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草业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15年 第24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5-06-20
    院士高层论坛
    几个专业词汇的界定、浅析及其相关说明
    任继周
    2015, 24(6):  1-4.  DOI: 10.11686/cyxb20150001
    摘要 ( 1501 )   HTML ( 47)   PDF (418KB) ( 113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年来笔者参与的几个项目都处于总结阶段。每一项目都有多人参加,为了避免文件用词发生歧义,笔者就有关的专业词汇做了一些简短界定和说明。写成以后,业内同仁认为虽选词不多,但对草业的深化理解不无帮助,建议公开发表,以利大家共同推进草业学科的发展。

    本文选取的三十来个词汇,数目不多但涉及面较广。大约包括七个方面。一是参照联合国有关资料对我国土地类型的界定,以供国土资源部门和友邻专业作为参照系;二是澄清我学界亟待明确的草学与草业科学的分野;三是对新出重要而将使用广泛的“草牧业”新词的朴素理解;四是随处多见的不同草类的界定;五是有关草原安全的多向思维;六是有关放牧的这个多有误解的老命题;七是栽培草地这个与我国农业结构调整,农业前途命脉攸关的重大问题。
    研究论文
    近45年长江黄河源区高寒草地退化特征及成因分析
    杜际增, 王根绪, 李元寿
    2015, 24(6):  5-15.  DOI: 10.11686/cyxb2014302
    摘要 ( 2893 )   HTML ( 4)   PDF (1689KB) ( 121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1969年航片数据、1986,2000,2007年以及2013年TM数据建立的长江黄河源区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空间数据集,结合该地区近50年的气候资料以及人类活动状况,分析了长江黄河源区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在全球变化背景下的变化趋势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近45年长江黄河源区高寒草地呈现以覆盖度降低、破碎化与干旱化加剧为主的退化趋势,长江黄河源区高寒草地退化的速率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呈迅速增加趋势,2000年后退化速率逐渐降低;气温升高引起的区域的暖干化是导致长江黄河源区高寒草地生态系统退化格局形成的主要原因。过度放牧和人类不合理的开发是导致长江黄河源区高寒草地退化加剧的重要因素。
    东北黑土区水土保持林降雨截留特征分析
    隋媛媛, 许晓鸿, 张瑜, 欧洋, 阎百兴, 王佩将, 崔海锋, 崔斌
    2015, 24(6):  16-24.  DOI: 10.11686/cyxb2014305
    摘要 ( 1521 )   HTML ( 0)   PDF (915KB) ( 74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解林冠截留对东北黑土区水土保持林水分循环、分配及利用率的影响,以落叶松和落叶松-蒙古栎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在吉林省东辽县杏木小流域布设野外观测试验,对两种不同林分降雨截留特征进行分析。在15次降雨观测中,落叶松与落叶松-蒙古栎混交林的林下穿透雨分别占总降雨量的72.02%和67.42%,树干流占2.62%和2.74%,截留量占25.32%和29.80%,两种林分林冠截留率为8.93%~73.50%,落叶松-蒙古栎混交林对降雨的截留作用较佳。落叶松与落叶松-蒙古栎混交林产生地表径流各8次,共计产流3.52 和3.40 mm。不同林分林下穿透雨和截留量随月份变化表现为8月>7月>6月>5月>9月,树干流为7月>8月>6月>5月>9月,9月截留率最高,分别为44.49%和49.02%,7月份截留率最低,分别为20.40%和25.17%。不同林种林下穿透雨、树干流及截留量均与降雨量呈显著线性相关(P<0.05),且当降雨量<30 mm时,树干流增幅较小,降雨量>30 mm时,树干流迅速增加并逐渐趋于平稳。截留率随着降雨量的增加则逐渐降低,当降雨量较小时(<30 mm),林冠截留率由73.50%降低到21.90%,随着降雨量的增大,截留率变化幅度较小,并趋于稳定。两林分林下穿透雨与降雨强度呈显著线性相关(P<0.05),树干流与降雨强度以对数拟合较好(P<0.05),降雨强度与林冠截留量和截留率相关性不显著。当降雨强度≤2.65 mm/h时,两林分林冠截留率均大于50%。
    新疆伊犁地区草地植被地上生物量遥感反演
    张旭琛, 朱华忠, 钟华平, 程耀东, 靳瑰丽, 邵小明
    2015, 24(6):  25-34.  DOI: 10.11686/cyxb2014478
