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草业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15年 第24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5-02-20
    研究论文
    岷江上游山地牧道对林下草本群落分布特征的影响
    郑江坤, 宫渊波, 刘金鑫, 刘剑波
    2015, 24(2):  1-10.  DOI: 10.11686/cyxb20150201
    摘要 ( 1796 )   HTML ( 0)   PDF (1130KB) ( 96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山地森林交错带的林下草本层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以牧道为切入点,通过跟踪放牧和样方调查,应用关联和典范对应分析方法探讨山地牧道与草本层群落分布特征的关系。结果表明,牧道样地草本层中耐践踏的菊科占绝对优势,禾本科和豆科植物较少,说明长期放牧下草本层植被有退化趋势。通过9个优势种种间关联分析发现,野艾蒿和老芒麦代表了人工林样地群落特征,黄花蒿、紫苜蓿等其他7种优势种代表了灌丛样地特征,各优势种均表现出环境适应的趋同性和彼此的相似性。牧道分割增加了草本层植物群落分布的异质性,牧道格局指数与草地质量指数基本呈负相关变化规律,而牧道密度与草地质量指数之间的相关性不明显,牧道密度和牧道格局具有一定的指示草地退化的作用,但相互关系复杂。通过CCA排序可知,乔灌层盖度是影响草本层植物分布的最重要因素,其次为牧道密度,坡度和坡位对其分布也有一定的影响。
    不同栽培方式下C4牧草在沿海滩涂的生产性能评价
    许能祥, 丁成龙, 董臣飞, 张文洁, 程云辉, 顾洪如
    2015, 24(2):  11-21.  DOI: 10.11686/cyxb20150202
    摘要 ( 1876 )   HTML ( 1)   PDF (1347KB) ( 98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研究利用杂交狼尾草、高丹草和墨西哥玉米3种不同类型的C4牧草在江苏沿海滩涂进行种植,采取覆膜、起垄、覆膜+起垄等3种栽培方式,从分蘖期到开花期等不同生育期分4次进行取样,分别测定株高、单株叶面积等形态指标,及单株干重和干物质含量等产量性状,并分别测定茎、叶及全株饲用品质(可溶性碳水化合物,粗蛋白,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干物质体外消化率)。结果表明,覆膜、起垄、覆膜+起垄3种栽培方式均能有效增加牧草产量、改善牧草饲用品质,其中以覆膜+起垄方式改善效果最显著;杂交狼尾草和高丹草在9月3日收割能获得最优的产量和品质,墨西哥玉米则在9月24日收获饲用品质最好、产量最高。墨西哥玉米和高丹草饲草中可溶性碳水化合物(WSC)含量显著高于杂交狼尾草;高丹草和墨西哥玉米植株体内WSC主要集中于茎秆,且两者茎中WSC含量明显高于叶中的含量,而杂交狼尾草茎中的WSC含量稍高于叶片。本研究的结果明确了不同栽培方式下3种C4牧草生产性能的差异,为加快滩涂种草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复合微生物接种剂替代部分化肥对豌豆间作玉米的促生效应
    荣良燕, 柴强, 姚拓, 张榕, 冯今, 杨浩, 曹蕾, 朱倩
    2015, 24(2):  22-30.  DOI: 10.11686/cyxb20150203
    摘要 ( 2373 )   HTML ( 1)   PDF (1060KB) ( 91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测定16株供试菌株的固氮酶活性、溶磷量、分泌生长激素能力以及拮抗病原菌特性,筛选出5株优良促生菌,将其与1株豌豆根瘤菌(ACCC 16101)制成复合微生物接种剂,进行田间小区试验,研究复合微生物接种剂替代部分化肥对豌豆间作玉米体系生长状况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微生物接种剂在210 d的储存期内有效活菌数均大于3.0×109 cfu/mL,符合《微生物肥料》标准(NY227-94)。与使用100%化肥相比,制成的复合微生物接种剂替代20%化肥后,豌豆成熟期的根长增加3.18 cm(P<0.05),豌豆盛花期和成熟期的根系干重分别增加0.88和2.39 g(P<0.05),豌豆单株结荚数、单荚粒数、单株粒重、籽粒产量分别增加1.2个、0.5个、0.63 g、0.64 t/hm2(P<0.05);玉米开花期株高增长8.91 cm(P<0.05),玉米穗重、籽粒产量分别提高4.33 t/hm2、1.87 t/hm2(P<0.05)。复合微生物接种剂替代20%化肥使豌豆、玉米分别增收972.00元/hm2、3835.05元/hm2
