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草业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15年 第24卷 第10期    刊出日期:2015-10-20
    研究论文
    豫西黄土丘陵区洛阳市森林植被碳储量和碳密度研究
    王艳芳, 刘领, 李志超, 上官周平
    2015, 24(10):  1-11.  DOI: 10.11686/cyxb2015078
    摘要 ( 1274 )   HTML ( 8)   PDF (558KB) ( 84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豫西黄土丘陵区代表区域洛阳地区2007年二类森林资源调查数据,采用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推荐的方法和平均生物量法,估算该地区不同森林植被类型和乔木林不同树种、林龄、起源的碳储量和碳密度,并对其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洛阳地区森林植被总碳储量为31.45 Tg (1 Tg=1×1012 g),乔木林碳储量为25.06 Tg,森林植被平均碳密度为38.81 Mg/hm2 (1 Mg=1×106 g),乔木林平均碳密度为42.08 Mg/hm2,不同森林植被类型的碳储量依次为: 乔木林>四旁树>经济林>灌木>竹林>散生木>疏林,乔木林树种中栎类的碳储量最高,落叶松的碳密度最高。森林植被碳储量、碳密度空间分布不平衡,但大致呈自东北向西南递增的趋势。乔木林碳储量以幼、中龄林为主,各龄级中成熟林的碳密度最高。洛阳地区森林植被具有较大的固碳潜力。
    青藏高原东部高寒草甸草地土壤物理性状对氮元素添加的响应
    刘晓东, 尹国丽, 武均, 陈建纲, 马隆喜, 师尚礼
    2015, 24(10):  12-21.  DOI: 10.11686/cyxb2015154
    摘要 ( 1201 )   HTML ( 2)   PDF (851KB) ( 87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依托设置于青藏高原东部夏河县桑科草原的天然草地刈割型草场培育定位试验,探讨不同氮元素添加量对高寒草甸草地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本试验共设4个处理,分别为对照(CK,0 kg N/hm2)、低氮(LN,50 kg N/hm2)、中氮(MN,100 kg N/hm2)、高氮(HN,150 kg N/hm2)。通过对高寒草甸草地土壤容重、孔隙度、紧实度、土壤团聚体等物理性状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MN与HN处理可显著降低0~10 cm土壤容重与土壤紧实度、增加土壤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与最大持水量。20~30 cm土层中LN、MN、HN处理均可显著增加土壤容重、土壤紧实度,降低土壤总孔隙度、最大持水量。对土壤团聚体的影响,与CK处理相比MN、HN处理可显著提高各土层≥0.25 mm机械稳定性土壤团聚体含量、提升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较之CK处理,LN、MN处理可显著提升各土层≥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同时不同氮元素添加处理均可显著提升水稳性团聚体和MWD,表明氮元素添加对该区土壤侵蚀性有较好的抑制作用,进而减少水土和养分的流失。对地上和地下生物量的影响,MN、HN处理能显著提升草地地上生物量;MN处理显著增加了地下生物量、HN处理显著降低了地下生物量;LN处理对地上与地下生物量的影响不显著。通过试验得出结论MN处理对土壤物理性状的改善效果较好,该处理改善了土壤容重、孔隙度及土壤紧实度,提高了土壤干筛≥0.25 mm机械稳定性团聚体与湿筛≥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及其稳定性(MWD),增加了草地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
    不同放牧管理模式对高寒草甸草原土壤呼吸特征的影响
    李文, 曹文侠, 刘皓栋, 李小龙, 徐长林, 师尚礼, 冯今, 周传猛
    2015, 24(10):  22-32.  DOI: 10.11686/cyxb2015152
