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草业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ISSN 1004-5759 CN 62-1105/S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最新录用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投稿指南
道德声明
期刊订阅
下载中心
联系我们
English
当期目录
2018年 第27卷 第8期 刊出日期:2018-08-20
上一期
下一期
目录
目录
2018, 27(8): 0-0.
摘要
(
136
)
PDF
(323KB) (
29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论文
陇东旱塬区冬小麦粮草兼用农户意愿及影响因素实证分析——基于甘肃省庆阳市323个农户的调查
张文娥, 蒋成芳, 王龙刚, 沈禹颖
2018, 27(8): 1-10. DOI:
10.11686/cyxb2017395
摘要
(
286
)
HTML
(
1
)
PDF
(1118KB) (
41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探索冬小麦粮草兼用农户意愿的影响因素,对推广冬小麦粮草兼用模式,实现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甘肃省庆阳市323个农户的调查数据,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农户冬小麦粮草兼用的采纳意愿,并探讨其采纳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农户对冬小麦粮草兼用模式有采纳意愿的占比为57%,总体意愿程度较高。在影响冬小麦粮草兼用农户意愿的诸多因素中,农户年龄(
P
<0.05)、年耕作月数(
P
<0.1)、家庭总收入(
P
<0.05)、冬小麦种植面积(
P
<0.1)、了解程度(
P
<0.05)、前景感知(
P
<0.01)、小麦产量影响的认知(
P
<0.01)等变量,对农户采纳冬小麦粮草兼用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而家庭上学人数(
P
<0.05)、饲养家畜的数量(
P
<0.1)对农户采纳意愿有显著负向影响。因此,本研究从提高农业比较收益,拓宽农户获取信息的渠道,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及继续开展冬小麦粮草兼用优化模式的研究与推广等方面提出增强农户意愿的政策建议。
宁夏典型草原区退耕草地群落演替序列与环境解释
聂明鹤, 沈艳, 饶丽仙
2018, 27(8): 11-20. DOI:
10.11686/cyxb2017404
摘要
(
378
)
HTML
(
4
)
PDF
(1206KB) (
39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不同退耕年限草地植物群落的数量分类对恢复草地生态环境有重要意义。以宁夏南部典型草原区退耕草地为对象,借助植被数量生态学方法,对退耕1、2、3、5、6、8、9、11、15、16、20和21年的草地植物进行物种多样性分析、数量分类和排序,并研究植物群落演替序列与土壤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随着退耕年限的增加,物种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地上生物量均呈增大趋势。2)应用双向指示种(TWINSPAN)和除趋势对应分析(DCA)把12个不同退耕年限的样地划分为5个群落类型,TWINSPAN分类和DCA排序结果吻合,DCA排序进一步证明了TWIINSPAN分类的合理性。3)植被的演替序列为:猪毛蒿+狗尾草+早熟禾群落→赖草+披碱草群落→长芒草+赖草群落→赖草+野豌豆群落→长芒草+赖草+披碱草群落。4)通过冗余分析(RDA)得出,退耕年限的长短对草地植物生长的土壤环境产生一定影响,退耕前期土壤全磷和土壤有机碳含量较高;退耕中期土壤速效磷和土壤全氮含量较高,退耕后期土壤速效钾和土壤有机碳含量较高;这与不同退耕年限植物群落的TWINSPAN分类有密切联系。随着草地退耕年限的增加,草地植物群落演替序列不断优化,草原结构更加合理,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人造湖对毗邻退化草地土壤含水量、电导率和pH的影响
