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陈文业, 赵明, 李广宇, 等. 不同类型施肥水平对甘南沙化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特征及生产力的影响[J]. 自然资源学报, 2012, 27(2): 254-267. [2] 陈文业, 戚登臣, 郑华平, 等. 黄河首曲重大生态功能区护岸林建设问题探讨[J]. 水土保持研究, 2008, 15(6): 210-214. [3] 严作良, 周华坤, 刘伟. 江河源区草地退化状况及成因[J]. 中国草地, 2003, 25(1): 73-78. [4] 袁宏波, 王辉, 李晓兵, 等. 玛曲县天然草地沙化动态及现状分析[J].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2006, 41(1): 73-78. [5] 陈文业, 郑华平, 戚登臣, 等. 黄河首曲沙化草地恢复重建模式研究[J]. 草业科学, 2008, 25(6): 14-18. [6] 王涛, 吴薇, 薛娴, 等. 近50年来中国北方沙漠化土地的时空变化[J]. 地理学报, 2004, 59(2): 203-212. [7] 董玉祥. 土地沙漠化影响因子的定量分析[J]. 干旱区研究, 1989, 6(4): 34-42. [8] 王辉, 任继周, 袁宏波. 黄河源区天然草地沙化机理分析研究[J]. 草业学报, 2006, 15(6): 19-25. [9] 张登山. 青海共和盆地土地沙漠化影响因子的定量分析[J]. 中国沙漠, 2000, 20(1): 59-62. [10] 王孝安. 甘南玛曲植物群落的多元分析与环境解释[J]. 生态学报, l997, 17(1): 61-65. [11] 李广宇, 陈文业, 戚登臣, 等. 黄河首曲-玛曲县次生裸地的类型、成因、特征及其生态修复模式探讨[J]. 西北农业学报, 2012, 21(6): 134-139. [12] Wu B, Ci L. Developing stages and causes of desertification in the Mu Us sand land[J]. China Science Bulletin, 1999, 44(3): 845-849. [13] 戚登臣, 陈文业, 刘振恒, 等. 黄河首曲-玛曲县高寒草甸沙化演替进程中群落结构及种群生态位特征[J]. 西北植物学报, 2011, 31(12): 2522-2531. [14] Li X R, Jia X H, Dong G R. Influence of desertification on vegetation pattern variations in the cold semi-arid grasslands of Qinghai Tibet Plateau, North-West China[J]. 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 2006, 64: 505-522. [15] 封建民, 王涛, 齐善忠, 等. 黄河源区土地沙漠化的动态变化及成因分析[J]. 水土保持学报, 2004, 18(3): 141-145. [16] 胡梦珺, 田丽慧, 张登山, 等. 遥感与GIS支持下近30 a来青海湖环湖区土地沙漠化动态变化研究[J]. 中国沙漠, 2012, 32(4): 901-904. [17] 薛娴, 郭坚, 张芳, 等. 高寒草甸地区沙漠化发展过程及成因分析——以黄河源区玛多县为例[J]. 中国沙漠, 2007, 27(5): 725-732. [18] 李玉龙. Arc View GIS基础与制图设计[M]. 北京: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2. [19] 朱会义, 李秀彬. 关于区域土地利用变化指数模型方法的讨论[J]. 地理学报, 2003, 58(5): 643-650. [20] 刘盛和, 何书金. 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空间分析测算模型[J]. 自然资源学报, 2002, 17(5): 533-540. [21] 陈百明. 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框架的构建与评价[J]. 地理科学进展, 2002, 21(3): 204-215. [22] 袁嘉祖. 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1: 12-45. [23] 张北赢, 徐学选, 刘文兆, 等. 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的土壤水分灰色关联度[J]. 生态学报, 2008, 28(1): 361-366. [24] 陈文业, 戚登臣, 赵明, 等. 高寒区山生柳无性繁殖技术的灰色系统理论分析[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0, 38(12): 19-21. [25] 郭霞, 刘雪云, 周志宇, 等. 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综合评价啃食强度对紫穗槐营养价值的影响[J]. 草业学报, 2012, 21(2): 196-204. [26] 董玉祥. 我国半干旱地区现代沙漠化驱动因素的定量辨识[J]. 中国沙漠, 2001, 21(4): 412-417. [27] 董光荣, 吴波, 慈龙骏, 等. 我国荒漠化现状、成因与防治对策[J]. 中国沙漠, 1999, 19(4): 318-332. [28] 杨汝荣. 我国西部草地退化原因及可持续发展分析[J]. 草业科学, 2002, 19(1): 23-27. [29] 王辉. 玛曲高寒草甸沙化特征及沙化驱动机制研究[D]. 兰州: 兰州大学, 2007: 5-74. [30] 戚登臣, 陈文业, 郑华平, 等. 甘南黄河上游水源补给区“黑土滩”型退化草地现状、成因及综合治理对策[J]. 中国沙漠, 2008, 28(6): 1058-1063. [31] 王涛, 宋翔, 颜长珍, 等. 近35a来中国北方土地沙漠化趋势的遥感分析[J]. 中国沙漠, 2011, 31(6): 1351-1356. [32] 韩海涛, 祝小妮. 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玛曲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J]. 中国沙漠, 2007, 27(4): 608-613. [33] 徐鹏彬, 邓建明, 赵长明. 甘肃尕海湿地不同海拔草地群落组分及物种多样性研究[J]. 草业学报, 2012, 21(2): 219-226. [34] 花立民. 玛曲草原植被NDVI与气候和载畜量变化的关系分析[J]. 草业学报, 2012, 21(4): 224-2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