    不同营养调控对草地早熟禾生长和内源激素含量影响研究
    刘强, 张锁科, 孙万斌, 俞玲, 马晖玲
    2015, 24(2):  31-40.  DOI: 10.11686/cyxb20150204
    摘要 ( 2900 )   HTML ( 0)   PDF (776KB) ( 120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养分在促进草坪生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了探讨不同肥料在草地早熟禾生长中的作用机理,采用不同的施肥组合进行草地早熟禾草坪的建植试验,研究了不同养分调控下草地早熟禾生长发育状况与内源激素含量水平的相关性,并对草地早熟禾坪用质量状况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在配合施用一定量生物菌肥和柠檬酸的情况下,较少量的氮、磷肥施用(处理3)能显著提高草地早熟禾坪用质量;各施肥组合能显著促进植株体IAA和ZT含量的提高,抑制ABA含量在根部的合成和体内的积累;在施肥后的35 d内,IAA和ZT含量随着施肥后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加,而ABA含量在除对照以外的各处理中相对较低,且随着施肥后时间的推移,其含量也明显下降,但在对照处理中却表现出一定的增加态势。
    除草剂对燕麦产量及抗氧化特性的影响
    刘欢, 慕平, 赵桂琴, 周向睿
    2015, 24(2):  41-48.  DOI: 10.11686/cyxb20150205
    摘要 ( 2862 )   HTML ( 0)   PDF (1070KB) ( 118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对施用不同浓度仲丁灵和精异丙甲草胺除草剂的皮燕麦陇燕3号田间进行防效调查及燕麦种子产量测定,并进一步测定不同时期燕麦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等抗氧化酶的活性和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以探讨除草剂对燕麦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除草剂适宜浓度范围内,高浓度除草剂对杂草的防效较好;与对照相比,除草剂处理对燕麦籽粒产量均有增产作用,最高增幅达30.7%。不同生长期的燕麦受到除草剂胁迫后,叶片MDA含量逐渐上升,且抗氧化酶活性均高于对照;随着除草剂浓度的升高,燕麦叶片各种酶活性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在试验期内,POD活性的变化与SOD相似,即随着燕麦生育期的推进,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CAT活性较为稳定,呈现先降低,再升高的变化。两种除草剂中,精异丙甲草胺对杂草的防效和增产作用均优于仲丁灵,且对燕麦叶片各种酶活影响较小,适宜在皮燕麦田应用。
    生草栽培对果园面源污染的控制:三种牧草的比较研究
    高小叶, 张兴兴, 朱建国, 安渊
    2015, 24(2):  49-54.  DOI: 10.11686/cyxb20150206
    摘要 ( 1783 )   HTML ( 5)   PDF (999KB) ( 112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选择菊苣、紫花苜蓿和白三叶,在桃园分别建立3种生草栽培模式,并以清耕为对照。通过人工模拟暴雨的降雨过程,研究不同施肥条件下,3种生草栽培模式对地表径流和果园面源污染的影响,结果表明,桃园种植菊苣、紫花苜蓿和白三叶明显减少了地表径流,与对照相比,径流量依次降低41.6%,35.0%和58.4%,但三者之间差异不显著。地表径流量与草地盖度呈现显著负相关(P<0.05),与草地密度和基盖度的相关性不显著。不同施氮条件下,菊苣、紫花苜蓿和白三叶草地的铵态氮、总氮和总磷径流量明显下降,其中,白三叶草地对降低铵态氮、总氮和总磷的径流流失量效果最好,其次是菊苣草地。本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生草栽培模式对果园面源污染的防控效果存在差异,研究结果为果园建立适宜的生草栽培模式提供了依据。
    水分胁迫下白沙蒿幼苗抗性与其膜脂构成关系研究
    缪秀梅, 张丽静, 陈晓龙, 吴淑娟, 牛得草, 傅华
    2015, 24(2):  55-61.  DOI: 10.11686/cyxb20150207
