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草业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14年 第23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4-02-20
    院士高层论坛
    保护草原生态、建设美丽牧区
    马启智
    2014, 23(1):  1-2. 
    摘要 ( 1014 )   HTML ( 1)   PDF (279KB) ( 83151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稿为2013年11月7日在中国草原论坛开幕式(重庆)的讲话。  在举国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特别是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即将召开的前夕,业界的精英们汇集一堂,共议“保护草原生态、建设美丽牧区”大计,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在此,我对本次论坛的顺利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对长期以来关心支持中国草原事业发展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代表表示衷心的感谢!
    研究论文
    科尔沁沙地沙漠化恢复过程中冷蒿种群的扩散对策研究
    孙英杰,李衍青,赵爱芬,黄玉清,周爱萍,罗艾滢,徐广平,姚月锋
    2014, 23(1):  3-9.  DOI: 10.11686/cyxb20140102
    摘要 ( 1579 )   HTML ( 1)   PDF (801KB) ( 90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科尔沁沙地冷蒿种群有2种明显形态差异的个体即直立型和匍匐型2种生长表现型植株。为深刻理解冷蒿种群在沙漠化植被恢复过程中的生态学意义,对不同生长型个体的地上和地下部分的形态特征和繁殖特性,及冷蒿种群的扩散现况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2种表现型冷蒿在枝高、枝条分化、花序数、地下根系等个体形态上均表现出差异性;直立型冷蒿地上部分的高度及平均单株地上生物总量均优于匍匐型冷蒿,匍匐型冷蒿生物量主要集中于靠近基部的0~10 cm处;通过对匍匐型冷蒿的克隆能力调查发现,被沙埋后大多数冷蒿产生分株数在10株以下,分株扩散距离主要在10~20 cm以内;冷蒿枝条被沙埋后其生根数量及长度与当季的降雨量有极大关系,而枝条被沙埋后产生分株对冷蒿种群扩散起着重要的作用;直立型冷蒿主要以种子方式进行繁殖,且种群扩散方向与当地风向有关。
    腾格里沙漠南缘唐古特白刺克隆分株生长格局及枝系构型分析
    周资行,李真,焦健,李毅,令凡
    2014, 23(1):  12-21.  DOI: 10.11686/cyxb20140103
    摘要 ( 1606 )   HTML ( 0)   PDF (925KB) ( 115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选取腾格里沙漠南缘景泰点(JBDZ)、古浪点(GMLT)和民勤点(MQQF)及对照点兰州(LZNS)天然分布的唐古特白刺克隆种群,结合统计检验和分形理论分析研究唐古特白刺克隆分株生长格局及枝系构型的环境异质性。结果表明,唐古特白刺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形态可塑性,克隆分株存在显著差异,随着水分梯度递减,分株间距逐渐增大,对照点LZNS分株各指标普遍高于沙漠南缘三地,分株克隆生长格局呈现密集型, MQQF分株克隆生长格局有一定的游击趋势。克隆整合使得唐古特白刺克隆种群枝系构型表现复杂,LZNS的各级分枝角最小,MQQF最大;枝径比波动大,LZNS各级枝径比普遍最大,MQQF最小;LZNS唐古特白刺克隆植株总体分枝率和逐步分枝率均显著高于MQQF,但与JBDZ和GMLT差异不大;枝系分枝强度和各分维数表现较为一致,均以LZNS较大,沙漠南缘三地则表现出随水分梯度递减, 白刺克隆植株分维数逐渐下降,枝系的空间格局趋于简单。研究表明在水分条件差的生境,唐古特白刺克隆种群获取资源的主要对策是,分株间距增加,分枝角度加大,而分枝强度变小,克隆生长格局趋于游击型,利于基株跨越和逃离逆境以获取水分。
    甘肃省野生维管植物多样性分布格局分析
    张志达,于应文,花立民,蒲训,王虎成,梁天刚
    2014, 23(1):  22-30.  DOI: 10.11686/cyxb20140104
    摘要 ( 1538 )   HTML ( 0)   PDF (1360KB) ( 114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已有文献和植物标本查阅分析,结合野外调查,建立甘肃省野生维管植物数据库。在ArcGIS Desktop 9.3地理信息平台上,以县域名称为主键,将甘肃省各县域矢量图与汇总好的植物种数据联合,进行甘肃省野生维管植物丰富度、种域数、分化强度和县域间物种相似度数据的空间显示。结果表明,甘肃共有野生维管植物5207种,1216属,219科;不同县域间物种丰富度分布差距大,依次为,陇南、天水和甘南>河西>陇东地区>中部地区;文县和武都为甘肃维管植物分布中心。属和科的分化强度均与物种密度呈正相关(R=0.702和0.781,P<0.01),种域数与物种丰富度分布格局相反。依据县域间物种相似度,将甘肃省野生维管植物种分布划分为陇东黄土高原区、陇中黄土高原区、甘南高原区、甘南高原与陇南山地过渡区、陇南山地区、天水秦岭区、秦岭北麓区、河西地区和白银荒漠9区。甘肃中部北纬 35°,自东向西有条明显U型断裂带,是甘肃省野生维管植物种分布的分界线,该线以南各区域共有植物4488种,占全省维管植物的86%;甘肃省野生维管植物地理分布格局的“突变”出现在崆峒区和榆中县。
    松嫩草地两种广布豆科植物分布特征及其与土壤因子关系
    李强,周道玮,宋彦涛
    2014, 23(1):  31-40.  DOI: 10.11686/cyxb20140105
    摘要 ( 1725 )   HTML ( 2)   PDF (1452KB) ( 98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野外调查研究了松嫩草地中五脉山黧豆、野豌豆这两种广泛分布的豆科植物的地上生物量分布特征与土壤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五脉山黧豆地上生物量分布的最大值为286.25 g/m2,最小为51.73 g/m2,野豌豆的最大地上生物量分布为494.77 g/m2,最小为61.19 g/m2。两种豆科植物种群聚集水平主要在100~200 g/m2和100~300 g/m2。两种豆科植物地上生物量和群落高度、地上生物量、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均匀性指数之间均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与群落密度有显著负相关关系。两种豆科植物地上生物量与土壤有机碳、总氮含量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与土壤pH、电导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与土壤总磷含量无显著相关关系。低豆科地上生物量下,群落特征和土壤因子随豆科植物地上生物量增加变化更大,而高豆科植物地上生物量下,群落特征和土壤因子随豆科地上生物量增加变化幅度较小。与野豌豆相比,群落特征和土壤因子随五脉山黧豆生物量增加的变化幅度更大。通过上述研究结果我们得出:51.73和61.19 g/m2是五脉山黧豆和野豌豆在群落中维持种群延续的最小单位面积地上生物量;两种豆科植物的生态性状可能对群落的结构和功能有促进作用,且单位质量的五脉山黧豆较野豌豆对群落结构的影响可能更强;土壤盐碱程度不会或至少不会单独构成对两种豆科植物分布的限制;磷可能是豆科植物分布的限制因子之一。这个研究为在本区内保护和发展这两种豆科植物提供了重要参考。
    宁夏中部干旱带主要植物叶性状变异特征研究
    陈林,杨新国,宋乃平,杨明秀,肖绪培,王兴
    2014, 23(1):  41-49.  DOI: 10.11686/cyxb20140106
