自和, 王锁民, 等. 不同紫花苜蓿品种在黄土高原丘陵区适应性的研究[J]. 草业学报, 2003, 12(4): 45-50. [6] 张怀山. 甘肃省苜蓿草产业的品种布局初探[J]. 内蒙古草业, 2009, 21(4): 5-7. [7] 师尚礼, 曹文侠. 甘肃省牧草产业发展现状及其技术需求[A]. 第三届中国苜蓿发展大会[C]. 北京: 中国畜牧业协会, 2010: 572-579 [8] 曹宏, 章会玲, 马永祥. 陇东地区紫花苜蓿产业化发展前景分析[J]. 甘肃农业科技, 2006, (5): 34-36. [9] 马维国. 甘肃河西走廊引进紫花苜蓿适应性试验[J]. 中国草地学报, 2010, 32(5): 36-39. [10] 高婷, 张晓刚, 纪立东, 等. 美国优质紫花苜蓿在宁夏中部干旱带适应性研究[J]. 宁夏大学学报, 2009, 30(3): 271-274. [11] 王铁梅, 卢欣石. 内蒙古干旱草原区紫花苜蓿引种评价[J]. 草原与草坪, 2009, (5): 46-49. [12] 莫本田, 张建波, 张文, 等. 48个紫花苜蓿品种在贵州南部的适应性研究[J]. 贵州农业科学, 2010, 38(9): 155-159. [13] 张鸭关, 匡崇义, 薛世明, 等. 层次分析法(AHP)在优良牧草品种筛选中的应用[J]. 贵州农业科学, 2010, 38(4): 151-154. [14] 吕林有, 何跃, 赵立仁. 不同苜蓿品种生产性能研究[J]. 草地学报, 2010, 18(3): 365-371. [15] 曹宏, 章会玲, 马永祥, 等. 陇东地区紫花苜蓿品种区域试验研究[J]. 草业学报, 2009, 18(3): 184-191. [16] 王位泰, 张天峰, 黄斌, 等. 陇东黄土高原春播紫花苜蓿生长规律及气候生产潜力评估[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7, 25(5): 214-219. [17] 晋小军, 黄高宝. 陇东旱塬特大干旱年份苜蓿、黄花菜与主要作物的抗旱性比较[J]. 草业科学, 2004, 21(8): 41-45. [18] 郭海英, 赵建萍, 杨兴国, 等. 陇东塬区适生农作物水分利用率及经济效益对比分析[J]. 土壤通报, 2007, 38(4): 709-712. [19] 曹宏, 邓芸, 章会玲. 陇东地区紫花苜蓿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 牧草与饲料, 2009, 3(1): 51-55. [20] 康颖, 侯扶江. 黄土高原紫花苜蓿草地土壤呼吸对刈割的响应[J]. 草业科学, 2011, 28(6): 892-897. [21] 曹致中. 优质苜蓿栽培与利用[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2: 11. [22] 韩清芳, 贾志宽. 紫花苜蓿种质资源评价与筛选[M]. 杨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4. [23] 魏臻武, 符昕, 曹致中, 等. 苜蓿生长特性和产量关系的研究[J]. 草业学报, 2007, 16(4): 1-6. [24] 龚富生, 张嘉宝. 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1995: 7-11. [25] 李合生. 植物生理生化实验原理和技术[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260-263. [26] 王德利, 祝廷成. 牧草价值综合评价的定量方法探讨[J]. 草业学报, 1993, 2(1): 33-38. [27] 王成章, 田玮, 杨雨鑫, 等. 国内外10种紫花苜蓿引种试验研究[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2004, 32(3): 28-32. [28] 孙建华, 王彦荣, 余玲. 紫花苜蓿生长特性及产量性状相关性研究[J]. 草业学报, 2004, 13(4): 80-86. [29] 康俊梅, 樊奋成, 杨青川. 41份紫花苜蓿抗旱鉴定试验研究[J]. 草地学报, 2004, 12(1): 21-56. [30] 翟春梅, 王赞, 邓波. 紫花苜蓿苗期抗旱性鉴定指标筛选及综合评价[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8, 26(6): 167-172. [31] 徐玉鹏, 赵忠祥, 王秀领, 等. 紫花苜蓿品质性状和农艺性状的相关性研究[J]. 草业科学, 2008, 25(7): 46-49. [32] 陶雅, 孙启明. 苜蓿抗寒性研究进展[J]. 牧草与饲料, 2007, 1(4): 5-9. [33] 陈积山, 李锦华, 常根柱. 不同苜蓿品种根系形态结构的耐旱性分析[J]. 内蒙古草业, 2008, 20(2): 41-44. [34] 吴新卫, 韩清芳, 贾志宽. 不同苜蓿品种根颈和根系形态学特性比较及根系发育能力[J]. 西北农业学报, 2007, 16(2): 80-86. [35] 李源, 刘贵波, 高洪文, 等. 紫花苜蓿种质耐盐性综合评价及盐胁迫下的生理反应[J]. 草业学报, 2010, 19(4): 79-86. [36] 姜义宝, 崔国文, 李红. 干旱胁迫下外源钙对苜蓿耐旱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J]. 草业学报, 2005, 14(5): 32-36. [37] 于辉, 姚江华, 刘荣, 等. 四个紫花苜蓿品种草产量、营养品质及越冬率的综合评价[J]. 中国草地学报, 2010, 32(3): 108-111. [38] 刘秀莲, 王鹤, 张跃, 等. 苜蓿耐旱性及其育种研究进展[J]. 内蒙古草业, 2006, 18(1): 46-51. [39] 戚志强, 玉永雄, 曾昭海, 等. 紫花苜蓿建植期四种刈割频次下的产量、品质及再生性研究[J]. 草业学报, 2010, 19(1): 134-142. [40] 邓芸, 曹宏, 章会玲. 庆阳市苜蓿生产区划[J]. 内蒙古草业, 2008, 20(4): 17-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