安婵, 乔建霞, 商建英, 李金升, 赵天赐, 唐士明, 邵新庆, 黄顶, 王堃, 刘克思
2018, 27(8): 21-29. DOI:
10.11686/cyxb2017371
摘要
(
278
)
HTML
(
1
)
PDF
(1090KB) (
39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湖泊作为湿地生态系统的一种重要组成,具有保护和改善生态系统环境的生态效应。以毗邻人工湖的持续放牧的退化草地为研究对象,评估人工湖泊对退化草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为改善退化草地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如下: 1) 毗邻退化草地土壤理化性质对人工湖在距离和深度上产生不同的响应。土壤含水量在距离上随着离湖距离的增加显著降低,0~10 cm土层含水量从距湖10~600 m,降幅分别达到50%(2014年)、48%(2015年)和58%(2016年)。土壤pH则表现相反的趋势。土壤电导率(EC)在距离上先升高,在距湖100 m处达到最大后降低。土壤水分、pH和距离有显著的线性关系,在0~10 cm土层相关系数分别达到70%和50%。2) 在建成湖的3年(2014-2016年)间,表层(0~10 cm)土壤随着建湖年限的增加土壤电导率显著降低,其中距湖10 m处,2016年相对2014年降低了59%。下层土壤(特别是20~40 cm土层)随着建湖年限的增加土壤电导率显著升高,说明土壤盐分自建湖后从表层向下层运移。上层土壤的pH在年际间有显著的降低趋势。综上所述,表明在退化草地上建造人工湖泊后对退化草地的土壤理化性状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
短期恢复下高寒矿区煤矸石山土壤变化特征研究
杨鑫光, 李希来, 金立群, 孙华方
2018, 27(8): 30-38. DOI:
10.11686/cyxb2017350
摘要
(
393
)
HTML
(
0
)
PDF
(3055KB) (
47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植物-土壤的相互作用是生态恢复学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明确植被恢复对土壤性质的影响程度,对于合理设计人工恢复措施等意义重大。本研究通过在高寒矿区煤矸石山人工种植垂穗披碱草、冷地早熟禾、星星草,研究不同恢复年限下土壤氮、磷、钾、有机质、pH值、植被盖度变化特征及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随着恢复时间的延长,土壤全氮含量与恢复当年相比差异不显著,土壤全磷含量逐步增加,土壤全钾含量逐步下降。恢复4年与恢复当年相比,土壤全磷含量增加了17.39%(
P
<0.05)、土壤全钾下降了12.77%(
P
<0.05)。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均显著下降,恢复4年与恢复当年相比分别下降了49.68%(
P
<0.05)、66.07%(
P
<0.05)、18.67%(
P
<0.05)。与恢复当年相比,恢复2和4年后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提高了7.92%(
P
<0.05)、43.02%(
P