    摘要 ( 1455 )   HTML ( 0)   PDF (1040KB) ( 104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讨不同放牧管理模式对青藏高原东缘高寒草甸草原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于2014年5-10月用土壤呼吸测量仪(LI-8100A,LI-COR,Lincoln,USA)对禁牧(NG)、全生长季休牧(RG)、传统夏季休牧(TG)和全年连续放牧(CG)4种不同放牧管理模式高寒草甸草原土壤呼吸速率进行测定,并分析了土壤呼吸速率与其影响因子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不同放牧管理模式高寒草甸草原土壤呼吸速率月动态均表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态势,峰值出现在8月,除CG外,8月显著高于其余月份;2)在整个生长季,NG, RG和TG平均土壤呼吸速率显著高于CG,其中,NG和RG间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高于TG;3)除CG外,NG, RG和TG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呈显著正相关,Q10值排序为:NG>RG>TG>CG;4)土壤质量含水量对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存在一个临界值,30%左右为临界值,在此之前二者呈正相关,此后呈负相关;5)地上、地下生物量均与土壤呼吸速率呈显著正相关。在保障牧民收入稳定的前提下,为实现草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牧草的更新,相对于全年禁牧,全生长季休牧既可充分利用牧草资源,也能有效保护草地系统稳定与生态恢复,是青藏高原高寒草甸草原类草地放牧管理的理想选择。
    围封对青海湖流域高寒草甸植被特征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李洋, 严振英, 郭丁, 王海霞, 苏淑兰, 李旭东, 傅华
    2015, 24(10):  33-39.  DOI: 10.11686/cyxb2014429
    摘要 ( 1416 )   HTML ( 3)   PDF (518KB) ( 83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青海湖流域退化的高寒草甸2个草地类型为对象,比较分析了围封2年样地植物群落生物量、群落结构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结果表明, 1)围封后高山嵩草和矮生嵩草的地上生物量较放牧地分别增加了33.8%和31.5%;且禾本科植物生物量的比例显著增加,杂类草的比例降低。2)功能群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显著增加。3)围封2年后,2个草地型0~1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增加了10.15%和12.74%,10~30 cm土层均无显著变化;矮生嵩草草地0~10 cm土层土壤全磷含量增加了16.13%,其余无显著变化;表层土壤容重分别降低了6.61%和6.25%,pH值降低了4.04%和3.69%,10~30 cm土层均无显著变化;土壤全磷含量在各土层均无显著变化。
    高山嵩草草甸初级生产力、多样性与土壤因子的关系
    石红霄, 侯向阳, 师尚礼, 吴新宏, 李鹏, 杨婷婷
    2015, 24(10):  40-47.  DOI: 10.11686/cyxb2014509
    摘要 ( 1280 )   HTML ( 1)   PDF (444KB) ( 71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揭示高寒草甸初级生产力与土壤因子及多样性指数的关系,本文选择青藏高原三江源区具有代表性的高山嵩草矮嵩草草地型、高山嵩草杂类草草地型和高山嵩草圆穗蓼草地型,进行植物多样性、生产力及土壤养分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高山嵩草草甸生物量、群落多样性、土壤理化性质都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高山嵩草圆穗蓼草地生产力最高,物种数最多,土壤营养成分含量最高。相关性分析表明:地上生物量及优良牧草生物量与土壤理化性质呈显著相关(P<0.05),优良牧草生物量与土壤有机质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物种数的多寡与土壤养分呈显著相关(P<0.05),而群落结构的均匀度及多样性是与植物都需要的大量元素钾呈正相关的(P<0.01)。优势物种的竞争能力是通过土壤的有限养分(速效磷)体现的,两者呈显著正相关(P<0.05),因而地上生物量及优良牧草生物量与速效磷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而矿物氮(包含碱解氮)对丰富度指数、初级生产力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宁夏荒漠草原不同群落生物多样性与生物量关系及影响因子分析
    杨阳, 刘秉儒
