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草业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19年 第28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9-04-20
    目录
    目录
    2019, 28(4):  0. 
    摘要 ( 106 )   PDF (307KB) ( 21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论文
    甘肃牧区牧民对草原生态补奖政策满意度研究
    王丽佳, 刘兴元
    2019, 28(4):  1-11.  DOI: 10.11686/cyxb2018248
    摘要 ( 315 )   HTML ( 3)   PDF (16964KB) ( 45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中国政府致力于完善草原生态补奖机制的背景下,如何权衡牧民禁牧减畜与收入减少之间的矛盾,提高牧民对政策的满意度,是完善草原生态补奖政策亟须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第一轮草原生态补偿政策实施期(2011-2015年)已结束,第二期(2016-2020年)已经开始,评估牧民对第一期补偿政策的满意度,对完善第二期草原生态补偿机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研究以甘南、肃南和天祝500户牧户为调查对象,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选取牧民社会经济特征、牧民对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感知质量和感知价值3个潜变量,构建牧民对草原生态补偿政策满意度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牧民受教育水平越高,获得的草原生态补奖额度越高,其对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满意度也越高。牧民生活与放牧地区自然灾害发生情况,以及水质和水量的下降情况从侧面反映该地区草原生态环境情况。因此,本研究从完善牧区教育机制,强化草原生态补奖政策配套措施建设,鼓励牧民对草场进行科学管理等方面提出增强牧民对草原生态补奖政策满意度的建议。
    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牧民满意度及影响因素研究
    丁文强, 杨正荣, 马驰, 李西良, 尹燕亭, 侯向阳
    2019, 28(4):  12-22.  DOI: 10.11686/cyxb2018249
    摘要 ( 305 )   HTML ( 2)   PDF (483KB) ( 31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内蒙古自治区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沙地草原、草原化荒漠五大草原类型15个旗(县)632户牧民的调研数据,采用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就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牧民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牧户满意度较高,均值为2.61;2)内蒙古自治区牧民政策满意度由高到低依次排序为:沙地草原>草甸草原>荒漠草原>草原化荒漠>典型草原(P<0.01),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3)户主年龄、草场流转情况、草畜平衡补奖收入、家畜数量变化情况和政策执行情况对牧民的政策满意度产生显著影响;4)政策满意度为非常满意、一般满意和不满意的牧民在人口统计变量上无显著差异,表现出政策实施无差异的良好特性;三类牧民的政策满意度与草场资源拥有量和草畜平衡补奖收入呈逆向关系,与政策实施效果呈正向关系。