    摘要 ( 1559 )   HTML ( 6)   PDF (1053KB) ( 115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宁夏中部干旱带35种植物9种叶性状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变异特征、相关性以及不同科、功能类群间的关系,探讨该地区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为该地区生态系统植被的恢复和重建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叶性状特征存在种间差异,按照变异系数,可划分为3类:高变异系数(叶片厚度和叶片单位面积吸水量)、中变异系数(叶片含水量增加率、叶组织密度、叶片肉质化程度和比叶面积)和低变异系数(叶绿素含量、叶片干物质含量和叶片水分饱和亏)。一年生植物叶组织密度、叶绿素含量和叶片干物质含量的平均值极显著低于多年生植物,而比叶面积则极显著的高于多年生植物。叶组织密度、叶片厚度、叶片肉质化程度、叶片干物质含量和叶片单位面积吸水量在不同科类群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而比叶面积、叶片水分饱和亏、叶绿素含量和叶片含水量增加率之间则差异不显著。因此,可以将叶组织密度、叶片厚度、叶片肉质化程度、叶片干物质含量和叶片单位面积吸水量用作不同科类群植物间相比较的研究因子。
    西南地区玉米苗期抗旱品种筛选
    田山君,杨世民,孔凡磊,袁继超
    2014, 23(1):  50-57.  DOI: 10.11686/cyxb20140107
    摘要 ( 1766 )   HTML ( 2)   PDF (411KB) ( 114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筛选抗旱性强的玉米品种应用于生产,本研究采用盆栽和营养液2种不同培养方式,对30个西南地区大面积种植的杂交玉米品种进行PEG模拟干旱胁迫的苗期试验,通过隶属函数法筛选品种,使用干旱变异指数对抗旱指标进行筛选和评价。结果表明,雅玉10号、正红311等8个品种在几次试验重复中表现均为良好,被归类为抗旱品种。指标中叶面积、根冠比、根系性状(根系体积、根分支数、根长)、相对电导率、离体叶片失水速率、脯氨酸、叶绿素和叶绿素荧光参数(最大光化学效率、实际光化学效率、原初光能捕获效率、光化学淬灭系数)对干旱胁迫较为敏感,可作为玉米苗期抗旱性的评价指标。
    35个10龄紫花苜蓿品种的持久性比较
    岳彦红,齐晓,王彦荣,彭岚清,余玲
    2014, 23(1):  58-64.  DOI: 10.11686/cyxb20140108
    摘要 ( 1614 )   HTML ( 1)   PDF (781KB) ( 119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苜蓿的持久性和草产量是体现生物量的指标,也是引种的重要指标。为筛选出适宜在河西走廊广泛种植的持久性好、草产量高的紫花苜蓿品种,在大田条件下通过对35个紫花苜蓿品种第10年的草产量、株高、生长速率、间隙及分枝数等因素进行观测和分析,结果表明:1)持久性较强的品种有:润布勒、渭南、公农1号和甘农2号等;2)草产量较高的品种有:新疆大叶、公农1号、Bear No.1、润布勒、YL-3和公农2号等;3)综合持久性和草产量等因素筛选出比较适宜在河西走廊种植的优良苜蓿品种为:公农1号、新疆大叶、公农2号、润布勒和渭南等。
    不同水稻品种谷草双优收获期研究
    董臣飞,丁成龙,许能祥,程云辉,沈益新,顾洪如
    2014, 23(1):  65-72.  DOI: 10.11686/cyxb20140109
    摘要 ( 1821 )   HTML ( 0)   PDF (962KB) ( 87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明确不同水稻品种的适宜收获期有助于在兼顾稻谷生产的基础上改善稻草饲用品质,提高稻草饲用率。本研究利用两优培九(杂交籼稻)、武育粳3号(迟熟中粳)、南粳44(早熟晚粳)和南粳46(中熟晚粳)等4个水稻品种,研究不同收获期(提前6 d,提前3 d,标准收获期,推后3 d,推后6 d)对稻谷产量、稻草产量及饲用品质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粗蛋白(CP)、酸性洗涤纤维(ADF)、干物质体外消化率(IVDMD)和青贮发酵品质pH、乳酸(LA)和氨态氮(NH3-N)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收获时间的推迟,4个品种的稻谷产量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上升;两优培九提前6 d收获、南粳44提前3 d收获、武育粳3号推迟3 d收获、南粳46推后6 d收获时稻草中NSC含量最高;稻草中CP含量随着收获日期的推迟持续下降,其中两优培九的下降幅度最大;稻草产量、IVDMD和青贮发酵品质的变化规律和稻草中NSC含量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综合不同收获期稻草饲用品质的变化规律,在尽量减少对稻谷产量影响的前提下为获得较高的饲用品质,两优培九提前6 d收获,武育粳3号和南粳44推后3 d收获,南粳46推后6 d收获较为适宜。
    不同氮用量下小麦/玉米/大豆周年体系的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变化
    陈远学,陈晓辉,唐义琴,张福锁,陈新平,张朝春,刘静,徐开未
    2014, 23(1):  73-83.  DOI: 10.11686/cyxb20140110
    摘要 ( 3343 )   HTML ( 5)   PDF (1383KB) ( 119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2011,2012连续两年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小麦/玉米/大豆” 套作体系在不同氮用量下(小麦,0,60,120,180,240 kg N/hm2,记为WN1、WN2、WN3、WN4、WN5;玉米,0,97.5,195,292.5,390 kg N/hm2,记为MN1、MN2、MN3、MN4、MN5;大豆SN1、SN2、SN3、SN4、SN5)的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变化。结果表明,施氮显著提高了作物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和籽粒产量(P<0.01)。小麦各时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和籽粒产量都随氮用量增加而呈增大趋势,收获期干物质积累量以WN4处理最高,为20610 kg/hm2,产量以WN5处理最高,为8176 kg/hm2,但WN3、WN4、WN5间无显著差异。玉米拔节期、喇叭口期和吐丝期的干物质积累量随氮用量增加而先增大后减小,在MN3时达最大;玉米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随氮用量增加而增大,在MN5处理最高,分别为13143 kg/hm2和6976 kg/hm2,但MN4、MN5间差异不显著。大豆在盛花期、收获期的干物质积累和籽粒产量随氮用量增加而呈先减少再增大的变化趋势,收获期干物质积累和籽粒产量以SN4处理最高,分别为5457 kg/hm2和1977 kg/hm2,但MN4、MN5间差异不显著。小麦/玉米/大豆周年体系的总籽粒产量和产值随氮用量增加而增大,在N5处理最高,分别为11959 kg/hm2和27288 元/hm2,但总产值减去氮投入的产值效益在N4时最高,为25196 元/hm2,N3、N4、N5间无显著差异。小麦、玉米、大豆的产值占体系周年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32%,55%,13%,因此,小麦/玉米/大豆周年体系中玉米为主要作物,其次是小麦,再次是大豆。适宜施氮量小麦为120 kg/hm2,玉米为195~292.5 kg/hm2,大豆可据苗情不施或适当追施氮肥,周年体系氮肥用量应为255~382.5 kg/hm2
    苜蓿人工草地高光谱遥感估产模型的研究
    吕小东,王建光,孙启忠,姚贵平,高凤芹
    2014, 23(1):  84-91.  DOI: 10.11686/cyxb20140111
