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草业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13年 第22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3-02-20
    研究论文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典型温性草原群落物种组成和多样性以及生产力的影响
    李愈哲,樊江文,张良侠,翟俊,刘革非,李佳
    2013, 22(1):  1-9. 
    摘要 ( 198 )   PDF (956KB) ( 41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锡林郭勒典型温性草原区域不同利用、管理方式植物群落作为研究对象,选取当地较为常见的6种不同利用管理方式围封禁牧大针茅,围封禁牧羊草,公共放牧大针茅、私人放牧大针茅、大针茅火烧围封恢复和开垦人工饲草的典型草地设置实验样地,采用群落调查、收割称重和根钻取样等方法测定、比较上述群落的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和生产力构成。结果表明放牧降低大针茅群落的地上、地下生物量,而长时间的围封显著增加群落的地上地下生产力(P<0.05),但对群落物种组成和物种多样性影响不大(P>0.05)。随着利用程度的减弱,群落C3植物生产力和所占比重逐渐上升(P<0.05),C4植物生物量保持稳定(P>0.05),但比例下降(P<0.05)。火烧显著增加群落物种多样性(P<0.05),同时显著降低地下生物量(P<0.05),但地上生物量变化不大,同时C4植物生物量显著上升。人工开垦极大改变了群落的物种组成,同时显著增加群落地上生物量,降低群落地下生物量,使群落获得了相对天然群落更高的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
    海拔对钝裂银莲花不同花色居群间繁殖特征及繁殖分配的影响
    李冰,刘左军,赵志刚,胡春,任红梅,伍国强
    2013, 22(1):  10-19. 
    摘要 ( 163 )   PDF (1599KB) ( 44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野外采样对青藏高原东部高寒草甸4个海拔梯度间3种花色钝裂银莲花的繁殖性状和繁殖分配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 1) 3种花色钝裂银莲花对花和茎的投入比例均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增大,叶的投入比例均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减少。2) 3种花色钝裂银莲花的花数目均随着海拔升高而减少;单花面积和单花重均随着海拔升高极显著增大;花展示面积、繁殖投入和繁殖分配随着海拔升高而增大。3) 不同海拔梯度下,同花色钝裂银莲花其个体大小与花数目、单花重、花展示面积及繁殖投入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单花面积均呈显著正相关,且海拔直接对这些繁殖特征产生了影响;同一花色钝裂银莲花的个体大小与繁殖分配间均无固定模式。研究表明,海拔对不同花色钝裂银莲花的繁殖特征和繁殖分配有着重要的影响,且不同花色钝裂银莲花繁殖特征和繁殖分配对海拔的升高均做出了提高繁殖适合度的适应性调整,但海拔并不是影响钝裂银莲花繁殖策略的唯一因子。
    黄土丘陵地区唐古特白刺根际土壤水分与根系分布研究
    王文,蒋文兰,谢忠奎,张德罡,宫旭胤,寇江涛
    2013, 22(1):  20-28. 
    摘要 ( 175 )   PDF (801KB) ( 42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根际土壤水分和根系分布特征为主要指标,研究了兰州北部黄土丘陵地区唐古特白刺根系分布和根际土壤水分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唐古特白刺根际土壤水分变化规律明显,0~40 cm土层含水量变幅较大,40~80 cm土层含水量最高,之下随土层加深而递减,160~300 cm土层含水量没有明显变化。唐古特白刺平均根长100 cm,根幅300 cm。主根较粗,入土浅,根长为地上株丛高的1.32倍,侧根发达,扩展范围较广,根幅为冠幅的3.23倍,地上生物量为根系生物量的1.46倍;有效根系主要分布于0~40 cm,在0~20和20~40 cm土层中,有效根重分别占总有效根重的58.69%和22.96%,有效根长分别占总有效根长的59.65%和23.20%,0~40 cm土层是吸收和利用水分的重要区域,该层土壤水分含量随季节呈现明显的动态变化,根系的浅层分布和分布面积扩大,对于及时有效利用季节性降水有重要意义。根系的水平分布范围是垂直分布范围的3倍,这种根系分布格局对于以自然降水为唯一水分补充方式的黄土丘陵地区,有利于对来自降水而短暂提高的土壤浅层水分的吸收。
    分离自牧草根际四株促生菌株(PGPR)互作效应研究
    张英,朱颖,姚拓,祁娟,荣良燕
    2013, 22(1):  29-37. 
    摘要 ( 195 )   PDF (630KB) ( 36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钼蓝比色、显色和Salkowski比色等方法测定了筛选自苜蓿、白三叶和红三叶根际的4株优良PGPR菌株间的拮抗反应、单独和混合培养菌株的溶磷和分泌植物生长素(IAA)能力、培养液pH值和有机酸总量变化及其彼此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各菌株间无拮抗反应,可以混合使用。无机磷培养液中,菌株Hsg+lhs11组合处理有效磷增量(536.2 mg/L)最大,Hsg+ls1-3+lhs11组合次之(475.6 mg/L)。Hsg+lhs11组合菌株处理有效磷增量呈现“1+1>2”的加成效应,Hsg+ls1-3+lhs11处理有效磷增量较单菌株处理时显著提高(P<0.01),但未表现“1+1+1>3”的溶磷效果。有机磷培养液中,lhs11处理有效磷增量(11.11 mg/L)最大,Hsg+ls1-3+lhs11组合次之(9.20 mg/L),Hsg+ls1-3+lhs11组合有效磷增量显著高于其他组合处理。各处理菌株培养液有效磷增量与pH值、有效磷增量与总有机酸量、pH值和总有机酸量之间存在线性相关。单菌株及菌株组合均具有分泌IAA的能力,分泌量在0.212~9.331 μg/mL,Hsg+lhs11组合菌株培养液IAA含量显著高于单菌株Hsg和lhs11(P<0.01),并呈现“1+1>2”的加成效果。综合各处理的促生特性,组合Hsg+lhs11和Hsg+ls1-3+lhs11菌株间互作效应较强,有望成为研制复合菌肥的最佳菌株组合。
    青藏高原地区不同垂穗披碱草居群营养品质研究
    赵玉宇,黄德君,毛祝新,聂斌,傅华
    2013, 22(1):  38-45. 
