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草业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15年 第24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5-03-20
    特邀述评
    中国反刍动物饲料营养价值评定研究进展
    曹志军,史海涛,李德发,李胜利
    2015, 24(3):  1-19.  DOI: 10.11686/cyxb20150301
    摘要 ( 3340 )   HTML ( 11)   PDF (599KB) ( 158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在查阅357篇相关度比较高的公开发表论文和学位论文的基础上,从中筛选出有代表性的、测定信息较为完整的饲料营养价值评定文献67篇。归纳和总结了中国近年来在反刍动物饲料常规养分、瘤胃有效降解率、小肠消化率等指标评定上具有代表性的成果。此外,本文还提出了目前反刍动物饲料营养价值评定中存在的问题和针对这些问题的一些建议,为该领域的广大科研工作者和生产者提供参考。
    高寒灌丛土壤温室气体释放对添加不同形态氮素的响应
    马钢,王平,王冬雪,徐世权
    2015, 24(3):  20-29.  DOI: 10.11686/cyxb20150302
    摘要 ( 1417 )   HTML ( 5)   PDF (1174KB) ( 98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索不同形态氮素输入对青藏高原高寒灌丛土壤CO2、N2O和CH4排放的影响,采集青藏高原东部金露梅高寒灌丛土壤,设置1个对照(CK)和3个添加不同形态氮素的处理(NH4Cl,NH4NO3,KNO3),在实验室恒温15℃下进行培养,分析了土壤CO2、N2O和CH4的释放量以及土壤NH4+,NO3-和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结果表明:1)所有氮素处理抑制了高寒灌丛土壤CO2的排放,土壤CO2排放量与DOC浓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2)所有氮素处理显著增加了土壤N2O的排放,而且以添加NO3--N增加的N2O最为显著;3)高寒灌丛土壤N2O的产生过程以反硝化作用为主;4)添加不同形态氮素对高寒灌丛土壤CH4吸收没有显著影响。5)不同形态氮素施入后,高寒灌丛土壤温室气体全球增温潜能(GWP)顺序:KNO3>NH4NO3>NH4Cl>CK。
    有机物料和钝化剂对低Cd环境容量土壤黑麦草与桂牧1号轮作的Cd安全分析
    谢运河,纪雄辉,黄涓,刘昭兵,朱坚
    2015, 24(3):  30-37.  DOI: 10.11686/cyxb20150303
    摘要 ( 1185 )   HTML ( 0)   PDF (416KB) ( 60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南方稻田土壤酸化、重金属Cd环境容量小,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改制黑麦草-桂牧1号轮作模式下不同施肥和酸化调理对牧草质量安全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肥及其与石灰配施显著增加黑麦草与桂牧1号产量,总鲜重分别达3.19×105,2.74×105 kg/hm2,比单施化肥(对照)分别增产43.10%(P<0.05),22.73%(P<0.05),而石灰、赤泥、稻草等对黑麦草和桂牧1号产量无显著影响;石灰、赤泥、有机肥及有机肥与石灰配施皆能提高土壤pH值,降低土壤有效态Cd含量及其生物有效性;但有机肥、稻草的施用增加了土壤Cd残留。因此,应控制有机肥和稻草的Cd含量与用量,以确保土壤的安全可持续利用;同时,低Cd环境容量土壤施用含Cd有机物料不建议施用石灰等钝化剂,以促进南方牧草种植系统重金属循环减控。
    若尔盖高寒退化湿地土壤碳氮磷比及相关性分析
    青烨,孙飞达,李勇,陈文业,李昕
    2015, 24(3):  38-47.  DOI: 10.11686/cyxb20150304