    摘要 ( 1597 )   HTML ( 3)   PDF (557KB) ( 102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实地测量了10个苜蓿品种在不同生长时期的冠层高光谱数据,用以消除不同品种间光谱的差异性,并以多个波段的反射率、一阶导数和多种光谱吸收特征参数为光谱参数,运用多种单变量回归模型,对人工苜蓿草地的鲜草产量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复合、指数等非线性模型要优于线性模型,在同类型的光谱参数中,线性模型决定系数高的参数,其二次型、三次型多项式和复合、乘幂、指数等非线性回归模型的决定系数通常也比较高,且通常高于线性模型;诸多估算模型中,以747 nm处一阶导数为自变量的复合、指数2种形式的估算模型,其相关系数最高为r=0.852,均方根误差为0.466 kg/m2,相对误差为21.14%,其估算精度最高,可作为多个苜蓿品种统一使用的鲜草产量高光谱估算模型。
    贵州42种野生牧草营养价值灰色关联度分析
    田兵,冉雪琴,薛红,谢健,陈彬,武玉祥,王嘉福,王啸
    2014, 23(1):  92-103.  DOI: 10.11686/cyxb20140112
    摘要 ( 1882 )   HTML ( 1)   PDF (564KB) ( 126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贵州本地42种自然生长的野生牧草进行识别、鉴定,分析其中的干物质、粗蛋白、粗纤维、粗脂肪、灰分、钙和磷的含量,结果显示,贵州不同地域生长的同种野生牧草间多数营养成分相近,且与全国平均水平相近,个别营养成分含量存在一定差异。为了避免常规营养评价方法中只考虑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纤维等少数因子而忽略其他因子的弊端,本文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42种野生牧草的营养成分进行综合评价。42种野生牧草中营养价值最高的有菊科豨莶、小飞蓬、苦苣菜,藜科灰灰菜,苋科反枝苋5种;营养价值较高的有14种,菊科白蒿、青蒿、三叶鬼针草、苦荬菜、千里光,禾本科狗尾草、茅草、双穗雀稗、狗牙根,蓼科酸模叶蓼、金荞麦,桑科构树,十字花科荠菜,蝶形花科洋槐;营养价值较低的7种,菊科一年蓬,豆科黄花木,石柱科鹅肠菜,蔷薇科刺梨,莎草科香附子,马齿苋科马齿苋,芸香科野花椒;其余16种样品的营养价值处于中等水平,包括菊科鱼鳅串,禾本科鸭茅、黑麦草、薏苡、扁穗雀麦,蓼科扛板归、辣蓼,苋科空心莲子草,桑科葎草,豆科白刺花、白三叶,忍冬科羊屎条、金银花,旋花科小旋花,蔷薇科刺泡和马鞭草科荆条。本文的研究结果说明,42种牧草中的35种值得进一步开发利用。
    黄河口潮滩湿地土壤CH4氧化潜力及其对有机物输入的响应
    孙万龙,孙志高,孙文广,翁虹,吕迎春,姜欢欢,王玲玲
    2014, 23(1):  104-112.  DOI: 10.11686/cyxb20140113
    摘要 ( 1975 )   HTML ( 0)   PDF (834KB) ( 65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10年11月,采集了黄河口北部滨岸高潮滩、中潮滩、低潮滩和光滩表层土壤样品,基于短期培养实验,研究了不同潮滩土壤CH4氧化潜力及其对有机物输入的响应。结果表明,尽管4种湿地土壤的CH4氧化潜力存在一定差异(P>0.05),但整体变化规律相似。12~60 h,CH4氧化潜力均呈先增加后降低变化;60~132 h,CH4氧化潜力均呈迅速增加趋势。4种湿地土壤CH4氧化潜力整体表现为光滩(2.37 μg/g·d)>低潮滩(2.29 μg/g·d)>中潮滩(1.70 μg/g·d)>高潮滩(1.47 μg/g·d)。甲醇输入整体抑制了湿地土壤的CH4氧化潜力,抑制程度表现为光滩>中潮滩>低潮滩>高潮滩。4种湿地土壤的CH4氧化潜力分别为1.27,0.49,0.67和0.38 μg/(g·d),较对照组降低13.56%,70.98%,70.65%和83.83%;酵母膏输入对高潮滩、中潮滩和光滩土壤的CH4氧化潜力表现为促进作用,促进程度表现为中潮滩>高潮滩>光滩。3种湿地土壤的CH4氧化潜力分别为2.89,2.41和2.96 μg/(g·d),较对照组增加69.38%,64.01%和24.76%。与之相比,酵母膏对低潮滩土壤的CH4氧化潜力表现为弱抑制作用,其氧化潜力为2.14 μg/(g·d),较对照组降低6.67%。可见,不同有机物对潮滩湿地土壤CH4氧化潜力的影响差异较大,在当前外源有机物为黄河入海主要污染物情况下,潮滩湿地CH4的源/汇功能将会发生明显变化,这就使得在估算黄河口潮滩CH4排放清单时应特别关注不同有机物输入对CH4释放的影响。
    长期不同施肥模式下稻田土壤磷吸附与解吸的动态研究
    赵庆雷,吴修,袁守江,王凯荣,高洁,陈峰,张士永,孙公臣,谢小立,马加清
    2014, 23(1):  113-122.  DOI: 10.11686/cyxb20140114
    摘要 ( 1463 )   HTML ( 1)   PDF (1678KB) ( 116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探讨土壤对磷素的固定与释放过程,研究了长期不同施肥模式下红壤稻田0~20 cm和20~40 cm土壤对磷的吸附和解吸动态。结果表明,0~20 cm土壤对磷的吸附量培养前期快速增大、后期趋于稳定,20~40 cm土壤对磷的吸附量呈培养前期快速增大、后期缓慢增大的态势。长期有机物循环配施化肥显著降低了0~20 cm土壤磷吸附量,与单施化肥相比,其对土壤磷的吸附量降低幅度达20.1%;无肥基础上的有机物循环利用效果次之,单施化肥无明显效果。各施肥模式对20~40 cm土壤磷的吸附特性影响较小。土壤对磷的解吸量主要集中在前几次浸提,且随浸提次数的增多而减小。长期有机物循环利用促进了0~20 cm土壤磷素的解吸,有机物循环利用配施化肥效果更佳,其对土壤磷的累积解吸率较单施化肥提高幅度达72.2%;单施化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壤对磷的解吸。长期有机物循环利用对20~40 cm土壤磷的解吸特性影响不大。0~20 cm土壤对磷的解吸量和累积解吸率均低于20~40 cm土壤。化肥基础上的有机物循环利用促进了土壤中磷素的活化,改善了磷素肥力水平。
    两种类型垫状植物对土壤微环境修饰作用的比较
    刘晓娟,陈年来,田青
    2014, 23(1):  123-130.  DOI: 10.11686/cyxb20140115
    摘要 ( 1073 )   HTML ( 0)   PDF (776KB) ( 94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海拔3762 m的高寒荒漠地带,以紧实型垫状植物囊种草和松散型垫状植物垫状驼绒藜作为研究对象,每种垫状植物选取9个直径约50 cm的垫状植丛,分别测定植丛覆盖下土壤的养分、物理结构、水分和温度等指标,并以邻近无垫状植物生长区域的土壤为对照,试图揭示2种类型垫状植物对其覆盖下土壤微环境的改变。研究结果表明,2种垫状植物均提高了其冠层下土壤的养分含量,囊种草覆盖下土壤的有机质、全氮、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比对照提高了27.91%(P>0.05),12.02%(P>0.05),107.38%(P<0.01),63.74%(P<0.01)和22.36%(P<0.01);垫状驼绒藜覆盖下土壤的速效磷、全磷、速效氮、速效钾和全钾含量分别比对照提高了12.24%(P>0.05),3.68%(P>0.05),55.42%(P<0.05),4.6%(P<0.05)和2.89%(P<0.05)。同时,2种垫状植物均改善了其覆盖下土壤的物理结构,囊种草和垫状驼绒藜分别降低了土壤容重达15.34%和7.45%,且降低程度在两者间差异显著(P<0.05)。囊种草和垫状驼绒藜覆盖下土壤的非毛管孔隙度、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和土壤通气度分别比对照提高了87.73%和60.04%,29.79%和15.40%,34.04%和20.37%,80.55%和54.80%。其中,2种垫状植物对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和土壤通气度的改善最为显著。此外,2种垫状植物也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其覆盖下土壤的各水分条件指标, 其中,对滞留贮水量的提高程度最大,囊种草和垫状驼绒藜分别将其提高了87.73%和60.04%,其次是最大持水量,分别提高了58.50%和29.88%,毛管持水量分别提高了53.45%和27.20%,最小持水量提高了47.66%和25.51%,2种垫状植物对土壤含水量的提高程度最小,分别提高了14.76%和3.66%。并且,2种垫状植物均提高了土壤的最低温度,并降低了土壤的最高温度,使其覆盖下的土壤维持在一个较为固定的温度范围内。结果表明,2种垫状植物均不同程度地改善了土壤微环境,对于土壤微环境的修饰作用均表现为紧实型垫状植物囊种草优于松散型垫状植物垫状驼绒藜,说明紧密的垫状结构是垫状植物修饰土壤微环境的主要原因。