    摘要 ( 1802 )   HTML ( 1)   PDF (502KB) ( 94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0,5%,15%,25%聚乙二醇(PEG-6000)对白沙蒿进行水分胁迫处理,研究其对胁迫的生理响应。结果表明,随着胁迫程度的加强,白沙蒿叶片相对含水量明显降低,叶片膜脂脂肪酸各组分含量发生明显变化,水分胁迫白沙蒿幼苗导致叶片膜脂脂肪酸的合成趋向饱和化。5%,15% PEG胁迫下膜脂趋向饱和化有利于减少不饱和脂肪酸的过氧化作用,减弱因膜脂过氧化所引起的对细胞膜系统的伤害;25%PEG处理下的膜脂过饱和化导致膜功能损伤。棕榈油酸、亚油酸在白沙蒿抵御水分胁迫过程中发挥维持一定膜脂不饱和度的重要作用。白沙蒿体内重要的渗透调节物质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在水分胁迫过程中虽然明显增加,但不能阻止膜脂过氧化作用对细胞的伤害。
    黄顶菊入侵对不同地区土壤氮循环及微生物量的影响
    赵晓红, 杨殿林, 王慧, 刘红梅, 曲波, 皇甫超河
    2015, 24(2):  62-69.  DOI: 10.11686/cyxb20150208
    摘要 ( 2140 )   HTML ( 0)   PDF (2178KB) ( 98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外来入侵植物对入侵地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日益受到生态学家的关注。本文选取天津静海、河北献县及河北衡水湖3个黄顶菊入侵样地,研究黄顶菊入侵对不同地区土壤养分、酶活性及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未入侵地土壤(CK)相比,黄顶菊入侵明显地改变了3个地区的土壤理化性质且存在地区差异,静海和献县入侵地全氮升高,衡水湖则下降;静海和衡水湖土壤硝态氮下降,而献县上升,土壤氨氧化潜势的变化趋势与硝态氮的变化趋势一致。土壤氮循环相关酶活性也表现出明显的地区特异性。同时,黄顶菊入侵静海、献县和衡水湖3个地区样地中的微生物量碳分别比CK提高27.05%,57.62%和40.31%;静海和献县入侵地的微生物量氮分别比CK高37.40%,106.48%,差异显著。黄顶菊入侵对土壤氮素养分、氮相关酶活性及微生物量影响的地区差异可能与入侵地被入侵前养分含量有关,表现出使土壤养分状况均一化趋势。对于黄顶菊防控策略的制定要根据各地区情况因地制宜。
    荒漠区不同大小灌丛周围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活性特征
    陈鸿洋, 尚振艳, 傅华, 张宝林, 张斯莲, 牛得草
    2015, 24(2):  70-76.  DOI: 10.11686/cyxb20150209
    摘要 ( 2864 )   HTML ( 1)   PDF (1122KB) ( 108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解不同大小灌丛对荒漠区土壤生物学性状的影响与作用,本研究在东阿拉善荒漠区选择两组不同大小的红砂灌丛,研究其周围土壤资源的空间异质性和土壤微生物特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红砂灌丛下沙堆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显著大于其内部和外部土壤,随灌丛增大,沙堆有机碳和全氮含量无显著变化,而土壤水分含量显著增加;另外,灌丛周围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较低,分别为55.23~113.81 mg/kg和5.46~7.66 mg/kg,其中,灌丛内部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和微生物熵(qMB)显著高于灌丛外部与沙堆,而土壤微生物呼吸熵(qCO2)变化与之相反;随灌丛增大,内部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与微生物活性保持稳定,变化较小。以上结果说明红砂灌丛对风蚀拦截形成的沙堆富含大量养分,但沙堆养分含量与灌丛大小无关,同时沙堆的形成对维持灌丛内部土壤微环境的稳定与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种植模式对土壤酶活性和真菌群落的影响
    陈丹梅, 陈晓明, 梁永江, 霍新建, 张长华, 段玉琪, 杨宇虹, 袁玲
    2015, 24(2):  77-84.  DOI: 10.11686/cyxb20150210