    摘要 ( 1692 )   HTML ( 4)   PDF (2006KB) ( 113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以伊犁地区146个草地样地调查数据为基础,结合遥感及气象数据,进行草地植被地上生物量与NDVI、EVI、海拔、年均降水、年均气温、积温、干燥度、湿润指数等因子的回归分析。并通过各因子对地上生物量影响权重参数分析和加权融合,运用ArcGIS软件,反演分析了新疆伊犁地区草地植被地上生物量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新疆伊犁地区草地平均产草量约为704.96 kg/hm2,与20世纪80年代全国草地调查数据相比,产草量有所下降。草地植被地上生物量与各项因子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反演结果与伊犁地区的地形、地貌、气候特征基本吻合,反映了伊犁地区草地植被的空间分布特征。地上生物量反演结果得到验证,预测值与实测值之间相关系数(R2)为0.8532;均方根误差(RMSE)为216.559 kg/hm2,偏离度为22.92%,可以为新疆伊犁地区草地资源合理利用与评价提供参考。
    不同刈割强度下草地群落、层片及物种的补偿性生长
    王丽华, 刘尉, 王金牛, 干友民, 吴彦
    2015, 24(6):  35-42.  DOI: 10.11686/cyxb2014473
    摘要 ( 1776 )   HTML ( 2)   PDF (1026KB) ( 82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群落中不同层片物种对刈割的响应有所不同,探讨不同刈割强度下群落各层片物种的补偿性生长对提高群落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以水热条件较好的南方草地——重庆云阳岐山草场为研究样地,采用梯度刈割方式(不刈割、留茬10 cm、留茬6 cm),进而研究不同刈割强度下,草地植物群落、层片以及物种补偿性生长的响应。结果发现,1)中度刈割(MC)下群落生物量恢复最快,而重度刈割下群落地上相对生长速率最大;2)生长季末时,中度和重度刈割下地上部分均实现了超补偿生长;3)顶层物种在中度刈割下地上相对生长速率(relative growth rate, RGR)最大,而中层物种在重度下最大;4)中度刈割下,群落的顶层物种生物量与群落生物量显著正相关,重度刈割下,顶层和中层物种生物量与群落整体生物量正相关,底层物种生物量与群落总生物量在两种刈割强度下均不相关;5)物种水平上芭茅、鸭茅和白三叶生物量变化与群落地上生物量变化基本一致。研究结果表明,在草地群落中,不同层片物种对刈割的响应存在差异,中度刈割更利于顶层物种的超补偿生长,重度刈割则有利于中层物种的超补偿生长。因此根据不同层片物种所占群落的比重确定草地刈割强度能更有效发挥草地的增产潜力。
    高寒区垄沟覆膜方式对苜蓿生长、根颈及根系特征的影响
    鱼小军, 景媛媛, 徐长林, 师尚礼, 张建文, 陈陆军, 杨海磊, 肖红
    2015, 24(6):  43-52.  DOI: 10.11686/cyxb2014295
    摘要 ( 1939 )   HTML ( 3)   PDF (599KB) ( 95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寒区缺乏耐寒苜蓿品种和适宜的栽培技术,严重阻碍了该区域旱作苜蓿和草地畜牧业的发展。为高寒区苜蓿的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在天祝高寒牧区研究了垄沟覆膜、垄沟覆膜+覆土、平膜全覆和垄沟4种种植方法下苜蓿生长特性及第2年苜蓿返青时的根颈和根系形态特征。结果表明,垄沟覆膜处理显著提高了高寒区苜蓿的生长,促进了苜蓿根颈、根颈芽和根系的生长。在种植当年,垄沟覆膜下苜蓿的自然株高可达41.2 cm,2级分枝数达25.1个,鲜草和干草产量分别达975.44和249.37 kg/hm2,均显著高于垄沟覆膜+覆土、平膜全覆和垄沟处理(P<0.05)。与垄沟种植方式相比,垄沟覆膜种植方式下的苜蓿鲜草产量提高了74%,干草产量提高了73.2%。垄沟覆膜处理下苜蓿单株根颈返青芽数(17.0个/株)和根颈直径(9.87 mm)分别是垄沟处理(6.5个/株,2.00 mm)的2.63和4.94倍。垄沟覆膜和平膜全覆的苜蓿根颈入土深度分别为3.37和3.35 cm,显著低于垄沟覆膜+覆土处理(4.71 cm)与垄沟处理(4.73 cm)。垄沟覆膜处理下的苜蓿单株根体积(9.288 cm3/株)、根表面积(466.287 cm2/株)、根系生物量(7.76 g/株)、主根长度(85.55 cm)、主根直径(8.36 mm)和侧根数(26.27个)均显著高于平膜全覆处理、垄沟覆膜+覆土处理和垄沟处理(P<0.05)。平膜全覆处理和垄沟覆膜+覆土处理间的根颈芽数、根颈直径、根表面积、根体积和根系生物量差异不显著(P>0.05),但显著高于垄沟处理(P<0.05)。平膜全覆处理、垄沟覆膜+覆土和垄沟处理间的主根长度、主根直径和根系生物量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表明,垄沟覆膜处理极大地提高了苜蓿的根颈粗、根颈芽、主根深、根体积、根系表面积和根系生物量,提高了苜蓿产草量,建议在类似甘肃天祝高寒区的地区使用垄沟覆膜技术建植苜蓿人工草地。
    外源氮素形态对紫花苜蓿不同生育期根系特性的影响
    刘晓静, 叶芳, 张晓玲
    2015, 24(6):  53-63.  DOI: 10.11686/cyxb2014269