<0.05),增加趋势明显。pH值随着恢复时间的延长逐步增加,土壤由酸性逐步向中性过度。人工建植2、4年后盖度未发生明显变化。相关性分析表明,除全氮含量以外,绝大部分土壤营养元素之间相关性显著,植被盖度与土壤pH值之间呈负相关。结合当前研究结果,在高寒矿区煤矸石山人工建植过程中,需及时补充速效肥料,以满足地上植物生长需求。
拉萨河谷区箭筈豌豆和黑麦混、间播建植方式研究
王富强, 向洁, 郭宝光, 余成群, 沈振西, 邵小明
2018, 27(8): 39-49. DOI:
10.11686/cyxb2017348
摘要
(
300
)
HTML
(
2
)
PDF
(1950KB) (
45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西藏河谷区以箭筈豌豆与黑麦为材料,开展混、间播种植方式的比较研究,通过对牧草产量和饲用品质的测定分析,探讨适宜当地的种植方式。结果表明:箭筈豌豆和黑麦混播、间播处理使箭筈豌豆的有效分枝数和生物量受到抑制,黑麦有效分蘖数增加,生物量显著提高;相对于间播,混播更能表现出利于增产的种间关系,更利于增强种间正相互作用而减弱负相互作用,箭筈豌豆在混、间播条件下处于竞争劣势,大多数处理中其RY值小于1,黑麦在混、间播条件下处于竞争优势,大多数处理中其RY值大于1;由于不同牧草的生态位分化和种间互作关系,牧草的资源利用率提高,相比单播,适宜的豆禾牧草混、间播处理具有明显的产量优势,箭筈豌豆和黑麦2:1间播的鲜草产量(5253 g·m
-2
)和20%+80%混播干草产量(1572 g·m
-2
)最高,但混播处理的产量总体优于间播处理;箭筈豌豆与黑麦混、间播处理使混合牧草的饲用品质相比禾本科牧草有一定程度的改善。
不同施肥模式对玉米各器官碳氮累积和分配的影响
谢军, 徐春丽, 陈轩敬, 王珂, 李丹萍, 张跃强, 石孝均
2018, 27(8): 50-58. DOI:
10.11686/cyxb2017370
摘要
(
308
)
HTML
(
2
)
PDF
(1285KB) (
45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长期定位试验为依托,选取:1)不施肥(CK);2)农民习惯施肥(FP);3)推荐施肥(OP);4)有机肥氮替代100%化肥氮(OM);5)有机肥氮替代50%化肥氮(MF)5个处理,研究不同施肥模式对玉米植株及各器官碳氮含量、碳氮分配比例及C/N的影响,为西南紫色土地区合理施肥、作物增产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与FP处理相比,MF处理显著增加了玉米植株生物量,达26.2%。相比OM和OP处理,MF处理显著增加玉米苞叶和根茬中碳浓度,分别增加5.4、4.2 g·kg
-1
和7.4、21.3 g·kg
-1
,同时增加玉米苞叶、根茬、穗轴和籽粒中的碳储量,玉米茎秆和籽粒中的氮储量也有增加。此外,相比FP处理,MF处理能显著增加玉米整株的碳储量和氮储量,达29.1%和16.9%。等氮水平下,MF、OP处理均能增加玉米苞叶和籽粒中碳同化物的分配比例,MF处理玉米籽粒中氮素的分配比例较OP和OM处理分别增加1.7%和3.6%,同时MF处理能使玉米维持较高的C/N。综上,有机肥氮替代50%化肥氮能增加玉米植株的生物量,同时提高玉米对氮素的吸收和碳素的累积,增加玉米籽粒中碳同化物和氮素的分配比例,同时,有机肥氮替代50%化肥氮能使玉米植株维持较高的C/N,有利于产量的形成,该施肥方式不仅能够促进氮素的高效利用,减少化肥的投入,还能够减少化肥损失,降低氮素损失引发的环境风险。
不同轮作模式对后茬作物小麦产量及生理指标的影响
刘洪庆, 付丹丹, 武海杰, 苗福泓, 孙娟, 杨国锋
2018, 27(8): 59-66. DOI:
10.11686/cyxb2018086
摘要
(
426
)
HTML
(
8
)
PDF
(1207KB) (