    不同轮牧方式对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特征的影响
    王晓芳, 马红彬, 沈艳, 许冬梅, 谢应忠, 李建平, 李小伟
    2019, 28(4):  23-33.  DOI: 10.11686/cyxb2018246
    摘要 ( 407 )   HTML ( 12)   PDF (9239KB) ( 47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轮牧方式对草地植被特征的影响,可为草地合理放牧提供科学依据。在宁夏荒漠草原,以载畜率0.75只·hm-2为水平,以围封禁牧草地为对照(CK),对连续放牧(CG)、二区轮牧(TG)、四区轮牧(FG)和六区轮牧(SG)方式下草地物种植被组成、群落盖度、生物量、净初级生产力、物种多样性以及群落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轮牧使荒漠草原优良牧草重要值下降,但可增加植物物种种类;增加轮牧分区有利于优良牧草和多年生草本重要值的保持,但对半灌木的影响较小;2)植被盖度以封育和四区轮牧较高,地上生物量和净初级生产力以四区轮牧和六区轮牧草地较高,地下生物量以封育和六区轮牧处理较高,草地凋落物量以封育较高;3)轮牧可增加物种丰富度、多样性以及优势度,但群落均匀度指数下降;4)各处理下植物群落均不稳定,相比之下,围封禁牧群落稳定性最高,连续放牧最低。综合植被特征和生产中的便利性,研究认为四区轮牧是研究区最适宜的轮牧方式。
    黄土丘陵典型草原土壤理化性质对生态恢复措施的响应
    宿婷婷, 马红彬, 周瑶, 贾希洋, 张蕊, 张双乔, 胡艳莉
    2019, 28(4):  34-46.  DOI: 10.11686/cyxb2018247
    摘要 ( 324 )   HTML ( 3)   PDF (12548KB) ( 26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土壤理化性状及土壤质量变化对草地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宁夏黄土丘陵区典型草原,以放牧草地为对照,对封育、水平沟和鱼鳞坑生态恢复措施实施15年草地的0~40 cm土壤粒径、容重、持水性、孔隙度、有机质、氮磷钾等理化性状进行了比较,通过主成分分析和土壤质量综合指数(SQI),评价了不同措施下土壤质量恢复状况。结果表明:1)土层黏粒含量以水平沟措施最高,粉粒以放牧草地最高、砂粒以鱼鳞坑最高;土壤颗粒体积分形维数值(D)从大到小依次为水平沟、封育、鱼鳞坑和放牧草地,土壤粒径垂直变化差异不明显;2)放牧草地土壤容重最高,为1.14 g·cm-3,封育、水平沟和鱼鳞坑均可显著减小土壤容重,增加土壤持水性和总孔隙度,但对土壤毛管孔隙和非毛管孔隙的改善效果不大;各处理土壤物理性状垂直变化不显著;3)土壤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含量呈封育>放牧>鱼鳞坑>水平沟,全磷含量以放牧和封育草地较高,水平沟最低;速效钾含量以放牧草地最高,封育草地次之,鱼鳞坑最低,土壤养分含量呈表聚性;4)土壤质量综合指数在放牧、封育、水平沟和鱼鳞坑措施下分别为0.337、0.719、0.348和0.281,呈封育>水平沟>放牧草地>鱼鳞坑。基于土壤理化性状,认为草地封育对土壤质量改善最为明显,是研究区最适宜的草地生态恢复措施。
    不同封育年限荒漠草原土壤有机碳矿化对枯落物添加的响应
    刘金龙, 王国会, 许冬梅, 许爱云, 于双
    2019, 28(4):  47-57.  DOI: 10.11686/cyxb2018680
    摘要 ( 302 )   HTML ( 1)   PDF (20905KB) ( 24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讨不同封育年限荒漠草原土壤有机碳矿化对枯落物添加的响应特征,选取未封育(GG)、封育5年(FG5)、9年(FG9)和12年(FG12)的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培养研究了添加牛枝子枯落物(N+S)、蒙古冰草枯落物(M+S)、短花针茅枯落物(D+S)和混合枯落物(H+S)对不同封育年限荒漠草原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枯落物添加显著提高了各封育年限草地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和累积矿化量,未封育和封育9年的草地以添加混合枯落物的累积矿化量最高,分别为13.81和15.80 mg·kg-1;封育5年和12年的草地则以添加蒙古冰草枯落物的累积矿化量最高,分别达到15.04和13.47 mg·kg-1。