    摘要 ( 2241 )   HTML ( 5)   PDF (787KB) ( 135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若尔盖花湖湿地保护区高寒草甸—高寒草原空间演替为研究对象,结合草地利用现状及微地形分布,遴选出5个高寒退化湿地类型进行鼠类洞穴密度和土壤碳、氮、磷含量的调查取样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5个样地土壤表层(0~10 cm)碳、氮平均含量分布范围分别为3.7%~4.9%和0.38%~0.56%,样地间差异不显著(P>0.05),磷元素含量由坡地区(样地Ⅰ、Ⅱ、Ⅲ)向平地区(样地Ⅳ、Ⅴ)呈递增趋势,差异性显著(P<0.05);0~40 cm土壤碳氮比(C/N)为11.01,样地间差异不显著(P>0.05),碳磷比(C/P)为 62.3、氮磷比(N/P) 为5.69,样地间均差异显著(P<0.05);土壤碳、氮、磷含量及碳氮比、氮磷比均随土层加深呈降低趋势,其中有机碳含量减少4.36%,0~10 cm表层土壤碳氮比显著高于深层土壤(P<0.05);鼠类洞穴密度与碳磷比、全磷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而土层深度与所有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都具有极显著的负相关性。研究结果将为鼠害防控及草地营养循环、碳源/汇转化机制、退化草地植被恢复、土壤养分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种植及收获因子对紫花苜蓿干草产量和茎叶比的影响
    刘东霞,刘贵河,杨志敏
    2015, 24(3):  48-57.  DOI: 10.11686/cyxb20150305
    摘要 ( 2196 )   HTML ( 6)   PDF (705KB) ( 99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研究了苜蓿品种及播种量、行间距、 播种深度、刈割高度等栽培因子对苜蓿干草产量及茎叶比的影响。结果表明,行距对产量的影响最大,前三茬及年总干草产量中,行距的产量贡献率均最大。而苜蓿品种及刈割高度对茎叶比的影响较大。不同的行距处理中,苜蓿产量以20 cm行距最高,显著高于50 cm,随着行距的加大,干草产量逐渐下降,但与30 cm行距的产量无显著差异。第4茬干草产量在不同品种之间差异较大,新疆大叶和金皇后苜蓿品种产量较高。而播种深度、播种量、刈割高度各水平之间无显著差异。苜蓿的茎叶比在苜蓿品种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中苜1号苜蓿茎叶比最小,金皇后茎叶比最大。茎叶比在行距、播种量和播种深度不同水平之间无显著差异。
    不同品系高羊茅应答高温胁迫的初级代谢产物分析
    赵状军,胡龙兴,胡涛,傅金民
    2015, 24(3):  58-69.  DOI: 10.11686/cyxb20150306
    摘要 ( 1346 )   HTML ( 1)   PDF (1549KB) ( 110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讨高温对高羊茅初级代谢的影响,对耐热性不同的两个高羊茅基因型PI 578718(耐热)和PI 234881(热敏感),进行40℃/35℃(昼/夜各12 h)模拟高温胁迫21 d,分别于不同时间段取样测定生理以及代谢产物的变化。结果表明,在高温胁迫下,草坪质量、叶绿素含量、叶片相对含水量、根系活力持续下降,电解质渗漏加剧,与耐热型基因型相比,热敏感基因型各生理指标变化更明显。通过GC-MS分析,检测并鉴定了25种初级代谢产物,主要包括有机酸和脂肪酸(9种)、氨基酸(9种)、糖类和糖醇(7种),其中氨基酸(如脯氨酸、缬氨酸、谷氨酸)、糖类(如蔗糖)和糖醇(如肌醇)在叶片中大量积累,而有机酸和脂肪酸类(如柠檬酸、棕榈酸)在根系中大量积累。高温胁迫下叶片和根系中代谢产物如缬氨酸、谷氨酸、脯氨酸、蔗糖、肌醇、柠檬酸、棕榈酸含量的升高或维持,可能是耐热基因型PI 578718与热敏感基因型PI 234881之间耐热性差异的主要原因,而且柠檬酸作为抗氧化剂并参与呼吸作用的三羧酸循环途径,它的高积累,可能更有助于提高高羊茅对高温胁迫的耐性和适应性。
    葡萄抗寒性综合评价方法的建立
    苏李维,李胜,马绍英,戴彩虹,时振振,唐斌,赵生琴,蒲彦涛
    2015, 24(3):  70-79.  DOI: 10.11686/cyxb20150307
    摘要 ( 1714 )   HTML ( 1)   PDF (1070KB) ( 143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建立葡萄抗寒性的综合评价方法,以7个葡萄品种的枝条为试材,通过人工模拟低温的方法,分别于10、-5、-15、-25、-35、-45℃下处理葡萄枝条,测定枝条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丙二醛、游离脯氨酸、组织含水量、相对电导率等抗寒相关指标,根据抗寒性指标在低温处理过程中的变化,确定葡萄枝条抗寒性指标的有效低温适用范围。并以相对电导率结合Logistic方程计算葡萄枝条的半致死温度(LT50),以LT50为葡萄抗寒能力的衡量指标,用相关分析法确定评价葡萄抗寒性的5个主要相关指标。用主成分分析法将5个指标转化为综合的主成分,确定指标权重,并结合隶属函数法建立葡萄抗寒的评价方法,运用隶属度函数值求得各葡萄抗寒性的综合评价指数Y。根据综合指数判断抗寒性强弱顺序为: 双优>左优红>北冰红>贝达>5BB>5C>黑比诺。结果表明:葡萄枝条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丙二醛含量、相对电导率等与葡萄抗寒性有极显著或显著相关关系,因此,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结合隶属度函数法,来综合评价葡萄的抗寒性将更加准确、科学。