    摘要 ( 174 )   PDF (892KB) ( 38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讨不同垂穗披碱草居群产量和营养品质状况,本研究分析评价了45个垂穗披碱草居群的产量性状和粗蛋白质(CP)、可溶性糖(WSC)、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4个品质性状。结果显示,居群间产量、CP、WSC、NDF和ADF含量存在极显著差异,45个垂穗披碱草居群的产量性状和品质性状近似正态分布,其变化范围为2 062.59~18 597.73 kg/hm2(鲜草产量),529.42~4 682.60 kg/hm2(干草产量),13.88%~23.92%(CP),1.59%~6.03% (WSC),57.34%~64.97%(NDF)和35.06%~47.23%(ADF)。各性状变异程度不同,产量性状变异均达62%以上,品质性状中WSC变异系数最大,达31.19%。相关分析表明,CP与NDF和ADF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ADF与NDF含量呈显著正相关,WSC含量与NDF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产量和ADF呈显著负相关。根据各性状的相关关系,筛选出5个CP和WSC含量高而NDF和ADF含量低的垂穗披碱草居群。
    不同磷水平下丛枝菌根真菌(AMF)对狗牙根生长与再生的影响
    叶少萍,曾秀华,辛国荣,白昌军,罗仁峰,刘新鲁
    2013, 22(1):  46-52. 
    摘要 ( 231 )   PDF (540KB) ( 44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3个施磷水平(20,40,100 mg/kg)下,接种丛枝菌根真菌(AMF)菌种摩西球囊霉和聚丛球囊霉对刈割后狗牙根生长与再生的影响。结果表明,1)狗牙根根系能与摩西球囊霉和聚丛球囊霉形成良好的共生关系,其中单一接种聚丛球囊霉菌种处理的侵染率最高。2)狗牙根地上部氮、磷浓度呈极显著正相关,暗示着氮、磷积累可能存在协同效应。3)4次刈割条件下,与AMF共生的狗牙根具有较高的再生速度和较大的生物量,表明菌根化有利于增强刈割后狗牙根的再生能力。4)施磷水平对狗牙根的生长与再生产生显著影响,尤其是土壤施磷量40 mg/kg比20或100 mg/kg更能显著增加刈割后地上部生物量的积累,并加快再生生长的速度。因此,建议在日常养护管理中,可根据狗牙根再生特性和养分吸收情况来接种AMF菌剂并进行适当施肥,以保证狗牙根的生长和增强其刈割后的再生能力。
    基施硒肥对裸燕麦营养水平的影响
    郭孝,介晓磊,胡华锋,李建平,李明,黄安群,石志芳
    2013, 22(1):  53-59. 
    摘要 ( 203 )   PDF (761KB) ( 31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播前基施的措施,研究硒肥对裸燕麦果实和饲草中的营养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1)适当基施硒肥对裸燕麦青干草和秸秆中的营养成分影响不显著,其中合理的基施量为570~765 g/hm2,超过这个范围会显著地影响到裸燕麦青干草和秸秆中营养物质的含量,而且随着施硒量的增加,青干草和秸秆中粗蛋白质和无氮浸出物含量呈下降趋势,而粗灰分、粗脂肪和粗纤维的含量呈上升趋势,当基施量达到954 g/hm2的情况下,青干草中粗蛋白质含量降低7.34%、粗纤维和粗灰分含量分别提高5.65%(P<0.05)和5.80%(P<0.05),秸秆中粗蛋白质含量降低7.16%、粗灰分和粗脂肪含量分别提高5.74%(P<0.05)和5.32%(P<0.05),而且硒肥的影响同时具有累加效应和饱和效应。2)适当基施硒肥有利于提高裸燕麦果实的营养价值,在基施量为570~765 g/hm2的情况下,能显著提高果实中的粗蛋白含量,降低粗纤维的含量,对其他营养成分影响不显著;当施用量超过954 g/hm2 则可显著提高粗脂肪含量,显著地降低粗纤维的含量,但对粗蛋白质和无氮浸出物含量影响不显著。
    蒙古黄芪物候期研究
    姬丽君,席旭东,晋小军
    2013, 22(1):  60-67. 
    摘要 ( 241 )   PDF (533KB) ( 69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掌握移栽蒙古黄芪生长发育规律,准确划分其物候期,本研究以甘肃渭源县自育蒙古黄芪种苗为材料,按照根粗、主根长和根鲜重3个指标将其依次分为大、中、小苗3个等级分别进行移栽。移栽后采用田间系统定点追踪观测和定期分类测定相结合的方法,对其物候期进行跟踪记载,在出苗30 d后对各器官生物量进行定期采样测定。通过观测比较3种不同等级的黄芪种苗移栽后生长发育规律的变化,最终根据其根、茎、叶、花、果实等器官的生长发育动态特征,以及各主要器官的生物量在不同生育期中的比例变化等特点将移栽蒙古黄芪物候期划分为移栽出苗期、现蕾开花期、根茎伸长期、果实成熟期、根茎增粗期5个时期。
    草原与荒漠一年生植物性状对降水变化的响应
    闫建成,梁存柱,付晓玥,王炜,王立新,贾成朕
    2013, 22(1):  68-76. 
    摘要 ( 250 )   PDF (1166KB) ( 70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草原与荒漠生态系统中一年生植物是高度顺应气候波动、特别是降水波动的特殊类群。本试验以内蒙古草原与荒漠区4种一年生植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模拟5,20,70和150 mm 4个有效降水梯度,分析了4种一年生植物物候及其形态等性状对降水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草原与荒漠一年生植物类群生长期通常在40~90(<100)d;随降水梯度的增加,一年生植物的生长期、植物高度、叶长、生物量等均增加,5 mm有效降水能基本完成生活史,70 mm有效降水资源分配达到最佳化,结实量最大;一年生猪毛菜类在不同降水条件下的物候期长短的变化比一年生小禾草类小,倾向于以调整生殖生长期的长短的方式,减少结实量为代价加速种子成熟的方式响应降水量不足;一年生小禾草类能根据降水量变化及时调整各物候期长短以适应生长和繁殖;相同降水条件下小禾草类植物的生长期相对较长;在适应方式上,猪毛菜类植物表现出更强的避旱能力,而小禾草类植物则表现出相对更强的耐旱能力。
    短花针茅叶片解剖结构及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康萨如拉,牛建明,张庆,陈丽萍
    2013, 22(1):  77-86. 
