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张玉发. 试论中国苜蓿产业化[J]. 中国草地, 2001, (1): 65-67. [2] Bolanos-Aguilar E D, Huyghe C, Julier B. Genetic variation for seed yield and its components in alfalfa (Medicago sativa) populations[J]. Agronomie, 2000, (20): 333-345. [3] Julier B, Huyghe C, Ecalle C. Within and among-cultivar genetic variationin alfalfa: Forage quality, morphology, and yield[J]. Crop Science, 2000, 40(2): 365-369. [4] 杨红善, 常根柱, 周学辉, 等. 美国引进苜蓿品种半湿润区栽培试验[J]. 草业学报, 2010, 19(1): 121-127. [5] 洪绂曾. 草业与西部大开发[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1: 71-76. [6] 李保军, 姚中军, 樊奋成. 苜蓿在作物种植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C]. 首届中国苜蓿发展大会, 中国草原学会, 2001. [7] 杨曌, 张新全, 李向林, 等. 应用灰色关联度综合评价17个不同秋眠级苜蓿的生产性能[J]. 草业学报, 2009, 18(5): 67-72. [8] 曹宏, 章会玲, 马永祥, 等. 陇东地区紫花苜蓿品种区域试验研究[J]. 草业学报, 2009, 18(3): 184-191. [9] 李发明, 刘世增, 郭春秀, 等. 民勤荒漠区优良苜蓿引种栽培试验研究[J]. 草业学报, 2009, 18(6): 248-253. [10] 耿繁军, 朱伟然, 李黎, 等. 郑州地区不同秋眠级苜蓿品种的生产性能评价[J]. 草业科学, 2009, 26(6): 70-77. [11] 严秀将, 冯长松, 卢欣石. 北京地区不同秋眠级苜蓿品种生长动态比较[J], 草业科学, 2009, 26(6): 78-83. [12] 于辉, 姚江华, 刘荣, 等. 四个紫花苜蓿品种草产量、营养品质及越冬率的综合评价[J]. 中国草地学报, 2010, 32(3): 108-110. [13] 李启文. 紫花苜蓿品种的品比试验[J]. 草原与草坪, 2005, (5): 64-66, 68. [14] 张瑞珍, 张新跃, 何光武, 等. 四川高寒牧区紫花苜蓿引进品种的筛选[J]. 草业科学, 2004, 21(4): 43-46. [15] 张林武, 袁胜君. 紫花苜蓿品种比较试验[J]. 草业科学, 2006, 23(9): 92-95. [16] 马廷选, 王天河, 周明三, 等. 紫花苜蓿品种比较试验[J]. 草原与草坪, 2006, (3): 65-66. [17] 匡崇义, 薛世明, 奎嘉祥, 等. 山东引进紫花苜蓿品种的品比试验研究[J]. 草业科学, 2004, 21(6): 21-24. [18] 聂素梅, 闰志坚. 紫花苜蓿品比试验[J]. 中国草地, 2005, 27(5): 29-31. [19] 高峰, 张颖. 紫花苜蓿品种试验研究[J]. 中国种业, 2005, 11: 44-45. [20] 孙作成, 吕德印, 辛晓红. 优良苜蓿品种引种观察试验研究初报[J]. 草业科学, 2006, 23(3): 22-24. [21] 徐怀忠, 杨自平, 罗应国, 等. 紫花苜蓿膜侧种植试验研究[J]. 草业科学, 2003, 20(9): 27-29. [22] 姜润潇, 黄丽银, 伍维高, 等. 三峡库区苜蓿引种试验初报[J]. 草原与草坪, 2003, 4: 48-50. [23] 孙启荣, 桂荣.影响苜蓿产量和品质诸因素研究进展[J].中国草地, 2000, (1): 57-63. [24] 王赞, 李源, 孙桂枝, 等.国内外16个紫花苜蓿品种生产性能比较研究[J]. 畜牧兽医科学, 2008, 24: 4-10. [25] 吴让, 李金红, 蓟尚玛. 共和县天然草地牧草产量与气象因子的灰色关联分析[J]. 安徽农业科学, 2008, 36(15): 6141-6142. [26] 田玉民, 何丽涛. 刈割期对紫花苜蓿叶粉营养成分的影响[J]. 草业科学, 2007, 24(1): 38-40. [27] 杨培志. 二十二个紫花苜蓿品种生长早期的比较研究[D]. 杨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2. [28] 王成章, 许向阳, 杨雨鑫. 不同紫花苜蓿品种引种试验研究[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 30(3): 29-31. [29] 徐春明, 贾志宽, 韩清芳, 等. 不同秋眠级数苜蓿品种生物量特性的研究[J]. 草业学报, 2003, 12(6): 70-73. [30] 姚玉璧, 张秀云, 段永良. 亚高山草甸类草地牧草生长发育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研究[J]. 草业科学, 2009, 26(3): 43-47. [31] 李云峰. 紫花首谓利用年跟及经济效益的调查报告[J]. 吉林畜牧兽医, 1987, 4: 33-35. [32] 姜义宝, 杨玉荣, 王成章. 不同紫花苜蓿品种引种试验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07, 23(2): 22-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