    外源甜菜碱对匍匐翦股颖的抗旱性调控作用分析
    刘思露,杨鹏,尹淑霞
    2015, 24(3):  80-88.  DOI: 10.11686/cyxb20150308
    摘要 ( 2191 )   HTML ( 0)   PDF (1413KB) ( 86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探究外源甜菜碱(GB)对干旱胁迫及复水条件下匍匐翦股颖的生长调控作用,以匍匐翦股颖(T-1)成熟草皮为材料,移栽至温室适应性生长50 d后,分别用0,50,100,200 mmol/L的GB喷施匍匐翦股颖叶片,3 d后进行人工模拟干旱处理和复水处理,研究在不同水分条件下,外源GB对匍匐翦股颖坪观质量、叶片相对含水量、细胞膜透性、叶绿素、游离脯氨酸、可溶性蛋白、丙二醛(MDA)含量以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胁迫降低了匍匐翦股颖的坪观质量、相对含水量和叶绿素含量,提高了细胞膜透性、游离脯氨酸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MDA含量和SOD、CAT、POD活性,而外施一定浓度的GB可使干旱胁迫引起的坪观质量、叶片相对含水量和叶绿素含量的下降幅度显著降低,同时相对提高了叶片脯氨酸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以及SOD和CAT活性,并降低了细胞膜透性和MDA含量,复水后,各指标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其中GB处理恢复甚至优于干旱处理前的水平。本研究结果表明,外施一定浓度的GB对干旱胁迫下匍匐翦股颖的抗旱性具有增效作用,并且在复水后使匍匐翦股颖积累了更多对干旱逆境的防御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干旱胁迫环境。综合各项指标,100 mmol/L的GB处理最有利于提高匍匐翦股颖的抗旱性。
    PEG模拟干旱胁迫下8种绿肥作物萌发特性与抗旱性评价
    孙艳茹,石屹,陈国军,闫慧峰
    2015, 24(3):  89-98.  DOI: 10.11686/cyxb20150309
    摘要 ( 2824 )   HTML ( 1)   PDF (773KB) ( 108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不同浓度PEG-6000溶液模拟干旱胁迫的方法,对大麦、黑麦草、二月兰等8种绿肥种子的萌发特性和抗旱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低浓度的PEG-6000对大麦、冬牧70黑麦、毛叶苕子等7种绿肥作物种子的萌发有一定促进作用。2)低浓度的PEG-6000对8种绿肥作物种子胚根的伸长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对胚芽反而表现出抑制作用。3)随着胁迫程度的加剧,8种绿肥作物种子的发芽率、胚根长、胚芽长、萌发胁迫指数、萌发抗旱指数不断下降,而胚根/胚芽比值却持续上升。4)利用隶属函数分析得出8种绿肥作物种子萌发期的抗旱性强弱次序为:籽粒苋>白芥末>黑麦草>冬牧70黑麦>沙打旺>毛叶苕子>大麦>二月兰,据其综合评价值分为3类,籽粒苋、白芥末为强抗旱作物种类,黑麦草、冬牧70黑麦、沙打旺、毛叶苕子、大麦为中等抗旱作物种类,二月兰为弱抗旱作物。因此,抗旱性强的籽粒苋、白芥末适宜在黄淮海地区干旱少雨的地区种植。
    不同干湿交替频率对芦苇生长和生理的影响
    李晓宇,刘兴土,李秀军,张继涛,文波龙
    2015, 24(3):  99-107.  DOI: 10.11686/cyxb20150310