    2015, 24(10):  48-57.  DOI: 10.11686/cyxb2014438
    摘要 ( 1550 )   HTML ( 9)   PDF (1060KB) ( 85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测定生物多样性各指标、地上-地下生物量、枯落物量、土壤理化因子以及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研究了自然状态下荒漠草原6种群落生物多样性与生物量的关系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荒漠草原不同群落丰富度、均匀度与多样性指数变化趋势一致;地上生物量与地下生物量呈指数关系,表明荒漠草原群落呈异速生长模式;生物多样性与地上生物量呈单峰曲线,与地下生物量呈线性关系,初步表明荒漠草原不同群落地上部分种间作用、资源利用程度基本一致,生物多样性抑制了地上生物量,但并没有抑制其地下生物量;地表枯落物与地下生物量呈极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P<0.01),初步表明了地下生物量更加依赖于地表枯落物。相关分析表明,荒漠草原生物多样性指数和生物量影响因子存在明显差异,自然条件下土壤含水量、有机碳、全氮以及有效养分对地下生物量贡献较大,土壤含水量和有机碳对地上生物量贡献较大,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氮对群落多样性指数贡献较大。
    1950年以来中国学者对苜蓿属的研究:历史脉络与启示
    刘志英, 李西良, 齐晓, 李峰, 方珊珊, 王宗礼, 孙启忠
    2015, 24(10):  58-69.  DOI: 10.11686/cyxb2015129
    摘要 ( 1212 )   HTML ( 0)   PDF (1639KB) ( 122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苜蓿自汉朝被引入中国,距今历两千余年,当前已发展成为第一大栽培牧草,相对而言,我国苜蓿研究起步较晚,在近年始得以迅猛发展,但目前对其研究的历史脉络尚未见报道。为此,通过文献计量学的方法,获取CNKI、WOS数据库及相关的统计数据的资料,综合分析了1950年以来中国学者对苜蓿的研究轨迹,探究了近65年来成果数量、热点演进、关键节点等,并对比了国内、国际苜蓿研究的发展轨迹。结果表明, 1)1950年来,中国学者在苜蓿方面的研究论文数量呈现强劲的增加态势,根据其自然增长特征,可分为5个时期,2000年以后进入极速增长阶段;2)近年来,中国学者对苜蓿研究的国际化程度逐年提高,目前中国已跃居全球第二大苜蓿研究国;3)中国学者最早较为注重对地方品种及其遗传资源的挖掘,近年对高产、优质、抗逆育种与栽培理论的研究较多,更加注重苜蓿产业发展相结合,相比于国外,对分子基础、种间互作等机理性研究尚显不足;4)苜蓿产业的成长、科技期刊的发展、科研项目资助强度的增大是近65年来苜蓿研究得以迅猛发展的重要因素。研究认为,在未来的食物结构转型、草地农业发展等历史趋势下,中国苜蓿研究将会从偏重于产业相关的技术研究,过渡到基础理论研究,从而全方位支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基础科学理论需要。
    基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法的饲草生产技术效率测算及影响因素分析——以西藏“一江两河”地区为例
    曲云鹤, 余成群, 孙维, 武俊喜, 李少伟
    2015, 24(10):  70-79.  DOI: 10.11686/cyxb2014360
    摘要 ( 1237 )   HTML ( 2)   PDF (678KB) ( 82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西藏“一江两河”地区农户调研数据为基础,运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估算农户饲草生产技术效率及影响因素,并从饲草类别、农业规模和地区分布3个维度进一步分析技术效率的增产空间。结果显示,饲草生产存在显著效率损失,提高生产效率,单产还有近30%的增长空间;投入要素劳动、种子、燃料、农家肥、化肥和土地产出弹性分别为0.1423,0.2197,0.1309,0.2600,0.2265和0.0206;品种差异是饲草技术效率最主要影响因素,农业规模和流动资金要素对饲草生产效率提高产生间接负向影响,人力资本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素对饲草生产效率影响不显著。释放饲草生产技术效率增产空间,可采取推广普及豆科饲草生产技术、扩大饲草种植规模、各地区(特别是拉萨地区)进一步明确适宜引种的饲草品种等策略。
    不同苜蓿品种对豌豆蚜中肠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达丽婷, 朱亚灵, 宋丽雯, 胡桂馨, 王森山
    2015, 24(10):  80-87.  DOI: 10.11686/cyxb2014470