添加枯落物后各封育年限草地土壤有机碳的矿化大致可划分为3个阶段:0~6 d为迅速释放阶段(活性碳库),7~62 d为缓慢释放阶段(慢性碳库),63~76 d为稳定释放阶段(惰性碳库)。2)一级动力学方程能够较好地拟合土壤有机碳矿化动态(R2=0.815~0.932),封育5年的草地土壤矿化潜势最高,为(8.834±0.382) mg·kg-1。3)枯落物添加对各封育年限草地土壤有机碳矿化产生了正激发效应,以封育9年草地的激发效应最强。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排序结果表明枯落物有机碳和全氮对土壤有机碳矿化有显著影响(F=15.314, P=0.002; F=8.669, P=0.008),累积解释量为70.87%。
    高寒区不同燕麦品种(系)表型性状和茎秆力学特征与抗倒伏性的关系研究
    梁国玲, 张永超, 贾志锋, 马祥, 刘文辉
    2019, 28(4):  58-69.  DOI: 10.11686/cyxb2018258
    摘要 ( 357 )   HTML ( 10)   PDF (4640KB) ( 29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明确不同燕麦品种(系)间抗倒伏能力差异及其原因,在青藏高原高寒地区对选育的I-D品系及父本(青海甜燕麦)、母本(青海444),以抗倒伏较强的林纳和抗倒伏较弱的青引1号燕麦为对照,在开花期和乳熟期开展了表型性状、器官鲜重和茎秆力学特征等指标与抗倒伏性间的相关关系研究,找出影响燕麦倒伏的主要性状,探明燕麦抗倒伏评价的主要指标,为今后抗倒伏型燕麦品种选育及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5个燕麦品种(系)乳熟期抗倒性强弱依次为林纳>I-D品系>青海甜燕麦>青海444>青引1号。相关分析表明,倒伏指数、表观倒伏率与穗长、穗位高、株高、重心高度、各器官鲜重、节间长呈正相关,与茎粗、秆壁厚间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与茎秆力学特性间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关系。燕麦第二茎节对抗倒伏性的影响大于第三茎节。茎粗、秆壁厚、穿刺强度、茎秆折断力、折断弯矩、弯曲力矩和弯曲性能可作为燕麦抗倒性评价指标。株高对燕麦品种倒伏性的影响大于穗部特征,秆壁厚和茎粗对燕麦的抗倒性影响最大,穿刺强度最能反映燕麦品种抗倒伏能力,提高茎秆厚度和折断性能是提高燕麦抗倒伏能力的重要途径。选育的I-D品系燕麦株高适中,茎粗、秆壁厚、节间长及茎秆力学特性等方面优于亲本,其抗倒性显著优于亲本。
    施肥和地膜覆盖对黄土高原旱地冬小麦籽粒品质和产量的影响
    张礼军, 鲁清林, 白斌, 汪恒兴, 张文涛, 周刚, 白玉龙, 张耀辉
    2019, 28(4):  70-80.  DOI: 10.11686/cyxb2018567
    摘要 ( 382 )   HTML ( 1)   PDF (10457KB) ( 33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黄土高原旱作农业区,地膜覆盖的广泛应用有效地解决了水分不足对冬小麦生产的制约,并使单位面积产量大幅度提高。如何调优品质已经成为该区域冬小麦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本研究以不施任何肥料(T0)为对照,选择常规化肥(T1)、等量化肥+地膜覆盖(T2)、等量化肥+有机肥(T3)、高量化肥+地膜覆盖(T4)、高量化肥+有机肥(T5)5种不同的施肥(有机+无机)和覆盖模式,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不同“施肥+地膜覆盖”模式对旱地冬小麦籽粒加工品质、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的影响,并分析产量与品质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施肥+地膜覆盖”组合显著影响小麦籽粒的加工品质和产量。