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Scurlock J M O, Johnson K, Olson R J. Estimating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from grassland biomass dynamics measurements[J]. Global Change Biology, 2002, 8(8): 736-753. [2] 辛晓平, 张保辉, 李刚, 等. 1982-2003年中国草地生物量时空格局变化研究[J]. 自然资源学报, 2009, 24(9): 1582-1592. [3] 刘艾, 刘德福. 我国草地生物量研究概述[J]. 内蒙古草业, 2005, 17(1): 7-11, 52. [4] 李士美, 谢高地, 张彩霞. 典型草地地上现存生物量资产动态[J]. 草业学报, 2009, 18(4): 1-8. [5] 魏永林, 马晓虹, 宋理明. 青海湖地区天然草地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及对牧草生物量的影响[J]. 草业科学, 2009, 26(5): 76-80. [6] 武建双, 沈振西, 张宪洲, 等. 藏北高原人工垂穗披碱草种群生物量分配对施氮处理的响应[J]. 草业学报, 2009, 18(6): 113-121. [7] 梁天刚, 崔霞, 冯琦胜, 等. 2001-2008年甘南牧区草地地上生物量与载畜量遥感动态监测[J]. 草业学报, 2009, 18(6): 12-22. [8] 张娜, 梁一民. 黄土丘陵区天然草地地下/ 地上生物量的研究[J]. 草业学报, 2002, 11(2): 72-78. [9] 田讯, 杨允菲. 不同扰动条件下的羊草种群生物量年龄结构[J]. 草业学报, 2003, 12(5): 50-54. [10] 穆春生, 张宝田, 崔爽. 不同生境羊草营养枝叶龄进程与地上生物量关系的研究[J]. 草业学报, 2004, 13(3): 75-79. [11] 李海英, 彭红春, 王启基. 高寒矮嵩草草甸不同退化演替阶段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分析[J]. 草业学报, 2004, 13(5): 26-32. [12] 张保田, 穆春生, 金成吉. 松嫩草地2 种胡枝子地上生物量动态及其种间比较[J]. 草业学报, 2006, 15(3): 36-41. [13] 张铜会, 赵哈林, 李玉霖, 等. 科尔沁沙地灌溉与施肥对退化草地生产力的影响[J]. 草业学报, 2008, 17(1): 36-42. [14] 王丽, 胡金明, 宋长春, 等. 水分梯度对三江平原典型湿地植物小叶章地上生物量的影响[J]. 草业学报, 2008, 17(4): 19-25. [15] 孙启忠, 玉柱, 徐丽君, 等. 尖叶胡枝子和达乌里胡枝子地上生物量积累研究[J]. 干旱区研究, 2008, 25(1): 82-89. [16] 刘文辉, 周青平, 颜红波, 等. 青海扁茎早熟禾种群地上生物量积累动态[J]. 草业学报, 2009, 18(2): 18-24. [17] 王俊, 刘文兆, 钟良平, 等. 长期连续种植苜蓿草地地上部分生物量与土壤水分的空间差异性[J]. 草业学报, 2009, 18(4): 41-46. [18] 徐广平, 张德罡, 徐长林, 等. 东祁连山高寒草地不同生境类型植物群落α及β多样性的初步研究[J]. 草业科学, 2006, 23(6): 1-6. [19] 赵成章, 樊胜岳, 殷翠琴, 等. 祁连山区退化草地植被群落结构特征的研究[J]. 中国草地, 2004, 26(2): 26-35. [20] 王志泰. 东祁连山高寒草原柳灌丛-草地群落结构研究[J]. 草业科学, 2004, 21(11): 1-6. [21] 赵军, 党国锋. 祁连山草地资源利用面临的问题及治理对策[J]. 草业科学, 2003, 20(7): 1-7. [22] 杨成德, 陈秀蓉, 龙瑞军, 等. 东祁连山高寒草地返青期不同草地型土壤氮的分布特征[J]. 草业学报, 2010, 19(1): 67-74. [23] 杨成德, 龙瑞军, 陈秀蓉, 等. 东祁连山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量及其与土壤物理因子相关性特征[J]. 草业学报, 2007, 16(4): 62-68. [24] 赵锦梅, 高超. 张德罡. 祁连山东段不同退化高寒草甸土壤有机碳密度研究[J]. 草地学报, 2010, 18(1): 21-25. [25] 胡自治, 孙吉雄, 李洋, 等. 甘肃天祝主要高山草地的生物量及光能转化率[J]. 植物生态学报, 1994, 18(2): 729-735. [26] 姜恕. 草地生态研究方法[M]. 北京: 农业出版社, 1988: 67-83. [27] 杨永兴, 王世岩, 何太蓉, 等. 三江平原典型湿地生态系统生物量及其季节动态研究[J]. 中国草地, 2002, 24(1): 1-7. [28] 周兴民. 中国嵩草草甸[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1: 146-150. [29] 杨福囤, 王启基, 史顺海. 矮嵩草草甸生物量季节动态与年间动态[A]. 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8: 61-71. [30] 陈佐忠, 黄德华, 李济尚. 内蒙古乌兰察布短花针茅草原生物量动态的初步分析[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1988, (2): 65-72. [31] 黄德青, 张耀生, 赵新全, 等. 祁连山北坡主要草地类型土壤水分动态研究[J]. 草业科学, 2005, 22(8): 6-11. [32] 李绍良. 草原土壤水分状况与植物生物量关系的初步研究[A]. 见: 中国科学院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站. 草原生态系统研究(第一集)[C].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5: 195-202. [33] 马文红, 杨元合, 贺金生, 等. 内蒙古温带草地生物量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J]. 中国科学C辑: 生命科学, 2008, 38(1): 84-92. [34] 陈佐忠, 汪诗平. 中国典型草原生态系统[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