    摘要 ( 1059 )   HTML ( 2)   PDF (444KB) ( 66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探究取食苜蓿对豌豆蚜中肠消化酶的影响,揭示苜蓿抗蚜的生化机制,本文测定了2种色型豌豆蚜取食8个不同抗性苜蓿品种后中肠主要消化酶的活性。结果表明,红色型豌豆蚜在取食低抗品种渭南后,其中肠蛋白酶活性为(9.71±0.63)U/mL,绿色型豌豆蚜取食感虫品种猎人河后为(9.88±0.56)U/mL,二者取食高抗品种三得利后分别为(0.33±0.10)U/mL和(0.43±0.02)U/mL;红色型豌豆蚜取食感虫品种猎人河后其中肠脂肪酶活性为(4.12±0.30)U/mL,绿色型豌豆蚜则在取食低抗品种渭南后酶活达(4.00±0.29)U/mL,二者脂肪酶活性在取食高抗品种甘农5号后分别为(1.63 ±0.10)U/mL和(1.08±0.13)U/mL; 2种色型的豌豆蚜中肠淀粉酶的活性在取食感虫品种猎人河后分别为(2.30±0.40)U/mL、(2.14±0.29)U/mL。此外,豌豆蚜取食8个苜蓿品种后,红、绿色型豌豆蚜的蛋白酶、脂肪酶及绿色型豌豆蚜的淀粉酶活性与苜蓿抗性间均呈高度负线性相关,表明苜蓿品种的抗蚜性越高,蚜虫取食后其中肠3种酶的活性越低,抗性苜蓿品种主要抑制豌豆蚜中肠消化酶的活性。
    紫花苜蓿根腐病原菌——拟枝孢镰刀菌的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潘龙其, 张丽, 杨成德, 袁庆华, 王瑜, 苗丽宏
    2015, 24(10):  88-98.  DOI: 10.11686/cyxb2014466
    摘要 ( 1348 )   HTML ( 0)   PDF (2322KB) ( 86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对从内蒙古赤峰巴雅尔草业基地紫花苜蓿根部分离到的菌株BYE27-2-5进行了致病性测定、形态学和rDNA-ITS序列分析鉴定及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该菌菌丝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5,30和28℃;pH值5.0~11.0均宜于菌丝生长,产孢最适pH 8.0,孢子萌发最适pH 7.0;光暗交替利于菌丝生长,光照利于产孢和孢子的萌发;孢子在相对湿度低于75%不萌发,高于95%萌发较快;葡萄糖蛋白胨培养基利于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马铃薯蔗糖琼脂培养基利于产孢;碳源中葡萄糖利于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蔗糖利于产孢;氮源中蛋白胨利于菌丝生长,酵母膏利于产孢和孢子萌发;菌丝致死温度为54℃(10 min),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为48℃(10 min);根据其形态特征和rDNA-ITS序列分析结果,鉴定其为拟枝孢镰刀菌(Fusarium sporotrichioide)。
    紫色土区3种草本植物根系特征及改土培肥效应
    谌芸, 何丙辉, 练彩霞, 刘志鹏
    2015, 24(10):  99-107.  DOI: 10.11686/cyxb2014456
    摘要 ( 1481 )   HTML ( 0)   PDF (606KB) ( 64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讨紫色土区草本植物根系的改土培肥效应,选取已种植3年(2011-2013年)的水土保持常用草类紫花苜蓿、狗牙根和香根草为目标物种,分0~10 cm,10~20 cm,20~30 cm土层采集根系和土壤样品,WinRHIZO(Pro.2004c)根系分析系统测定根系指标,常规方法测定土壤理化性质。结果表明:所有土层,香根草的各项根系指标均较优,尤其是根长密度和根表面积密度(最大均值分别为13.46 cm/cm3和5.75 cm2/cm3),紫花苜蓿则总体上的根重密度最好(最小均值为18.10 mg/cm3);定植3年,这3种草本植物并未对试验区紫色土的机械组成产生显著影响,但在数值上草本区有粗颗粒减少、细颗粒增多的趋势;多数草本植物对多个土层的土壤有机质和速效钾产生显著影响(有机质增加,速效钾亏损),而对土壤全氮、碱解氮、总磷、有效磷和全钾的影响却很微弱;所有草本区的全钾含量较高3.93~4.83 g/kg,却在几乎所有土层出现速效钾的亏损,尤其是紫花苜蓿区最大亏损量达20.24 mg/kg;相关分析中,所有土壤养分与全部或部分根系指标呈现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最大相关系数为0.833)。
    中国伞形科柴胡属果实结构的系统学价值
    常修奇, 刘玫, 程薪宇, 王宇婷, 魏雪莹, 王雪微
    2015, 24(10):  108-119.  DOI: 10.11686/cyxb2015067