比较对照T0,不同“施肥+地膜覆盖”模式(T1~T5)显著提高籽粒产量(GY)、蛋白质(PC)、湿面筋含量(WA)和沉降值(SDS),增加面团吸水率(WG)、延伸性(EX)和淀粉糊化粘度,相反降低了面团稳定时间(ST)和拉伸阻力(RE)。两年平均产量依次为T3>T5>T4>T2>T1 >T0,T1、T2、T3、T4、T5比T0分别增加85.60%、90.99%、118.32%、102.30%和106.65%。增施有机肥(T3、T5)对籽粒产量和加工品质的改善优于地膜覆盖(T2、T4)。籽粒产量的提高是叶面积(LA)、千粒重(TGW)、穗长(SL)、穗粒数(SGN)协同增加的结果,加工品质的改变部分归因于蛋白质含量的变化。生育期降水量和分布影响谷物产量和品质。本研究结果证实,等量化肥+有机肥(T3)不仅能达到地膜覆盖的增产效果,而且有利于小麦加工品质的改善,在降水量500 mm左右的黄土高原半干旱雨养农业区是更加持续、稳产、优质的冬小麦栽培模式。
    低温胁迫下外源ABA对开花期水稻叶鞘激素含量及抗寒生理的影响
    项洪涛, 齐德强, 李琬, 郑殿峰, 王月溪, 王彤彤, 王立志, 曾宪楠, 杨纯杰, 周行, 赵海东
    2019, 28(4):  81-94.  DOI: 10.11686/cyxb2018225
    摘要 ( 355 )   HTML ( 5)   PDF (23605KB) ( 30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探讨低温条件下外源ABA对水稻叶鞘内源激素含量和抗寒生理指标的调控效应,以水稻品种龙稻5(耐冷型品种)和龙粳11(冷敏型品种)为材料,于开花期喷施ABA后,在人工气候室进行低温(15 ℃,分别持续1,2,3,4,5 d)处理。结果表明,开花期低温可导致水稻花粉活力和结实率显著降低,冷敏型品种尤为严重,喷施ABA可有效抑制花粉活力和结实率的降低。低温处理可引起水稻叶鞘MDA、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脯氨酸含量及相对电导率的提高,同时导致SOD、POD和CAT活性发生变化;外源ABA具有降低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的作用,同时促进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脯氨酸含量和保护酶活性的提高。研究证实外源ABA具有提高水稻抗冷的作用,对优化东北地区水稻生产抗冷方法,建立寒地水稻生产的抗冷技术体系,达到保产增产的目的有积极意义。
    西藏地区荞麦与玉米混合青贮对发酵品质和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商振达, 谭占坤, 李家奎, 卓嘎, 王宏辉, 巴桑, 谢国平, 刘锁珠
    2019, 28(4):  95-105.  DOI: 10.11686/cyxb2018676
    摘要 ( 321 )   HTML ( 2)   PDF (6285KB) ( 40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究西藏林芝市全株荞麦与全株玉米混合青贮对青贮饲料发酵品质和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分别设定全株荞麦单独青贮组(A)、全株荞麦:全株玉米=4:1混合青贮组(B)、全株荞麦:全株玉米=3:2混合青贮组(C)、全株荞麦:全株玉米=2:3混合青贮组(D)和全株荞麦:全株玉米=1:4混合青贮组(E)共5个处理组。分别在青贮第7、14、30和60天时,开窖取样,测定青贮饲料的发酵品质和微生物菌群结构。结果表明,与全株荞麦单独青贮组相比,全株荞麦与全株玉米混合青贮组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青贮的发酵品质,混合青贮组降低了青贮饲料的pH值,提高了乳酸含量,且氨态氮/总氮的值和丁酸含量均符合优质青贮饲料的要求量。从微生物菌群结构来看,混合青贮改变了青贮饲料的菌群结构,相比与全株荞麦单独青贮组,混合青贮组提高了厚壁菌门和LAB菌种的丰度,有效地抑制了腐败菌的生长,且这种效果随着全株玉米混合比例越高而越显著。综合考虑全株荞麦利用最大化和发酵品质,建议将全株荞麦和全株玉米以2:3混合青贮较为适宜。