    全膜覆土穴播冬小麦农田土壤含水率与耗水量时空动态
    何春雨,杜久元,刘广才,柴强,张礼军,申三宝,鲁清林,黄高宝
    2014, 23(1):  131-141.  DOI: 10.11686/cyxb20140116
    摘要 ( 1524 )   HTML ( 0)   PDF (1316KB) ( 102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08—2010年度,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全膜全生育期覆土穴播平作栽培技术(简称M)对冬小麦全生育期0~100 cm土层内土壤含水率和耗水量时空动态的影响,以期为提高全膜覆盖冬小麦土壤水分利用效率、优化地膜覆盖技术提供理论参考。设计M和露地(CK)、10粒/穴密度(相当于267.75 kg/hm2的播种量)、重复3次、随机区组排列的二因素试验。结果表明,M全生育期显著影响到30~40 cm和40~50 cm土层水分;M在抽穗和灌浆前期能够显著影响30~50 cm土层含水率,使供水峰值提前出现。M灌浆中、后期能够充分调动50~60 cm水分到0~30 cm土层,对60~70 cm产生显著的提升作用以补充上层水分的亏缺。M也有效拉升70~90 cm区域水分的向地表运动,作为重要的水源在生长关键期发挥有效补给作用。本试验结果同时表明,M的水分利用高效区域主要发生在0~90 cm;对90~100 cm含水率和耗水量动态变化的分析表明,M效应可以达到100 cm以下。露地栽培(CK)在相同时期、相同土层,水分补给现象不显著;在灌浆中、后期,对50~70 cm水分的利用率较高,造成阶段性的水分高消耗和含水率快速降低现象,无法及时获得补给;对水分的利用主要发生在0~70 cm土层。此外,M最大的效应之一就是在生育期内、0~40 cm土层内拥有的水分含量总体远高于CK。对各层相关分析表明,取样层次、取样阶段、覆膜与含水率存在显著关系;M条件下,水分呈连续体,在补给、平衡能力方面显著高于CK,从而保证了小麦的生长。该技术能够显著提升中、深层土壤水分,有效保蓄土壤水分,从而增强小麦抗旱能力;其对旱地冬小麦生产或可产生较大的影响,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较之以往雨养旱区小麦覆膜技术有突破,即全生育期全地面平作覆膜、膜上覆土1~2 cm、一膜多年连用、免耕,解决了苗穴错位、前期低温有碍生长、后期高温逼熟问题,达到变无效降水为一部分或绝大部分有效、高效保墒、增温提墒、调动中深层水分的效果。
    湖南崀山森林公园不同植被条件下土壤微生物量及酶活性研究
    杨贤均,王业社,段林东,陈立军,晏雪晴
    2014, 23(1):  142-148.  DOI: 10.11686/cyxb20140117
    摘要 ( 1570 )   HTML ( 0)   PDF (774KB) ( 71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崀山森林公园植物群落的灌木阶段(A)、乔灌阶段(B)和乔木阶段(C)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分别研究了3个阶段0~20 cm,20~40 cm土层土壤中微生物量及土壤酶活性。结果表明,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含量呈降低的变化趋势,崀山森林公园植物群落不同恢复阶段土壤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微生物量磷含量,以及微生物量碳、氮、磷对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的贡献率均表现为0~20 cm大于20~40 cm。0~20 cm 土层中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磷以乔木阶段最高,微生物量磷在0~20 cm、20~40 cm均表现为C>A>B。微生物量氮以乔灌阶段最低。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对土壤有机质、氮、磷的贡献率均表现为0~20 cm高于20~40 cm。就崀山森林公园植物群落A、B、C三个阶段的土壤酶活性而言,0~20 cm土层中蔗糖酶、脲酶、磷酸酶、蛋白酶、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高于20~40 cm (P<0.05),蔗糖酶高出20~40 cm 15.14%~35.69%。0~20 cm土层的脲酶活性表现为C>B>A,且差异显著(P<0.05),蛋白酶活性以灌木阶段最高,分别是乔灌、乔木阶段的1.244,1.442倍和1.680,1.713倍;中性磷酸酶以乔灌阶段的活性最高,碱性磷酸酶则以灌木阶段的最高。3个不同恢复阶段0~20 cm土层的过氧化氢酶活性无显著性差异 (P>0.05)。
    去花对菊芋干物质和糖分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李辉,许欢欢,赵耕毛,梁明祥
    2014, 23(1):  149-157.  DOI: 10.11686/cyxb20140118
    摘要 ( 2912 )   HTML ( 9)   PDF (1420KB) ( 101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研究以菊芋品种青芋二号为试材,在温室进行全生育期栽培试验,研究了青芋二号干物质和糖分积累分配以及去花处理(摘掉花朵)对青芋二号块茎干物质和糖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叶片中主要糖分是还原糖,块茎、茎中主要是非还原糖。青芋二号在开花期时总生物量达到最大值,之后地上部生物量减少,地下部由于此时块茎正处于膨大生长阶段,生物量继续增加。去花处理对青芋二号的块茎生物量有着明显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块茎数量增多了39.67%,块茎个头变大了59.46%,块茎干重比未去花的增加22.53%。去花植株相同干重下的块茎组织中的总糖含量与未去花植株相比显著降低但还原糖含量没有差异。通过HPLC-ELSD(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检测仪)检测发现去花处理对糖的成分与含量也有影响,蔗果五糖含量增加了32.47%,更高聚合度的果聚糖有增加的趋势,但是其他糖的含量与对照相比差异不大。
    不同供磷水平对胡麻磷素养分转运分配及其磷肥效率的影响
    谢亚萍,李爱荣,闫志利,牛俊义,孙芳霞,剡斌,张贺
    2014, 23(1):  158-166.  DOI: 10.11686/cyxb20140119
    摘要 ( 2083 )   HTML ( 1)   PDF (1155KB) ( 85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坝选3号”胡麻为材料,研究了不施磷、低磷、中磷和高磷4个不同施磷(P2O5)水平(0,35,70和105 kg/hm2)对胡麻植株中磷素累积、转运、分配和磷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低磷、中磷和高磷水平时,胡麻各器官不同生育阶段磷素养分吸收和累积量的基本趋势一致,但其变化量与施磷量有极大关系。胡麻地上茎、叶、非籽粒和籽粒中,磷素的日增量增幅因器官而异;胡麻只有叶片中有磷素转移,中磷处理比低磷和高磷处理磷转移量增加54.93%~73.83%和8.19%~10.00%(P<0.05),籽粒中20.46%~35.93% 的磷素是靠叶片转运而来。胡麻植株磷素累积主要在生殖生长阶段,占整个生育期总累积量的79.02%~92.17%。施磷(P2O5)量为70 kg/hm2时磷肥表观利用率和农学效率最高,分别为20.22%~20.53%和7.30~7.44 kg/kg。胡麻产量随施磷量增加而增加,增幅最高达28.96%~31.46%。结合产量与磷肥表观利用率和农学效率,本实验区同等肥力土壤条件下,以施磷(P2O5)量为70 kg/hm2(中磷)为宜。
    干旱胁迫及复水对玉簪生长和光合作用的影响
    张金政,张起源,孙国峰,何卿,李晓东,刘洪章
    2014, 23(1):  167-176.  DOI: 10.11686/cyxb20140120