    摘要 ( 234 )   PDF (1187KB) ( 28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短花针茅是荒漠草原的主要建群物种,在放牧利用和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方面有重要的作用,短花针茅叶片结构的抗旱性可为草原物种的抗逆性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采用短花针茅叶片石蜡切片对叶片实际结构进行矢量化,统计各结构面积、厚度、密度等参数,选择角质层厚度/叶片厚度、维管束/叶片面积、栅栏组织厚度/叶片厚度、主脉维管束导管腔/主维管束面积、表皮细胞密度和表皮毛密度等6个指标进行统计得到叶片结构数据,随后分别对8个样地的叶片结构数据和气候数据进行CCA分析,对叶片结构与主导气候因子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实验结果表明,1)为了适应高温、干旱的生长环境,短花针茅叶片具有典型的旱生结构;2)影响8个样地短花针茅叶片结构差异的主导气候因子为热量因子,水分因子居于次要地位;3)短花针茅叶片维管束和叶面积的比值与年均气温和年均降水量都存在显著相关性,主维管束导管腔与维管束面积的比值与年平均气温存在显著相关性;4)短花针茅叶片结构相似性矩阵和遗传相似性矩阵之间不存在一致性。
    河西走廊不同红砂天然群体种子表型性状相关性研究
    苏世平,李毅,种培芳,高茜
    2013, 22(1):  87-94. 
    摘要 ( 189 )   PDF (581KB) ( 47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相关分析、聚类分析等多种分析方法对河西走廊红砂天然分布区10个群体种子千粒重、种子长、种子宽、种子长宽比4个表型性状进行研究,以系统揭示不同群体红砂种子表型性状的变异程度和变异规律。研究结果表明,4性状在群体间差异极显著(P<0.01),在群体内没有显著差异;4性状平均变异系数为0.019 3,变异幅度0.001 8~0.068 5,其中千粒重最大,为0.068 5,种子长最小,为0.001 8,各群体4性状平均变异系数最大的是张掖1,为0.048 4,最小的是酒泉2,为0.006 6;各性状变异来源以群体间为主,占到总变异的68%以上;各表型性状均呈现出以经度、纬度和海拔为主的梯度变异规律;通过对4个表型性状各测量值的聚类分析,将10个天然群体拟划分为4个类群。对不同群体红砂种子表型性状的研究,初步了解和掌握河西走廊红砂种子的变异趋势和变异规律,可为今后开展种质资源收集与保存、遗传评价及种质创新利用以及人工辅助更新及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不同施氮水平下接种根瘤菌对苜蓿固氮效能及种子生产的影响
    马霞,王丽丽,李卫军,宋江平,何媛,罗明
    2013, 22(1):  95-102. 
    摘要 ( 204 )   PDF (1052KB) ( 70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设置田间小区试验和沙培试验,采用15N自然丰度法测定不同施氮水平下、不同方式接种根瘤菌对紫花苜蓿固氮效能、生长和种子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50 kg/hm2低施氮量下,接种根瘤菌能增加苜蓿的根瘤数量和根瘤重量,苜蓿固氮率、固氮量均达到了最高,分别为(77.8±0.508)%和(452.51±2.568) kg/hm2。接种根瘤菌有效促进了苜蓿的生长,提高了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增加了有效分枝数、荚果数及种子产量,种子产量增幅平均达(59.7±0.118)%,显著高于不接种、不施氮和其他施氮处理。而施氮量超过50 kg/hm2,则会抑制根瘤菌结瘤,引起苜蓿固氮率、固氮量下降。随着施氮量增加,根瘤菌促进苜蓿植株生长的效应明显减弱,造成生物量和荚果数减少,种子增产幅度降低。比较秋播拌种和春季返青追施2种不同的根瘤菌接种方式,以秋播拌种根瘤菌结合施氮量50 kg/hm2时的增产最为显著。秋播拌种根瘤菌的生物固氮百分率和固氮量与苜蓿种子产量呈显著正相关。
    内蒙古典型草原主要草食动物食性及其营养生态位研究——以羊草群落为例
    刘贵河,王国杰,汪诗平,张英俊,宛新荣,郝树广
    2013, 22(1):  103-111. 
    摘要 ( 360 )   PDF (485KB) ( 51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讨典型草原主要食草动物(绵羊、达乌尔黄鼠和亚洲小车蝗)的食性及其种间生态位变化与草原退化的关系,以内蒙古典型草原为研究对象,于2003年7-8月运用饱和链烷技术研究羊草群落不同放牧强度下绵羊、达乌尔黄鼠和亚洲小车蝗的食性及其生态位变化。结果表明,随牧压的增大,群落中羊草和克氏针茅的数量减少,星毛委陵菜比例增加;随牧压的增加,绵羊采食黄囊苔草的比例显著增加,在重度放牧区,绵羊没有采食西伯利亚羽茅和米氏冰草,而是增加了对星毛委陵菜的采食;达乌尔黄鼠在围栏内采食羊草的比例显著高于围栏外放牧区;但在围栏内没有采食米氏冰草、黄囊苔草和星毛委陵菜;围栏内无法捕捉亚洲小车蝗,在放牧区亚洲小车蝗对克氏针茅的采食随牧压的增加显著降低,但增加了对米氏冰草和星毛委陵菜的采食。三者同时采食羊草和糙隐子草,且对羊草的选择性指数最高;随牧压的增大,绵羊的生态位宽度变宽,而达乌尔黄鼠和亚洲小车蝗的生态位宽度变窄,三者生态位重叠程度类似。因此,重度放牧改变了羊草群落的植被组成,使其演替为星毛委陵菜群落,从而导致了草地的退化,而鼠类和蝗虫的危害则加剧了草地的退化演替,三者对草地资源的共同掠夺导致草原严重退化。
    内蒙古草原67种植物碳含量分析及与热值的关系研究
    龙世友,鲍雅静,李政海,高伟,洪光宇,黄硕,邹德喜
    2013, 22(1):  112-119. 
    摘要 ( 208 )   PDF (724KB) ( 47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野外取样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内蒙古锡林郭勒3种草原类型中67种植物的碳含量,以及碳含量和热值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67种植物的碳含量呈正态分布。基于生活型分类群的碳含量(%)平均值从小到大依次为:一二年生植物(49.39±2.88)<多年生杂草(52.31±1.65)<半灌木(52.84±1.90)<多年生禾草(53.54±0.88),一二年生植物碳含量显著低于其他类群(P<0.05),其他3个类群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基于水分生态类型的碳含量(%)平均值从小到大依次为:旱中生植物(50.01±4.36)<中生植物(51.80±1.92)<湿中生植物(51.96±0.78)<旱生植物(52.34±1.90)<中旱生植物(52.54±1.53),不同水分生态功能群之间的碳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基于科的分类群的碳含量中, 不同科的植物之间差异显著(P<0.05),其中:藜科植物的碳含量最低,仅为(48.43±2.65)%。碳含量与热值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52, P<0.01)。
    藏北典型高寒草甸地上生物量的遥感估算模型
    周宇庭,付刚,沈振西,张宪洲,武建双,李云龙,杨鹏万
    2013, 22(1):  120-129. 