    摘要 ( 1199 )   HTML ( 0)   PDF (2035KB) ( 82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首次深入研究了中国柴胡属29种,5变种及2变形果实的三维结构。结构显示果实结构变化较大,分果表面平滑, 横切面近圆形,脊略微突出。中果皮有两种分泌结构,伴生油管及非伴生油管(油管)。前者仅存在于少数物种,且直径小,后者包括不分支及分支油管。不分支油管存在于多数物种的沟(1~5)和结合面(2~7),油管通常与分果近等长,但亦存在短油管。少数物种的油管呈分支状,在中果皮不规则分布。种皮由1或2层薄壁细胞构成。胚乳在结合面平直或微凹。中果皮无结晶。心皮柄多为2个,在结合面彼此相对。柴胡属果实的多数特征存在于芹亚科其他类群,但分支状油管及2层细胞的种皮仅见于牵环花亚科,变豆菜亚科及芹亚科的基础类群。柴胡属果实的解剖结构支持分子系统学将柴胡属位于芹亚科其他类群的基础位置。
    不同燕麦品种饲草和籽粒生产性能分析
    周青平, 颜红波, 梁国玲, 贾志峰, 刘文辉, 田莉华, 陈有军, 陈仕勇
    2015, 24(10):  120-130.  DOI: 10.11686/cyxb2014465
    摘要 ( 1229 )   HTML ( 2)   PDF (561KB) ( 83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明不同燕麦品种饲草和籽粒生产性能的差异及其原因,本研究以青海省普遍种植的8份燕麦品种为试验材料,通过聚类分析、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明确了高产燕麦的性状特征。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果:1)不同燕麦品种的饲草和籽粒生产性能存在差异,青燕1号和林纳的饲草和籽粒产量最高,草莜1号和青莜2号饲草和籽粒产量最低;2) 聚类分析可将8种燕麦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为综合表现较差的加燕2号、青引2号、草莜1号和青莜2号,第二类为综合表现较好的林纳、青燕1号、尼央和青永久887,其饲草和籽粒产量较第一类燕麦可分别提高12.8%和14.2%;3)两类燕麦的饲草产量均与株高显著正相关,与茎直径显著负相关;籽粒产量与株高、千粒重、带稃种子长度和宽度显著正相关,与茎直径、穗粒数、空铃数、籽粒容重显著负相关,说明不同燕麦的饲草产量同其性状的相关关系相对比较稳定;4)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茎直径对两类燕麦品种的饲草产量的贡献显著且系数较大,茎直径和带稃种子宽度对籽粒产量的贡献显著且系数较大。与第一类燕麦品种相比较,茎直径对第二类燕麦饲草和籽粒产量的负向作用系数较小,而种子宽度的正向作用系数较大,是其高产的内在原因。因此,茎直径和种子宽度可作为燕麦选育的重要参考指标。
    荒漠半灌木白滨藜种子的萌发特性及其生态意义
    蔡丹红, 严成, 魏岩
    2015, 24(10):  131-138.  DOI: 10.11686/cyxb2014463
    摘要 ( 1291 )   HTML ( 2)   PDF (907KB) ( 86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白滨藜是具有抗旱、抗盐碱和耐贫瘠能力的半灌木,为新疆地区的良等牧草。通过研究温度、贮藏时间、苞片及盐分对白滨藜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白滨藜种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0/30℃和25/35℃。室温干藏2~8个月显著提高种子的萌发速率,干藏10个月后,种子萌发速率与萌发率显著降低。苞片延缓种子吸胀,对种子的最终萌发率有显著影响;去除苞片可以明显促进种子的萌发。浓度低于0.8 mol/L的NaCl溶液对种子萌发的影响不大;但从0.8 mol/L起萌发率随着浓度增高而降低,直至为零;将在0.05~4.00 mol/L盐溶液中处理的种子转移至蒸馏水后,仍有一定的萌发恢复率,表明NaCl处理后的部分种子有保持活力的能力,部分种子丧失活力。对白滨藜种子萌发特性的研究,为揭示其萌发行为进化和生态适应机制提供科学依据,也为新疆荒漠盐碱地区饲用半灌木引种改良,良种繁育提供基础资料。
    冬播和春播育苗对党参苗栽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赵亚兰, 陈垣, 郭凤霞, 郭志军, 刘希全
    2015, 24(10):  139-148.  DOI: 10.11686/cyxb2014437