    摘要 ( 1693 )   HTML ( 3)   PDF (1800KB) ( 107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东北玉簪和紫萼玉簪为材料,研究了干旱胁迫及复水对玉簪干物质量、部分形态指标、叶绿素含量、气体交换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干旱胁迫时间的延长和干旱程度的增加,干旱胁迫处理对2种玉簪干物质量、部分形态指标、叶绿素含量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大。此外,干旱胁迫处理能够降低或显著降低2种玉簪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降低或升高胞间CO2浓度(Ci);降低或显著降低PSII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v/Fm)、光适应下PSII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v'/Fm')、PSII电子传递量子效率(ΦPSII)和光化学猝灭系数(qP),显著提高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而干旱胁迫处理15或30 d后复水15 d,各指标均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30 d的干旱胁迫未造成光合细胞器的不可逆损伤。2种玉簪相关生理指标的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东北玉簪抗旱能力强于紫萼玉簪。
    光周期对不同秋眠型苜蓿光敏色素和内源激素的影响
    樊文娜,孙晓格,倪俊霞,杜红旗,史莹华,严学兵,王成章
    2014, 23(1):  177-184.  DOI: 10.11686/cyxb20140121
    摘要 ( 2259 )   HTML ( 4)   PDF (894KB) ( 118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试验研究了不同光周期对3种秋眠型苜蓿光敏色素和植物体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为揭示苜蓿秋眠性的调控机理提供科学依据。试验采用FQ-PCR SYBR-Green I方法,在人工气候室,以美国苜蓿秋眠级标准对照品种 Norseman(FD1, 秋眠型苜蓿,秋眠1级)、Dupuils(FD5,半秋眠型苜蓿,秋眠5级)和CUF101(FD9,非秋眠型苜蓿,秋眠9级)为材料, 设计4个不同的日照长度梯度(7,10,13和16 h/d),对其植株处理35 d,测定叶片中光敏色素(PHYAPHYB)mRNA表达量,采用 (ELISA)试剂盒法测定内源激素生长素(IAA)、脱落酸(ABA)、玉米素核苷(ZR)、赤霉酸(GA3)的含量。结果表明,3种不同秋眠型紫花苜蓿PHYAPHYB在短日照条件下合成量大,其中以Norseman表现最为明显。不同秋眠类型苜蓿叶片中的GA3/ABA、ZR/ABA和IAA/ABA均随着光照时间延长而增大;短日照条件下3种秋眠型苜蓿ABA的合成量均为最大,GA3的含量最低,生长严重受到抑制。可能PHYAPHYB直接或间接影响了内源激素GA3、ZR、IAA、ABA合成量,进而调控了苜蓿的秋眠。
    沙埋对两种灌木生长影响及其生理响应差异
    赵哈林,曲浩,周瑞莲,云建英,李瑾,王进
    2014, 23(1):  185-191.  DOI: 10.11686/cyxb20140122
    摘要 ( 1094 )   HTML ( 0)   PDF (1188KB) ( 79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差巴嘎蒿属于沙生半灌木,小叶锦鸡儿属于非沙生灌木,二者均为内蒙古东部几个沙地中分布最广的灌木种。为比较两种灌木耐沙埋能力及其生理响应差异,2010-2011年在内蒙古科尔沁沙地研究了不同深度沙埋处理下两种灌木幼苗的存活率、株高、渗透调节物质含量、保护酶活性和膜透性变化。结果表明, 1)差巴嘎蒿较小叶锦鸡儿具有更强的耐沙埋能力,前者在沙埋深度达到株高200%时仍有部分幼苗存活,后者在沙埋深度为其株高100%时即已全部死亡;2)沙埋深度为株高25%时,两种灌木高生长均未受到明显影响,当沙埋深度达到株高50%时,两种灌木的高生长均受到抑制;3)当沙埋深度由株高25%增至75%以后,差巴嘎蒿没有显示出水分胁迫,其MDA含量下降,膜透性没有明显变化,而小叶锦鸡儿在沙埋深度为株高50%时即已显示出水分胁迫,MDA含量明显增加,但膜透性没有发生明显变化;4)沙埋深度为株高75%~100%时,差巴嘎蒿有两种酶活性显著增强,起到了共同防止膜质过氧化作用,而小叶锦鸡儿只有一种酶活性显著增强;5)沙埋胁迫下,差巴嘎蒿脯氨酸发挥了一定渗透调节作用,小叶锦鸡儿的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均未有效发挥渗透调节作用;6)差巴嘎蒿之所以具有较强的耐沙埋能力,一个重要原因是沙埋后其保护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增加幅度大,有效地减轻了细胞膜损伤。
    异子蓬二型性种子萌发对盐胁迫的响应
    宋以刚,李利,曾歆花,邓敏,张希明
    2014, 23(1):  192-198.  DOI: 10.11686/cyxb20140123
    摘要 ( 1945 )   HTML ( 0)   PDF (696KB) ( 91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异子蓬是中亚荒漠区系特有的一年生盐生植物,其种子具有二型性(棕色种子和黑色种子)。为了探讨异子蓬二型性种子萌发对不同盐分胁迫的响应,实验分析了二型性种子的渗透调节物质、盐胁迫下胚胎中Na+和K+的含量差异,以及不同NaCl浓度下棕色种子萌发后胚根和胚芽的生物量差异、Na+和K+的含量差异等。结果表明,1)棕色种子的渗透调节物质和受盐离子的毒害程度显著高于黑色种子;2)棕色种子萌发后,胚根和胚芽中Na+含量随NaCl浓度的增大显著增加,但胚根的增加量显著高于胚芽,而对于K+的含量没有显著影响;3)棕色种子萌发后,胚根的伸长速度、含水量显著高于胚芽,但胚芽干重显著高于胚根干重。结果表明,异子蓬二型性种子对盐胁迫体现出了不同的生理生化响应;棕色种子胚根和胚芽的相应变化都显示出了其能够在高盐胁迫下迅速萌发的超强适应能力。
    丛枝菌根真菌对白三叶根系构型和糖含量的影响
    吴强盛,袁芳英,费永俊,李莉,黄咏明,刘春艳
    2014, 23(1):  199-204.  DOI: 10.11686/cyxb20140124
    摘要 ( 1506 )   HTML ( 0)   PDF (507KB) ( 97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白三叶为材料,在盆栽条件下研究丛枝菌根真菌粘屑多样孢囊霉(Diversispora spurca)、地表球囊霉(Glomus versiforme)和隐类球囊霉(Paraglomus occultum)对其叶绿素含量、根系构型及组织蔗糖和葡萄糖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85 d后白三叶根系菌根侵染率为66.80%~82.51%。3种丛枝菌根真菌都增加地上部、地下部和植株总干物质量,其中地表球囊霉的效果最显著。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处理也显著地改善根系构型参数,如长度、投影面积、表面积、体积、根尖数、分支数和交叉数,但因真菌种类而异,其中地表球囊霉的效果最明显。丛枝菌根真菌接种同时显著提高叶绿素含量,达36%~58%,也显著增加叶片和根系的蔗糖和葡萄糖含量,除地表球囊霉侵染的根系蔗糖含量下降外。菌根侵染率与叶片葡萄糖(r=0.852, P<0.01)、叶片蔗糖(r=0.722, P<0.01)和根系葡萄糖(r=0.884, P<0.01)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文章讨论了丛枝菌根-糖-根系构型三者的关联。
    老芒麦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SRAP分析
    顾晓燕,郭志慧,张新全,周永红,白史且,张昌兵,蒋忠荣,刘新,周朝杰,马啸
    2014, 23(1):  205-216.  DOI: 10.11686/cyxb20140125