    摘要 ( 212 )   PDF (1160KB) ( 50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研究利用2010和2011年6-9月高寒嵩草草甸群落地上生物量数据和同期的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MODIS)影像数据,建立了西藏自治区拉萨当雄高寒草甸的地上生物量遥感估算模型。在探讨群落地上生物量与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ices,NDVI)、增强型植被指数(enhanced vegetation indices,EVI)以及地表水分指数(land surface water indices, LSWI)相关关系的基础上,构建了群落地上生物量与各指数的线性或非线性(包括对数函数、二次多项式、三次多项式、幂函数、增长曲线、指数函数)估算模型,并进行了模型验证。结果表明, 1)3个指数中EVI的模拟效果最好,NDVI次之,LSWI最差;2)所有模型中线性模型的模拟效果最好,EVI的线性模型为:y=174.225x,R2=0.975, P<0.001,NDVI的线性模型为:y=115.478x,R2=0.956, P<0.001;3)在预测效果方面,幂函数模型最好,线性模型次之,其平均误差分别仅为9.76%和10.8%,因此,两者都可以用于高寒草甸群落地上生物量的模拟。
    藏北紫花针茅高寒草原适宜放牧率研究
    干珠扎布,郭亚奇,高清竹,段敏杰,万运帆,李玉娥,旦久罗布
    2013, 22(1):  130-137. 
    摘要 ( 182 )   PDF (1630KB) ( 27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5年的放牧试验研究了藏北紫花针茅高寒草原地上现存量和草地净初级生产力以及藏系绵羊采食量和采食率,以期能够准确制定藏北高寒草原适宜放牧率。研究结果表明,试验初期放牧强度对藏北紫花针茅高寒草地现存量的影响并不显著;随着试验后期对放牧强度增倍,草地地上现存量随放牧强度增加而减少。放牧样地地上净初级生产力在试验初期高于对照样地,但随着放牧强度和时间的增加,到2010年时对照样地净初级生产力明显高于放牧处理(P<0.05)。绵羊采食量与放牧强度间存在显著负相关(P<0.05);绵羊采食率大小顺序为:重牧>轻牧>中牧。综合分析试验结果,轻度放牧条件下,不仅草地现存量和净初级生产力最大,并且绵羊采食量也为最大,因此建议在牧草生长季内藏北紫花针茅高寒草原放牧率应低于4只/1.67 hm2为宜。
    黑河中上游草地NDVI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分析
    周伟,王倩,章超斌,李建龙
    2013, 22(1):  138-147. 
    摘要 ( 189 )   PDF (1758KB) ( 59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植被动态监测以及与气候变化的耦合关系是陆地生态系统研究的热点,而草地NDVI时空动态以及影响其变化的关键气候因子分析,对于草地覆盖变化的动态机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遥感和GIS技术,利用黑河流域1999-2007年SPOT-NDVI数据和气象站点数据,分析了黑河中上游草地植被NDVI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黑河中上游草地植被NDVI在1999-2007年间呈明显增加趋势;草地植被NDVI增加和减少的面积分别占草地总面积的71.53%和19.43%;增加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托来山、走廊南山、冷龙岭和河西走廊中段的典型草原和高寒草甸草地,减少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托勒南山、走廊南山和冷龙岭的荒漠草地向非草地过渡区域;黑河中上游不同草地植被NDVI的年内变化均呈单峰型,7月份达最大值;草地NDVI与气温呈极显著正相关(r=0.942,P<0.01),与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r=0.922,P<0.05),NDVI与相对湿度呈不显著正相关,与日照时数呈负相关性,并且不同草地类型牧草生长的限制因子不同。近年来伴随西北地区气候向暖湿转型,黑河中上游草地植被覆盖明显增加,气温是影响研究区牧草生长的关键气候因子。
    气候变化对家庭牧场复合系统的影响及其牧民适应
    李西良,侯向阳,Leonid Ubugunov,丁勇,丁文强,尹燕亭,运向军,张勇
    2013, 22(1):  148-156. 
    摘要 ( 290 )   PDF (1031KB) ( 48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家庭牧场土-草-畜-人复合生态系统是北方草原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单元,研究其适应性是促进牧区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基础之一。以草业系统论构建家庭牧场气候变化适应性的研究方法,基于问卷调查研究了内蒙古草原10个旗县599个家庭牧场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过程。结果表明,1)放牧地、打草场、饲料地、购草作为家庭牧场草料供给途径存在明显的区域分异,饲料地、购草之间具有替代效应;2)以干旱为主的极端气候是气候变化影响家庭牧场的关键因子,雪灾、沙尘暴、大风的影响在内蒙古各地呈现分异格局;3)牲畜、草场是气候变化作用于家庭牧场经营的主要介质,而通过土壤、人群、设施等要素对家庭牧场影响相对较小;4)购草、卖畜是牧户应对极端气候的主要适应行为,分别为保畜与减畜策略,比较而言,保畜策略更为常见。研究认为,家庭牧场复合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发生于草畜-经营界面,草、畜2因子是反馈过程的关键节点。
    新疆典型荒漠草地的高光谱特征提取和分析研究
    钱育蓉,于炯,贾振红,杨峰,帕力旦·吐尔逊
    2013, 22(1):  157-166. 
    摘要 ( 199 )   PDF (2119KB) ( 79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研究以新疆阜康地区的典型荒漠植被为对象,通过微分和Savitzky-Golay平滑滤波处理,从野外高光谱仪采集的高光谱谱线中,提取了典型荒漠植被的高光谱特征(红边、绿峰、红谷),结果显示,荒漠植被虽然也具有红边和绿峰等吸收特征,但是枝叶稀疏、覆盖度较低的荒漠植被高光谱受下垫面影响,不具有明显绿峰,红边特征也随着植被盖度的降低而减弱;由于荒漠植被10月份进入凋落枯萎时期,其光谱反射率受土壤光谱干扰而数值偏大,红边位置较5月份呈现出“红移”的规律,NDVI和RVI指数也呈现出10月份低于5月份的现象;不同草地类型、不同季相的荒漠植被,其红边、绿峰、红谷特征和植被指数均具有显著差异,但是NDVI和RVI具有较高的数据相关性。新疆典型荒漠草地的光谱特征提取和分析研究不但丰富了高光谱信息挖掘手段,还为基于高光谱信息的草地类型分类研究提供了数据基础和科学依据。
    草地农业的循环经济特征分析
    唐静,林慧龙
    2013, 22(1):  167-175. 