    饲料来源对育肥湖羊生产性能、养分消化及瘤胃微生物组成的影响
    董春晓, 吕佳颖, 张智安, 李飞, 李发弟
    2019, 28(4):  106-115.  DOI: 10.11686/cyxb2018299
    摘要 ( 386 )   HTML ( 12)   PDF (477KB) ( 39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评价日粮粗饲料来源对育肥湖羊生产性能、养分消化及瘤胃微生物组成的影响。选择60日龄健康湖羊公羔(22.9±1.2) kg 120只,根据体重相近原则随机分成4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6只羊,分别以玉米秸秆(CS)、玉米芯(CC)、葵花籽壳(SH)和油菜秸秆(RS)作为粗饲料来源,添加比例均为20%,4组精料配比一致,预试期7 d,正试期70 d。在饲喂的49~55 d,每组选择5只羊采用全收粪法进行消化代谢试验,测定干物质(DM)、有机物质(OM)、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和氮(N)的表观消化率。试验结束后,每组选择15只羊进行屠宰,采集瘤胃内容物,提取瘤胃微生物DNA,对瘤胃细菌进行绝对定量。结果显示:1)CS组湖羊干物质采食量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且末体重和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RS组(P<0.05),其他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2)CS和CC组湖羊DM和ADF消化率显著高于RS组(P<0.05),且其OM和NDF消化率显著高于SH组和RS组(P<0.05);SH组湖羊N消化率显著高于RS组,其ADF消化率与其他3组湖羊差异均不显著(P>0.05)。3)CS组和CC组湖羊瘤胃中白色瘤胃球菌和普雷沃氏菌数量均显著高于RS组(P<0.05),而SH组湖羊瘤胃中两种细菌的数量与其他3组湖羊均无显著差异(P>0.05),CS组和CC组湖羊瘤胃中黄色瘤胃球菌和产琥珀酸丝状杆菌数量均显著高于SH组和RS组(P<0.05),4组湖羊瘤胃中反刍兽新月单胞菌数量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表明:相较于葵花籽壳组日粮和油菜秸秆组日粮,玉米秸秆组和玉米芯组日粮不仅可以确保育肥湖羊的生产性能,并且有利于纤维分解菌的生存,可促进纤维素在瘤胃中的降解。
    箭筈豌豆品种间遗传差异的SSR分析及指纹图谱构建
    闵学阳, 韦兴燚, 刘文献, 张正社, 金小煜, NDAYAMBAZABoniface, 吴洪林, 李昱, 王彦荣
    2019, 28(4):  116-128.  DOI: 10.11686/cyxb2018226
    摘要 ( 361 )   HTML ( 5)   PDF (31556KB) ( 31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转录因子(transcription factors,TFs)可以通过调控基因表达来调节多种生物学过程;目前随着基因组学大数据的不断开发,使得大量TFs基因家族得以鉴定,为TF-SSR标记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宝贵资源。本研究基于已有的转录组数据,鉴定出箭筈豌豆转录因子282个;并从中设计了208对SSR引物,筛选出35对多态性高、稳定性好和谱带清晰的引物,进一步在30个箭筈豌豆品种中共扩增到288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标记可产生8.23个等位基因,多态性比率(PPB)均为100%,多态信息含量(PIC)范围为0.42~1.00,平均值为0.80。另外,从35对引物中筛选出具备多个品种特征谱带的核心引物6对,可将供试的30个箭筈豌豆品种完全分开。同时,基于6对核心引物构建了箭筈豌豆品种测试的指纹图谱,可为箭筈豌豆DUS(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测试、新品种保护,以及遗传背景分析提供技术依据。