58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研究在前茬作物分别是种植4年的苜蓿田,玉米田,大豆田的情况下,研究了3种轮作模式(苜蓿-小麦;大豆-小麦;玉米-小麦)对其后茬作物小麦产量(籽粒产量、出籽率、地上部生物量)与小麦的生理指标(叶色值、叶面积指数、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硝酸还原酶活性)之间的影响。结果表明:苜蓿-小麦轮作模式下比玉米、大豆轮作小麦模式会显著提高后茬作物小麦产量,而后2种模式在产量上差异不显著。苜蓿-小麦轮作模式显著改善小麦旗叶叶色值、叶面积指数,提高了小麦在灌浆期和成熟期的净光合速率、降低了在孕穗期的蒸腾速率;苜蓿-小麦轮作模式显著提高了小麦生长在整个生长期间的硝酸还原酶活性。说明此种轮作模式有利于改善后茬作物小麦对氮肥的利用率、提高其产量。
不同树龄小叶锦鸡儿干旱降水过渡时期用水策略研究
付青云, 刘小燕, 刘廷玺, 段利民, 王冠丽, 曹文梅, 黄天宇
2018, 27(8): 67-77. DOI:
10.11686/cyxb2017344
摘要
(
233
)
HTML
(
0
)
PDF
(2779KB) (
32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阿古拉生态水文试验区的固定沙丘上选取了两组具有代表性的3、5和9年生小叶锦鸡儿灌丛,采用氧稳定同位素技术,在连续15 d内比较了干旱、两次降水后(15.6、33.1 mm)灌丛内距离基茎3等分点及边缘处土壤水、降水与植株木质部水的δ
18
O值,研究了小叶锦鸡儿从干旱到雨后的用水模式变化,同时结合不同位置根系密度和灌丛内不同位置水分动态分析其变化原因。结果表明:小叶锦鸡儿在干旱条件下主要靠减少体内水量损失来维持生存而非利用深层土壤水,可能会将表层凝结水作为用水来源;雨后1 d内3种小叶锦鸡儿植物水δ
18
O值均趋向降水,3 d内3、5年生小叶锦鸡儿植物水δ
18
O值变化显著,9年生则基本不变;雨后5 d内10~60 cm为3种树龄小叶锦鸡儿的主要吸水层位,0~10 cm土壤水不是稳定的用水来源,3、5年生小叶锦鸡儿灌丛1/3处和边缘处及9年生边缘处水会优先被利用;随树龄增加小叶锦鸡儿的浅根系密度显著增大使其能有效利用降水,但灌丛下深层土壤水补给愈发困难,不利于地区水文平衡。建议人为控制大树龄小叶锦鸡儿的分布密度。
低磷胁迫对太空诱变耐低磷柱花草酸性磷酸酶活性和磷效率的影响
刘攀道, 郇恒福, 刘一明, 刘国道, 白昌军, 陈志坚
2018, 27(8): 78-85. DOI:
10.11686/cyxb2017382
摘要
(
253
)
HTML
(
2
)
PDF
(1319KB) (
40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低磷胁迫是酸性土壤限制牧草生产的主要障碍因子之一。本课题组前期的研究中,通过太空诱变获得了一个耐低磷柱花草突变体TPRC2001-84,但其适应低磷胁迫的机制仍不清楚。以TPRC2001-84及其亲本热研2号(RY2)为试验材料,通过水培方法,比较正常供磷(+P,250 μmol·L
-1
KH
2
PO
4
)和低磷(-P,5 μmol·L
-1
KH
2
PO
4
)处理对TPRC2001-84和RY2生物量、磷吸收效率、磷利用效率、可溶性磷浓度、细胞壁磷含量和酸性磷酸酶(ACP)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于正常供磷处理,低磷处理显著降低了两份柱花草材料的植株干重和磷吸收效率(
P
<0.05),但显著提高了两份柱花草材料的磷利用效率(
P
<0.05)。并且,TPRC2001-84在低磷处理下的植株干重和磷利用效率分别是RY2的1.6和1.4倍。在低磷胁迫下,虽然TPRC2001-84叶片和根系的细胞壁磷含量只有RY2的70%左右,但是,TPRC2001-84叶片和根系的可溶性磷浓度分别比RY2高36.8%~42.6%,细胞壁ACP活性分别比RY2高46.6%~53.6%。以上结果说明,柱花草TPRC2001-84在低磷胁迫下具有较高的细胞壁ACP活性,有利于其对细胞壁中贮存磷的活化利用,从而获得较高的磷利用效率。这将为选育磷高效柱花草新品种提供理论依据和种质材料。
黄腐酸对白龙江干旱河谷5种苗木抗旱性的影响
郭星, 谢飞, 闫倩倩, 曹秀文, 杨帆
2018, 27(8): 86-94. DOI:
10.11686/cyxb2017368
摘要
(
256
)
HTML
(
0
)
PDF
(1789KB) (