    摘要 ( 186 )   PDF (879KB) ( 41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对四墩子乡农业系统能值分析发现:1)四墩子乡全系统能值总流量121.007 6×1017 sej,草地亚系统能值总流量为89.27×1017 sej,占全系统能值总流量的73.77%,较农田与林地亚系统比重大。2)在各亚系统中,草地亚系统的能值投资率、环境负载率很低,而且系统太阳能值转换率最高,能值可持续发展指数相对也较大。3)草地农业系统与其它系统进行系统耦合,可使农业生态系统生产潜力得到大幅度提高。从而论证草地农业在整个大农业系统中处于物质、能量循环的中心,是实现农业循环经济的原发点。实施草地农业,进行广泛的系统耦合是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保障,也是中国农业结构调整的必然之路。
    两个海拔分布下红砂叶片对渗透胁迫的生理响应
    李朝周,左丽萍,李毅,焦健
    2013, 22(1):  176-182. 
    摘要 ( 169 )   PDF (1089KB) ( 32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探讨了2个海拔分布红砂叶片对渗透胁迫的生理响应的差别及其机制,结果表明,在渗透胁迫逐渐加强的条件下,山下的红砂叶片持水力较强,渗透调节物质含量较高,活性氧水平和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含量较低,可见山下红砂叶片耐渗透胁迫的能力强于山上的红砂;渗透胁迫下红砂各项生理指标变化的相关性分析显示,叶片相对含水量、水势及自由水/束缚水均与MDA含量、O2产生速率显著负相关, SOD活性与O2产生速率呈显著正相关。可见,对于九州台山上和山下生长的2组材料,在PEG胁迫加深的条件下,山下的红砂叶片具有较强的渗透调节能力和抗氧化能力,脂质过氧化的水平也较低,产生这些生理响应差别的主要因素可能为2组材料水分状况的不同,即山下红砂叶片束缚水含量较高,在深度胁迫下的保水性较好,且在通常情况下山下红砂叶片较低的相对含水量和水势也可能是其抗渗透胁迫能力较强的重要原因。
    不同地理种源红砂幼苗对PEG胁迫的生理响应
    种培芳,苏世平,李毅,孙兆成
    2013, 22(1):  183-192. 
    摘要 ( 158 )   PDF (2604KB) ( 33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兰州、武威、张掖、酒泉4个地理种源红砂幼苗为试材,研究了不同浓度PEG胁迫对红砂叶片的质膜透性、保护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等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地理种源红砂的脯氨酸(Pro)含量和可溶性糖(SS)含量均随胁迫浓度的增加而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武威种源渗透调节物质累积较其他种源的多。丙二醛(MDA)含量和质膜透性均随胁迫浓度的增加呈上升趋势,但武威种源增加幅度最小,说明武威种源红砂的组织受伤害较小,抵御干旱的能力较其他3个种源强。活性氧清除酶类(SOD,POD,CAT)活性均是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武威种源红砂始终比其他3个种源保持较高的POD和CAT活性。但在胁迫状态下植物体内保护酶对体内活性氧的清除能力有一个阈值,超过此阈值,则保护酶活性下降。相关性结果表明,4个地理种源红砂的细胞膜透性与MDA含量呈正相关,与游离Pro和可溶性糖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酶活性呈负相关。通过综合分析发现, 4个地理种源红砂的抗旱能力依次为:武威种源>酒泉种源>张掖种源>兰州种源。
    盐碱胁迫下抗碱牧草碱地肤溶质积累、分布特点及有机酸的生理贡献
    麻莹,郭立泉,张淑芳,王晓苹,石德成
    2013, 22(1):  193-200. 
    摘要 ( 169 )   PDF (1561KB) ( 40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碱地肤幼苗进行盐、碱胁迫处理,通过测定各种溶质积累及分布特点,探讨碱地肤适应盐碱生境生理机制的部位差异,明确有机酸对其适应盐碱生境的贡献。结果表明,各种溶质在幼叶、成熟叶、幼茎、老茎及根等不同部位的分布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无论胁迫与否,有机酸均主要分布在茎叶之中,特别是在决定光合生产力的成熟叶片中。Na+、K+、Ca2+在不同部位的分布规律基本一致,表明Na+对K+、Ca2+的吸收与转运不存在拮抗竞争作用。实验证明了K+、Ca2+ 特殊的吸收机制及各溶质的分布特点对碱地肤抗盐碱生理是至关重要的;不论在盐胁迫还是碱胁迫下,有机酸在碱地肤不同部位特别是成熟叶中,均是参与渗透调节、离子平衡及pH调节的主导成分,是决定碱地肤适应盐碱生境的关键物质之一。实验同时也证明了碱地肤的不同部位对盐碱胁迫的适应机制有所不同。
    羊草苗期对盐碱胁迫的生长适应及Na+、K+代谢响应
    李晓宇,蔺吉祥,李秀军,穆春生
    2013, 22(1):  201-209. 
    摘要 ( 180 )   PDF (1074KB) ( 69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盆栽实验,混合2种中性盐(NaCl∶Na2SO4=9∶1)和2种碱性盐(NaHCO3∶Na2CO3=9∶1)分别模拟不同强度的盐碱条件,处理35 d的羊草幼苗,研究2种胁迫对羊草各营养器官生长和盐离子分布的影响及其适应机制。结果表明,随着盐和碱胁迫浓度的增加,羊草营养器官生物量、克隆生长性状(根茎子株、分蘖子株等)、光合作用、K+含量等均显著降低,Na+含量和Na+/K+均显著增加。在高胁迫强度下(200 mmol/L)碱胁迫引起的各项指标增减均显著高于盐胁迫。在2种胁迫下,根茎生物量的降低幅度最大,根茎子株的降低量高于分蘖子株。在盐胁迫和低浓度碱胁迫下,根和根茎内Na+、K+含量和Na+/K+的增减均高于茎叶,在高浓度碱胁迫下(200 mmol/L)茎和叶内Na+含量显著增加。这表明在相同强度胁迫下,尤其在高浓度胁迫下,羊草耐盐而不耐碱,在盐胁迫和低浓度的碱胁迫下,羊草具有相似的生长适应策略及Na+、K+代谢响应,主要表现在减少向根茎的能量输出及子株产生,维持羊草的原位生长策略,同时将Na+向根茎和根区划,避免茎叶生长受损。但在高碱胁迫下,pH造成的胁迫超出羊草根与根茎的承载力,使其失去拦截Na+的功能而导致大量Na+涌入茎叶,进而影响其光合作用,使其生长严重受损。无论在生长适应或者Na+、K+代谢中,根茎的存在均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缓解了盐碱胁迫对其他器官生长的伤害。
    外源一氧化氮对渗透胁迫下黑麦草幼苗光合和生物发光特性的影响
    刘建新,王金成,王瑞娟,贾海燕
    2013, 22(1):  210-216. 