    摘要 ( 2926 )   HTML ( 2)   PDF (638KB) ( 119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试验选择黔北具有代表性的灰岩黄壤,在实施秸秆还田的基础上,设置烤烟-小麦(T-W)和烤烟-油菜(T-C)连作,以及烤烟-小麦-玉米(T-W-M)和烤烟-油菜-玉米(T-C-M)轮作处理。利用常规分析和454-高通量测序,连续种植10年后研究了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酶和真菌的影响。结果表明,轮作使土壤有机质比起始时增加11.23%~16.06%,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含量提高,土壤脱氢酶活性增强,有益于保持土壤肥力和生产力。轮作显著提高真菌的18S rDNA序列数、种类(OTUs)和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和前20种优势菌株的丰富度之和降低,说明轮作改善了土壤生态环境,使之适合多种真菌的繁殖生长,种群数量增加。多种真菌共同存在,互相制约,可防止病原真菌过度繁殖,抑制病害的发生。而在连作土壤中,真菌种群数相对减少,优势种群突出,导致作物真菌病害的发生几率增加。此外,在土壤真菌中,子囊菌超过75%。实施不同种植模式10年之后,前20种优势菌株中仍有8株共同存在于各处理的土壤中;在T-C处理的土壤中,这些优势真菌均可在其他3种种植模式之一的土壤中出现。说明土壤环境与真菌种群结构密切相关,但又因作物种植而变化。
    外源NO调控盐胁迫下蒺藜苜蓿种子萌发生理特性及抗氧化酶的研究
    刘文瑜, 杨宏伟, 魏小红, 刘博, 王高强, 吴伟涛
    2015, 24(2):  85-95.  DOI: 10.11686/cyxb20150211
    摘要 ( 4002 )   HTML ( 18)   PDF (1415KB) ( 142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试验以蒺藜苜蓿种子为材料,预先用0.1,0.3和1.0 mmol/L 硝普钠(SNP, NO 供体)浸种,通过计算相关萌发指标,测定种子萌发过程中各项生理指标及抗氧化系统酶活性,研究外源NO对2.0% NaCl胁迫下蒺藜苜蓿种子萌发生理特性及活性氧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0.1 mmol/L SNP能显著缓解盐胁迫对蒺藜苜蓿种子造成的伤害,使蒺藜苜蓿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分别提高了333.40%,79.64%,171.93%和100.00%;种子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脯氨酸含量分别提高了21.1%,42.3%和123.1%,淀粉含量降低了17.7%,淀粉酶活性提高了29.7%,丙二醛(MDA)和超氧阴离子(O2-·)含量分别降低了21.8%和27.2%,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分别增加了28.6%,43.1%,56.2%和60.3%;与0.1 mmol/L SNP处理相比,0.3 mmol/L SNP处理对盐胁迫下蒺藜苜蓿种子萌发的促进、氧化损伤的缓解和抗氧化系统酶活性的提高显著降低;1.0 mmol/L SNP处理对盐胁迫下蒺藜苜蓿种子的萌发起到抑制作用。说明低浓度的NO可通过降低种子MDA和O2-·含量,提高种子脯氨酸含量以及激活抗氧化系统酶活性,减轻盐胁迫对蒺藜苜蓿种子的伤害,促进淀粉、可溶性蛋白的水解,从而加速种子萌发。
    不同储存年限老芒麦种子种带真菌检测及致病性测定
    陈焘, 南志标
    2015, 24(2):  96-103.  DOI: 10.11686/cyxb20150212
    摘要 ( 1937 )   HTML ( 0)   PDF (869KB) ( 103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来自青海的5个不同收获年份的老芒麦种样进行了系统的种带真菌研究;测定了12种分离率大于1%的种带真菌对老芒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样发芽率为56%~80%,S2发芽率最高,达到80%,显著高于S1和S5(P<0.05);种样带菌率为24%~38%,随储藏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S5带菌率最高,达到38%,显著高于其他种样(P<0.05);共鉴定出老芒麦种带真菌15属17种,真菌分离率为0.25%~8.75%,其中青霉和曲霉是老芒麦最常见的种带真菌,在5个种样上均被分离得到;燕麦镰孢、串珠镰孢、镰孢菌1、离蠕孢和德氏霉5种真菌是老芒麦最主要的致病真菌,均显著地降低了老芒麦种子的萌发、抑制了幼苗的生长、降低了幼苗的生物量(P<0.05);细交链孢对种子的萌发没有显著抑制作用(P>0.05),但是显著地降低了幼苗的长度和干物质产量(P<0.05)。皮思霉、离蠕孢、曲霉3种真菌显著延长了老芒麦种子平均萌发时间,而燕麦镰孢则显著地缩短了种子平均发芽时间(P<0.05)。
    28种植物种子形态学性状及其萌发对绵羊瘤胃消化的反应
    杨洁晶, 万娟娟, 娜丽克斯, 任爱天, 鲁为华