    摘要 ( 1252 )   HTML ( 0)   PDF (1597KB) ( 72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甘肃省陇西县首阳镇对白条党参采用冬播和春播育苗对比试验,通过定期测定土壤含水量、苗栽产量和质量指标,旨在揭示党参冬播和春播育苗效应的差异性,探寻其最佳播种季节,为党参规范化育苗操作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陇西县气候条件适宜党参育苗。冬播和春播育苗条件下,党参种子出苗进程变化趋势均呈“S”型曲线,符合Logistic方程,快增期在春播后46~48 d。与春播田相比较,冬播育苗田0~20 cm土层含水量高,党参种子提早6 d出苗,苗栽产量提高47.8%,个体质量优异。春播育苗田出苗率较冬播田提高27.3%,但苗栽个体小,商品性差。以上说明,党参冬播育苗对规避春季干旱具有一定意义,建议党参规范化育苗按比例采用冬播和春播育苗方法,以降低春季遇严重干旱造成的春播种子不发芽的风险。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冬播,还是春播进行党参育苗时,播种后均应及时采取保墒措施,以覆盖小麦秸秆为佳。
    风沙流频繁吹袭对樟子松幼苗光合水分代谢的影响
    赵哈林, 李瑾, 周瑞莲, 云建英, 曲浩, 潘成臣
    2015, 24(10):  149-156.  DOI: 10.11686/cyxb2014414
    摘要 ( 1089 )   HTML ( 1)   PDF (1182KB) ( 64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解风沙流频繁吹袭对樟子松幼苗光合水分代谢的影响,2013年在内蒙古科尔沁沙地研究了0(对照),6,9,12,15和18 m/s等6个风速处理风沙流(风沙流强度相应为1.00,28.30,63.28,111.82和172.93 g/cm·min)4次吹袭下3龄樟子松幼苗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水分利用效率等指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频繁的风沙流吹袭,可以改变樟子松幼苗蒸腾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日变化规律,但对光合速率日变化规律影响较小;2)随着风沙流强度的增加,其叶片相对含水量、叶面温度和日均光合速率、日均水分利用效率趋于下降,18 m/s处理和对照相比分别下降4.6%,1.8%,52.6%和56.3%;日均蒸腾速率、日均气孔导度和胞间CO2浓度趋于增加,18 m/s处理和对照相比分别增加31.6%,75.0%和30.9%;3)随着风沙流强度的增加,其日最大光合速率和日最大水分利用效率趋于下降,日最大胞间CO2浓度趋于增加,15 m/s以下风沙流吹袭其日最大蒸腾速率降低,15 m/s以上风沙流吹袭其日最大蒸腾速率显著增加;4)在风沙流吹袭下,樟子松光合能力的降低主要源于叶片含水量和叶片温度的下降以及叶片的机械损伤,而蒸腾速率的增加主要源于气孔导度的大幅度提升。
    三种牧草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及抗旱性评价
    靳军英, 张卫华, 袁玲
    2015, 24(10):  157-165.  DOI: 10.11686/cyxb2014505
    摘要 ( 1379 )   HTML ( 1)   PDF (742KB) ( 87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解不同牧草对干旱胁迫的响应,筛选抗旱性强的牧草种类,试验选用扁穗牛鞭草、高丹草和拉巴豆为材料,盆栽研究了水分胁迫对牧草生长的影响及其生理反应。结果表明,牧草对干旱的响应因牧草种类和生理指标不同而异。随着旱情加剧,3种牧草的生物量持续降低,最大降幅可比对照降低18.29%(牛鞭草)、31.21%(高丹草)和33.55%(拉巴豆)。但是,轻、中度干旱对牛鞭草和高丹草的根系生长影响较小,根冠比增加。牧草地上部生物量减少有益于降低水分消耗,根冠比增加使相对更多的根系参与水分和养分吸收。干旱导致细胞膜破坏,丙二醛含量提高,胞内物质外渗,电导率增加,叶绿素和根系活力降低,进而抑制牧草生长。在干旱条件下,牧草体内的脯氨酸是对照的1.3~8.1倍,可溶性糖和蛋白质含量显著提高,产生渗透调节。干旱还能诱导激活牧草体内的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促进消除游离氧自由基,减轻干旱危害。采用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牧草的抗旱性表明,扁穗牛鞭草的抗旱性最强,拉巴豆次之,高丹草最差。
    光敏型高丹草在陇东旱塬的生物学特性和营养成分比较研究
    何振富, 贺春贵, 魏玉明, 刘陇生
    2015, 24(10):  166-174.  DOI: 10.11686/cyxb2014492