    摘要 ( 164 )   PDF (613KB) ( 26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探讨一氧化氮(NO)对渗透胁迫下牧草光合生理响应的调节作用,采用水培方法,研究了外源NO供体硝普钠(SNP)对15% PEG 6000(-0.5 MPa)渗透胁迫下黑麦草幼苗叶片光合色素含量、气体交换参数、叶绿素荧光和生物发光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渗透胁迫下,外施100 μmol/L SNP显著提高了黑麦草叶片中光合色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气孔限制值(Ls)、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和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明显降低了胞间CO2浓度(Ci)、PSⅡ激发压(1-qP) 和非光化学猝灭(NPQ)及超弱发光强度、荧光强度和磷光强度。但SNP的这种效应可被NO的清除剂血红蛋白(Hb)所逆转。而100 μmol/L的 NOx-(NO的分解产物)或Na3Fe(CN)6 (SNP的相似物或分解产物)对渗透胁迫无显著改善。表明NO可能通过提高光合色素含量和光能利用率,降低生物发光强度,缓解渗透胁迫对黑麦草光合机构的破坏和光合速率的抑制。
    水淹对双穗雀稗抗氧化酶活性及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影响
    谭淑端,朱明勇,张克荣,朱佳文,魏杲霞,张全发
    2013, 22(1):  217-224. 
    摘要 ( 181 )   PDF (1138KB) ( 42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植物在水淹条件下其体内氧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扩散受到限制,但其体内的抗氧化酶防御系统为植株抵御厌氧或缺氧胁迫起着重要作用。本试验比较研究了双穗雀稗经受不同程度的水淹胁迫后,植株体内抗氧化酶活性及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1)从抗氧化酶的保护机制来看,水淹处理植株CAT,SOD, POD,GR和APX活性都随着水淹深度和水淹持续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且其值都较未淹对照植株高。该结果支持在水淹胁迫条件下,植株通过包括涉及CAT,SOD,POD,GR和APX等多种抗氧化酶共同作用来保护植株免受活性氧分子的毒害。2)被淹双穗雀稗植株茎和根的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随着水淹持续时间的递增而递减。水淹深度越大的处理,随水淹持续时间的递增其下降幅度也相应增大。但从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的变化趋势可以初步说明,水淹双穗雀稗植株体内的淀粉能很好的水解成植株厌氧代谢所需的可溶性糖形式,产生水淹胁迫下维持植株生长或生存所需的能量,从而捍卫其耐水淹能力。
    四种暖季型草坪草对SO2的抗性及净化能力的比较
    王丽华,李西,刘尉,干友民
    2013, 22(1):  225-233. 
    摘要 ( 174 )   PDF (1993KB) ( 36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实验采用人工模拟熏气法,以CK(自然状态)、S1(1.5 mg/L)、S2(2.25 mg/L)、S3(3 mg/L)、S4(3.75 mg/L)5个SO2浓度水平,对4种暖季型草坪草——假俭草、结缕草、百喜草、狗牙根进行密闭熏气处理;进而测定4种草坪草生理生化指标;最终比较4种草坪草对SO2的抗性和净化能力。结果表明,4种草坪草叶绿素总量随SO2浓度增加呈降低趋势;可溶性糖、丙二醛、脯氨酸、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叶片硫含量则随SO2浓度增加呈升高趋势;可溶性蛋白除狗牙根降低外其余均呈升高趋势。采用模糊数学隶属度公式进行综合相关分析得出,4种草坪草对SO2的抗性比较:狗牙根>结缕草>百喜草>假俭草;净化能力比较:结缕草>百喜草>狗牙根>假俭草。
    玉簪属植物花瓣中类黄酮化合物价值评价
    刘妮娜,李晓东,张金政,王亮生,孙国峰,林秦文,徐彦军
    2013, 22(1):  234-244. 
    摘要 ( 244 )   PDF (871KB) ( 45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拓宽玉簪属植物除园林方面的应用,本研究以玉簪属5个野生种和85个栽培品种的花瓣为材料,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DAD)技术,建立了定性定量分析玉簪花中类黄酮化合物的HPLC方法,可作为玉簪花药材的质量控制方法。同时结合质谱(MSn)技术,鉴定了玉簪花瓣中17种类黄酮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分别为:山奈酚 3,7-二葡萄糖苷、山奈酚 3-葡萄糖-7-芸香糖苷、异鼠李素 3,4-二葡萄糖苷、山奈酚 3-奎尼酰葡萄糖苷、山奈酚 3-芥子酰葡萄糖苷、山奈酚 3-抗坏血酰葡萄糖苷、山奈酚 7-新橙皮糖苷、山奈酚 3,7-二己糖苷、山奈酚 3-葡萄糖-7-鼠李糖苷、木犀草素 7-新橙皮糖苷、槲皮素3-葡萄糖苷、槲皮素 3-葡糖苷酸、槲皮素 3-刺槐二糖苷、山奈酚 3-葡萄糖苷、山奈酚 3-葡糖苷酸、山奈酚 3-戊糖苷和山奈酚 7-葡萄糖苷。并比较了90种玉簪花中类黄酮化合物成分与含量的差异性,筛选出类黄酮化合物含量较高的种类。
    不同种植年限紫花苜蓿人工草地土壤有机碳及土壤酶活性垂直分布特征
    吴旭东,张晓娟,谢应忠,徐坤,杨菁
    2013, 22(1):  245-251. 
    摘要 ( 191 )   PDF (469KB) ( 57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测定土壤容重、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土壤酶活性,探讨了不同种植年限(1,3,4,5和8年)紫花苜蓿人工草地剖面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碳密度及土壤酶活性的垂直分布差异。结果表明,1)1~8年0~100 cm土壤平均SOC含量分别为4.519,4.865,5.120,5.348和3.334 g/kg,各土壤剖面SOC含量主要集中在0~40 cm深度内,分别占0~100 cm土壤有机碳含量的69.7%,65.8%,73.8%,70.0%和67.2%,SOC含量自40 cm以下急剧下降。2) 1~8年0~100 cm土壤平均SOC密度分别为1.148,1.217,1.231,1.398和0.840 kg/m2,表层0~40 cm约占54.8%~61.8%;0~100 cm SOC含量及其密度均以种植5年苜蓿地最高,依次为8年(19.9 g/kg和5.04 kg/m2)<1年(27.7 g/kg和6.77 kg/m2)<3年(29.7 g/kg和7.26 kg/m2)<4年(30.4 g/kg和7.38 kg/m2)<5年(32.2 g/kg和8.53 kg/m2)。3)3种土壤酶活性都随着土层加深和种植年限的增加而降低,土壤表层(0~10 cm)及次表层(10~20 cm)酶活性显著降低,土壤酶活性主要集中在0~20 cm深度内,表现出表聚性。
    甘油对围产期奶牛能量平衡和肝脏糖原合成的影响
    王聪,刘强,张延利,张拴林,裴彩霞,白元生,师周戈,刘晓妮
    2013, 22(1):  252-259. 