    摘要 ( 1806 )   HTML ( 11)   PDF (2024KB) ( 116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完全营养液的条件下,采用砂培法,研究了3种外源氮素形态配比(NO3--N,NH4+-N以及N O3--N∶N H4+-N为 1∶1)和3个氮素水平(0,105,210 mg/L)对“甘农3号”紫花苜蓿整个生育期根系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形态氮素处理下紫花苜蓿的根系生物量、根表面积、根体积、根系活力、根瘤数、根瘤重和固氮酶活性均显著高于CK,N O3- -N和NH4+ -N混合培养下效果最好,NH4+-N培养下次之,N O3- -N培养下最低,但对根系平均直径的影响并不大。随着氮素水平的增加,各形态配比下紫花苜蓿的根系生物量、根表面积、根体积、根系活力、根瘤数、根瘤重和固氮酶活性均呈增加的变化趋势,各指标在O3- -N+NH4+ -N的浓度为210 mg/L时,达到最大值。整个生育期,各处理下紫花苜蓿的根系生物量、根表面积、根系活力、根瘤数、根瘤重和固氮酶活性均在苗期、现蕾期、盛花期差异比较明显,结荚期和鼓粒期差异不显著,各指标之间均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
    不同类型白刺沙丘土壤理化性状与微生物相关性研究
    席军强, 杨自辉, 郭树江, 王强强, 张剑挥, 王多泽
    2015, 24(6):  64-74.  DOI: 10.11686/cyxb2014315
    摘要 ( 1928 )   HTML ( 6)   PDF (483KB) ( 85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民勤荒漠绿洲过渡带不同类型白刺沙丘的土壤微生物、土壤理化性状及二者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研究,旨在探讨白刺沙丘的成土过程,为绿洲生态建设提供基础数据,结果表明,1)固定、半固定和流动沙丘粘粒、粉粒、细砂粒、粗砂粒含量差异较大;土壤养分含量与土壤粘粒、粉粒、细砂粒等细沙物质含量呈正相关性,与粗砂粒含量呈负相关性,表现为土壤养分含量随土壤颗粒的增大,相关性减弱。2)土壤微生物类群数量在半固定沙丘明显高于固定沙丘和流动沙丘。3)过渡带土壤均处于偏碱性状态,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水解氮、速效钾、速效磷和CaCO3含量随沙丘发育年代的增加逐渐增加。4)不同年代沙丘中土壤微生物和土壤理化因子均具较好的相关性,尤其是细菌和放线菌与pH值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土壤有机质含量与三大菌群数量都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祁连山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差异
    朱平, 陈仁升, 宋耀选, 刘光琇, 陈拓, 张威
    2015, 24(6):  75-84.  DOI: 10.11686/cyxb2014272
    摘要 ( 1726 )   HTML ( 12)   PDF (860KB) ( 115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土壤微生物是土壤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以祁连山中段不同海拔的4种植物群落,即垫状植被(cushion plants, CP)、高寒草甸(alpine meadow, AM)、沼泽化草甸(swamp meadow, SM)和高寒灌丛(alpine shrub, AS)作为实验样地,采用BIOLOG技术,探讨了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在不用海拔梯度形成的植被条件下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反映微生物活性的平均颜色变化率(average well color development, AWCD)的大小顺序为:沼泽化草甸>高寒草甸>高寒灌丛>垫状植被,沼泽化草甸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活性最高;高寒草甸和沼泽化草甸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利用模式相似,土壤微生物群落的Shannon-Wiener物种丰富度指数(H)与土壤有机碳和全氮显著相关(P<0.05),Simpson优势度指数(D)和McIntosh 指数(U)与土壤全氮显著相关(P<0.05);冗余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pH和全氮可能是土壤微生物利用碳源的控制因子。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讨高寒草甸与土壤微生物之间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柴胡皂苷对体外发酵参数及细菌数量变化的影响
