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M].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0: 249-250. [2] 晋小军, 蔺海明, 邹林有, 等. 不同处理方法对甘草、柴胡、黄芪种子发芽率的影响[J]. 草业科学, 2007, 24(7): 40-42. [3] 荆志宇, 郭凤霞, 陈垣, 等. 蒙古黄芪种子灌浆特性[J].草业学报, 2011, 20(1): 161-166. [4] 马世震, 陈志国, 张鼎新, 等. 陇西地区蒙古黄芪不同密度栽培试验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04, 32: 119-121. [5] 马世震, 陈国志, 李毅, 等. 陇西栽培黄芪不同生长期黄芪甲苷含量研究[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5, 23(3): 174-176. [6] 贾桂芝, 闫静, 赵智勇, 等. 栽培黄芪不同采收期成分比较[J]. 中药材, 1998, 21(8): 381-383. [7] 王桃, 徐长林, 张丽静, 等. 5个燕麦品种和品系不同生育期不同部位养分分布格局[J]. 草业学报, 2011, 20(4): 70-81. [8] 魏臻武, 符昕, 曹智中, 等. 苜蓿生长特性和产量关系的研究[J]. 草业学报, 2007, 16(4): 1-8. [9] 杨海君, 汤楚宙. 我国现代精准农业的发展方向[J]. 作物研究, 2002, 16(1): 4-6. [10] Liu H, Jin Z Q. A phenological model to simulate rape development[J]. Journal of Applied Meteorological Science, 2003, 14(5): 634-640. [11] 梁红. 植物遗传与育种[M]. 广东: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56. [12] 陈成斌. 野生稻资源在育种上的应用[J]. 广西农业科学, 2004, 35(4): 274-278. [13] 张红瑞, 王文全, 唐晓敏, 等. 一年生黄芩生长发育动态初步研究[J]. 中国现代中药, 2009, 11(3): 19-20. [14] 曾勇, 蔡传涛, 刘贵周, 等. 不同栽培措施对两种天麻物候期及蒴果的影响[J]. 中草药, 2011, 42(10): 2097-2103. [15] 房海灵, 刘艳, 梁呈元, 等. 薄荷属植物物候期观察[J].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 2010, 24(4): 3-5. [16] 柴春山, 芦娟, 蔡国军, 等. 肥水和打顶对薰衣草生长发育的影响[J]. 草业科学, 2011, 28(9): 1681-1684. [17] 李晓轩. 不同种苗对黄芪产量影响的试验[J].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07, (12): 48-49. [18] 田启建, 赵致, 谷甫刚, 等. 栽培黄精物候期研究[J]. 中药材, 2010, 33(2): 168-170. [19] 卫莹芳, 李隆云, 汪晓辉, 等. 干姜生长发育特性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11, 39(5): 2635-2636. [20] 周正. 四川中药材栽培技术[M]. 重庆: 重庆出版社, 1993: 253-270. [21] 李勇冠. 附子生物学特性研究[D]. 杨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6: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