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云南植物志 (第十一卷)[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0. [2] 高文韬, 王壮, 王新波, 等. 乌头的研究进展[J]. 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4): 144-145 [3] 樊亚妮. 中国北方地区部分乌头属植物种质资源调查及其引种繁育研究[D]. 北京:北京林业大学, 2007. [4] 高文韬, 王旭东, 黄云峰, 等. 吉林省乌头属植物资源调查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08, 36(31): 13668-13669. [5] 李岩, 邱军, 颜廷林, 等. 黄花乌头适宜采收期研究[J].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 2006, 20(3): 21-23. [6] 田孟良, 陈艳, 刘清华, 等. 乌头种子的萌发特性研究[J]. 中国中草药杂志, 2009, 34(22): 2958-2960. [7] 陈艳, 佘跃辉, 田孟良, 等. 乌头种子萌发特性初探[J]. 种子, 2009, 28(6): 91-94. [8] 李赫男. 黄花乌头种子萌发与水溶性内源抑制物质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08, 36(27): 11790-11792. [9] 李赫男, 王娜. 黄花乌头种子萌发特性的研究[J]. 种子, 2009, (1): 83-84. [10] 李赫男, 周盟. 不同化学药剂对黄花乌头种子萌发的影响[J].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 2008, 17(4): 5-6, 21. [11] 张继, 李建纲, 韦璧瑜. 高乌头的引种驯化及栽培技术的研究[J].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0, 26(4): 67-69. [12] 王定康, 郭丽红, 翟书华. 草乌繁殖技术研究[J]. 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 26(4): 73-75. [13] Shoyama Y, Yamada Y, Nishioka I.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ntent of aconitine-typealkaloids and growth environments in clonally propagated aconitum carm ichaelii Debx[J]. Biotronics, 1993, 22: 87-93. [14] 解玮佳, 李兆光, 和秀云, 等. 不同打顶方式对乌头开花的影响[J]. 云南农业科技, 2008, (4): 58-59. [15] 李进昆, 屈云慧. 野生乌头切花栽培技术[J]. 北方园艺, 2007, (8): 166. [16] 李赫男. 植物生长调节物质HKL-4 对黄花乌头产量与品质的影响[J]. 安徽农业科学, 2008, 36(34): 15043-15044. [17] 侯大斌, 舒光明, 任正隆. 氮磷钾施用对附子几种氮代谢酶活性的影响[J]. 西南农业学报, 2006, 19(5): 857-862. [18] 林静, 何毅. 乌头组培快繁的技术探讨[J]. 贵州科学, 1998, 16(2): 120-123. [19] 田迎秋, 刘帆, 黄玉碧, 等. 乌头离体培养和快速繁殖[J]. 中草药, 2007, 37(8): 1243-1247. [20] 张继, 廖天江, 杨宁, 等. 高乌头愈伤组织诱导及增殖研究[J].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44(1): 83-87. [21] 廖天江, 张继. 高乌头愈伤组织抗褐变剂的筛选[J].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4): 31-32. [22] 郝克伟. 乌头愈伤组织诱导中抗褐化剂的筛选[J]. 现代农业科技, 2008, (12): 21-22. [23] 瞿素萍, 陈伟, 屈云慧, 等. 组织培养法快速繁殖川乌头种苗[J].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04, 23(4): 62-63. [24] 胡平, 夏燕莉, 周先建, 等. 乌头种质资源形态学多态性研究初报[J]. 资源与环境, 2008, 24(5): 448-449. [25] 田孟良, 田迎秋, 刘帆, 等, 乌头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7, 25(1): 63-67. [26] 张涛, 李新生, 路宏朝. 秦巴地区乌头类群的遗传多样性分析[J]. 江苏农业科学, 2009, (2): 46-48. [27] 侯大斌, 任正隆, 舒光明. 附子野生资源群体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J]. 生态学报, 2006, 26(6): 1833-1841. [28] 熊庆娥. 植物生理学实验教程[M]. 成都: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 [29] 张继涛, 徐安凯, 穆春生, 等. 羊草种群各类地下芽的发生、输出与地上植株的形成、维持动态[J]. 草业学报, 2009, 18(4): 54-60. [30] 张相锋, 马闯, 董世魁, 等. 不同草灌配比对泌桐高速公路护坡植物群落特征的影响[J]. 草业学报, 2009, 18(4): 27-34. [31] 戚志强, 玉永雄, 曾昭海, 等. 紫花苜蓿建植期四种刈割频次下的产量、品质及再生性研究[J]. 草业学报, 2010, 19(1): 134-142. [32] 林炎照. 不同种植密度和施肥水平对薏苡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08, 24(6): 217-221. [33] 陈柔屹, 冯云超, 唐祈林, 等. 种植密度对玉草1号产量与品质的影响[J]. 草业科学, 2009, 26(6): 96-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