    潘龙, 牛俊丽, 卜登攀, 杜洪, 程建波, 孙先枝, 王秀敏, 秦俊杰, 袁耀明, 张幸开
    2015, 24(6):  85-91.  DOI: 10.11686/cyxb2014213
    摘要 ( 1525 )   HTML ( 12)   PDF (593KB) ( 95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柴胡皂苷(SSA)对体外发酵指标及发酵液中菌群变化的影响。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在0.5 g全混合日粮(TMR)中分别添加0,0.125,0.25和0.5 mg的SSA,通过AGRS-III微生物发酵微量产气自动记录仪在39℃条件下进行48 h体外发酵,并通过实时定量PCR(RT-PCR)检测发酵液中菌群相对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0.25 g/kg的SSA提高了干物质降解率(DMD,P=0.08)和总产气量(GP,P<0.05),并提高了发酵液中挥发酸(VFA)的含量(P<0.05),而0.5和1.0 g/kg的SSA对GP和DMD没有显著的影响,但是提高了乙酸和TVFA的含量(P<0.05)。SSA提高了白色瘤胃球菌和牛链球菌的相对含量(P<0.05);但降低了短普雷沃氏菌和噬淀粉瘤胃杆菌的相对含量(P<0.05)。因此,SSA提高了体外GP和VFA浓度,并改变发酵液中细菌的含量,这表明SSA有利于调控微生物体外发酵参数。
    引黄灌区模拟轮牧对春小麦、燕麦和黑麦饲草生产的影响
    成慧, 常生华, 陈先江, 侯扶江
    2015, 24(6):  92-98.  DOI: 10.11686/cyxb2012423
    摘要 ( 1277 )   HTML ( 12)   PDF (885KB) ( 84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优质饲草生产是区域草地农业系统稳定的关键,引黄灌区存在季节性饲草亏缺。小麦、燕麦和黑麦等小谷物在引黄灌区有悠久的种植历史,具有生长快、耐刈割和再生能力强的特点,春季直到初夏可以放牧或刈割鲜草,也可调制干草冷季饲用,是潜在的饲草作物。在景泰引黄灌区模拟家畜轮牧小麦、燕麦和黑麦3种小谷物,比较其饲用价值,以期为利用现有作物资源发展动物生产、改革和完善农业系统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在景泰引黄灌区模拟家畜轮牧春小麦、燕麦和黑麦3种小谷物,燕麦产草量分别比黑麦和春小麦高38.8%和9.9%,当用作籽实生产时春小麦和燕麦地上部分总生物量分别高于模拟放牧37.5%和35.0%,黑麦差异不显著。轮牧利用的3种小谷物粗蛋白产量显著高于籽实生产。春小麦和黑麦的粗脂肪含量在模拟轮牧下明显高于用于籽实生产,但轮牧下燕麦粗脂肪产量低于籽实生产。轮牧利用后小谷物的粗纤维含量分别下降42.9%,53.0%和21.9%。轮牧后小谷物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逐渐增加,而籽实生产的春小麦和黑麦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先增加后下降。轮牧下3种小谷物NDF、ADF和纤维素含量低于其用于籽实生产。定量评价,小谷物轮牧利用比籽实生产更具饲用价值,而燕麦的饲用价值高于其他两种作物。
    西藏豆科牧草青贮饲料中耐低温优良乳酸菌的筛选
    杨晓丹, 原现军, 郭刚, 崔棹茗, 李君风, 白晰, 巴桑, 邵涛
    2015, 24(6):  99-107.  DOI: 10.11686/cyxb2014312
    摘要 ( 4257 )   HTML ( 23)   PDF (1088KB) ( 106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研究对西藏地区豆科牧草青贮饲料中的乳酸菌进行分离、鉴定,以期得到优良的乳酸菌菌株。以苜蓿和箭筈豌豆青贮饲料为试验材料,共分离得到6株同型发酵乳酸菌,经传统微生物培养和16S rRNA序列分析,3株(LCG9,CG35和AG11)为戊糖片球菌,2株(LCG3和LAG1)为植物乳杆菌,1株(LA3)为弯曲乳杆菌;除AG11和LAG1在5℃,LCG9和AG11在pH 3.0和8.0生长微弱外,其余乳酸菌菌株均在5~20℃,pH 3.0~8.0及3.0%和6.5% NaCl培养液中生长良好。从耐低温特性、产酸能力和发酵速率3个指标考虑,植物乳杆菌LCG3最适宜用于西藏青贮饲料生产的乳酸菌菌种。
    不同类型草地牧草消化率季节动态与营养品质的关系研究
    梁建勇, 焦婷, 吴建平, 宫旭胤, 杜文华, 刘海波, 肖元明
    2015, 24(6):  108-115.  DOI: 10.11686/cyxb2014140