    摘要 ( 1641 )   HTML ( 0)   PDF (1366KB) ( 93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SRAP标记,对来自亚洲的84份老芒麦种质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关系进行了分析。23个引物组合共产生337条扩增带,其中203条为多态性带,多态性比率为60.24%。各种质间遗传相似系数的变幅为0.783~0.965,平均值为0.865。来自于青藏高原和蒙古的种质间的平均遗传相似性(GS)值最小(0.830),而来自于俄罗斯和蒙古的种质间的平均GS值最大(0.897)。对84份种质的聚类分析表明,供试种质可以划分成2大类,而且聚类结果与原始相似性矩阵间具有很高的吻合度(r=0.88)。同时,主向量分析(PCoA)也得到了与聚类分析类似的结果。方差分析(AMOVA)表明在总的遗传变异中有79.62%发生在地理类群内,有20.38%发生在类群间(ΦST=0.204),类群间和类群内的变异均为极显著(P<0.0001)。基于各地理类群间ΦST值进行的聚类分析也表明青藏高原类群明显区别于其他地理类群。这种聚类模式可能依赖于种质地理来源赋予其的特殊生态地理适应性。本研究结果对于今后老芒麦种质的利用和品种选育提供了有益信息。
    山西白羊草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李钰莹,董宽虎
    2014, 23(1):  217-222.  DOI: 10.11686/cyxb20140126
    摘要 ( 1540 )   HTML ( 0)   PDF (696KB) ( 83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山西33个白羊草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白羊草种质间遗传变异较稳定,10条ISSR引物共扩增出99条带,多态性比率(P)为52.23%;通过PopGen 32软件计算出:等位基因数(Na)为1.5253±0.5019,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2941±0.3665,Nei’s基因多样性(H)为0.1723±0.1983,Shannon信息指数(I)为0.2590±0.2841;通过NTSYSpc 1.20c软件计算出33份材料间的遗传相似系数(GS)为0.8188~0.9801,遗传距离(GD)为0.0200~0.1988。结果表明,33份种质材料居群水平的遗传多样性较低,而自然条件下白羊草进行无融合生殖可能是导致白羊草居群遗传多样性较低的原因之一。
    低氢氰酸含量高丹草新品系及其亲本的SSR分析
    于卓,谢锐,于肖夏,马艳红,李造哲,纪明妹
    2014, 23(1):  223-228.  DOI: 10.11686/cyxb20140127
    摘要 ( 1865 )   HTML ( 0)   PDF (724KB) ( 85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明确4个低氢氰酸含量的高丹草新品系SLCN-11、SLCN-12、SLCN-13、SLCN-14及其亲本散穗高粱、黑壳苏丹草、白壳苏丹草、红壳苏丹草和棕壳苏丹草在DNA水平上的差异程度,以育成登记的高丹草品种蒙农青饲3号为对照,对其进行了SSR分析。试验从200个高粱SSR引物中筛选出多态性丰富、重复性好的12对引物,利用这些引物对10个材料进行PCR扩增共得到509个多态性位点,多态性百分率达87.30%。每对引物扩增的SSR指纹图清晰、稳定,可作为鉴别4个高丹草新品系及其亲本的分子依据。10个供试材料间的遗传距离(GD)变幅在0.3165~0.6692之间,平均为0.5359;以GD值0.50为基准,将10个材料划分为5类:蒙农青饲3号、散穗高粱、SLCN-11、SLCN-12、SLCN-13为一类;SLCN-14、棕壳苏丹草为一类;白壳苏丹草、黑壳苏丹草、红壳苏丹草各单独为一类。该研究为下一步低氢氰酸含量高丹草新品种育成及登记利用奠定了基础。
    鸭茅品种的SCoT遗传变异分析
    蒋林峰,张新全,黄琳凯,马啸,严德飞,胡强,付玉凤
    2014, 23(1):  229-238.  DOI: 10.11686/cyxb20140128
    摘要 ( 1466 )   HTML ( 1)   PDF (1017KB) ( 105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研究应用SCoT标记对32个鸭茅品种(包括国内栽培驯化品种和国外引进品种)进行研究,为揭示鸭茅栽培驯化品种与引进品种间的遗传变异差异和鸭茅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从80个SCoT引物中筛选出22个条带清晰且稳定的引物,共扩增出308条谱带,其中,多态性谱带245条,多态性比率(PPB)为79.55%,平均每个引物扩增多态性条带数为11.14条;2)栽培驯化品种平均遗传距离为0.1242,引进品种平均遗传距离为0.1952,且引进品种在多态性条带(NPB),多态性比率(PPB),基因多样性指数(H),Shannon指数(I)等水平都高于栽培驯化品种,表明栽培驯化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水平低于引进品种;3)AMOVA显示存在于栽培驯化品种和引进品种两类群之间和之内的遗传变异分别为16.32%和83.68%,更多的遗传变异存在于类群内;4)UPGMA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PCA)结果表明,供试32个鸭茅品种主要聚为6大类,国内栽培驯化品种聚为类群I,国外引进品种分别聚为其他几个类群。
    马铃薯和拟南芥GAPC酶基因的克隆及分析
    邹雪,张烨,吴明阳,王西瑶
    2014, 23(1):  239-247.  DOI: 10.11686/cyxb20140129
    摘要 ( 1991 )   HTML ( 8)   PDF (1514KB) ( 87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胞质三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C)是糖酵解中的关键酶,近年的研究表明其对盐、低温、高温、氧化、高渗、低磷等多种逆境胁迫均有响应。本实验采用RT-PCR,分别从马铃薯和拟南芥中克隆GAPC的编码区序列(CDS),并作生物信息学比较,同时构建2个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结果表明,StGAPCAtGAPC2的CDS长度均为1017 bp,相似性84%,编码338个氨基酸,相似性为92%。蛋白分子量分别为36.65和36.91 kDa,理论等电点为6.34和6.67,均属稳定蛋白;三级结构预测表明两者和水稻(2e5rC)GAPC蛋白结构相似,具有GAPC保守功能域。多种植物GAPC基因的序列进化分析表明同科属植物的同源性较高可归于同一分支,与现有的分类系统相对应。以pBI121为基础载体,构建了由CaMV35S启动GAPC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导入农杆菌EHA105,经PCR检测确定获得阳性克隆。本研究为获得转GAPC基因的材料并进一步研究GAPC在逆境中的功能奠定基础。
    CryⅢA基因植物表达载体构建及马铃薯遗传转化
    尤佳,张宁,文义凯,吴家和,司怀军,王蒂
    2014, 23(1):  248-256.  DOI: 10.11686/cyxb20140130
    摘要 ( 2095 )   HTML ( 1)   PDF (1188KB) ( 71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In-Fusion技术将酶切位点不匹配、目的基因内部含载体酶切位点的CryⅢA基因和植物表达载体pBI121相连接,分别成功构建了组成型启动子CaMV 35S和马铃薯茎叶特异表达启动子ST-LS1驱动的CryⅢA基因植物表达载体。利用冻融法将2个重组质粒转入根癌农杆菌LBA4404,转化马铃薯栽培品种陇薯3号和甘农薯2号获得了转化植株,经卡那霉素筛选和PCR检测,共有10株阳性植株CryⅢA基因成功整合到马铃薯基因组中。经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表明,CryⅢA基因在CaMV 35S驱动的CryⅢA转基因植株的根、茎、叶中均有表达,且在叶中表达量较高,茎和根次之;在马铃薯茎叶特异表达启动子ST-LS1驱动的CryⅢA转基因植株中,在根中未见表达,仅在茎、叶中表达,且在叶中表达量较高。
    GsGST13/SCMRP基因双价苜蓿的耐盐性分析
    吴婧,才华,柏锡,纪巍,魏正巍,唐立郦,赵阳,朱延明
    2014, 23(1):  257-265.  DOI: 10.11686/cyxb20140131