32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探究黄腐酸对白龙江干旱河谷5种灌木树种苗期抗旱性的影响,为白龙江干旱河谷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途径。以1年生狼牙刺、河朔荛花、华西小石积、酸枣、荆条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方法,研究了干旱胁迫下4种浓度黄腐酸对5种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黄腐酸提高了狼牙刺、河朔荛花、酸枣、荆条4种幼苗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叶绿素含量,延缓过氧化物酶活性的降低,抑制丙二醛含量的升高。但试验所用黄腐酸浓度,降低了华西小石积可溶性蛋白、叶绿素含量。通过生理指标的综合评价表明,黄腐酸对5种苗木抗旱性提高的程度依次为:酸枣>河朔荛花>荆条>狼牙刺>华西小石积,试验所用浓度降低了华西小石积的抗旱性。200 mg·L
-1
的黄腐酸有效提高了狼牙刺、河朔荛花、酸枣、荆条苗期抗旱性,100~400 mg·L
-1
的黄腐酸均降低了华西小石积苗期抗旱性。
盐胁迫应答基因
GmWRKY
6的克隆及转基因百脉根的抗盐分析
柯丹霞, 彭昆鹏, 夏远君, 朱玉莹, 张丹丹
2018, 27(8): 95-106. DOI:
10.11686/cyxb2017522
摘要
(
350
)
HTML
(
5
)
PDF
(4526KB) (
59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大豆盐胁迫RNA-Seq数据,筛选并克隆得到1个大豆WRKY类转录因子
GmWRKY
6基因。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含有1 个1674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557 个AA,编码蛋白属于IIb 类WRKY 家族成员,含有1个WRKY 保守结构域和1个C
2
H
2
锌指结构基序。基因表达模式分析表明,
GmWRKY
6基因在大豆根中表达量较高,并且该基因受盐胁迫诱导表达。构建
GmWRKY
6基因的植物超表达载体,获得7株T
0
代阳性转
GmWRKY
6基因百脉根。进一步对T
1
代转基因株系进行抗盐分析发现,在200 mmol·L
-1
NaCl 处理14 d后转基因株系生长状态良好,而野生型对照生长矮小,叶片干枯。此外,对相关生理指标的测定发现,转基因株系叶片中脯氨酸和叶绿素含量显著高于野生型对照,而丙二醛含量和相对质膜透性显著低于野生型对照。此外,盐胁迫下转基因百脉根叶片中钠离子含量显著低于对照,而钾离子含量显著高于对照。以上结果表明大豆
GmWRKY
6基因的超表达能够显著增强百脉根的抗盐能力。
从光合作用和有机酸积累角度探索转
GsPPCK
1和
GsPPCK
3基因苜蓿耐碱性增强的生理机制
才华, 许慧慧, 孙娜, 宋婷婷, 任永晶, 杨圣秋
2018, 27(8): 107-117. DOI:
10.11686/cyxb2017391
摘要
(
244
)
HTML
(
6
)
PDF
(2909KB) (
34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光合作用影响着植物的生长发育及产量,并在盐碱胁迫响应中起到积极作用。前期研究将光合途径中野生大豆来源的
GsPPCK
1和
GsPPCK
3基因转入苜蓿,所获得转基因苜蓿耐碱性提高。从光合作用和有机酸积累角度探索转
GsPPCK
1和
GsPPCK
3基因苜蓿耐碱性增强的生理机制。结果表明,碱胁迫9 d后,叶绿素的相对含量下降,转基因株系P1-5、P3-8与未处理相比变化并不显著,分别下降了11.27%、13.30%,而非转基因株系的叶绿素含量下降了39.11%。转基因株系P1-5、P3-8光合速率(
P
n
)、蒸腾速率(
T
r
)、气孔导度(
G
s
)及胞间CO
2
浓度(
C
i