    摘要 ( 1705 )   HTML ( 8)   PDF (446KB) ( 91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试验选用5只瘤胃瘘管羊,用尼龙袋法对采自甘肃玛曲高寒草甸、沼泽化草甸、甘肃张掖平山湖荒漠草原及新疆温性草原天然混合牧草的干物质消化率(DMD)和营养成分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高海拔地区的高寒草甸和沼泽化草甸牧草干物质消化率显著高于低海拔地区荒漠草原,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高寒草甸和沼泽化草甸牧草干物质消化率先升高后降低,且在6月体内消化率达到最高,而平山湖荒漠草原表现相反趋势。新疆温性荒漠草原则随着季节的变化,从花期—果期—枯草期牧草干物质消化率逐渐降低。玛曲高寒草甸牧草干物质消化率与牧草粗蛋白含量(CP)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牧草中酸性洗涤纤维(ADF), 中性洗涤纤维(NDF)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牧草生育期与CP含量和DMD呈极显著负相关,与DM, ADF, NDF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说明在高寒牧区,6,7和8月牧草营养价值较高,可满足放牧家畜维持和生产能量需要。
    添加剂和混合比例对裸燕麦和紫花苜蓿混贮品质的影响
    葛剑, 杨翠军, 刘贵河, 杨志敏, 白雪梅
    2015, 24(6):  116-124.  DOI: 10.11686/cyxb2014400
    摘要 ( 2317 )   HTML ( 12)   PDF (886KB) ( 85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探讨添加剂和不同混合比例对裸燕麦和紫花苜蓿混贮饲料品质的影响,为开展牧草混播及调制高质量的混合青贮饲料提供参考。以裸燕麦和紫花苜蓿为原料,按质量比1∶1、2∶1和1∶2进行混合青贮,并分别加入0.4% 甲酸(formic acid,FA)或2%蔗糖(sucrose,S),青贮60 d后测定混合青贮饲料的发酵品质和营养物质含量。结果显示,裸燕麦与苜蓿混合比例为2∶1时青贮饲料的感官评价上均优于其余2种混合比例,添加0.4%甲酸或者2%蔗糖,感官评定为优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混合青贮饲料的发酵品质随裸燕麦比例增加而不同程度提高。其中,pH值随裸燕麦比例增加而逐渐降低;在裸燕麦与苜蓿混合比例在2∶1时,添加2%蔗糖组乳酸(lactic acid,LA)含量显著高于对照及0.4%甲酸处理组(P<0.05),且与另外2种混合比例的处理组相比差异均显著(P<0.05);此混合比例下添加0.4%甲酸处理组pH值和氨态氮/总氮(AN/TN)较低,乙酸(acetic acid,AA)和总挥发性脂肪酸(total VFA,TVFAs)含量最低,乳酸含量及乳酸/乙酸(LA/AA)较高,丙酸(propionic acid,PA)和丁酸(butyrate acid,BA)含量极低未检出,V-Score评分最高,总体发酵品质最佳。随苜蓿比例增加,混贮饲料CP含量提高,纤维组分(NDF、ADF和HC)含量降低,青贮饲料养分更加均衡,但添加剂对青贮饲料营养成分影响不大。裸燕麦与紫花苜蓿混合青贮可形成养分互补,提高营养价值;加入适量甲酸或蔗糖有助于抑制不良发酵,提高发酵品质。
    不同生育期和凋萎时间对多花黑麦草饲用和发酵品质的影响
    董臣飞, 丁成龙, 许能祥, 张文洁, 程云辉, 顾洪如
    2015, 24(6):  125-132.  DOI: 10.11686/cyxb2014286
    摘要 ( 1819 )   HTML ( 12)   PDF (658KB) ( 67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研究利用多花黑麦草Musashi品种, 研究孕穗期和开花期饲草在不同凋萎时间的饲用品质动态及青贮品质动态, 旨在选择出适宜不同生育期多花黑麦草凋萎青贮的时间。实验设置了对照、凋萎1, 2, 3, 4和5 h共6个处理, 分别测定了原料的饲用品质相关性状和青贮料的发酵品质性状。结果表明, 原料的非结构碳水化合物(NSC)含量随着凋萎时间的延长持续下降, 但可溶性碳水化合物(WSC)则呈不同的变化趋势:孕穗期多花黑麦草在凋萎过程中的WSC呈不同程度的上升, 在凋萎1 h时含量达到最高, 为10.62%, 之后小幅下降, 但始终高于对照(P<0.05);开花期多花黑麦草在凋萎过程中的WSC则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在凋萎3 h时含量达到最高, 为14.46%, 之后下降。孕穗期多花黑麦草不同凋萎时间的青贮发酵品质性状中, pH在凋萎3 h时最低, 为4.05, 随后小幅上升;氨态氮(NH3-N)含量随着凋萎时间的延长持续下降;乳酸(LA)含量先升后降, 凋萎3 h时含量最高, 达8.49%。开花期多花黑麦草不同凋萎时间的青贮发酵品质中, pH随着凋萎时间的延长持续上升;NH3-N含量随着凋萎时间的延长呈先下降后回升的趋势, 凋萎2 h处理的含量最低, 为2.03 mg/g;LA含量持续下降, 但凋萎3 h以后LA含量大幅降低, 仅为4.56%, 凋萎5 h时LA含量则大幅降至1.38%。适宜的凋萎处理时间, 应该是原料中的WSC含量较高, 干物质含量适宜;青贮料具有较低的pH、NH3-N含量和较高的LA含量。综合孕穗期多花黑麦草在不同凋萎时间的青贮品质变化趋势, 以凋萎3 h为佳, 凋萎3 h时原料的干物质含量升至26.59%。开花期则以凋萎2 h处理最佳, 凋萎2 h时原料的干物质含量升至28.03%。
    饲粮不同蛋白水平对淮猪生长性能、肉品质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霍永久, 占今舜, 余同水, 朱建平, 赵国琦