    摘要 ( 1244 )   HTML ( 4)   PDF (1046KB) ( 107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松嫩平原西部芦苇沼泽是集多种环境特征于一体的生态系统,少降雨、土壤盐碱化导致湿地大面积萎缩退化。水是湿地结构和功能发挥的最关键因子,影响着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植被以及其他生物种群。为了节约和有效利用水资源,本文将干湿交替(35%的田间持水量和10 cm的淹水层分别界定为本文的干和湿状态)应用在芦苇的发育过程中,分析芦苇不同发育期对水分的需求特征,以及其生长和光合生理响应,地上和地下器官对无机离子的吸收和积累。通过在生长季末对芦苇株高、光合特征、地上地下器官生物量和离子含量的分析测试,结果表明与长期干旱和湿润条件相比,在芦苇适当的发育阶段实施1、2和4次干湿交替,可有效提高芦苇的生物量和光合速率,并积累较少的盐离子。随着干湿交替的频次增加,芦苇受干旱或者淹水单次胁迫的时间越少,不仅缓解了极端水分条件对芦苇的影响,而且促进了其生长发育。在芦苇生长发育前期补水(6、7和8月份),能显著促进芦苇的增长和生物量积累,光合能力显著增强,并且芦苇器官中含有较少的Na+。其中用水量较少的2次干湿交替(C2)和4次干湿交替(D2)有利于盐碱湿地芦苇的高产和高质培育。在芦苇生长后期补水的地上器官积累更多的Na+,因此可考虑在8、9月份向退化的盐碱芦苇草甸灌水,利用收割芦苇地上生物量,作为去除土壤钠盐离子的一种方法。
    外源H2O2对沙打旺抗黄矮根腐病的影响
    黄贝梅,南志标,张志新
    2015, 24(3):  108-114.  DOI: 10.11686/cyxb20150311
    摘要 ( 1069 )   HTML ( 1)   PDF (1108KB) ( 54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研究以沙打旺抗病和感病品种为材料,接种埃里砖格孢孢子悬浮液后分别施加外源H2O2及其清除剂AsA,通过统计发病率、病情指数及测定POD、PPO、CAT、SOD、Glu和Cht六种病程相关蛋白酶活性,研究H2O2对沙打旺抗黄矮根腐病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埃里砖格孢后2种沙打旺H2O2含量高于未接种植株,且感病品种在38 h H2O2含量最高,为929 μmol/g,抗病品种最高值出现在24 h,为986 μmol/g。抗病、感病沙打旺发病率、病情指数在H2O2处理后最低,施加AsA最高。H2O2处理各种酶活性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且对抗病品种酶活性提高大于感病品种,表明外施H2O2可以减缓沙打旺黄矮根腐病的发生和侵染。表明H2O2与沙打旺抗病性紧密相关,并通过调节病程相关酶活性来增强沙打旺对黄矮根腐病的抗性,减少侵染率。
    不同放牧强度下温性草甸草原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PLFAs分析
    谭红妍,闫瑞瑞,闫玉春,陈宝瑞,辛晓平
    2015, 24(3):  115-121.  DOI: 10.11686/cyxb20150312
    摘要 ( 2410 )   HTML ( 1)   PDF (604KB) ( 89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土壤微生物群落是土壤质量和生态系统功能变化的敏感指标。为了探讨放牧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以呼伦贝尔草甸草原肉牛控制放牧试验为平台,分析4种不同放牧强度(对照区G0.00:0.00 Au/hm2、轻度放牧G0.23:0.23 Au/hm2 、中度放牧G0.46:0.46 Au/hm2 、重度放牧G0.92:0.92 Au/hm2)下温性草甸草原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放牧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的组成,但不影响功能菌的优势地位。土壤总微生物量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表现为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即为对照区最高,中度放牧G0.46最低,重度放牧G0.92出现小幅度的回升;细菌、革兰氏阴性菌、腐生真菌、丛枝菌根真菌(AMF)生物量也呈现相同变化。革兰氏阳性菌、放线菌生物量则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此外,AMF对于放牧干扰最为敏感(各放牧强度下极显著差异P<0.01)。除趋势对应分析结果表明,对照区G0.00和轻度放牧G0.23处理下土壤的微生物群落结构较为相似,中度放牧G0.46和重度放牧G0.92处理导致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大幅度改变。有机质、速效磷是影响微生物种类和数量的重要养分因素。