    2015, 24(2):  104-115.  DOI: 10.11686/cyxb20150213
    摘要 ( 2649 )   HTML ( 1)   PDF (1783KB) ( 9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天山北坡低山带的主要植物种子作为研究对象,观测和分析了该区的28种(禾本科、藜科、豆科、菊科、蓼科、蔷薇科、唇形科、葱科、石竹科、蒺藜科和苋科)植物种子的形态特征及其生物学特性,并对种子进行绵羊瘤胃消化实验,探讨了种子形态特征和消化前后萌发行为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28种植物种子的形态特征表现出丰富的多样性,种子的重量变化范围大,最大值是最小值的22倍。种子的长、宽和高的变化范围也较大,最大值分别是最小值的14,24和22倍。形状指数的测定结果表明种子主要以扁平状和近似球状为主,大部分植物的种子具有芒和果翅等附属结构,个别种子具有粘液结构。禾本科、藜科和豆科植物种子形态学特征可作为表征亲缘关系的指标,分类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其他科属植物种类较少,形态学特征分类和亲缘关系分类之间的一致性未能得到很好地反映。种子吸水过程均分为3个阶段,即快速吸水、缓慢吸水和稳定阶段。豆科植物种子的发芽率很低,仅在 4.2%~15.0%之间,菊科植物的萌发率为97.0%,6种藜科植物种子的萌发率为41.0%~97.0%,10种禾本科植物种子的萌发率为 53%~99%。菊科、藜科和禾本科萌发率要明显高于豆科。经过瘤胃消化后的种子,除了豆科种子其萌发率提高之外,其他种子萌发都受到了明显抑制,但仍有部分种子存活并能成功萌发,这为种子消化道传播提供了可能。消化前原始种子萌发率与其形状指数和重量存在显著相关,消化后种子萌发率与种子形状指数和种子长度存在显著相关。并且亲缘关系接近的类群种子其消化前后的萌发行为具有趋同性。
    中国蓼科植物花被片和果实形态结构及其系统学价值
    王靖茹, 刘玫, 茹剑, 曹董玲, 程薪宇, 张欣欣
    2015, 24(2):  116-129.  DOI: 10.11686/cyxb20150214
    摘要 ( 3195 )   HTML ( 0)   PDF (964KB) ( 133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首次采用了外部特征的观察,果皮细胞分离及GMA半薄切片法,深入研究了中国蓼科9属、64种、2变种的花被片及果实的形态结构。结果显示花被片边缘全缘,微波状或锯齿状。三出脉,网状脉或羽状脉。脉序的特征在属内是稳定的。果实多为三棱,双凸镜和近球形。外果皮几乎全为石细胞,石细胞多为镶嵌或栅栏状排列,具7种类型:1)近椭圆形,细胞壁波状;2)长柱状,细胞壁波状弯曲;3)近长方形,细胞壁具突起;4)长圆柱形,细胞壁具突起;5)近长方形,细胞壁平直;6)近椭圆形,细胞壁具突起;7)长条形,细胞壁波状。蓼亚科具类型1~5,酸模亚科具类型6和7。外果皮和中果皮细胞有单宁。本研究为中国蓼科的分类提供花被片及果实结构的依据,为分子系统学揭示的蓼科不是一个自然的类群提供了形态学支持,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蓼科的系统学奠定了形态学基础。
    中国十字花科果实微形态及其系统学意义
    曹董玲, 刘玫, 茹剑, 王靖茹, 程薪宇, 史传奇, 王臣
    2015, 24(2):  130-141.  DOI: 10.11686/cyxb20150215
    摘要 ( 1956 )   HTML ( 0)   PDF (1030KB) ( 120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GMA半薄切片法,首次深入研究了中国十字花科(Brassicaceae)76种及7变种(包括9族35属)果实的微形态,结果显示十字花科果实分两侧压扁及背腹压扁。除乌头荠族、紫罗兰族的果实无毛状体外,其他7个族均具单细胞毛。毛状体分为4种类型:单毛不分枝、丁字毛、分叉毛及星状毛。独行菜族果实具翅,包括微翅、周翅、宽翅及披针形翅。中果皮通常由薄壁细胞层及纤维层构成,少数物种的中果皮细胞木化(如南芥族、独行菜族、香花芥族)。维管束多数,分布于果皮薄壁组织。假隔膜通常为2层薄壁细胞,但南芥族及香花芥族少数属种的假隔膜细胞木化,三肋菘蓝及厚壁荠未见明显假隔膜。十字花科果实特征通常在属内是稳定的,具有重要的分类学价值。本研究完善了十字花科果实形态学,为该科族或属的划分提供了形态学依据,为分子系统学的研究提供了形态学支持,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十字花科系统学提供了基础资料。
    马铃薯ARF基因RNAi载体的遗传转化及对其试管薯生理特性的影响
    裴瑞芳, 刘英, 刘柏林, 张宁, 司怀军, 王蒂
    2015, 24(2):  142-147.  DOI: 10.11686/cyxb20150216