    2015, 24(6):  133-141.  DOI: 10.11686/cyxb2014310
    摘要 ( 1835 )   HTML ( 4)   PDF (455KB) ( 98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粗蛋白水平对淮猪育肥后期生产性能、肉品质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选取48头体重相近的淮猪,公母各半,随机分为3组,即低蛋白组(11.96%)、中蛋白组(13.04%)和高蛋白组(14.16%),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4头猪,试验期为138 d。结果表明,1)各组猪末重、平均日采食量和平均日增重差异不显著(P>0.05),但高蛋白组的料重比显著升高(P<0.05);各组猪屠宰性能无显著影响。2)各组的肌肉pH、肉色评分、失水率以及干物质、粗蛋白、粗灰分和肌苷酸的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但高蛋白会显著提高肌肉粗脂肪和胆固醇的含量(P<0.05);3)高蛋白组猪肌肉中的亚麻酸含量显著高于低蛋白组(P<0.05),而花生四烯酸含量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0.05),其他各组之间脂肪酸含量差异不显著。4)低蛋白组的血清中ALB含量显著高于中蛋白组(P<0.05),随着蛋白水平提高,血清中的BUN含量有升高的趋势(P=0.085)。根据本试验结果,饲粮粗蛋白水平为13.04%对淮猪育肥后期生长性能、肉品质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效果最佳。
    黄连须根浸提液对莴苣、绿豆和白菜的化感效应
    王亚麒, 陈丹梅, 袁玲
    2015, 24(6):  142-149.  DOI: 10.11686/cyxb2014287
    摘要 ( 1703 )   HTML ( 3)   PDF (430KB) ( 79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试验以莴苣、绿豆和白菜为材料,研究了黄连须根浸提液(extracts from fibrous roots of Coptis chinensis, ERC)对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化感效应,目的是减轻化感危害,提高土地持续生产力。结果表明,低浓度(200 mg/L)的ERC处理种子后,3种供试作物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无显著变化,但种子的活力指数降低,幼苗的生物量和根系活力显著下降;随着浓度加大(>400 mg/L),抑制种子中的淀粉和蛋白质水解,降低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和可溶性磷的含量,影响种子萌发;ERC浓度达到800 mg/L时,根尖向上卷曲而离开ERC溶液,根毛消失,根系畸形且颜色变褐,叶片硝酸还原酶和叶绿素合成减少,抑制幼苗生长。ERC对莴苣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抑制作用大于绿豆和白菜。因此,在集约化种植黄连的土壤中,可能造成莴苣、绿豆和白菜等后季作物减产。
    孔雀草水浸提液对4种园林植物化感作用的研究
    黄玉梅, 张杨雪, 刘庆林, 黄胜岚, 刘盼
    2015, 24(6):  150-158.  DOI: 10.11686/cyxb2014496
    摘要 ( 1992 )   HTML ( 12)   PDF (881KB) ( 84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4种园林植物石竹、千叶蓍、二月兰、鸡冠花作为受体,采用室内培养皿法,研究了不同浓度孔雀草水浸提液(0, 12.5, 25.0, 50.0, 100.0 mg/mL)对4种园林植物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化感作用,旨在为孔雀草在园林植物配置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孔雀草水浸提液对4种园林植物种子萌发及生长有明显影响,且4种园林植物间存在一定差异。孔雀草水浸提液对石竹、二月兰、鸡冠花种子萌发均表现为抑制作用,对千叶蓍种子则表现为一定的促进作用;孔雀草水浸提液对石竹幼苗表现为抑制作用,而对二月兰和鸡冠花幼苗表现为“低促高抑”,浓度为100.0 mg/mL时,抑制作用最强;千叶蓍幼苗生长在浸提液浓度为50.0 mg/mL时仍表现为显著的促进作用,仅在100.0 mg/mL时受到一定程度抑制;孔雀草水浸提液对石竹、鸡冠花和二月兰幼苗叶绿素含量基本都表现为抑制作用,千叶蓍仅在100.0 mg/mL时表现为抑制;二月兰、鸡冠花幼苗POD活性在中低浓度时有不同程度升高,100.0 mg/mL时呈下降趋势,石竹幼苗POD活性随浸提液浓度升高持续下降,千叶蓍则先下降后升高;石竹和鸡冠花幼苗MDA含量随浸提液浓度升高而升高,千叶蓍和二月兰则先下降后升高。
    种荚预处理对红芪种子发芽特性的影响