    日本结缕草ZjZFN1基因对拟南芥的转化及其耐旱性分析
    姜红岩, 滕珂, 檀鹏辉, 尹淑霞
    2019, 28(4):  129-138.  DOI: 10.11686/cyxb2018675
    摘要 ( 315 )   HTML ( 4)   PDF (25000KB) ( 34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锌指蛋白在植物干旱胁迫中起重要作用,尽管已经在各种植物中克隆并鉴定了编码这些蛋白质的基因,但是它们在日本结缕草中的功能和潜在的转录机制还不清楚。通过花序侵染法将ZjZFN1基因及其启动子转化拟南芥,并通过草铵膦/潮霉素抗性筛选和PCR鉴定,获得转基因株系。ZjZFN1的启动子能够驱动GUS基因的表达,在甘露醇处理下的GUS基因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在拟南芥中过表达ZjZFN1降低了种子发芽率,减弱了植物对干旱胁迫的适应性和植物在干旱胁迫下的生长状况;干旱处理后,转基因植株中的丙二醛含量高于野生型植株,而脯氨酸含量显著低于野生型植株;实时荧光定量分析表明对过表达ZjZFN1的拟南芥进行干旱处理后,PODSODP5CSLEA的表达水平降低,而APX的表达水平升高。ZjZFN1基因的过表达可减弱植物的耐旱性,为进一步开发利用该基因奠定基础。
    中间偃麦草第6同源群特异STS标记开发
    刘淑娟, 张晓军, 李欣, 刘成, 白建荣, 任永康, 郑军, 李世姣, 郭慧娟, 梅超, 张树伟, 畅志坚, 乔麟轶
    2019, 28(4):  139-145.  DOI: 10.11686/cyxb2018723
    摘要 ( 419 )   HTML ( 3)   PDF (15176KB) ( 27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间偃麦草(2n=6x=42,JJJsJsStSt)是小麦遗传改良的重要野生资源之一,因其基因组尚未完成测序,造成目前已报道的特异分子标记数量较少,不能满足小麦生产和研究领域内对杂交材料中外源片段或外源基因鉴定的需求。本研究利用中间偃麦草GBS芯片探针数据组装了5877409条 Contig 序列,筛选后获得5452条与小麦基因组相似性低于80%的、具有染色体位置信息的非冗余序列,据此开发2019个序列标签位点(sequence-tagged site,STS)分子标记,在中间偃麦草第1至第7同源群中的分布依次为250、215、323、253、323、253和402;利用5株中间偃麦草和5份小麦农家种的 DNA 从253个第6同源群(G6)标记中进一步筛选出160个中间偃麦草特异标记,其中“+/-”型特异标记共有53个,分布在 G6-Chr1(32个)、G6-Chr2(13个)和 G6-Chr3(8个)染色体上;接着利用拟鹅观草(2n=2x=14,StSt)、百萨偃麦草(2n=2x=14,JbJb)、二倍体长穗偃麦草(2n=2x=14,JeJe)以及中国春-二倍体长穗偃麦草6Je 代换系推断 G6-Chr2为6St染色体;最后利用6St 上开发的13个“+/-”型标记,从分子水平对小麦-偃麦草代换系 F881(6St/6D)中的外源6St 染色体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将为中间偃麦草染色体或染色体片段的鉴定提供较为方便和经济的检测手段。
    苜蓿籽蜂寄生沙打旺种子的时期研究
    刘慧, NZABANITAClement, 李彦忠
    2019, 28(4):  146-156.  DOI: 10.11686/cyxb2018727
    摘要 ( 385 )   HTML ( 1)   PDF (24169KB) ( 27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苜蓿籽蜂是沙打旺上重要的害虫之一,其蛀食种子,严重影响沙打旺的种子生产。为了确定籽蜂在田间寄生于种子内的时间,以便适时防治,减少危害,本研究于11月初沙打旺成熟期采集了8个品种沙打旺的早花穗(已成熟果穗)和晚花穗(未完全成熟果穗),将每个品种早花穗和晚花穗的单穗脱粒后分别放置于室内用自封袋封闭的玻璃培养皿中,同时将每个品种的3个果穗放置于室外有细小网孔可防止成虫逃逸的尼伦纱网中,每周统计1次羽化成虫数直至羽化结束。室内、外试验均测定籽蜂的整体羽化进度以及在不同品种、不同花穗上的寄生水平等。