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刘卫东. 土地生产潜力的计算方法[J]. 资源开发与保护, 1993, 9(4): 285-288. [2] 李忠武, 蔡强国, Scott Mitchell, 等. 基于GIS的黄土丘陵沟壑区作物生产潜力模拟研究[J]. 生态学报, 2002, 22(3): 311-317. [3] 安树, 梁曾泰. 陕西省西乡县土地生产潜力与人口承载量研究[J]. 陕西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5, 9(4): 52-60. [3] 刘哲明. 土地生产潜力的估算方法[J].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报), 1997, 17(1): 43-48. [4] 李相玺, 尹忠东, 何长高. 土地生产潜力研究综述[J]. 水土保持学报, 2001, 15(5): 33-36. [5] 聂庆华. 土地生产潜力和土地承载能力研究进展[J]. 水土保持通报, 1993, 13(3): 53-59. [6] 赵慧颖, 魏学占, 乌秋力, 等. 呼伦贝尔典型草原区牧草气候生产潜力评估[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8, 26(1): 137-140, 159. [7] 武永利, 卢淑贤, 王云峰, 等. 近45年山西省气候生产潜力时空变化特征分析[J]. 生态环境学报, 2009, 18(2): 567-571. [8] 普宗朝, 张山清. 气候变化对新疆天山山区自然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的影响[J]. 草业科学, 2009, 26(2): 11-18. [9] 张伟科, 刘玉杰, 封志明, 等. 内蒙古天然草地生产潜力及其限制性研究[J]. 草地学报, 2008, 16(6): 572-579. [10] 杨小利. 陇东黄土高原牧草气候生产潜力评价[J]. 草业科学, 2006, 23(2): 1-5. [11] 蒲金涌, 姚小英, 尹东, 等. 关山南麓地区牧草生产潜力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6, 24(6): 129-132. [12] 李士美, 谢高地, 张彩霞. 典型草地地上现存生物量资产动态[J]. 草业学报, 2009, 18(4): 1-8. [13] 赵有益, 龙瑞军, 林慧龙, 等. 草地生态系统安全及其评价研究[J]. 草业学报, 2008, 17(2): 143-150. [14] 冯益明, 卢琦, 王学全, 等. 30a来共和盆地贵南县草地时空变化分析[J]. 中国沙漠, 2008, 28(2): 212-217. [15] 柳媛普, 吕世华, 李锁锁. 黄河源区草地农牧化对气候环境影响的数值模拟[J]. 中国沙漠, 2008, 28(4): 733-740. [16] 戚登臣, 陈文业, 郑华平, 等. 甘南黄河上游水源补给区“黑土滩”型退化草地现状、成因及综合治理对策[J]. 中国沙漠, 2008, 28(6): 1058-1063. [17]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畜牧厅. 新疆草地资源及其利用[M]. 新疆: 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 1993. [18] 杨重一. 黑龙江省作物气候生产潜力分析及其气候变化响应[D]. 哈尔滨: 东北农业大学, 2007. [19] 叶佰生, 赖祖铭, 施雅风. 伊犁河流域降水和气温的若干特征[J]. 干旱区地理, 1997, 20(1): 46-52. [20] 杨建平, 丁永建, 陈仁升, 等. 近50年中国干湿气候界限波动及其成因初探[J]. 气象学报, 2003, 61(3): 364-373. [21] 姚玉璧, 肖国举, 王润元, 等. 近50年来西北半干旱区气候变化特征[J]. 干旱区地理, 2009, 32(2): 159-165. [22] 陈亚宁, 徐长春, 杨余辉, 等. 新疆水文水资源变化及对区域气候变化的响应[J]. 地理学报, 2009, 64(11): 1331-1341. [23] 施雅风, 沈永平, 李栋梁, 等. 中国西北部气候由暖干向暖湿转型的特征和趋势探讨[J]. 第四纪研究, 2003, 23(2): 152-164. [24] 李晓东, 魏龙, 张永超, 等. 土地利用方式对陇中黄土高原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J]. 草业学报, 2009, 18(4): 103-110. [25] 代平利, 周守标, 刘寿峰, 等. 轻度放牧后陌上菅形态和生理特征及地上部分营养成分的动态[J]. 草业学报, 2009, 18(4): 47-53. [26] 韩文军, 春亮, 侯向阳. 过度放牧对羊草杂类草群落种的构成和现存生物量的影响[J]. 草业科学, 2009, 26(9): 195-199. [27] 姜润萧. 草地农业在伊犁河流域新垦区中的功能及效益[J]. 新疆农业科学, 2008, 45(S3): 52-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