    摘要 ( 1765 )   HTML ( 0)   PDF (1771KB) ( 66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研究是将从野大豆盐碱胁迫基因表达谱中筛选得到的GsGST13基因和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改造的高甲硫氨酸蛋白基因SCMRP构建成双价植物表达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转化农菁1号苜蓿,获得超量表达的转基因苜蓿,并对其中2个转基因苜蓿株系进行耐盐性分析及氨基酸组分分析。结果显示,转基因苜蓿具有较强的耐盐性,表现为随着盐浓度的升高,野生型苜蓿盐害不断加重,生长发育受抑制,叶片逐渐变黄、卷曲、萎蔫,而转基因苜蓿只受到轻微影响,仍能正常生长。转基因株系的丙二醛含量和过氧化氢含量显著低于非转基因株系(P<0.05),而株高,鲜重,GST活性和SOD活性显著高于非转基因对照(P<0.05,P<0.01);同时株系G16和G50的含硫氨基酸含量分别比野生型植株提高了0.57%和0.52%。说明超量表达GsGST13/SCMRP 基因增强了苜蓿的耐盐性,并提高了含硫氨基酸含量。
    高寒草甸魏斯氏乳酸菌的分离鉴定及理化特性研究
    杨杨,石超,郭旭生
    2014, 23(1):  266-275.  DOI: 10.11686/cyxb20140132
    摘要 ( 3051 )   HTML ( 1)   PDF (866KB) ( 100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试验对青藏高原藏北嵩草附着乳酸菌进行了分离培养,并利用传统培养法和16S rRNA序列分析对分离乳酸菌进行了鉴定,以期探讨高寒地区乳酸菌的发酵生物学特性并分离筛选优良发酵乳酸菌。试验共分离得到17株乳酸菌,其中有6株菌为食窦魏斯氏乳酸菌(Weissella confusa),其余均为融合魏斯氏乳酸菌(Weissella cibaria)。分离出的融合魏斯氏乳酸菌菌株均能在4℃条件下生长,其中有5个菌株能在pH值为3的培养基中生长,且分离的食窦魏斯氏乳酸菌均能利用半乳糖,10株融合魏斯氏菌均能够发酵利用阿拉伯糖。体现出高寒地区分离出的融合魏斯氏乳酸菌菌株具有耐低温,耐酸性强和发酵利用碳源广泛的特征。
    中国木霉新记录种俄罗斯木霉的分离鉴定及对马铃薯干腐病菌和黑痣病菌的拮抗作用
    崔岩,王蒂,柴兆祥,李金花,余斌
    2014, 23(1):  276-282.  DOI: 10.11686/cyxb20140133
    摘要 ( 1829 )   HTML ( 3)   PDF (966KB) ( 84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稀释平板分离法从甘肃国营条山农场马铃薯连作田植株根围土样中分离到1株真菌菌株,经形态学特征、ITS序列分析将其鉴定为俄罗斯木霉(Trichoderma rossicum),为国内木霉新记录种。将其有伤接种马铃薯块茎,发现其对马铃薯块茎无致腐能力。对峙培养法测定该菌株对马铃薯干腐病优势病菌茄病镰刀菌(Fusarium solani)、接骨木镰刀菌(F. sambucinum)和黑痣病菌(Rhizoctonia solani)的拮抗效果,其拮抗系数均在0.70以上,证明其具有较好生防应用潜力。
    不同锌源及水平对幼龄艾哥兔生长性能与组织锌沉积的影响
    任战军,白彦,李发弟
    2014, 23(1):  283-290.  DOI: 10.11686/cyxb20140134
    摘要 ( 1384 )   HTML ( 0)   PDF (421KB) ( 83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探讨不同锌源及水平对1.5月龄艾哥兔生长性能与组织锌沉积的影响,试验选用132只1.5月龄艾哥兔,随机分成11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3只兔。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在基础日粮的基础上分别以饲料级ZnSO4、Met-Zn形式添加锌70,105,140,175和210 mg/kg。预试期7 d,正试期30 d。结果表明,在日粮中添加锌能提高1.5月龄艾哥兔生长性能,蛋氨酸锌组的平均日增重极显著高于硫酸锌组(P<0.01),料重比极显著低于硫酸锌组(P<0.01),胴体率显著低于硫酸锌组(P<0.05)。两种锌源对幼兔采食量、器官指数、组织锌含量的影响差异性不显著(P>0.05)。日粮锌添加水平对幼兔脾脏指数的影响差异显著(P<0.05),175和210 mg/kg水平饲喂兔的脾脏指数显著低于105和140 mg/kg水平。日粮锌添加形式和添加水平的交互作用对幼兔脾脏指数的影响差异显著(P<0.05),对其肝脏指数、肝脏锌含量、脾脏锌含量的影响差异极显著(P<0.01)。在日粮中添加锌能改变1.5月龄艾哥兔生长性能,蛋氨酸锌改善幼兔生长性能的效果优于硫酸锌。蛋氨酸锌降低幼兔胴体率的趋势比硫酸锌大。日粮中锌的添加水平和添加形式存在交互作用,两种锌源在机体的代谢机制不同。综合考虑,建议1.5~2.5月龄肉兔锌添加量为70~140 mg/kg之间。
    不同精粗比和菜粕水平对饲粮组合效应的影响
    袁玖,万欣杰,张金萍,杨海文
    2014, 23(1):  291-299.  DOI: 10.11686/cyxb20140135
    摘要 ( 1431 )   HTML ( 0)   PDF (579KB) ( 103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探讨在反刍动物中等或较低水平粗饲料中需要添加能量和蛋白质饲料的量和比例,试验采用体外产气法测定玉米、菜粕和小麦秸或氨化小麦秸在不同精粗比(70∶30,60∶40,50∶50,40∶60,30∶70)和菜粕水平(6%,12%,18%,24%)下各组合及4种饲料分别培养2,4,6,9,12,24,36,48,72,96 h内的产气量,并通过24 h产气量和各组合的加权估算值计算出各组合的组合效应值。结果表明:1)小麦秸基础料中,15个饲粮组合为负组合效应,而高精粗比70∶30高菜粕水平18%和24%两组合和低精粗比40∶60低菜粕水平6%和12%两组合均表现出正组合效应,且高精粗比70∶30的组合效应值极显著高于低精粗比40∶60和30∶70组(P<0.01)。2)氨化小麦秸基础料中,19个饲粮组合均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正组合效应值。各精粗比间组合效应值,30∶70组极显著高于70∶30组(P<0.01)。各菜粕水平间组合效应值,24%组显著高于12%组(P<0.05)。低精粗比和高菜粕水平组合时组合效应值最大。使用氨化小麦秸要比使用小麦秸更能充分利用粗饲料,节省精饲料。
    国内外主要畜产品与饲料价格分析
    王春梅,杨林杰,常生华,侯扶江
    2014, 23(1):  300-311.  DOI: 10.11686/cyxb20140136
    摘要 ( 1540 )   HTML ( 5)   PDF (1094KB) ( 117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正处于食物结构转型期,畜产品需求增长强劲,但畜产品和饲料价格持续上涨且容易受其他因素影响。通过分析2008年9月-2013年8月国内、国际主要畜产品与饲料价格的变化规律、相关性和Granger因果关系,结果表明,国内外畜产品和饲料价格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且“食草型”畜产品价格高于“耗粮型”畜产品价格,国内主要畜产品和饲料价格均高于国际;除猪肉和牛肉价格外,畜产品和饲料价格的波动幅度整体是国内小于国际;国内猪肉和牛肉价格波动幅度较大,国际是“食草型”畜产品波动幅度较大;国际大豆价格是国内大豆价格变化的原因;国内牛肉价格和羊肉价格是大豆价格变化的原因、国内牛肉价格是豆粕价格变化的原因、玉米价格是鸡肉价格变化的原因,国际牛肉价格是大豆价格变化的原因。由此可见,农业政策、节日效应和饮食习惯等是影响畜产品价格的主导因素;因此,发展草地农业是稳定畜产品价格和确保畜产品安全的有效途径;同时,加大对农牧户的直补力度,并为其生产提供政策支持和服务。
    草原综合顺序分类系统第二级亚类的定量划分研究——以甘肃省为例
    李纯斌,吴静,柳小妮,张德罡
    2014, 23(1):  312-321.  DOI: 10.11686/cyxb20140137
