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王先宏, 蔡青, 杨清辉, 等. 象草(Pennisetum purpureum Schumach)的减数分裂及植物学特征[J]. 亚热带农业研究, 2005, 1(3): 7-10. [2] 温晓娜, 简有志, 解新明. 象草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J]. 草业科学, 2009, 26(9): 108-112. [3] 张磊, 邵涛. 添加乙醇对象草青贮发酵品质的影响[J]. 草业学报, 2009, 18(2): 52-59. [4] Lewandowski I, Scurlock J M, Lindvall E, et al. The development and current status of perennial rhizomatous grasses as energy crops in the US and Europe[J]. Biomass and Bioenergy, 2003, 25(4): 335-361. [5] 刘吉利, 朱万斌, 谢光辉, 等. 能源作物柳枝稷研究进展[J]. 草业学报, 2009, 18(3): 232-240. [6] 任继周, 林慧龙. 农区种草是改进农业系统、保证粮食安全的重大步骤[J]. 草业学报, 2009, 18(5): 1-9. [7] 贺浩华, 贺晓鹏, 彭小松, 等. “宜黄野生稻”的植物分类学地位和外稃乳突结构的扫描电镜观察[J]. 中国农业科学, 2006, 39(3): 470-476. [8] 汤圣祥, 张文绪. 中国三种野生稻谷粒外稃乳突结构的电镜观察[J].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03, 4(2): 134-136. [9] 张文绪, 王荔军, 张福锁, 等. 稻属和假稻属植物外稃表面乳突结构的研究[J]. 中国水稻科学, 2002, 16(3): 277-280. [10] 解新明, 云锦凤, 高艳春, 等. 蒙古冰草外稃微形态特征的变异式样[J]. 植物研究, 2002, 22(2): 168-174. [11] 祝莉莉, 廖兰杰, 舒理慧, 等. 我国三种野生稻及其与栽培稻种间杂种外稃表面显微特征的比较观察[J]. 中国水稻科学, 1999, 13(2): 77-80. [12] 张文绪, 汤圣祥. 稻属20个种外稃乳突的扫描电镜观察[J]. 作物学报, 1997, 23(3): 280-288. [13] 汤圣祥, 张文绪. 三种原产中国的野生稻和栽培稻外稃表面乳突结构的比较观察研究[J]. 中国水稻科学, 1996, 10(1): 19-22. [14] 张文绪. 水稻颖花外稃表面双峰乳突扫描电镜观察[J]. 北京农业大学学报, 1995, 21(2): 143-146. [15] 舒璞, 钟文怡. 菰属系统与演化研究——孕花外稃表皮微形态[J]. 广西植物, 1990, 10(2): 107-114. [16] 吴翰, 余倩珠. 象草叶的解剖研究[J]. 华南农学院学报, 1983, 4(4): 87-89. [17] 蔡联炳, 郭延平. 禾本科植物叶片表皮结构细胞主要类型的演化与系统分类和发育途径的探讨[J]. 西北植物学报, 1995, 15(4): 323-335. [18] 蔡联炳, 王世金, 李健华. 中国主要禾本科植物叶表皮细胞、表皮附属物的常见类型及其分类价值的初步探讨[A]. 高原生物学集刊[C].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1: 1-14. [19] 金岳杏, 陈守良, 吴竹君. 中国荩草属叶片表皮的微形态及其分类意义[J]. 广西植物, 1990, 10(2): 115-120. [20] 蔡联炳, 王世金, 郭延平. 禾本科植物叶片表皮结构细胞的演变趋势及其机理的研究[A]. 印象初, 主编. 高原生物学集刊[C].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4: 13-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