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陈月平. 官厅水库水资源现状分析[J]. 北京水务, 2007, (6): 7-11. [2] 张国祯, 孙保平, 丁国栋, 等. 京郊荒滩生态恢复模式试验示范研究[J]. 水土保持研究, 2007, 14(2): 287-290. [3] 肖辉杰, 丁国栋, 贾瑞燕, 等. 京郊荒滩生态恢复初期植被与土壤环境的变化-以延庆县为例[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5, 23(5): 202-206. [4] 邱莉萍, 张兴昌, 程积民. 坡向坡位和撂荒地对云雾山草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J]. 草业学报, 2007, 16(1): 87-93. [5] 戴全厚, 薛萐, 刘国彬, 等. 侵蚀环境撂荒地植被恢复与土壤质量的协同效应[J]. 中国农业科学, 2008, 41(5): 1390-1399. [6] 戴全厚, 刘国彬, 薛萐, 等. 侵蚀环境退耕撂荒地水稳性团聚体演变特征及土壤养分效应[J]. 水土保持学报, 2007, 21(2): 61-64, 77. [7] 李一为, 杨文姬, 孙保平, 等. 固体水在京北荒滩造林绿化中的应用试验[J].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06, 4(增刊): 87-90. [8] 林昌虎, 涂成龙, 陆晓辉, 等. 贵州西部喀斯特石漠化地区退耕弃荒地土壤氮素变异特征[J]. 水土保持学报, 2005, 19(4): 14-17. [9] 张力, 王树. 生态垫在龙庆峡荒滩植被恢复和重建中应用效果研究[J]. 水土保持研究, 2007, 14(3): 365-366, 370. [10] 焦菊英, 张振国, 贾燕锋, 等. 陕北丘陵沟壑区撂荒地自然恢复植被的组成结构与数量分类[J]. 生态学报, 2008, 28(7): 2981-2997. [11] Gibbens R P, Beck R F. Changes in grass basal area and forb densities over a 64-year period on grassland types of the Jornada Experimental Range[J]. Journal of Range Management, 1988, 41: 186-192. [12] Zhong D C, Qu J J. Recent developmental trend and prediction of sand deserts in China[J]. 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 2002, 53 (3): 317-329. [13] 孙铁军, 刘素军, 武菊英, 等. 6种禾草坡地水土保持效果的比较研究[J]. 水土保持学报, 2008, 22(3): 158-162. [14] 孙铁军, 苏日古嘎, 马万里, 等. 10种禾草苗期抗旱性的比较研究[J]. 草业学报, 2008, 17(4): 42-49. [15] 孙铁军, 苏日古嘎, 马万里, 等. 十种禾草耐寒性的比较研究[J]. 中国草地学报, 2008, 30(1): 56-60. [16] 贾瑞燕, 丁国栋, 马士龙, 等. 京郊荒滩生态恢复及其植被变化研究-以延庆县为例[J]. 水土保持研究, 2005, 12(6): 166-168, 234. [17] 鲍士旦. 土壤农化分析(第三版)[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0. [18] 邵明安, 王全九, 黄明斌. 土壤物理学[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19] 周虎, 吕贻忠, 杨志臣, 等. 保护性耕作对华北平原土壤团聚体特征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9): 1973-1979. [20] 陈恩凤, 周礼恺, 武冠云. 微团聚体的保肥供肥性能及其组成比例在评断土壤肥力水平中的意义[J]. 土壤学报, 1994, 31(1): 18-25. [21] Van Bavel C H M. Mean weight-diameter of soil aggregates as a statistical index of aggregation[J].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 1949, 14: 20-23. [22] Gardner W R. Representation of soil aggregate-size distribution by a logarithmic-normal distribution[J].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Proceedings, 1956, 20: 151-153. [23] 范燕敏, 孙宗玖, 武红旗, 等. 封育对山地草地植被及土壤特性的影响[J]. 草业科学, 2009, 26(3): 79-82. [24] 王俊明, 张兴昌. 退耕草地演替过程中的碳储量变化[J]. 草业学报, 2009, 18(2): 1-8. [25] 赵云, 陈伟, 李春鸣, 等. 东祁连山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甸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其与主要养分的关系[J]. 草业科学, 2009, 26(5): 20-25. [26] 陈丽, 姜惠武, 张红光. 植物根系分泌物的研究进展[J]. 林业勘查设计, 2009, (3): 71-72. [27] 陶雪松, 闫月娥, 周晓雷. 景泰绿洲边缘荒漠草地土壤特征研究[J]. 草业科学, 2009, 26(6): 29-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