结果显示,籽蜂对沙打旺种子的寄生率为0(辽宁阜新晚花穗)~20.71%(固原早花穗),随着花穗早晚和品种不同而不同,其中内蒙早熟、宁夏彭阳、固原、辽宁阜新、河南沙打旺的早花穗种子中籽蜂的寄生率显著高于晚花穗(P<0.05)。籽蜂在室内与室外羽化的进度不同,在室内羽化历时167 d,而在室外羽化历时仅77 d;在室内与室外最早羽化时间分别为2月3日和5月5日左右,在室内比在室外提前91 d;羽化高峰期分别为3月31日和5月26日左右,在室内比在室外提前56 d,但羽化末期相同,均为7月21日。早花穗和晚花穗均有2个羽化高峰期,说明收集的果穗中的籽蜂有2个寄生高峰期。籽蜂在不同品种上的羽化进度也不同,意味着籽蜂寄生种子的时期与品种有关。由此可知,籽蜂的幼虫无冬季休眠习性,只要温度适宜就可继续生长取食、发育并完成羽化。室外放置的沙打旺果穗和室内存放的种子中的籽蜂均可成为田间沙打旺的虫源,由本研究得出田间防治籽蜂应在沙打旺始花期至7月下旬左右进行。
    30个紫花苜蓿品种对苜蓿花叶病毒病的田间抗性初步研究
    郭志鹏, 冯长松, 张靖雪, 王苗利, 曲根, 刘建宇, 管永卓, 张晓婷, 郭玉霞, 严学兵
    2019, 28(4):  157-167.  DOI: 10.11686/cyxb2018259
    摘要 ( 368 )   HTML ( 2)   PDF (15122KB) ( 37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比较不同紫花苜蓿品种对病毒病的抗性,对30个紫花苜蓿品种的病毒病发病情况进行了田间调查,利用小RNA深度测序技术结合RT-PCR技术检测鉴定各紫花苜蓿品种中的病毒种类,并测定了各紫花苜蓿品种的发病率、病情指数、相对株高、相对单株干重、相对茎秆直径、相对叶面积、相对叶长和相对叶宽,综合比较各紫花苜蓿品种的抗性,并对部分指标进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表明:30个紫花苜蓿品种均只受到苜蓿花叶病毒(alfalfa mosaic virus, AMV)的侵染,所有紫花苜蓿品种的田间发病率均超过94%,病情指数范围为31.53~55.50;30个紫花苜蓿品种中,抗性较强的品种有1个,为射手2号,抗性一般的品种有6个,其余23个品种的抗性较差,分别占供试品种的3.33%,20.00%和76.67%;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抗性较强的射手2号与其他紫花苜蓿品种的亲缘关系较远,与其杂交有可能产生较大的杂种优势。
    综合评述
    清代苜蓿栽培利用刍考
    孙启忠, 柳茜, 陶雅, 李峰, 徐丽君
    2019, 28(4):  168-191.  DOI: 10.11686/cyxb2018274
    摘要 ( 341 )   HTML ( 0)   PDF (1084KB) ( 29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记载我国清代苜蓿的史料资源丰富。本研究采用植物考据学原理与方法,以记载清代苜蓿的相关典籍为基础,结合近现代研究成果,考查清代苜蓿的栽培利用状况。结果表明,苜蓿是清代重要的作物或饲草,在华东、华北、东北和西北乃至陕川鄂毗邻地区均有苜蓿种植,据不完全考证,清代有21个省的176个县(州、府、地区等)种植苜蓿。苜蓿的考证亦受到清代学者的重视,雍正《畿辅通志》曰:“藤蔓菀,叶丛生,紫花,荚实。” 徐松曰:苜蓿“今中国有之,惟西域紫花为异”。在清代亦有学者对苜蓿的名称进行了进一步的考证;清代苜蓿的植物学与生长特性研究也比较突出,程瑶田和吴其濬开展了苜蓿植物形态学方面的研究,同时程瑶田还对苜蓿生长特性、物候期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苜蓿的治碱改土和固氮肥田等生态特性在清代被广泛利用,并将苜蓿纳入了轮作制中,苜蓿的饲蔬两用性和本草性得到广泛利用,特别是在灾荒年里,苜蓿的食用性得到很好的体现;罗振玉提倡在僻远地区种苜蓿等绿肥作物以肥田,并建议引进国外苜蓿良种;为了保护苜蓿,陕西有些县村都制定了苜蓿保护条例;在苜蓿种植管理技术方面有明显进步,主要表现在苜蓿适宜土壤的选择,利用苜蓿耐瘠薄、耐盐碱、抗风沙等特性,将苜蓿种植在了碱地、沙地、石地、淤地、虫地、草地和阴地等上;认识到了苜蓿种子的硬实性,并在播种前进行处理,掌握了苜蓿的适宜播种时间,并制定了苜蓿刈割制度,规范了苜蓿干草调制方法,强调苜蓿地的冬春季管理,在清代有了比较清晰系统的苜蓿农事月龄。