    孙云波, 陈翔, 陈垣, 周传猛, 白德涛
    2015, 24(6):  159-167.  DOI: 10.11686/cyxb2014274
    摘要 ( 1495 )   HTML ( 0)   PDF (1062KB) ( 67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去除果荚浸种、不去除果荚浸种荚和焖种荚等方法对红芪种子预处理12 h后再行发芽试验,以不去果荚不浸种干种荚为对照,旨在探寻改善红芪种子发芽特性的种子预处理方法。结果表明,春播季节20℃/18℃自然光照条件下,各处理红芪种子发芽率随发芽天数的动态变化均呈“S型”变化趋势,符合Logistic曲线方程。红芪种荚从置发芽床后第2~6天开始,种子先后启动发芽,第14~19天发芽陆续结束。整个发芽过程中,种子各发芽指标均表现出预处理间的显著差异性,预处理使红芪种子发芽提早1~4 d,发芽高峰持续期延长2 d。去果荚浸种12 h显著加快了种子发芽进程,焖种荚处理有效延长了发芽持续期。各处理发芽指标从高到低依次为去果荚浸种12 h(发芽率80.7%,发芽势54.0%,发芽指数7.083)>不去果荚焖种荚12 h(发芽率64.0%,发芽势13.3%,发芽指数3.462)>不去果荚水浸种荚12 h(发芽率48.0%,发芽势22.0%,发芽指数3.007)>对照干种荚(发芽率34.7%,发芽势4.0%,发芽指数1.865)。以上说明种荚果皮造成的吸水障碍是限制红芪种子发芽的主要因素,播种前将红芪种荚浸种12 h或焖种12 h再行播种均可显著改善红芪种子发芽特性,去除果荚后再浸种效果更佳,发芽率可达80.0%以上。
    中国伞形科前胡属果实结构的系统学价值
    王淼媛, 刘玫, 程薪宇, 王宇婷
    2015, 24(6):  168-176.  DOI: 10.11686/cyxb2014512
    摘要 ( 1516 )   HTML ( 0)   PDF (1809KB) ( 96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深入研究了位于中国前胡属刺尖前胡组,多小苞片组,山亮蛇床组及近亮蛇床组的果实结构,结果显示前胡属果实多具单细胞毛状体。中脊及侧脊通常不明显,边脊形成翅。多数物种具小的伴生油管。油管分布在沟(1~4个)及结合面(2~14个),一些物种具短的或小的油管。结合面与分果同宽,具两个相对的心皮柄。胚乳腹面多平直。中果皮有球状晶体。前胡属不同组的果实结构相似,此属应是一个较自然的类群,属内是否需要分组值得进一步研究。石防风的果实与其他物种不同,具厚的边翅和大的维管束,支持分子系统学将其从前胡属分离出去。
    甘肃红豆草无色花青素还原酶LAR基因的克隆和表达分析
    陈春艳, 马晖玲, 董文科
    2015, 24(6):  177-187.  DOI: 10.11686/cyxb2014452
    摘要 ( 1410 )   HTML ( 2)   PDF (2071KB) ( 91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甘肃红豆草为材料,采用RT-PCR法克隆无色花青素还原酶LAR基因,分析该功能基因在甘肃红豆草不同器官表达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克隆的甘肃红豆草LAR基因,与GenBank已报道LAR基因(登录号:HM152981)序列相似性达到98.34%,其ORF长为1089 bp,编码362个氨基酸残基;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不同属豆科物种的相似性存在较大的差异。基因序列已注册到GenBank,序列登录号为KP013623。LAR基因在甘肃红豆草不同器官表达差异较大;其中叶中表达量最高,其次是花和果,茎中表达量最低,这与器官间缩合单宁含量的变化规律一致。推测其表达与甘肃红豆草缩合单宁器官间的积累差异有关。这些研究结果也为探索缩合单宁积累和表达调控的机制提供基础。
    综合评述
    丛枝菌根真菌与个体植物的关系及其对群落生产力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杨高文, 刘楠, 杨鑫, 张英俊
    2015, 24(6):  188-203.  DOI: 10.11686/cyxb2014316
    摘要 ( 2026 )   HTML ( 3)   PDF (1142KB) ( 117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AMF)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与大约80%的陆地植物种类形成AMF-植物共生体。AMF能够影响个体植物的养分吸收,调节物种间的相互作用和植被更新,进而对群落生产力和物种多样性产生重要影响。为了把握AMF与个体植物、植物种间作用以及植物群落关系的研究现状,阐明AMF对群落生产力和物种多样性的作用机制,本研究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首先,分析了物种水平上AMF与植物间的共生关系及其影响因素,提出预测AMF在不同土壤磷水平下对植物生长影响的概念模型。其次,总结了AMF对植物种间相互作用关系以及幼苗定植的影响。最后,分析了AMF对群落生产力和物种多样性的作用机制,提出相应的预测模型。对于实际生产,本文的研究结果能够应用到牧草生产和草地管理中,为利用人工草地土壤中AMF的养分吸收功能和天然草地的多样性保育及稳定性维持提供了科学根据。对于学术研究,本文综合了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分析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科学问题,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氮输入对土壤甲烷产生、氧化和传输过程的影响及其机制
