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Sparling G P. Ratio of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 to soil organic matter carbon as a sensitive indicator of changes in soil organic matter[J]. Australian Journal of Soil Research, 1992, 30: 195-207. [2] 关松荫. 土壤酶及其研究法[M]. 北京: 农业出版社, 1986. [3] 高雪峰, 韩国栋, 张功, 等. 荒漠草原不同放牧强度下土壤酶活性及养分含量的动态研究[J]. 草业科学, 2007, 24(2): 10-13. [4] 周瑞莲, 张普金, 徐长林. 高寒山区火烧土壤对其养分含量和酶活性的影响及灰色关联分析[J]. 土壤学报, 1997, 34(1): 89-96. [5] 唐玉姝, 慈恩, 颜廷梅, 等. 太湖地区长期定位试验稻麦两季土壤酶活性与土壤肥力关系[J]. 土壤学报, 2008, 45(5): 1000-1006. [6] 韩发, 李以康, 周华坤, 等. 管理措施对三江源区“黑土滩”土壤肥力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J]. 草业学报, 2007, 16(3): 1-8. [7] 姜华, 毕玉芬, 朱栋斌, 等. 恢复措施对云南退化山地草甸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J]. 草地学报, 2008, 16(3): 256-261. [8] 王岩春, 干友民, 费道平, 等. 川西北退牧还草工程区围栏草地植被恢复效果的研究[J]. 草业科学, 2008, 25(10): 15-19. [9] 单贵莲, 徐柱, 宁发, 等. 围封年限对典型草原植被与土壤特征的影响[J]. 草业学报, 2009, 18(2): 3-10. [10] 王启兰, 曹广民, 王长庭. 放牧对小嵩草草甸土壤酶活性及土壤环境因素的影响[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7, 13(5): 856-864. [11] 红梅, 韩国栋, 赵萌莉, 等. 放牧强度对浑善达克沙地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J]. 草业科学, 2004, 21(12): 108-111. [12] 周萍, 刘国彬, 侯喜禄. 黄土丘陵区铁杆蒿群落植被特性及土壤养分特征研究[J]. 草业学报, 2008, 17(2): 9-18. [13] 南京农业大学. 土壤农化分析(第2版)[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6. [14] 郑云玲, 李雪松, 张瑞, 等. 放牧强度对草原土壤与植被的影响[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2008, 29(1): 262-266. [15] 董全民, 赵新全, 马玉寿, 等. 江河源区披碱草和星星草混播草地土壤物理性状对牦牛放牧强度的响应[J]. 草业科学, 2005, 22(6): 65-70. [16] 戎郁萍, 韩建国, 王培, 等. 放牧强度对草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J]. 中国草地, 2001, 23(4): 41-47. [17] 红梅, 陈有君, 李艳龙, 等. 不同放牧强度对土壤含水量及地上生物量的影响[J].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1, (土肥专辑): 25-26. [18] 张蕴薇, 韩建国, 李志强. 放牧强度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J]. 草地学报, 2002, 10(1): 74-78. [19] 王玉辉, 何兴元, 周广胜. 放牧强度对羊草草原的影响[J]. 草地学报, 2002, 10(1): 45-49. [20] 周丽艳, 王明玖, 韩国栋. 不同强度放牧对贝加尔针茅草原群落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5, 1(7): 182-187. [21] 裴海昆. 不同放牧强度对土壤养分及质地的影响[J]. 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板), 2004, 22(4): 29-31. [22] 关世英, 常金宝, 贾树海, 等. 草原暗栗钙土退化过程中的土壤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研究[J]. 中国草地, 1997, (3): 39-43. [23] Wienhold B J, Hendrickson J R, Karn J F. 美国北部大草原上放牧活动对土壤性质的影响[J]. 水土保持科技情报, 2001, (6): 14-17. [24] 姚爱兴, 王培, 夏景新. 不同放牧强度下奶牛对多年生黑麦草/白三叶草地土壤特性的影响[J]. 草地学报, 1995, 3(3): 181-189. [25] 范燕敏, 孙宗玖, 武红旗, 等. 封育对山地草地植被及土壤特性的影响[J]. 草业科学, 2009, 26(3): 79-82. [26] 乐炎舟, 左克成, 张金霞, 等. 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站的土壤类型及其基本特点[A]. 夏武平. 高寒草甸生态系统[C]. 兰州: 甘肃人民出版社, 1982. 19-23. [27] 彭克明, 裴保义. 农业化学(总论)[M]. 北京: 农业出版社, 1980. 262-263. [28] 安韶山, 黄懿梅, 李壁成, 等. 用典范相关分析研究宁南宽谷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酶活性与肥力因子的关系[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5, 11(5): 704-709. [29] 郭彦军, 韩建国. 农牧交错带退耕还草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J]. 草业学报, 2008, 17(5): 23-29. [30] 王娟, 谷雪景, 赵吉. 羊草草原土壤酶活性对土壤肥力的指示作用[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6, 25(4): 934-938. [31] 林海明, 张文霖. 主成分分析与因子分析的异同和SPSS软件——兼与刘玉玫、卢纹岱等同志商榷[J]. 统计研究, 2005, (3): 65-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