    土壤熏蒸-微生物有机肥联用对连作马铃薯生长和土壤生化性质的影响
    刘星,张书乐,刘国锋,邱慧珍,王蒂,张俊莲,沈其荣
    2015, 24(3):  122-133.  DOI: 10.11686/cyxb20150313
    摘要 ( 1570 )   HTML ( 2)   PDF (1041KB) ( 85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甘肃省中部沿黄灌区是全国重要的加工型马铃薯生产基地,但因集约化种植带来的连作障碍问题已严重影响到产业的健康发展,因而寻求能够缓解或克服马铃薯连作障碍的有效措施。本研究评估了土壤熏蒸和微生物有机肥联用的方法对马铃薯连作障碍的防控效果,特别是对植株生长发育、土传病害抑制以及微生物区系和酶活性等土壤生化性质的影响。田间试验共设置5个处理:对照(CK)、氨水熏蒸(SFA)、石灰+碳铵熏蒸(SFB)、氨水熏蒸与微生物有机肥联用(SFA+BOF)、石灰+碳铵熏蒸与微生物有机肥联用(SFB+BOF)。结果表明,SFA+BOF和SFB+BOF处理较CK均显著增加连作马铃薯的块茎产量,增幅分别达到13.62%和20.36%,也显著降低植株的发病率(54.92%和72.82%)和收获后的病薯率(66.15%和64.76%),并且提高叶绿素含量和改善根系形态结构。SFA+BOF和SFB+BOF处理显著影响土壤可培养微生物的数量,表现为增加马铃薯生育后期土壤细菌和放线菌的数量,降低真菌的数量,在土壤中维持一个更高的细菌/真菌。与CK、SFA和SFB处理相比,SFA+BOF和SFB+BOF处理大幅度降低了连作马铃薯生育期内主要土传致病菌——镰刀菌的数量,使植株发病率降低且块茎产量显著增加。SFA+BOF和SFB+BOF处理对连作土壤脲酶、蔗糖酶、脱氢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无显著影响,但显著提高磷酸酶的活性。因此,土壤熏蒸和微生物有机肥联用的方法在克服甘肃省中部沿黄灌区的马铃薯连作障碍上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且石灰+碳铵熏蒸与微生物有机肥联用的效果优于氨水熏蒸与微生物有机肥联用。
    不同株龄蒙古岩黄芪表型性状的变异特征
    周媛媛,周向睿,周志宇,金茜,李金辉,宋鑫
    2015, 24(3):  134-141.  DOI: 10.11686/cyxb20150314
    摘要 ( 1245 )   HTML ( 0)   PDF (585KB) ( 71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选择陕西榆林靖边县毛乌素沙漠南缘已栽植55,28和8年的蒙古岩黄芪样地,对不同株龄蒙古岩黄芪的17种表型性状进行方差(单元)分析和主成分(多元)分析,发现各指标之间随株龄的增长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并将这些指标归为4个主成分。经过第一、二主成分排序,可以得出随株龄增长,不同株龄蒙古岩黄芪的3个植株(重复)在第一主成分上排序明显,分类效果较为显著。对这些主要因子与土壤的全氮、铵态氮、硝态氮、全磷、速效磷、全钾、有机碳的含量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一级侧枝长、二级侧枝总长及重量与氨态氮相关性显著,一级侧枝直径与速效磷和全钾含量也呈显著负相关(P<0.05)。
    中国主要鸭茅品种农艺性状变异研究
    蒋林峰,张新全,付玉凤,蒙芬,黄琳凯
    2015, 24(3):  142-154.  DOI: 10.11686/cyxb20150315
    摘要 ( 1268 )   HTML ( 0)   PDF (837KB) ( 87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鸭茅系世界著名多年生冷季型优质牧草,在我国草地畜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为系统地探明我国鸭茅品种(系)在表型水平上的多态性及变异规律,本研究对我国鸭茅8个品种和1个新品系单株的物候期、抗锈病能力、越夏率、生长速度、鲜干草产量、鲜干草茎叶比、鲜干比、分蘖数、植物学表型性状及DUS性状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1)各鸭茅品种(系)生育期、抗锈病能力、越夏率、生长速度、生产性能差异明显,以‘02-116’新品系表现较为突出;2)供试12个表型性状在品种(系)间差异均达到极显著(P<0.01)水平,变异系数变幅为21.64%(倒二叶长度)~106.20%(穗叶距),穗叶距、株高、茎上部节间长度、倒二叶宽度、株幅等性状与鸭茅产量显著相关;3)主成分分析表明前4个主成分因子累计贡献率达68.225%,鸭茅植株株型的形成和生长速度的动态变化,在很大程度上由叶片长度、叶片宽度、株高、穗叶距等共同决定;4)各品种(系)在7个供试DUS性状上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群体差异;5)品系‘02-116’与品种‘川东’、‘古蔺’等在主要形态上存在一定差异。