    摘要 ( 1215 )   HTML ( 0)   PDF (750KB) ( 70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陇东旱塬地区研究了海牛、BJ0603和大卡,共3个光敏型高丹草品种的生物学特性、不同生育时期营养成分变化及刈割次数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4月下旬播种、10月上旬收获时,各品种都处于抽穗或开花期,不能完成生殖生长。收获前测定表明,品种间在株高、节间数、叶数和茎粗方面差异不显著(P>0.05),但叶片和单秆重差异显著(P<0.05);每个品种全年刈割1茬的标准草产量(65%含水量)和干物质产量均高于全年刈割2茬的,但差异不显著(P>0.05),全年刈割2茬的鲜草产量极显著高于(P<0.01)1茬的。无论全年刈割1茬或2茬,品种间的鲜草、标准草(65%含水量)和干物质产量均差异显著(P<0.05),产量依次为海牛>BJ0603>大卡;从拔节前期到孕穗期,各品种茎秆中粗蛋白(CP)、粗脂肪(EE)含量呈下降趋势;酸性洗涤纤维(ADF)、中性洗涤纤维(NDF)含量呈上升趋势,粗纤维(CF)、可溶性糖含量呈先升后降的趋势;粗灰分(ASH)含量呈直线下降的趋势;无氮浸出物(NFE)含量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茎秆中CP、ADF、NDF、ASH、NFE及可溶性糖含量在品种间差异显著(P<0.05),但EE、CF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综合考虑产量和养分含量变化,我们认为,在陇东旱塬地区春播光敏型极晚熟高丹草生产模式中,作为青贮利用时,以全年刈割1茬且在霜降前收割最佳;作为干草调制或青饲利用时,以全年刈割2茬且第1茬在拔节后期孕穗前刈割,第2茬在霜降前刈割最佳。
    绿洲区滴灌条件下施磷对紫花苜蓿生产性能及品质的影响
    张凡凡, 于磊, 马春晖, 张前兵, 鲁为华
    2015, 24(10):  175-182.  DOI: 10.11686/cyxb2014467
    摘要 ( 1281 )   HTML ( 0)   PDF (436KB) ( 79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提高滴灌条件下紫花苜蓿的生产性能及营养品质,对北疆绿洲区滴灌条件下两个品种紫花苜蓿开展施磷的研究。设置一次性施180 kg/hm2磷肥(L1)、一次性施360 kg/hm2磷肥(H1)、分次施180 kg/hm2磷肥(L2)、分次施360 kg/hm2磷肥(H2)及不施肥(CK)5个处理,通过对其生产性能和营养品质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施磷模式对新牧2号第1茬干草产量、生长速度、叶茎比及第3茬株高有显著影响(P<0.05),对三得利第3茬干草产量、生长速度有显著影响(P<0.05),对其余各生产性能相关指标均无显著影响(P>0.05)。不同施磷模式对新牧2号各茬次粗蛋白、粗纤维及第1茬粗灰分有显著影响(P<0.05),对三得利第1,3茬粗灰分有显著影响(P<0.05),对其余各营养品质相关指标均无显著影响(P>0.05)。采取模糊相似优先比分析法综合生产性能及品质的各项指标,得到新牧2号和三得利的最佳施磷模式,按优劣排序为H1>L1>H2>L2>CK。
    磷肥用量对石灰性紫色土壤油麦菜产量、品质和养分形态的影响
    陈益, 王正银, 唐静, 张晓玲, 杨东, 向华辉, 李戎
    2015, 24(10):  183-193.  DOI: 10.11686/cyxb2014462
    摘要 ( 1442 )   HTML ( 0)   PDF (724KB) ( 81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两种磷含量石灰性紫色菜园土不同磷(0,45,90,135,180,270 kg/hm2)施肥水平对油麦菜产量、品质和养分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两个试验点施用磷肥均能显著提高油麦菜产量,增产率分别为9.5%~26.7%和8.1%~21.3%,均以P4(180 kg P2O5/hm2)最高,且施用磷肥对油麦菜的增产效果以试验点1(含湖村)优于试验点2(含金村)。磷肥施用量与油麦菜产量存在极显著的二次回归关系,试验点1油麦菜最高产量和经济最佳产量施磷量为219和215 kg/hm2,试验点2为195和191 kg/hm2。试验点1各处理维生素C、氨基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均呈下降趋势,以P2降幅最大(达15.8%,27.8%和14.0%),而硝酸盐含量呈上升趋势;试验点2各处理油麦菜维生素C含量呈上升趋势,以P4、P5增幅较大(为6.3%和20.4%),氨基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呈降低趋势,以P4降幅最大(为35.0%和8.3%),硝酸盐含量呈下降趋势,以P2降幅最大(6.9%)。两个试验点油麦菜全氮磷含量均以P4最高,氮磷钾养分形态均分别以蛋白氮、非蛋白磷、非蛋白钾为主。各养分以钾素与油麦菜品质间的关系更为密切,试验点1油麦菜全钾含量与维生素C、氨基酸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而试验点2油麦菜蛋白钾含量与维生素C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两个试验点油麦菜磷素利用率均以P1最高(8.14%和9.38%),P4次之(4.64%和7.42%)。综合油麦菜各指标效应认为,在本研究区域有效磷(30~60 mg/kg)缺乏的石灰性紫色菜园土壤环境条件下,推荐施磷量为180 kg P2O5/hm2
