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张萍, 郭辉军, 刀志灵, 等. 高黎贡山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多样性[J]. 生物多样性, 1999, 7(4): 297-302. [2] 焦如珍, 杨承栋. 杉木人工林不同发育阶段林下植被、土壤微生物、酶活性及养分的变化[J]. 林业科学研究, 1997, 10(4): 373-379. [3] 关松萌. 土壤酶及其研究方法[M]. 北京: 农业出版社, 1986: 62-133, 274-297. [4] 巴音布鲁克草原实验站. 巴音布鲁克草场类型特点、草场退化及其合理利用和改良研究工作报告[J]. 干旱区研究, 1989, 6(2): 1-5. [5] 王少昆, 赵学勇, 左小安, 等. 科尔沁沙地植物萌动期不同类型沙丘土壤微生物区系特征[J]. 中国沙漠, 2008, 28(4): 696-700. [6] 赵有翼, 蔡立群, 王静, 等. 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对三种土壤微生物氮素类群数量及其分布的影响[J]. 草业学报, 2009, 18(4): 125-130. [7] 王海英, 宫渊波, 陈林武. 嘉陵江上游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微生物及土壤酶活性的研究[J]. 水土保持学报, 2008, 22(3): 172-177. [8] 荣丽, 李贤伟, 朱天辉, 等. 光皮桦细根与扁穗牛鞭草草根分解的土壤微生物数量及优势类群[J]. 草业学报, 2009, 18(4): 117-124. [9] 侯彦会, 周学辉, 焦婷, 等. 甘肃永昌县放牧草地土壤脲酶活性与土壤肥力的关系初探[J]. 草业学报, 2009, 18(4): 111-116. [10] 尚占环, 丁玲玲, 龙瑞军, 等. 江河源区退化高寒草地土壤微生物与地上植被及土壤环境的关系[J]. 草业学报, 2007, 16(2): 34-40. [11] Insam H, Mitchell C C, Dormaar J F. Relationship of soil microbial and activity with fertilization practice and crop yield of three Ultisols[J]. 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 1991, 24: 873-876. [12] 姚拓, 龙瑞军. 天祝高寒草地不同扰动生境土壤三大类微生物数量动态研究[J]. 草业学报, 2006, 15(2): 93-99. [13] 张崇邦, 杨靖春, 管致锦, 等. 羊草草原土壤微生物的分布及其与土壤因子间的关系[J]. 植物生态学报, 1995, 19(4): 368-374. [14] 曹叶飞, 方光新, 蒋平安, 等. 长期围栏封育对巴音布鲁克山地草原土壤微生物的影响[J]. 新疆农业科学, 2008, 45(2): 342-346. [15] 许光辉, 郑洪元. 土壤微生物分析方法手册[M]. 北京: 农业出版社, 1986. [16] 南京农业大学. 土壤农化分析(第二版)[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6. [17] 吴彩霞, 傅华. 根系分泌物的作用及影响因素[J]. 草业科学, 2009, 26(9): 24-29. [18] 李新荣, 贾玉奎, 龙利群, 等. 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微生物结皮的生态学意义及若干研究进展[J]. 中国沙漠, 2001, 21(4): 4-11. [19] 薛冬, 姚槐应, 黄昌勇. 植茶年龄对茶园土壤微生物特性及酶活性的影响[J]. 水土保持学报, 2005, 19(2): 84-87. [20] 韩永伟, 韩建国, 王堃, 等. 利用年限对农牧交错带退耕还草地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J]. 草业科学, 2005, 22(3): 50-53. [21] 彭岳林, 钱成, 蔡晓布, 等. 西藏不同退化高寒草地土壤酶的活性[J]. 山地学报, 2007, 25(3): 344-350. [22] 顾峰雪, 文启凯, 潘伯荣, 等. 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人工植被下土壤微生物的初步研究[J]. 生物多样性, 2000, 8(3): 297-303. [23] 高志英, 韩兴国, 汪诗平. 放牧对草地土壤的影响[J]. 生态学报, 2004, 24(4): 790-797. [24] 李凤霞, 张德罡, 姚拓. 燕麦根际促生菌特性研究[M]. 草业学报, 2005, 14(1): 58-62. [25] Stephan A, Meyer A H, Schmid B. Plant diversity affect s culturable soil bacteria in experimental grassland communities[J]. Journal of Ecology, 2000, 22: 988-998. [26] 钟文辉, 蔡祖聪.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方法[J]. 应用生态学报, 2004, 15 (5): 899-904. [27] 王启兰, 曹广民, 王长庭. 高寒草甸不同植被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微生物生物量的特征[J]. 生态学杂志, 2007, 26(7): 1002-1008. [28] 张宝深, 白雪芳, 甄润德. 生化他感作用与高寒草甸人工草场自然退化现象的研究[J]. 生态学报, 1989, 9(2): 115-120. [29] Nehl D B, Allen S J, Brown J F. Deleterious rhizo sphere bacteria: An integrating perspective[J]. Applied Soil Ecology, 1996, 5: 1-20. [30] 冯万章, 周万海, 龙瑞军, 等. 江河源区不同建植期土壤养分及微生物量磷和磷酸酶活性研究[J]. 草业学报, 2007, 16(6): 1-6. [31] 齐文娟, 龙瑞军, 冯万章, 等. 江河源区不同建植年限人工草地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研究[J]. 水土保持学报, 2007, 21(4): 145-149. [32] 朱丽, 郭继勋, 鲁萍, 等. 松嫩羊草草甸羊草、碱茅群落土壤酶活性比较研究[J]. 草业学报, 2002, 11(4): 28-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