    不同混播方式下豆禾混播草地群落稳定性的测度与比较
    郑伟,加娜尔古丽,唐高溶,朱进忠
    2015, 24(3):  155-167.  DOI: 10.11686/cyxb20150316
    摘要 ( 1534 )   HTML ( 0)   PDF (3259KB) ( 46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红豆草、紫花苜蓿、红三叶、鸭茅、无芒雀麦和猫尾草6种豆禾牧草在混播种类为3、4、5、6与豆禾比5∶5、4∶6和3∶7条件下建立混播草地。依据2008-2012年各混播组合的群落组分稳定性、功能稳定性和可入侵性,比较了21个豆禾混播组合的群落稳定性。从组分稳定性来看,含红豆草的组合豆科植物稳定性较差;而不含红豆草组合豆科植物稳定性较高;从功能稳定性来看,随着混播种类数量的增加,群落稳定性呈增加趋势,豆禾比4∶6的群落稳定性低于豆禾比5∶5和3∶7。从可入侵性来看,混播种类对其影响较小,豆禾比5∶5具有较高的稳定性。通过模糊综合评价,包含组分稳定性、功能稳定性和可入侵性3个方面的群落稳定性以豆禾比为4∶6较低,而混播种类对群落稳定性影响较小。因此,混播种类与比例仅能影响到群落稳定性的某一方面,还需探寻适宜的时空尺度与评价“标尺”下影响群落稳定性的其他因素。
    毛茛科雄蕊结构的分类学价值
    程薪宇,刘玫,郭梦桥
    2015, 24(3):  168-176.  DOI: 10.11686/cyxb20150317
    摘要 ( 1167 )   HTML ( 0)   PDF (737KB) ( 88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采用形态观察及GMA半薄切片法深入研究了毛茛科18属,37种,及5变种的雄蕊形态结构。结果显示雄蕊表面无毛或被非腺毛及腺毛。花丝呈丝状、条状、棒状、长三角形或短柱状,其薄壁组织胞间隙不明显或发达。花药侧面观为∞形、椭圆形、近圆形或条形;幼嫩花药横切面形状变化较大,为V形、Λ形、椭圆形、方形、∞形或蝶形;花粉囊间薄壁细胞排列呈V形、Λ形或直线形。成熟花药的花粉囊间薄壁细胞消失。部分幼嫩时横切面∞形的花药,成熟时变为椭圆形,而蝶形和方形的花药则变为∞形。花药及花丝的特征在属及种内是稳定的,可作为毛茛科属及组的分类学证据。本文完善了毛茛科花形态学研究,为进一步研究毛茛科系统学提供了新的形态学基础。
    不同钠盐胁迫对夏枯草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
    张利霞,常青山,侯小改,赵威,洪亚平,戴攀峰,李晓鹏,张耀
    2015, 24(3):  177-186.  DOI: 10.11686/cyxb20150318
    摘要 ( 1781 )   HTML ( 0)   PDF (1131KB) ( 101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明夏枯草种子在不同盐胁迫条件下的萌发特性。采用不同钠盐溶液(NaCl,Na2CO3,Na2SO4,NaCl与Na2CO3混和液,NaCl、Na2CO3与Na2SO4混合溶液)对夏枯草种子进行分别处理,研究不同钠盐胁迫对夏枯草种子发芽率、发芽势、活力指数、鲜重及幼苗根长和苗高的影响。与对照相比,随着不同钠盐溶液浓度的增加,夏枯草种子的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鲜重及幼苗的根长和苗高呈现下降的趋势。夏枯草种子萌发在钠盐处理中表现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特点,一定的低盐浓度处理下的夏枯草种子萌发指标甚至高于对照。夏枯草种子对不同钠盐胁迫的耐受性不同,不同钠盐对种子萌发的抑制程度高低顺序为Na2SO4<NaCl<混合盐(NaCl+Na2CO3)<混合盐(NaCl+Na2CO3+Na2SO4)<Na2CO3
    33个苜蓿品种对蓟马的田间抗性比较
    白宇,高兴珂,王业臣,陈中超,孙娟,万方浩,袁忠林
    2015, 24(3):  187-194.  DOI: 10.11686/cyxb20150319