    胡敏杰, 仝川, 邹芳芳
    2015, 24(6):  204-212.  DOI: 10.11686/cyxb2014313
    摘要 ( 1614 )   HTML ( 8)   PDF (429KB) ( 94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人为氮输入的增加,外源氮成为影响土壤甲烷产生、氧化和传输过程的重要因素。土壤甲烷排放受氮素有效性的调节,氮输入会改变土壤初始环境和甲烷排放规律,最终影响甲烷排放量。综述了氮输入对土壤甲烷产生、氧化和传输过程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表明,1)氮输入对甲烷排放通量的影响存在促进、抑制和不显著3种情况,这主要是甲烷产生、氧化和传输过程的变化引起的;2)氮输入对甲烷产生过程的影响受产甲烷底物和产甲烷微生物活性的控制,氮输入通过增加土壤有机碳的含量为甲烷产生提供了丰富的底物,同时底物理化性质和植被覆盖度的变化使得这种影响复杂化,氮输入既可促进又可抑制产甲烷菌的活性,并且这种作用受氮形态的影响;3)氮输入对甲烷氧化过程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刺激或抑制甲烷氧化菌的活性实现的,氮形态的不同也使得这种变化更为复杂;4)氮输入对甲烷传输过程的影响主要受植物通气组织的数量以及传输效率的控制,并且在不同生态系统这种控制作用差异较大。综上所述,氮输入对土壤甲烷产生、氧化和传输过程的影响及机制具有明显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今后研究中应综合考虑氮输入对甲烷排放关键过程的影响,并侧重于探讨氮输入对相关微生物群落结构、丰度和活性的影响,同时注重对各个生态系统的协同研究,确定氮输入影响下各个生态系统对全球甲烷排放的贡献率。
    研究简报
    棉花、苜蓿细根生长和死亡的季节变化
    任爱天, 鲁为华, 杨洁晶, 马春晖
    2015, 24(6):  213-219.  DOI: 10.11686/cyxb2014319
    摘要 ( 1871 )   HTML ( 1)   PDF (545KB) ( 89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棉花和紫花苜蓿为研究对象,以现存量、生长速率(G, cm/cm3·d)、死亡速率(M, cm/cm3·d)和生死之比(R)为基本参数,采用微根管技术对棉花和苜蓿细根的生长、死亡以及周转进行动态研究。结果表明,在生长季内,棉花平均细根现存生物量为8.025 mm/cm3,2011年苜蓿为14.830 mm/cm3,高于2012年苜蓿(8.026 mm/cm3),棉花细根GM分别为0.056和0.011 mm/(cm3·d),2011年苜蓿分别为0.026和0.007 mm/(cm3·d),2012年分别为0.041和0.028 mm/(cm3·d)。棉花G变化趋势为5月底-7月中旬迅速下降,7月中旬到9月初上升,此后下降,2011和2012年苜蓿G变化趋势一致,分别在6月中旬-7月中旬和8月初-9月初形成峰值。棉花和苜蓿M相似,均是在6月中旬到7月中旬降低,此后开始增加,在生长季末达到最大。R在生长季呈逐渐减少的趋势,但棉花在生长季末R>1,苜蓿则是R<1。用最大细根现存量和平均细根现存量估算得到细根周转率不同,以平均细根现存量得到细根周转率比以最大细根现存量增加了22%。通过对棉花和苜蓿细根比较研究,棉花和苜蓿在不同季节细根现存生物量和生长动态不同,棉花呈单峰曲线,苜蓿呈双峰曲线,而棉花和苜蓿死亡动态则是随着季节变化持续升高,同时棉花以较高的周转速率满足了植物对水分和养分的需求。
    山东省羊常用粗饲料营养价值评定
    袁翠林, 于子洋, 王文丹, 朱风华, 王利华, 林英庭, 于静静, 李斌
    2015, 24(6):  220-226.  DOI: 10.11686/cyxb2014280
    摘要 ( 1958 )   HTML ( 2)   PDF (388KB) ( 102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试验旨在综合评价从山东省17个市采集的羊常用粗饲料原料的营养价值。试验测定了109个样本10种常用原料的常规营养成分及总能(GE),应用两级离体消化法测定干物质消化率(IVDMD),以计算消化能(DE)和代谢能(ME),并根据预测干物质随意采食量(DMI),进而计算出分级指数(GI)。结果表明,不同粗饲料间的常规养分的差异不能准确地评价饲料营养价值;以NDF、ADF所得GI综合评价粗饲料中营养价值得到苜蓿>冬牧70>地瓜秧>羊草>花生秧>青贮玉米秸>玉米秸>水稻秸>豆秸>麦秸;IVDMD与NDF、ADF均呈显著负相关,而与CP呈显著正相关;DE与NDF、ADF相关性较强,且均呈负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