    摘要 ( 1332 )   HTML ( 2)   PDF (1331KB) ( 74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草原综合顺序分类理论自20世纪50年代提出以来,其完善的基本理论构架和定量化潜力已经使其成为草地生态系统研究科学性的代表。在草原综合顺序分类系统第1级——“类”的定量化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建立了检索图。但自该体系建立以来,由于数据获取困难,定量技术限制等原因,一直未开展第2级分类的定量化研究。论文以草原综合顺序分类系统的第2级——“亚类”为研究对象,在对亚类的分类指标——地形(地貌)和土壤的发生和分类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在草地亚类划分中进行定量化分类的方法和原则,并以甘肃省为研究区域,进行了亚类的划分实践。首先,确定在山地使用地形(地貌)因子,在平原使用土壤亚类进行草地亚类划分,具体将甘肃省山地和平原按照坡度>3°,连续面积达到6 km2以上,划分为山地,其余划分为平原;在SRTM-DEM数据基础上,提取了坡度、海拔、地势起伏度、山地和平原等因子,将甘肃省划分为20个基本地貌类型单元;利用SRTM-DEM提取的地形坡度、坡向、曲率等数据和MODIS数据中MODIS09GA、MODIS13A2影像提取和反演的土壤亮度、植被指数、水体指数、土壤温度、湿度指数、纹理特征等信息,通过监督分类,将甘肃省的土壤亚类定量划分为36个类型;在此基础上,在山地使用地貌分类指标,在平原使用土壤分类指标将甘肃省草地划分为568个草地亚类。研究结果可以为完善草原综合顺序分类系统,建立类与型之间的桥梁,并最终推进该系统三级分类体系的实用化提供研究思路和方法参考。
    甘肃省林业发展区划研究
    李晓兵,韩光庆,谈克平,瞿王龙,张晓庆,陈智平
    2014, 23(1):  322-327.  DOI: 10.11686/cyxb20140138
    摘要 ( 956 )   HTML ( 0)   PDF (726KB) ( 92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林业发展区划是依据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性,森林与环境的相关性,林业的基础条件和发展潜力,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对林业的主导需求等,对地域进行逐级划分,并从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明确各级分区单元的林业发展方向,功能定位和生产力布局,为现代林业发展构建空间布局框架。根据甘肃省实际,在对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森林生态系统、林业生产条件、区域特征等进行深入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将全省划分为15个三级区,其成果是指导林业中长期发展、生态建设、林业工程等空间布局的基本依据,也将是制定和实施国家林业方针政策的基础。
    综合评述
    植物调节萌发时间和萌发地点的机制
    张佳宁,刘坤
    2014, 23(1):  328-338.  DOI: 10.11686/cyxb20140139
    摘要 ( 2425 )   HTML ( 5)   PDF (455KB) ( 125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种子萌发是植物生活史中的关键过渡阶段(从种子到幼苗),它决定着植物萌发后所面临的生存环境和自然选择压力。所以,选择合适的萌发时间和萌发地点将会对植物的存活、竞争以及繁殖产生重要意义。温度、土壤湿度、火灾以及光周期是影响植物种子萌发季节的最重要的环境因子。这些因子能够直接调节种子萌发季节或者通过影响种子的休眠状态进而调节种子的萌发季节,确保种子萌发发生在最有利于幼苗建植的季节。光(包括光通量和光谱特征)、日温幅以及硝酸盐是调节种子萌发地点的环境因子。这些因子能够将萌发限制在土壤表面以及植被斑块中,这有利于植物的出苗和幼苗建植。脱落酸(ABA)和赤霉素(GA)是影响种子休眠和萌发的2种最主要的激素。ABA的作用是诱导休眠,抑制萌发,GA的作用是去除休眠,促进萌发。在分子水平上,环境因子通过调节控制ABA和GA合成、分解以及信号传导的基因的表达来控制植物种子的萌发。
    研究简报
    黄花蒿抗疟相关成分及抗氧化活性对施肥方式的响应
    罗世琼,石安东,袁玲,黄建国
    2014, 23(1):  339-345.  DOI: 10.11686/cyxb20140140
    摘要 ( 2596 )   HTML ( 0)   PDF (659KB) ( 88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研究探讨施肥对黄花蒿抗疟相关成分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为科学施肥和提高黄花蒿产量品质提供理论依据。采用盆栽试验,设置不同施肥处理,于黄花蒿现蕾期分别采样测定根、茎、叶中的青蒿酸、去氧青蒿素、青蒿素、总黄酮含量及累积量,分析各器官乙醇提取液对DPPH·的清除率。结果表明,施肥显著促进黄花蒿生长,单株生物产量分别比不施肥增加 57.4%(无机肥)、91.6%(有机肥)和 92.3%(有机无机配施)。在黄花蒿体内,青蒿酸、去氧青蒿素、青蒿素、总黄酮的含量和累积量高低趋势均表现为:叶>茎>根,说明叶片是这些物质合成和储存的主要器官。此外,叶片的抗氧化活性 (DPPH·清除率)也最高,显著高于根系和茎,并且与总黄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DPPH·清除率总体为不施肥处理最高,施肥后不同程度降低,施肥对总黄酮含量影响不大,但显著提高了青蒿酸、去氧青蒿素、青蒿素的含量和累积量(产量)及总黄酮的产量,其中有机无机配施和有机肥处理总体优于无机肥。说明在集约化种植黄花蒿的过程中,提倡施用有机肥是必要的。
    异丁酸对西门塔尔牛增重、日粮养分消化和甲烷排放的影响
    张振威,王聪,刘强,白元生,师周戈,刘晓妮,高书文
    2014, 23(1):  346-352.  DOI: 10.11686/cyxb20140141
    摘要 ( 1303 )   HTML ( 2)   PDF (407KB) ( 94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试验选用36头12月龄左右、体况良好、体重相近的西门塔尔牛,随机分为4组,测定异丁酸(0, 0.02, 0.04和0.06 g/kg·d)对日粮养分消化率、增重性能和甲烷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 日粮添加异丁酸后,0.04和0.06 g/(kg·d)组有机物(organic matter, OM)消化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处理组粗蛋白(crude protein, CP)消化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无氮浸出物(nitrogen free extract, NFE)消化率差异不显著,0.04 g/(kg·d)组中性洗涤纤维(neutral detergent fibre, NDF)消化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0.02 g/(kg·d)组(P<0.05),0.04 g/(kg·d)组酸性洗涤纤维(acid detergent fibre, ADF)消化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其他处理组(P<0.05);试验期间0.04 g/(kg·d)组和0.06 g/(kg·d)组日增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与0.02 g/(kg·d)组差异不显著;肉牛干物质采食量在试验期间0.04 g/(kg·d)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其他组间差异不显著,0.04 g/(kg·d)组和0.06 g/(kg·d)组每千克增重消耗饲料显著低于对照组和0.02 g/(kg·d)组(P<0.05);此外,玉米秸秆日粮中添加异丁酸后,甲烷能呈降低趋势,0.04 g/(kg·d)和0.06 g/(kg·d)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由此推断日粮添加异丁酸后对增重性能\营养物质消化和降低甲烷排放有显著促进作用,适宜添加水平为0.04 g/(kg·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