    摘要 ( 1223 )   HTML ( 2)   PDF (692KB) ( 88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比较33个苜蓿品种对蓟马的抗性,明确苜蓿品种与受害指数、虫口密度,以及苜蓿株高与虫口密度的关系,作者在第2、3茬苜蓿的营养生长期和初花期对单株蓟马虫口密度进行了调查,并对第3茬苜蓿初花期的受害级别、株高进行了调查,用平均受害指数和模糊聚类法比较了苜蓿品种对蓟马的抗性,分析了平均虫口密度与苜蓿株高及受害指数的关系。结果表明:所有苜蓿品种有虫株率均达100%,不同品种单株平均虫口密度范围为3.15~8.55头/株。以受害指数法评价苜蓿品种的抗性,抗性最高的品种为Brarlfa 53HQ,最感虫的品种为5S43;用模糊聚类法得出抗性最强的品种为Baralfa 421Q,感虫的品种包括5S43;虽然两种比较结果有一定的差别,但总体的趋势趋于一致,模糊聚类法考虑的因素较多,能比较全面地评价苜蓿对蓟马的抗性,其评价结果更为可靠。单株虫口密度与受害指数和株高关系表明,它们均存在明显的曲线关系,虫口密度与受害指数的曲线方程分别为y=(-113.2563+53.6489x)/x,与株高的曲线方程为y=x/(-0.0104+0.0230x),经χ2检验,这两个方程的拟合程度均很好。
    不同密度短星翅蝗危害后羊草的高光谱变化及对产草量的影响
    赵凤杰,王正浩,王慧萍,吴惠惠,刘航玮,王广君,张泽华
    2015, 24(3):  195-203.  DOI: 10.11686/cyxb20150320
    摘要 ( 1396 )   HTML ( 0)   PDF (913KB) ( 85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建立羊草草地高光谱植被指数(NDVI)与短星翅蝗危害密度之间的关系模型,估计短星翅蝗危害造成的牧草损失,使用短星翅蝗按5,10,20,40和60头/m25个密度梯度在羊草草地进行田间取食危害试验,测定不同危害时长后的NDVI值,最后根据NDVI和生物量的对应关系计算蝗虫危害后的牧草损失量。结果发现短星翅蝗危害羊草草地后,随短星翅蝗密度增加,NDVI值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但是在密度为10头/m2时,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值略有上升。模拟短星翅蝗危害不同时间后NDVI与密度之间的关系方程为:Y=0.5932+0.0014x-6.93×10-5x2(5 d),Y=0.5950-4.8500×10-4x-4.01×10-5x2(10 d),Y=0.5848-0.0024x-1.61×10-5x2(15 d),Y=0.6422-0.0031x-2.12×10-5x2(20 d)。其中, y为植被指数NDVI,x为蝗虫密度。同时研究发现,低密度情况下(不大于20头/m2),随危害时间延长短星翅蝗取食对NDVI校正值无显著影响;高密度情况下(大于20头/m2),随时间延长NDVI校正值迅速降低,不同密度间的差异显著。根据草地生物量与NDVI的回归方程(y=614.15x-119.28)将NDVI值转换成牧草损失量,发现随虫口密度增加,牧草损失量呈增加趋势。低密度短星翅蝗(5,10头/m2)危害情况下,羊草草地有超补偿作用,当蝗虫密度超过40头/m2时,生物量降低趋势非常明显。研究结果表明,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变化与蝗虫危害密度相关关系显著,随着蝗虫密度的增大,NDVI的值先增长后降低。根据蝗虫危害造成的光谱变化,可以估计蝗虫危害密度及造成的损失。本研究为进一步开展蝗灾的大区域遥感监测奠定了基础。
    综合评述
    土传病害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李兴龙,李彦忠
    2015, 24(3):  204-212.  DOI: 10.11686/cyxb20150321
    摘要 ( 1844 )   HTML ( 20)   PDF (462KB) ( 165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土传病害已成为严重制约我国农牧业发展的主要原因,近年来人们对于食物安全的重视和环保意识的增强,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物防治因其低成本、高效率、环境友好和无药物残留等特点已成为当前国内外植物病害防治的研究热点。本文从农艺措施改良和优化,利用细菌、真菌、放线菌等生防微生物进行生物防治,诱导寄主产生系统抗病性和其他生物防治方法等几个方面对国内外植物土传病害生物防治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提出了生物防治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对生物防治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研究简报
