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Scurlock J M O, Hall D O. The global carbon sink:a grassland perspective[J]. Global Change Biology, 1998, 4: 229-231. [2] 鲍雅静, 李政海, 韩兴国, 等. 植物热值及其生物生态学属性[J]. 生态学杂志, 2006, 25(9): 1095-1103. [3] 郑帷婕, 包维楷, 辜彬, 等. 陆生高等植物碳含量及其特点[J]. 生态学杂志, 2007, 26(3): 307-313. [4] 高伟. 退化草地生态系统碳-氮变化规律及氮添加的生态效应研究[D]. 呼和浩特: 内蒙古大学, 2010: 5-26. [5] 范月君, 侯向阳, 石红霄, 等. 气候变暖对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J]. 草业学报, 2012, 21(3): 294-302. [6] 任继周, 梁天刚, 林慧龙, 等. 草地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其碳汇潜势研究[J]. 草业学报, 2011, 20(2): 1-22. [7] 王立海, 孙墨珑. 小兴安岭主要树种热值与碳含量[J]. 生态学报, 2009, 29(2): 953-959. [8] Mokany K, Raison R J, Prokushkin A S. Critical analysis of root: shoot ratios in terrestrial biomes[J]. Global Change Biology, 2005, 11: 1-13. [9] 王俊明, 张兴昌. 退耕草地演替过程中的碳储量变化[J]. 草业学报, 2009, 18(1): 1-8. [10] 祖元刚. 能量生态系统引论[M]. 长春: 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0. [11] 任海, 彭少麟, 刘鸿先, 等. 鼎湖山植物群落及其主要植物的热值研究[J]. 植物生态学报, 1999, 23(2): 148-154. [12] 江丽媛, 彭祚登, 何宝华, 等. 6个树龄栓皮栎热值与碳含量的分析[J].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0, (11): 85-89. [13] 郑朝晖, 马春霞, 马江林, 等. 俄罗斯杨热值与含碳率特征分析[J]. 河南农业科学, 2011, 40(6): 128-131. [14] 官丽莉, 周小勇, 罗艳. 我国植物热值研究综述[J]. 生态学杂志, 2005, 24(4): 452-457. [15] 王海梅. 锡林郭勒地区气候变化规律与植被覆盖变化驱动机制研究[D]. 呼和浩特: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9: 71-81. [16] 杨晓慧. 草原生态系统植物能量功能群及其在退化演替过程中的功能动态[D]. 呼和浩特: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7: 7-18. [17] 鲍雅静, 李政海. 内蒙古锡林河流域草原植物种群和功能群热值研究[J]. 大连民族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8, 10(3): 197-202. [18] 鲍雅静, 李政海. 基于能量属性的植物功能群划分方法探索——以内蒙古锡林河流域草原植物群落为例[J]. 生态学报, 2008, 28(9): 4540-4545. [19] 内蒙古植物志编辑委员会.内蒙古植物志(第2版)[M]. 呼和浩特: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92: 12. [20] Chen X, Li B L. Spatial variability of functional plant types of trees in NE China[J]. Applied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Research, 2005, 3(2): 39-49. [21] 方精云, 朴世龙, 赵淑清. CO2汇与北半球中高纬度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汇[J]. 植物生态学报, 2001, 25: 594-602. [22] 李凌浩, 陈佐忠. 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 I.碳循环的分室模型、碳输入与贮存[J]. 植物学通报, 1998, 15(2): 14-22. [23] Ni J. Carbon storage in terrestrial ecosystem of China: estimates at different spatial resolutions and their responses to climate change[J]. Climatic Change, 2001, 49: 339-358. [24] 方精云, 刘国华, 徐嵩龄.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库[A]. 见:王庚辰, 温玉璞. 温室气体浓度和排放监测及相关过程[M].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6: 109-128. [25] 丁越岿, 杨劼, 宋炳煜, 等. 不同植被类型对毛乌素沙地土壤有机碳的影响[J]. 草业学报, 2012, 21(2): 18-25. [26] Berrien MooreⅢ, Braswell B H. An understanding of carbon cycle: Planetary metabolism[J]. AMBIO, 1994, 23(2): 4-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