    摘要 ( 157 )   PDF (414KB) ( 27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研究甘油对围产期奶牛能量平衡和肝脏糖原合成的影响,选用24头体重(674.6±13.8) kg、胎次(2.5±0.5)、上一泌乳期305 d产奶量(7 412±15) kg和预产期(23.8±0.3) d的经产奶牛,随机分为4组,从分娩前19 d开始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甘油0,100,200和300 g/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添加甘油200和300 g/d,显著提高了奶牛分娩后7,21和35 d体况评分,显著改善了奶牛分娩前14 d和分娩后7,21和35 d的能量平衡。200和300 g/d组奶牛分娩前14 d胰岛素浓度和分娩后7,21和35 d奶牛血糖和胰岛素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00和300 g/d组奶牛分娩后7,21和35 d血浆游离脂肪酸和β-羟丁酸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和100 g/d组(P<0.05)。200和300 g/d组奶牛分娩后7,21和35 d肝脏糖原含量和糖异生途径限速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显示在日粮中添加甘油能够加强肝脏葡萄糖异生作用,改善奶牛能量平衡,适宜添加量为200 g/d。
    冰草属植物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曾亮,袁庆华,王方,王瑜
    2013, 22(1):  260-267. 
    摘要 ( 148 )   PDF (753KB) ( 42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用ISSR标记对来自国内外的33份冰草材料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检测。从93条ISSR引物中共筛出11条能扩增出清晰条带并具有多态性的引物,33个样品DNA共获得84个扩增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59个,平均每个引物扩增位点为7.64个。品种间遗传相似系数在0.083~0.706,表现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利用UPGMA聚类分析,以遗传相似系数0.52为界限,33份材料划分为4类,聚类基本符合地理来源相近的材料聚为一类,呈现出一定的地域性分布规律。
    无芒隐子草SAMS1基因的克隆及干旱胁迫下的表达分析
    孔令芳,张吉宇,刘志鹏,王彦荣
    2013, 22(1):  268-275. 
    摘要 ( 231 )   PDF (2335KB) ( 34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无芒隐子草干旱诱导的cDNA文库中获得的一个与S-腺苷甲硫氨酸合成酶(SAMS)基因同源性较高的EST序列为基础,采用RT-PCR技术克隆该基因全长序列(命名为CsSAMS1),该序列全长1 399 bp,编码397个氨基酸,具有SAMS基因的典型结构特征。无芒隐子草SAMS1蛋白为亲水性蛋白,无跨膜结构域,其空间结构主要由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结构构成。与近缘植物SAMS的氨基酸序列多重比较分析表明,不同植物的SAMS的氨基酸相似程度非常高(92%~100%), 其中无芒隐子草与水稻的相似性最高(99%), 说明SAMS基因在植物进化中非常保守。CsSAMS1基因在无芒隐子草幼苗干旱过程中的半定量和实时定量RT-PCR表达模式分析均表明,干旱胁迫诱导该基因在根中大量表达, 叶中表达量变化不明显。CsSAMS1基因受干旱胁迫的诱导表达,为进一步探讨其应用于草类作物抗旱性的遗传改良奠定了基础。
    蓝天堂黑麦草的NaN3诱变及其RAPD分析
    李杰勤,王丽华,詹秋文,董海峰,刘井良,李万祥
    2013, 22(1):  276-281. 
    摘要 ( 211 )   PDF (920KB) ( 30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研究利用叠氮化钠(NaN3)对黑麦草品种蓝天堂进行诱变处理。经过M2筛选和M3鉴定,得到农艺性状发生明显变异的突变体60株,并从中选择了2个穗部突变体进行分子鉴定。结果表明,在M2代株系中,共有60株具有稳定的变异性状,其中穗部性状发生变异的植株最多,共21株。在M3代株系中,比较2个穗部突变体与对照的表型发现:对照只有1个顶端穗,但经诱变剂处理后,有2个突变体出现多个顶端穗,其中1个突变体有5个二级分枝。对照和2个突变体在100个引物中有45个引物能扩增出带,其中3个引物能够区分对照与突变体1和2。因此,对照蓝天堂黑麦草和2个M3突变体之间在DNA水平上存在差异。
    3种香根草属植物叶表皮微形态特征研究
    刘金祥,张莹,黎婷婷
    2013, 22(1):  282-287. 
    摘要 ( 309 )   PDF (1195KB) ( 39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运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的方法,对3种香根草属植物的叶表皮微形态特征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表明,香根草属3个种的叶表皮皆由长细胞、短细胞、气孔器、微毛、刺毛、大毛和乳突所组成。长细胞为长方形,垂周壁呈深波状或浅波状,短细胞有哑铃形、十字形,结节形;气孔器均为纵列型,副卫细胞为圆屋顶形至三角形;上下表皮都具微毛和乳突,下表皮还具刺毛和大毛;叶片表面有一层厚厚的角质膜,并常有条状隆起。该研究说明香根草属植物叶表皮微形态既有种间相似的特征,又存在一定的特异性,可为本属种间的分类及其抗逆机理提供依据。
    入侵植物空心莲子草对生菜和萝卜的化感效应
    张志忠,石秋香,孙志浩,蓝茂锋
    2013, 22(1):  288-293. 
