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文英, 顾万春. 蒙古栎天然群体表型多样性研究[J]. 林业科学, 2005, 41(1): 49-56. [2] 张恒庆, 安利佳, 祖元刚. 天然红松种群形态特征地理变异的研究[J]. 生态学报, 1999, 19(6): 932-938. [3] 刘家琼, 邱明新, 蒲锦春, 等. 我国荒漠典型超旱生植物——红砂[J]. 植物学报, 1982, 24(5): 485-488. [4] 曾彦军, 王彦荣, 张宝林, 等. 红砂种群繁殖特性的研究[J]. 草业学报, 2002, (2): 66-71. [5] 曾彦军, 王彦荣, 庄光辉, 等. 红砂和霸王种子萌发对干旱与播深条件的响应[J]. 生态学报, 2004, 24(8): 1629-1634. [6] 周资行, 李毅, 焦健. 兰州市南北两山不同生境红砂种群数量动态研究[J]. 自然资源学报, 2011, 26(10): 1726-1737. [7] 周资行, 李毅, 焦健. 兰州市郊红砂种群数量动态与分布格局研究[J].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1, 27(8): 24-31. [8] 高暝, 李毅, 种培芳, 等. 渗透胁迫下不同地理种源白刺的生理响应[J]. 草业学报, 2011, 20(3): 99-107. [9] 左利萍, 李毅, 焦健. 水分梯度下不同地理种群红砂叶片生理特征比较研究[J]. 中国沙漠, 2009, 29(3): 514-518. [10] 冯亮亮, 唐红, 李毅, 等. 甘肃红砂不同种群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J]. 草业学报, 2011, 20(1): 125-130. [11] 苏世平, 李毅, 种培芳. 河西走廊不同红砂天然群体种子活性相关性[J]. 生态学报, 2012, 32(1): 135-141. [12] 李秀玲, 陈健, 王刚. 西北地区红砂种群ISSR遗传变异的空间自相关分析[J]. 中国沙漠, 2008, 28(3): 468-472. [13] 朱恭, 王万鹏. 红砂种群自然更新与人工辅助恢复机理的初步研究[J].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2004, 39(4): 427-433. [14] Ye M S, Guan W B, Wu B, et al. Plant community complexity in the arid valley of Minjiang River, southwestern China[J].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06, 26(10): 3159-3165. [15] 李斌, 顾万春, 卢宝明. 白皮松天然群体种实性状表型多样性研究[J]. 生物多样性, 2002, 10(2): 181-188. [16] 李梅, 韩海荣, 康峰峰, 等. 山西灵空山辽东栎种群叶性状表型变异研究[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5, 27(5): 10-16. [17] 李文英, 顾万春. 蒙古栎天然群体表型多样性研究[J]. 林业科学, 2005, 41(1): 49-56. [18] 葛颂. 同工酶与林木群体遗传变异研究[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1988, 1: 68-72. [19] 王娅丽, 李毅, 陈晓阳. 祁连山青海云杉天然群体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J]. 林业科学, 2008, 44(2): 70-77. [20] 周连第, 兰彦平, 曹庆昌, 等. 板栗叶片性状表型多样性研究[J]. 林业科学, 2005, 21(9): 136-139. [21] 李梅. 辽东栎天然群体表型多样性研究[D]. 北京: 北京林业大学, 2005. [22] 黄培祐, 聂湘萍, 周建民, 等. 准噶尔盆地中部琵琶柴群落的生境研究[J]. 新疆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1988, 5(3): 66-71. [23] 罗建勋, 顾万春. 云杉表型与同功酶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J]. 林业科学研究, 2004, 17(2): 255-262. [24] 梁绪振, 鄢家俊, 白史且, 等. 斑茅种质资源形态性状的变异研究[J]. 草业科学, 2011, 28(7): 1307-1314. [25] 张妙青, 王彦荣, 张吉宇, 等. 垂穗披碱草种质资源繁殖相关特性遗传多样性研究[J]. 草业学报, 2011, 20(3): 182-1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