    摘要 ( 2242 )   HTML ( 4)   PDF (541KB) ( 92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用含有ADP核糖基化因子(ARF)基因的干扰载体的农杆菌转化马铃薯栽培品种“甘农薯2号”,获得转化植株48株,经卡那霉素抗性筛选和PCR检测证明ARF基因已成功整合到马铃薯基因组中。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表明,转化植株中ARF基因的表达较对照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在转基因株系Z-11和Z-12中,ARF基因表达的干扰程度分别高达92.53%和93.22%。对转基因植株诱导的试管薯的淀粉、可溶性糖、蛋白质、蔗糖和葡萄糖含量测定结果表明,与未转基因的对照相比,转基因植株的淀粉含量提高了4.29%~34.27%,蛋白质含量提高了1.47%~7.35%,可溶性糖含量提高了1.44%~17.39%;蔗糖含量提高了11.53%~53.84%,而葡萄糖含量降低了6.06%~21.21%。
    无芒雀麦-污泥系统中泥/土不同比例对PAHs修复效果的影响
    王伟, 冯圣东, 杨志新, 常瑞雪, 李玉灵, 王小敏
    2015, 24(2):  148-160.  DOI: 10.11686/cyxb20150217
    摘要 ( 1853 )   HTML ( 1)   PDF (1559KB) ( 104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中含有较高浓度的有毒有害物质多环芳烃(PAHs),且污泥产量大,如果不经过处理直接农业利用或堆放会导致土壤和作物的污染。本研究利用污泥和土壤不同配比组合(W0%,泥土比0∶1;W25%,泥土比1∶3;W50%,泥土比1∶1;W75%,泥土比3∶1;W100%,泥土比1∶0)的盆栽试验,探讨无芒雀麦-污泥系统对污泥多环芳烃的修复效果。研究结果表明,随污泥含量增加对无芒雀麦株高的影响差异不明显,而生物量却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无芒雀麦对污泥的耐受性表现良好;无芒雀麦对泥/土组合14种PAHs的吸收总量以W100%处理最高,且对3环、4环多环芳烃的吸收量比其他环数优势明显;在不同泥/土组合处理下,无芒雀麦-污泥系统对泥/土14种PAHs总量的去除率在W50%、W75%、W100%处理间没有明显差异,以W75%组合去除率为最高,达85.4%。且含有污泥的所有组合对高环芳烃Pyr、Chry、BaA、BbF、BkF、BaP、InP单体的去除优势表现非常突出,均达到80%或90%以上。综合考虑无芒雀麦的生长状况、吸收量及去除率认为,将耐抗性和去除率高的无芒雀麦作为优选植物资源直接用于城市污泥PAHs的修复是可行的,且以泥土比3∶1为最佳修复组合。
    深绿木霉对白三叶草促生作用及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张树武, 徐秉良, 程玲娟, 薛应钰
    2015, 24(2):  161-167.  DOI: 10.11686/cyxb20150218
    摘要 ( 3037 )   HTML ( 0)   PDF (901KB) ( 97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室内种子萌发和温室幼苗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稀释倍数深绿木霉发酵液对白三叶草促生作用及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室内试验条件下不同稀释倍数深绿木霉发酵液能够显著提高白三叶草种子的发芽率、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尤其100倍稀释液对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的影响较为明显,分别为94.42%,13.42和9.52。在温室条件下不同稀释倍数深绿木霉发酵液对白三叶草幼苗的生长具有明显的影响,并能够增加幼苗叶绿素、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生理生化酶的活性,其中100倍发酵液处理后幼苗的根长、株高、植株鲜重、干重和根冠比的相对增长率分别为37.09%,13.18%,57.73%,54.35%,20.89%;叶绿素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相对增长率分别为14.02%和76.21%;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其中多酚氧化酶活性在处理后第3天达到最大值,过氧化物酶活性在处理后第1和4天达到最大值,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在处理后第3~4天达到最大值。因此,深绿木霉发酵液对白三叶草的生长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