    摘要 ( 205 )   PDF (883KB) ( 36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萝卜和生菜为受体材料,采用培养皿生物测定法,探讨空心莲子草植株水浸提液的化感效应,同时测定相关保护酶活性变化,研究其作用机理。结果显示,空心莲子草植株水浸提液对萝卜和生菜种子发芽率表现出明显的化感抑制作用,随处理浓度增加抑制作用逐步增强。水浸提液对萝卜和生菜幼苗生长总体上表现为抑制,对胚根生长的抑制作用要明显大于胚轴。低浓度(0.01 g/mL)浸提液对胚轴的生长表现出促进作用,随浓度升高这种促进作用逐步减弱,当浓度达到0.04 g/mL时,胚轴生长均被明显抑制。浸提液对胚根长度和植株鲜重的抑制程度随着处理浓度升高而增强,高浓度下胚根生长几乎停滞。浸提液对保护酶活性的影响较为复杂,在低浓度条件下SOD、POD和CAT活性均不同程度的上升,随处理浓度的进一步增加SOD活性逐步下降,POD和CAT活性均表现为下降后再上升。萝卜和生菜幼苗的MDA含量随植株水浸提液处理浓度增加而持续增加,萝卜的增幅略大于生菜。
    水生植物的氮磷吸收能力及收割管理研究
    余红兵,杨知建,肖润林,张树楠,刘锋,向佐湘
    2013, 22(1):  294-299. 
    摘要 ( 275 )   PDF (820KB) ( 48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探讨水生植物收割对沟渠湿地氮、磷去除的影响。在生态沟渠中选用水生美人蕉、铜钱草、黑三棱、狐尾藻和灯心草为试验材料,对其氮、磷吸收能力以及收割和不收割进行研究。结果表明,5种植物氮、磷吸收量的季节变化均呈单峰曲线,水生美人蕉值最高,其氮、磷吸收量峰值分别为75.97 和13.52 g/m2;多次收割收获的生物量、总氮、总磷量均是单次收割的几倍,其变化范围为3.62~6.72倍;除黑三棱外,收割措施能够提高湿地底泥氮、磷的去除率。各植物收割区的底泥氮、磷削减率一般在1月份时达到最大值,5种植物的平均总氮、总磷削减率均依次为:水生美人蕉>狐尾藻>铜钱草>灯心草>黑三棱。因此,合适的收割措施既能转移出植物中的营养物质,又能利于植物的恢复和生长,提高底泥氮、磷的去除率。
    综合评述
    植物积累重金属的机理研究进展
    黄白飞,辛俊亮
    2013, 22(1):  300-307. 
    摘要 ( 278 )   PDF (518KB) ( 76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年来,由工业、农业和采矿活动所引起的重金属污染日益严重并受到广泛关注。植物积累重金属的机理也成为研究热点。重金属通过根表皮从土壤溶液中进入植物体内,通过共质体途径和质外体途径进入木质部并被转运到地上部。许多基因与重金属转运和积累过程相关。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ABC转运蛋白家族相关基因和P-type ATPase相关基因等。本研究从植物各部位对重金属吸收转运作用及重金属转运相关基因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同时对今后的研究提出看法。
    研究简报
    人类活动对高寒矮嵩草草甸的碳容管理分析
    林丽,李以康,张法伟,郭小伟,曹广民
    2013, 22(1):  308-314. 
    摘要 ( 179 )   PDF (662KB) ( 29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空间尺度代替时间尺度的方法研究青藏高原高寒矮嵩草草甸退化演替系列与人工草地恢复演替系列植物、土壤及植物-土壤系统有机碳分布及储量特征,以探讨该类型草地的适宜碳容管理方式。结果表明,随着草地退化程度的加剧,草地载畜能力逐渐下降;地上植物有机碳储量逐渐降低,最高值出现在禾草-矮嵩草草甸,为(145.9±6.7) g/m2;土壤有机碳储量和土壤-植物系统有机碳储量均先增高后降低,最高值均出现在矮嵩草草甸,其土壤及植物-土壤系统有机碳储量分别为(14 023.1±289.5) g/m2和(18 555.7±879.7) g/m2。对极度退化的高寒矮嵩草草甸(黑土滩-杂类草次生裸地)进行人工草地建植,随着建植年限的增加,地上植物、土壤及植物-土壤系统有机碳储量较建植前有不同程度提高。说明矮嵩草草甸是该退化演替系列中碳储能力、经济生产服务能力及生态系统稳定性配比最合理的阶段,是该退化演替系列的适宜碳容管理阶段;对黑土滩-杂类草次生裸地建植人工草地后围栏禁牧,可以明显提高草地的生态及生产服务能力,是该类草地的适宜碳容管理方式。
    添加外源纤维水解酶对羊草体外瘤胃发酵酶活性及特性的影响
    庄苏,丁立人,周建国,王恬
    2013, 22(1):  315-322. 
    摘要 ( 168 )   PDF (392KB) ( 26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试验通过分别添加纤维素酶与木聚糖酶0,10.0与50.0 mg水平,0与24 h两个预处理时间,每个处理3个重复,体外法评价纤维素酶与木聚糖酶复合处理羊草后与瘤胃液共培养对木聚糖酶与葡聚糖酶活性及发酵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纤维水解酶能提高0与8 h培养液中木聚糖酶和内切葡聚糖酶活性以及0 h培养液中外切葡聚糖酶活性,且具有添加剂量效应。当培养至24及48 h,添加外源酶制剂并不能提高培养液中相关酶活性。外源酶制剂显著增加培养24与48 h发酵液中乙酸含量,8,24与48 h 总挥发性脂肪酸产量 (P<0.05)以及48 h累积产气量(P<0.05),但对培养期内戊酸与异戊酸含量没有影响(P>0.05)。结果提示添加外源酶制剂能提高早期培养液中木聚糖酶和葡聚糖酶活性、增加VFA产量和改善体外瘤胃发酵特性。
    品种对肉兔断奶后窝生长性状的影响
    张翔宇,李丛艳,邝良德,郑洁,张翠霞
    2013, 22(1):  323-327. 
    摘要 ( 163 )   PDF (324KB) ( 25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研究旨在明确影响肉兔断奶后窝生长性状和料肉比的重要因素。利用一般线性模型分析了来自5个不同肉兔品种(新西兰白兔,加利福尼亚兔,比利时兔,青紫蓝兔和福建黄兔)的909只173窝肉兔断奶后窝生长和料肉比性状。结果表明,品种和断奶数对断奶窝重(5周龄窝重),窝增重,窝上市体重(10周龄窝重),个体平均上市体重,窝采食量和料肉比的影响极显著(P<0.01)。出生月份对窝采食量影响极显著(P<0.01),对断奶窝重和窝上市体重的影响显著(P<0.05)。比利时兔的断奶窝重、窝增重、窝上市体重、窝采食量和平均上市体重显著高于其他品种,而福建黄兔的上述5项指标显著低于其他品种(P<0.05)。断奶数与断奶窝重、窝采食量、窝增重、窝上市体重和料肉比的回归系数为正且显著。品种、断奶数和出生月份是影响肉兔断奶后窝性状和料肉比的重要因素。本研究的结果为将比利时兔作为杂交的终端父本提供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