    综合评述
    放牧对草地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苟燕妮, 南志标
    2015, 24(10):  194-205.  DOI: 10.11686/cyxb2014460
    摘要 ( 1503 )   HTML ( 8)   PDF (486KB) ( 122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土壤质量是草地生态系统生产力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健康的土壤必定拥有丰富的物种多样性、活跃的生命体、高效的内部养分循环及较好的抗干扰能力。土壤微生物作为土壤系统中各种生物进程的主要推动者,其作用不可小觑。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土壤微生物的数量、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等特征监测土壤质量。本文综述了放牧对草地土壤微生物数量、生物量、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指出通过了解土壤微生物与放牧行为间的关系,如何评估土壤质量,选取适宜的放牧梯度,完善草地管理模式,并介绍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研究方法的利弊。解决两个关键问题:1)土壤微生物的各种特征是如何响应放牧行为的。2)如何通过这些指标评价土壤质量,然后提出合理的放牧模式,改善和维护草地的生产力。
    研究简报
    自制环保型土壤改良剂对一年生黑麦草生长的作用
    袁耀, 郭建斌, 尹诗萌, 牟夏
    2015, 24(10):  206-213.  DOI: 10.11686/cyxb2014503
    摘要 ( 1142 )   HTML ( 1)   PDF (818KB) ( 85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索自制环保型土壤改良剂应用于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后对土壤的改良效果,选用一年生黑麦草进行盆栽试验,统计分析一年生黑麦草生长生理指标,比较3种自制土壤改良剂(A,B,C)和1种市场土壤改良剂(D)的作用效果,以筛选出适宜的土壤改良剂。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改良剂能改善土壤的通透性,对一年生黑麦草出苗率影响不大;添加土壤改良剂能显著提高一年生黑麦草的株高、分蘖数、生物量、含水率、P肥和N肥表观利用率;与市场改良剂和对照CK相比,添加自制环保型土壤改良剂C的处理,其植株株高分别提高了16.6%和33.7%,分蘖数提高了18.5%和33.8%,生物量提高了40%和185%,土壤改良剂C作用下P肥表观利用率达到10.28%,说明自制环保型土壤改良剂C的促进作用最佳。研究结果将为黄土半干旱区土壤改良剂的研发以及植被恢复提供理论指导作用。
    盐胁迫下甘草幼苗形态及生理指标的影响
    崔佳佳, 张新慧, 李月彤, 周达, 张恩和
    2015, 24(10):  214-220.  DOI: 10.11686/cyxb2014445
    摘要 ( 1072 )   HTML ( 1)   PDF (1223KB) ( 93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深入了解Si对盐胁迫下甘草幼苗的影响,本实验采用培养皿滤纸床进行发芽试验,以乌拉尔甘草幼苗为试验材料,在两种浓度NaCl溶液胁迫下设置不同浓度的硅溶液对甘草幼苗进行处理,通过测定幼苗形态(胚根、胚芽)及生理(质膜相对透性、丙二醛和过氧化物酶)指标,以探讨在盐胁迫下外源硅对甘草幼苗形态及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NaCl胁迫下,加入硅(Si)溶液后可以有效增加幼苗胚芽和胚根的长度及重量。在低盐(100 mmol/L)胁迫下,Si浓度为0.4 mmol/L时对胚根生长的促进最强;在高盐(200 mmol/L)胁迫下,Si浓度为0.8 mmol/L时对胚根生长的促进作用最强。外源Si也不同程度提高了过氧化物酶活性、渗透调节物质脯氨酸含量,以及丙二醛含量和质膜相对透性。由此可见,在盐胁迫条件下,加入适宜浓度的外源硅,可以通过保持一定的抗渗透胁迫能力和清除活性氧的能力,进而保持膜的稳定,来缓解盐胁迫对甘草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