    白茅解剖结构和屏障结构特征研究
    杨朝东,李守峰,邓仕明,姚兰,袁龙义,张霞
    2015, 24(3):  213-218.  DOI: 10.11686/cyxb20150322
    摘要 ( 1663 )   HTML ( 0)   PDF (851KB) ( 98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荧光显微镜对白茅进行了解剖学和组织化学研究,结果表明:1) 白茅不定根解剖结构为表皮、外皮层、厚壁机械组织层、皮层、内皮层和中柱;根茎结构为角质层、表皮、周缘厚壁机械组织层、皮层、厚壁机械组织层和髓。2)不定根具内侧内皮层及其邻近皮层细胞、外侧表皮和皮下层组成的屏障结构;根茎具内侧厚壁机械组织层、外侧角质层和周缘厚壁机械组织层组成的屏障结构,屏障结构胞壁具凯氏带、木栓质和木质素沉积的组织化学特点。3) 白茅通气组织包括根中通气组织,茎皮层通气组织和维管束中的气腔。4)白茅的屏障结构和解剖结构是其适应湿地环境的重要特征,但是根茎周缘厚壁机械组织层没有栓质化,髓部没有髓腔,推测其在湿地环境中分布有一定的局限性。
    柴胡中草药对奶牛瘤胃菌群多样性及纤维分解菌的影响
    潘龙,卜登攀,王加启,程建波,孙先枝,王秀敏,秦俊杰,袁耀明,张幸开
    2015, 24(3):  219-225.  DOI: 10.11686/cyxb20150323
    摘要 ( 1692 )   HTML ( 0)   PDF (711KB) ( 83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DGGE和RT-PCR技术研究日粮中添加不同剂量的柴胡中草药对奶牛瘤胃细菌多样性和主要纤维分解菌(琥珀酸丝状杆菌、黄色瘤胃球菌和白色瘤胃球菌)的影响。根据产奶量(37.5±1.8) kg/d、泌乳天数(75±15) d以及胎次(1.7±0.4)等相近的原则,将40头健康的中国荷斯坦泌乳奶牛随机分为4组(n=10),分别饲喂4种不同的处理日粮,即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0,0.25,0.50和1.00 g/kg的柴胡中草药(DM基础)。试验持续10周,并在第6周口腔采集瘤胃液,通过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和实时定量PCR(RT-PCR)对瘤胃细菌进行分析。DGGE图谱显示,中草药添加组和空白对照组并没有显著的差异条带,但其指纹图谱相似性并不高,均低于0.54,且1.00 g/kg的添加量显著降低了瘤胃液细菌香农多样性指数,而0.50和1.00 g/kg的添加量则提高了菌群优势度指数(P<0.05);RT-PCR结果显示,柴胡中草药对奶牛瘤胃主要纤维分解菌并没有显著的影响。因此,柴胡中草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瘤胃细菌的多样性,但差异并不显著,可能由于瘤胃微生物适应了柴胡中草药的添加。
    水分胁迫下雌雄异株植物葎草繁殖策略的可塑性调节
    刘金平,游明鸿,段婧,张丽慧
    2015, 24(3):  226-232.  DOI: 10.11686/cyxb20150324
    摘要 ( 1367 )   HTML ( 5)   PDF (922KB) ( 103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雌雄异株草本植物应对环境胁迫的繁殖策略及生殖分配可塑性,对发展雌雄异株植物的生活史进化理论和该类植物资源保护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实验以葎草为材料,通过设置轻度(LS)、中度(MS)、重度(RS)水分胁迫梯度,研究雌、雄单株的花芽分化、生物量分配、花穗性状、花药(或子房)数、花粉数及活力等与生殖生长相关的可塑性。结果表明:1)葎草通过提前花芽分化应对水分胁迫,雄株先于雌株进入生殖生长(P<0.01)。2)雄株增加生殖分配应对LS胁迫,雌株减少花穗生物量应对水分胁迫;在RS胁迫时雄株的生殖分配为雌株的近3倍。3)葎草通过减少花穗数应对胁迫,雄株显著增加单个花穗的小花数来应对轻中度缺水(P<0.05),雌株则减少开花频次降低水分胁迫下生殖能量消耗。4)轻中度水分胁迫对雌株子房宽度无显著影响;中重度胁迫虽使雄株显著缩短了花药长度、减少了单个花药的花粉数(P<0.05),但花粉大小、花粉活性受影响较小。5)雄株花穗的POD和SOD活性显著高于雌株,雄株对水分胁迫更加敏感。在水分胁迫下,葎草在生存和防御功能稳定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协调分配有限资源,实现有性繁殖来完成草本植物较为短暂的生活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