    黑麦草对扬州鹅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占今舜, 夏晨, 刘苏娇, 周美玲, 杨宏波, 林淼, 刘明美, 赵国琦
    2015, 24(2):  168-175.  DOI: 10.11686/cyxb20150219
    摘要 ( 1998 )   HTML ( 2)   PDF (440KB) ( 98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旨在研究添加不同比例黑麦草粉颗粒料对扬州鹅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选择体重相近(出壳时间和体重基本一致),健康的扬州鹅300只,将其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对照组、试验Ⅰ组、试验Ⅱ组、试验Ⅲ组和试验Ⅳ组,添加的黑麦草粉依次为:0,8%,12%,16%和20%,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饲养试验期3周,试验期间进行各项指标的测定。结果表明,1)各试验组的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料重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Ⅱ和Ⅳ组的平均日采食量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5)。2)各组之间的宰前活重、屠体率、腿肌重和腿肌率差异不显著,但试验Ⅰ和Ⅱ组的屠体重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试验Ⅲ组的半净膛重、全净膛重、半净膛率、全净膛率、胸肌重、胸肌率和胫骨重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但腹脂重和腹脂率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3)各试验组的心重、肝重、脾重、肌胃重、胸腺重和胰腺重均高于对照组。4)试验Ⅲ组的血清TP和HDL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其血清TG、TC和LDL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各试验组的血清GLU和GPT含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Ⅰ和Ⅳ组的GOT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组的血清ALP差异不显著。综上所述,黑麦草颗粒饲料能够提高扬州鹅的生长性能、改善屠宰性能和血液生化指标,其中添加16%黑麦草粉的效果最好。
    综合评述
    草地划区轮牧饲养原则及设计
    周道玮, 钟荣珍, 孙海霞, 黄迎新, 房义
    2015, 24(2):  176-184.  DOI: 10.11686/cyxb20150220
    摘要 ( 2674 )   HTML ( 19)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推进北方草地可持续集约放牧饲养管理,促进完善划区轮牧实验设计及目的,本文总结了放牧国际划区轮牧的10条原则:单位时间的产草量确定载畜率,拔节期指示春季放牧开始时间,开始恢复再生的时间决定放牧时间天数,放牧间隔日数决定放牧频次,计算确定区块数及区块面积,满足牲畜采食行为,充分利用饲草质量和营养,保证牲畜饮水充足,环境友好、易执行、可操作、有弹性。在此基础上,设计了1个划区轮牧实践参考方案,并论述了划区轮牧目标及管理评价标准,讨论了1条北方草地可持续集约养羊畜牧业的发展途径。
    麦类作物粮饲兼用研究进展
    田莉华, 王丹丹, 沈禹颖
    2015, 24(2):  185-193.  DOI: 10.11686/cyxb20150221
