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刘志鹏, 杨青川, 呼天明. 侧根型紫花苜蓿遗传基础及其育种研究进展[J]. 中国草地, 2003, 25(3): 66-71. [2] 马金星, 张吉宇, 单丽燕, 等. 中国草品种审定登记工作进展[J]. 草业学报, 2011, 20(1): 206-213. [3] 刘晶, 才华, 刘莹, 等. 两种紫花苜蓿苗期耐盐生理特性的初步研究及其耐盐性比较[J]. 草业学报, 2013, 22(2): 250-256. [4] 折凤霞, 郝明德, 臧逸飞. 黄土高原沟壑区苜蓿生产力及养分特性的研究[J]. 草业学报, 2013, 22(2): 313-317. [5] 王晓娟, 孙月华, 杨晓莉, 等. 苜蓿遗传图谱构建及其应用[J]. 草业学报, 2008, 17(3): 119-127. [6] 姜格格, 宋丽莉, 郭东林, 等. 蒺藜苜蓿耐酸铝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J]. 草业学报, 2013, 22(4): 170-178. [7] 南丽丽, 师尚礼, 朱新强, 等. 田间越冬期不同根型苜蓿根系的生理生化特性[J]. 核农学报, 2011, 25(2): 369-374. [8] 南丽丽, 师尚礼, 陈建纲, 等. 不同根型苜蓿根系对低温胁迫的响应及其抗寒性评价[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1, 19(3): 619-625. [9] 南丽丽, 师尚礼, 朱新强, 等. 不同根型苜蓿苗期对干旱胁迫的生理耐受性分析[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1, 29(5): 106-110. [10] 南丽丽, 师尚礼, 郭全恩, 等. 不同根型苜蓿根颈变化特征分析[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2, 20(7): 914-920. [11] 南丽丽, 师尚礼, 朱新强, 等. 不同生态区苜蓿根系发育能力的初步研究[A]. 第三届中国苜蓿发展大会论文集[C]. 北京: 中国草学会, 2010: 344-349. [12] 南丽丽, 师尚礼, 郭全恩, 等. 根茎型清水苜蓿鲜草产量及营养价值评价[J]. 中国草地学报, 2012, 34(5): 63-68. [13] Lamba P S, Ahlgren H L, Muckenhirn R J. Root growth of alfalfa, medium red clover, bromegrass, and timothy under various soil conditions[J]. Agronomy Journal, 1949, 41(10): 451-458. [14] 黄铁燕, 冯海红, 门福强. 紫花苜蓿改良白浆土的效果[J]. 作物杂志, 1996, (1): 31. [15] 陈世锽, 张昊, 王立群, 等. 中国北方草地植物根系[M]. 长春: 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1: 180. [16] 孙洪仁, 武瑞鑫, 李品红, 等. 紫花苜蓿根系入土深度[J]. 草地学报, 2008, 16(3): 307-312. [17] 杨恒山, 张庆国, 刘晶, 等. 不同生长年限紫花苜蓿根系及其土壤微生物的分布[J]. 草业科学, 2007, 24(11): 38-41. [18] Bolinder M A, Angers D A, Belanger G, et al. Root biomass and shoot to root ratios of perennial forage crops in eastern Canada[J]. Canadian Journal of Plant Science, 2002, 82(4): 731-737. [19] 李扬, 孙洪仁, 沈月, 等. 紫花苜蓿根系生物量垂直分布规律[J]. 草地学报, 2012, 20(5): 793-799. [20] 郭正刚, 张自和, 肖金玉, 等.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紫花苜蓿品种间根系发育能力的初步研究[J]. 应用生态学报, 2002, 13(8): 1007-1012. [21] 万素梅, 胡守林, 黄勤慧, 等. 不同紫花苜蓿品种根系发育能力的研究[J]. 西北植物学报, 2004, 24(11): 2048-20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