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孔宪武, 简焯坡.中国植物志(25-2)[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79: 232-237. [2] 张格成, 李继祥, 陈秀华.空心莲子草主要生物学特性研究[J]. 杂草科学, 1993, (2): 10-12. [3] 李扬汉. 中国杂草志[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8: 81-82. [4] 曹坳程, 郭美霞, 张向才, 等. 我国主要的外来恶性杂草及防治技术[J]. 中国植保导刊, 2004, 24(3): 5-8. [5] 林金成, 强胜, 吴海荣. 外来入侵杂草空心莲子草对植物生物多样性的影响[J]. 农村生态环境, 2005, 21(2): 28-32. [6] 黄建辉, 韩兴国, 杨亲二, 等. 外来种入侵的生物学与生态学基础的若干问题[J]. 生物多样性, 2003, 11(3): 240-247. [7] 史刚荣, 马成仓. 外来植物成功入侵的生物学特征[J]. 应用生态学报, 2006, 17(4): 727-732. [8] 刘爱荣, 张远兵, 张雪梅, 等. 空心莲子草水浸液对黑麦草和高羊茅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的影响[J]. 草业学报, 2007, 16(5): 96-101. [9] 余柳青, Yoshiharu FUJII, 周勇军, 等. 水生生物型空心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对环境因子的反应及与水稻的竞争[J]. 中国水稻科学, 2007, 21(2): 209-214. [10] 郭连金, 徐卫红, 孙海玲, 等. 空心莲子草入侵对乡土植物群落组成及植物多样性的影响[J]. 草业科学, 2009, 26(7): 137-142. [11] 林金成, 强胜. 空心莲子草对南京春季杂草群落组成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J]. 植物生态学报, 2006, 30(4): 585-592. [12] 徐胜, 张新全, 李建龙. 扁穗牛鞭草人工草地中空心莲子草杂草防除效果研究[J]. 中国草地, 2003, 25(2): 34-37. [13] 娄远来, 王庆亚, 邓渊钰, 等. 空心莲子草根中异常结构及不定芽的发育解剖学研究[J]. 广西植物, 2004, 24(2): 125-127. [14] 潘晓云, 梁汉钊, Sosa A, 等. 喜旱莲子草茎叶解剖结构从原产地到入侵地的变异式样[J]. 生物多样性, 2006, 14(3): 232-240. [15] 翁伯琦, 林嵩, 王义祥. 空心莲子草在我国的适应性及入侵机制[J]. 生态学报, 2006, 26(7): 2374-2382. [16] 周长芳, 吴国荣, 施国新, 等. 水花生抗氧化系统在抵御Cu2+胁迫中的作用[J]. 植物学报, 2001, 43(4): 389-394. [17] 周红卫, 施国新, 徐勤松, 等. Cr6+和Cr3+对水花生几种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比较[J]. 农村生态环境, 2002, 18(4): 35-40. [18] Heywood V H. 植物分类学[M]. 柯植芬, 译.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79. [19] 李金花, 周守标, 胡金蓉, 等. 多花黄精和安徽黄精叶片发育的比较解剖学研究[J]. 武汉植物学研究, 2006, 24(3): 271-276. [20] 邹琦. 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0: 163-174. [21] 何照范. 粮油籽粒品质及其分析技术[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85: 290-294. [22] 徐仁. 生物史(2)——植物的发展[M].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0: 90-220. [23] 刘穆. 种子植物形态解剖学导论(第三版)[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6: 179-246. [24] 朱志红, 刘建秀, 王孝安. 克隆植物的表型可塑性与等级选择[J]. 植物生态学报, 2007, 31(4): 588-598. [25] 伊稍 K. 植物解剖学[M]. 李正理, 译.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66: 326-328. [26] 铃木准一郎. 克隆植物无性系分株间相互作用及储藏物质对种群结构的影响[A]. 见:李承森. 植物研究进展(五)[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223-233. [27] Suzuki J. Growth dynamics of shoot height and folisge structure of a rhizomatous perennial herb Polygonum cuspidatum[J]. Annals of Botany, 1994, 73: 629-638. [28] Grime J P. Vegetation classification by reference to strategies[J]. Nature, 1974, 250: 26-31. [29] 杜峰, 梁宗锁, 胡莉娟. 植物竞争研究综述[J]. 生态学杂志, 2004, 23(4): 157-163. [30] 史刚荣, 程雪莲, 刘雷, 等. 扁担木叶片和次生木质部解剖和水分生理特征的可塑性[J]. 应用生态学报, 2006, 17(10): 1801-1806. [31] Newman E J, Andnew R E. Uptake of phosphorus in relation to root growth and density[J]. Plant Soil, 1973, 38: 49-69. [32] 马绍宾, 李德铢. 高等植物的散布与进化(Ⅰ). 散布体类型、数量、寿命及散布机制[J]. 云南植物研究, 2002, 24(5): 569-582. [33] Liston A, Wilson B L, Robinson W A, et al.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sexual reproduction versus clonal spread in an aridland bunchgrass[J]. Oecologia, 2003, 137: 216-225. [34] Ogden J. The reproductive strategy of higher plantsⅡ: The reproductive strategy of Tussilago farfara L.[J]. Journal of Ecology, 1974, 62: 291-324. [35] 陈学林, 梁艳, 齐威, 等. 一年生龙胆属植物的繁殖分配及其花大小、数量的权衡关系研究[J]. 草业学报, 2009, 18(5): 58-66. [36] Hutchings M J, Barkham J P. An investigation of shoot interactions in Mercurialis perennis L., a rhizomatous perennis herb[J]. Journal of Ecology, 1976, 64: 723-743. [37] 江小雷, 岳静, 张卫国, 等. 生物多样性, 生态系统功能与时空尺度[J]. 草业学报, 2010, 19(1): 219-225. [38] 高兴祥, 李美, 高宗军, 等. 外来物种小飞蓬的化感作用初步研究[J]. 草业学报, 2009, 18(5): 46-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