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河北省畜牧水产局. 河北草地资源[M]. 石家庄: 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2] 河北省畜牧局. 河北草地建设[M]. 石家庄: 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3] 陈佐忠, 汪诗平, 王艳芬. 中国典型草原生态系统[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0: 49-66. [4] 徐斌, 杨秀春, 陶伟国, 等. 中国草原产草量遥感监测[J]. 生态学报,2007,27(2): 405-413. [5] 安卯柱, 高娃, 朝鲁. 内蒙古第四次草地资源调查草地生产力测定及计算方法简介[J]. 内蒙古草业, 2002, 14(4): 20-21. [6] 李建龙, 蒋平. 遥感技术在大面积天然草地估产和预报中的应用探讨[J]. 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学报, 1998, 23(2): 153-157. [7] 任继周. 草业科学研究方法[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8: 201-213. [8] 潘绪斌, 汪金晖, 汪诗平, 等. 基于多目标权重分析的草地适宜放牧率探讨[J]. 草业学报, 2008, 17(4): 149-158. [9] 苏大学. 中国草地资源的区域分布与生产力结构[J]. 草地学报, 1994, 2(1): 71-77. [10] 方精云, 刘国华, 徐嵩龄.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库[A]. 王庚辰, 温玉璞. 温室气体浓度和排放监测及相关过程[M].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6: 109-128. [11] Ni J. Carbon storage in terrestrial ecosystems of China: Estimates at different resolutions and their responses to climate change[J]. Climatic Change, 2001, 49(3): 339-358. [12] 王兮之, 杜国祯, 梁天刚, 等. 基于RS和GIS的甘南草地生产力估测模型构建及其降水量空间分布模式的确立[J]. 草业学报, 2001, 10(2): 95-102. [13] 色音巴图, 贾峰. 中国北方草地生物量时空分异的定位监测研究[J]. 中国草地, 2003, 25(5): 9-14. [14] Ni J. Forage yield-based carbon storage in grasslands of China[J]. Climatic Change, 2004, 67(2-3): 237-246. [15] 朴世龙, 方精云, 贺金生, 等. 中国草地植被生物量及其空间分布格局[J]. 植物生态学报, 2004, 28(4): 491-498. [16] 安尼瓦尔·买买提, 杨元合, 郭兆迪, 等. 新疆草地植被的地上生物量[J].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42(4): 521-526. [17] 陶伟国, 徐斌, 杨秀春. 草原产草量遥感估算方法发展趋势及影响因素[J]. 草业学报, 2007, 16(2): 1-8. [18] 马文红, 杨元合, 贺金生, 等. 内蒙古温带草地生物量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J]. 中国科学C辑: 生命科学, 2008, 38(1): 84-92. [19] 陈世荣, 王世新, 周艺. 基于遥感的中国草地生产力初步计算[J]. 农业工程学报,2008, 24(1): 208-212. [20] 孙飞达, 龙瑞军, 蒋文兰, 等. 三江源区不同鼠洞密度下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生物量和土壤容重特性研究[J]. 草业学报, 2008, 17(5): 111-116. [21] 黄玉清, 苏宗明, 张中峰, 等. 桂西天然草地生产性能[J]. 草业科学, 2008, 25(5): 10-14. [22] 杨秀海, 扎西央宗, 卓嘎, 等. 西藏那曲地区植被覆盖状况与气象条件分析[J]. 草业学报, 2008, 17(2): 102-109. [23] 陈全功. 中国草原监测的现状与发展[J]. 草业科学, 2008, 25(2): 29-38. [24] 严建武, 李春娥, 袁雷, 等. EOS-MODIS数据在草地资源监测中的应用进展综述[J]. 草业科学, 2008, 25(4): 1-9. [25] 陈百明. 中国农业资源综合生产能力和人口承载能力[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