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杜国祯, 王刚. 亚高山草甸弃耕地群落演替的数量分析与排序[J]. 草业学报, 1990, 1(1): 108-116. [2] 张金屯, 柴宝峰, 邱扬, 等. 晋西吕梁山严村流域撂荒地植物群落演替中的物种多样性变化[J]. 生物多样性, 2000, 8(4): 378-384. [3] 郑翠玲, 曹子龙, 赵延宁, 等. 浑善达克沙地南缘农牧交错带弃耕地植被的演替规律[J]. 中国水土保持学报, 2005, 3(1): 72-76. [4] 郝文芳, 梁宗锁, 陈存根, 等. 黄土丘陵区弃耕地群落演替过程中的物种多样性研究[J]. 草业科学, 2005, 22(9): 2-8. [5] 李进, 赵雪, 宝音, 等. 河北坝上弃耕地植被的演替特征及环境因子的影响[J]. 中国沙漠, 1994, 14(4): 16-21. [6] 焦菊英, 马祥华, 白文娟, 等. 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地植物群落与土壤环境因子的对应分析[J]. 土壤学报, 2005, 42(5): 744-752. [7] 巩杰, 陈利顶, 傅伯杰, 等. 黄土丘陵区小流域土地利用和植被恢复对土壤质量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 2004, 15(12): 2292-2296. [8] Gebhart D L, Johnson H B, Mayeux H S, et al. The CRP increases soil organic carbon[J].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1994, 49(5): 488-492. [9] 张俊华, 常庆瑞, 贾科利, 等. 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对土壤肥力质量的影响研究[J]. 水土保持学报, 2003, 17(4): 38-41. [10] Karlen D L, Rosek M J, Gardner J C, et al. Conservation reserve program effects on soil quality indicators[J]. Soil Water Conservation, 1999, 54(1): 439-444. [11] 杨小波, 吴庆书. 海南岛热带地区弃荒农田次生植被恢复特点[J]. 植物生态学报, 2000, 24(4): 477-482. [12] 宋丽娟, 吴发启, 姚军, 等. 弃耕地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理化性质演变趋势研究[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9, 27(3): 168-173. [13] 关文彬, 曾德慧, 范志平, 等. 中国东北西部地区沙质荒漠化过程与植被动态关系的生态学研究: 植被的排序[J]. 应用生态学报, 2001, 12(5): 687-691. [14] 陈一鹗, 刘康. 宁夏中东部沙漠化草原的植被演替[J]. 中国沙漠, 1995, 15(1): 54-59. [15] 任继周. 草业科学研究方法(第1版)[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8. [16] 鲍士旦. 土壤农化分析(第3版)[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0: 28-49. [17] 杜峰, 徐学选, 张兴昌, 等. 陕北黄土丘陵区撂荒群落排序及演替[J]. 生态学报, 2008, 28(11): 5418-5427. [18] 白文娟, 焦菊英, 张振国. 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地土壤种子库对植被恢复的影响[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8, 30(4): 65-71. [19] 尚占环, 姚爱兴, 龙瑞军, 等. 山地荒漠草原植物群落多样性与环境因子动态关系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5, 19(2): 163-167. [20] 余伟莅, 郭建英, 胡小龙, 等. 浑善达克沙地东南部退化草场植物群落DCCA排序与环境解释[J]. 干旱区地理, 2008, 31(5): 759-762. [21] 焦菊英, 王宁, 杜华栋, 等. 土壤侵蚀对植被发育演替的干扰与植物的抗侵蚀性研究进展[J]. 草业学报, 2012, 21(5): 311-318. [22] 杨辉. 苦豆子种群扩散的生物生态学基础[D]. 新疆: 新疆大学, 2005. [23] 程中秋, 张克斌, 常进, 等. 宁夏盐池不同封育措施下的植物生态位研究[J]. 生态环境学报, 2010, 19(7): 1537-1542. [24] 李永强. 草地撂荒地演替过程中植被动态及土壤特性的研究[D]. 内蒙古: 内蒙古大学, 2003. [25] 单贵连, 初晓辉, 田青松, 等. 典型草原恢复演替过程中土壤性状动态变化研究[J]. 草业学报, 2012, 21(4): 1-9. [26] 张莉, 王长庭, 刘伟, 等. 不同建植期人工草地优势种植物根系活力、群落特征及其土壤环境的关系[J]. 草业学报, 2012, 21(5): 185-194. [27] 郑秋红, 张宏, 贾海坤, 等. 怀来盆地弃耕地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养分动态[J].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06, 22(1): 24-28. [28] 曲国辉, 郭继勋. 松嫩平原不同演替阶段植物群落和土壤特性的关系[J]. 草业学报, 2003, 12(1): 18-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