    摘要 ( 1976 )   HTML ( 6)   PDF (444KB) ( 103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粮饲兼用是指将营养期作物用于青绿饲草生产(放牧或刈割),待作物再生形成籽粒后收获籽粒的一种生产措施。这一措施已在全球10多个国家和地区广泛应用,以麦类作物的粮饲兼用最为普遍,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全球普遍存在的饲草供应季节性不均衡与家畜需求相对稳定的矛盾,促进了畜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粮饲兼用的效益优势在于可确保作物籽粒生产的稳定,同时获取额外家畜生产收益。然而,不合理的粮饲兼用会导致饲草及籽粒的产量及品质均会受到影响,有必要开展相关研究以规范化粮饲兼用的应用模式。本文分析了麦类作物粮饲兼用的分布及其效益优势,深入分析了作物类型、播种时间及密度、水热条件等对粮饲兼用生产的影响,归纳得到如下4条技术要点。1)麦类作物可在分蘖期用于适度的利用,保留原有茎尖分生组织可维持籽粒生产的相对稳定。2)应优先选育冬性较强,早期生长缓慢,粮饲兼用不易破坏其茎尖分生组织且花期较晚的高秆品种用于粮饲兼用。3)粮饲兼用作物时,播种时间应提前2~4周,且需适当增加播种密度及提高底肥水平以增加饲草生产;为补偿饲草转移造成的氮亏缺,需在利用后适当添加氮肥以维持其籽粒生产。4)为保证粮饲兼用的效益优势,麦类作物粮饲兼用更适宜于在较湿润的地区(年降水量350~500 mm)开展。本文可为我国深入开展麦类作物粮饲兼用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并将进一步指导粮饲兼用措施的应用及推广。
    麦田恶性杂草节节麦在中国的发生发展
    房锋, 高兴祥, 魏守辉, 李燕, 李美, 张朝贤
    2015, 24(2):  194-201.  DOI: 10.11686/cyxb20150222
    摘要 ( 2240 )   HTML ( 9)   PDF (851KB) ( 118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节节麦是世界恶性杂草,目前在我国冬小麦部分种植区成为危害最重的杂草之一,发生面积正在迅速扩大,给我国小麦生产和贸易带来严重影响,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本文结合多年实地调查研究,从命名、分类、形态特征、分布与传播、生物生态学、育种应用、危害影响和防除等8个方面对节节麦进行了综述。
    研究简报
    不同干扰方式对疏叶骆驼刺生长及生理特征的影响
    高欢欢, 曾凡江, 鲁艳, 刘镇, 安桂香, 刘波
    2015, 24(2):  202-207.  DOI: 10.11686/cyxb20150223
    摘要 ( 1440 )   HTML ( 0)   PDF (757KB) ( 11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实验以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疏叶骆驼刺为研究对象,设置春季刈割、春季火烧、秋季刈割、对照4个处理,研究干扰对其生长及生理特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秋季刈割叶片长宽比、叶片厚度显著大于其他处理,叶片进行能量交换、物质积累的能力最强。2)不同干扰方式均降低了疏叶骆驼刺株高,不利于疏叶骆驼刺的恢复与再生,3种人为干扰方式比较秋季刈割骆驼刺再生能力最强。3)秋季刈割叶片叶绿素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4)3种干扰在生理上降低了疏叶骆驼刺受外界逆境的损害,秋季刈割抗逆性最强。因此,秋季适度刈割是疏叶骆驼刺最佳的保护性利用措施。
    饲料添加苜蓿草粉对刺参幼参生长、体成分及免疫酶的影响
    宋坚, 何舟, 程龙, 庞云龙, 宁军号, 常亚青
    2015, 24(2):  208-214.  DOI: 10.11686/cyxb20150224
    摘要 ( 2148 )   HTML ( 0)   PDF (618KB) ( 90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探究紫花苜蓿草粉的适宜添加比例,研究了苜蓿草粉的添加水平依次为0(对照),5%(A1),10%(A2),15%(A3)和20%(A4) 的5种饲料对刺参幼参(3.16±0.66) g生长、体成分和免疫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刺参特定生长率(SGR)的最大值(0.73%)和饵料系数(FCR)的最小值都出现在A2组。A2组刺参的粗蛋白含量最高(52.10%),显著高于A1与A4组(P<0.05)。A4组刺参的过氧化氢酶(CAT)活力值最高(142.28 U/mL),显著高于A0、A1与A2组(P<0.05);A3组刺参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值最高(136.58 U/mL),显著高于A0组(P<0.05); A3组刺参的溶菌酶(LZM)含量最高(1.92 μg/mL),显著高于A0、A1与A2组(P<0.05)。结果表明,当苜蓿草粉的添加比例为10%左右时,实验刺参的养殖效果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