    干旱对大豆根系生育的影响及灌溉缓解效应研究进展
    李琬
    2019, 28(4):  192-202.  DOI: 10.11686/cyxb2018222
    摘要 ( 372 )   HTML ( 2)   PDF (518KB) ( 37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干旱影响大豆生育进程,能够明显改变根系发育及相关生理过程,进而影响大豆产量。合理灌溉能够调控干旱对大豆生育的干扰。以大豆根系为主要论述基础,阐述了干旱对大豆生育进程的影响,介绍了干旱后大豆根系分布及生理变化机制,分析了合理灌溉对调控干旱的积极效应。以合理灌溉调节大豆干旱为出发点,以降低大豆生产损失、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为目的,讨论了大豆抗旱领域研究的现状和趋势,对大豆节水抗旱增产具有重要意义,也为今后大豆抗旱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研究简报
    阿哈水库底泥基质中3种绿化植物的生长及Cd的富集特征
    严莲英, 范成五, 刘桂华, 高翔, 秦松
    2019, 28(4):  203-212.  DOI: 10.11686/cyxb2018137
    摘要 ( 224 )   HTML ( 1)   PDF (538KB) ( 27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阿哈水库底泥的重金属潜在危害程度为中等,其中以Cd的贡献最大。以阿哈水库疏浚底泥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70%的底泥与珍珠岩、木屑、蘑菇渣和茶园土组成的基质对种植的三叶草、黑麦草和孔雀草生长情况的影响及Cd在植株内的富集特征。结果表明:1) 配制的底泥基质有机质的含量范围为78.30~95.31 g·kg-1,速效氮为109.33~124.45 mg·kg-1,速效磷为17.20~24.70 mg·kg-1,速效钾为178.12~206.46 mg·kg-1,pH为7.62~7.71,总孔隙度为42%~75%,电导率(EC)为1.47~1.62 ms·cm-1,Cd为0.88~1.12 mg·kg-1,满足CJ/T 340-2011的要求,同时,由于木屑、蘑菇渣的养分含量高于珍珠岩和茶园土,所以木屑、蘑菇渣所占比重较大的T5(70%底泥+10%珍珠岩+10%木屑+10%蘑菇渣)、T3(70%底泥+15%珍珠岩+10%蘑菇渣+5%茶园土)和T4(70%底泥+15%珍珠岩+10%木屑+5%茶园土)养分含量大于T2(70%底泥+30%珍珠岩)和T1(70%底泥+30%茶园土),此外,调节孔隙度能力为珍珠岩>木屑>蘑菇渣>茶园土,经调节后,孔隙度较大的为T2、T5、T3和T4,所以,T5为本次试验理化性质最优基质。2)种植的三叶草、黑麦草和孔雀草的鲜重分别为127.63、37.51、61.02 g·盆-1,干重为15.37、4.62、9.91 g·盆-1,三叶草长势最好,其次是孔雀草。3)三叶草、黑麦草和孔雀草地上部分Cd的含量分别为0.10~0.14 mg·kg-1、0.21~0.31 mg·kg-1和0.93~1.22 mg·kg-1,地下部分Cd的含量分别为0.04~0.15 mg·kg-1、4.32~4.98 mg·kg-1和0.40~0.93 mg·kg-1,除黑麦草地下部分的Cd含量超过一般植物正常Cd含量0.2~3.0 mg·kg-1外,三叶草和孔雀草植株Cd含量均在正常范围内,同时,孔雀草的Cd累积量为7.46~12.60 μg·盆-1,远大于三叶草和黑麦草的1.03~2.24 μg·盆-1、2.73~3.72 μg·盆-1。4)黑麦草地下部分的Cd富集系数为3.96~5.01,孔雀草地上和地下部分的Cd富集系数分别为0.93~1.11和0.37~1.06,而黑麦草地上部分和三叶草的Cd富集系数均小于0.31,且三叶草、黑麦草和孔雀草的Cd转移系数为0.67~3.23、0.05~0.07、1.00~2.52,可见,黑麦草为Cd根富集植物,孔雀草和三叶草是Cd地上部富集植物。综上,可以利用阿哈水库底泥制成基质种植三叶草、黑麦草和孔雀草,同时可利用其去除部分底泥中重金属,为阿哈水库及类似的喀斯特山区湖泊污染整治工程提供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