)在胁迫处理后也有下降趋势,但下降的幅度仅为非转基因植株下降幅度的1/2。光合途径中NADP-苹果酸脱氢酶、NADP-苹果酸酶、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丙酮酸正磷酸二激酶、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等关键酶的酶活及有机酸(苹果酸、柠檬酸、草酰乙酸、磷酸烯醇式丙酮酸)含量在碱胁迫处理后均呈上升趋势,而转基因株系P1-5、P3-8 的光合酶活和4种有机酸含量与非转基因对照相比上升极显著(
P
<0.01)。
PEPC
(Medtr4g079860.1)、
NADP-ME
(Medtr8g014390.1)、
NADP-MDH
(Medtr1g043040.1)、
PPDK
(Medtr4g118350.1)及
Rubisco
(Medtr4g 021210.1)基因的表达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转基因株系中基因的表达变化较非转基因对照更为显著(
P
<0.01)。由此表明,在正常情况下,
GsPPCK
1和
GsPPCK
3基因的超量表达并未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但是在碱胁迫下,转基因苜蓿的光合作用受碱胁迫的抑制较小,这一过程可能与PEPC酶的激活有关。另外,光合中间产物有机酸含量的显著上升对维持细胞内pH值的稳定也起到重要作用。
小花棘豆与玉米混贮微生物特性及脱除苦马豆素乳酸菌的筛选
陶雅, 李峰, 孙启忠, 柳茜, 高润, 徐春城
2018, 27(8): 118-129. DOI:
10.11686/cyxb2017374
摘要
(
268
)
HTML
(
1
)
PDF
(1238KB) (
40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旨在探讨小花棘豆与玉米按不同比例混贮对微生物特性及乳酸菌多样性影响,挖掘具有脱除苦马豆素活性的乳酸菌,为小花棘豆青贮饲料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参考。以小花棘豆和全株玉米为原料,按不同比例10:0(T
1
)、9:1(T
2
)、8:2(T
3
)7:3(T
4
)、6:4(T
5
)、5:5(T
6
)、4:6(T
7
)、0:10(T
8
)混合青贮,室温发酵60 d,检测青贮前、后微生物种类、数量变化,鉴定分离出的乳酸菌,并测定其对苦马豆素的脱除率。试验结果:1)原料中乳酸菌数量随着玉米混入量的增加逐渐升高,青贮饲料各处理间乳酸菌数量无显著差异;原料中的肠细菌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经过青贮发酵后肠细菌均未检测到;好氧细菌数量在原料和青贮饲料中均随着玉米比例的增加逐渐减少;酵母菌数量在各处理间均无显著差异;原料中的霉菌数量随着玉米混入比例增加逐渐增加,而青贮饲料中的霉菌数量均在检出线以下。2)从小花棘豆与玉米混贮的原料中共分离得到乳酸菌菌株4株,经鉴定属于
Lactococcus lactis
subsp.
hordniae
、
Lactococcus lactis
subsp.
lactis
和
Lactococcus taiwanensis
3种;从青贮饲料中分离出乳酸菌菌株9株,经鉴定属于
Lactobacillus plantarum
subsp.
plantarum
、
Lactobacillus brevis
、
Lactobacillus pentosus
和
Lactobacillus amylovorus
4种,当玉米混入比例升高时,原料中乳酸菌多样性有所增加,而青贮饲料中乳酸菌多样性有所下降。3)不同乳酸菌菌株对苦马豆素的脱除率均高于85%,其中菌株JD6E、JD4D、JD10D、JD2E和JD1F对苦马豆素的脱除率高达100%。经过热处理后,菌株JD10D和JD2E对苦马豆素的脱除率分别为100%和97.76%,而其他菌株对苦马豆素的脱除率下降31.76%~100%,其中菌株JD6D和JD1E经过热处理后对苦马豆素的脱除率分别下降到2.17%和0。结果表明,小花棘豆与玉米混贮可以增加青贮原料中乳酸菌的数量及多样性,降低青贮饲料和原料中好氧细菌的数量,有助于提高青贮成功率;乳酸菌对苦马豆素具有良好的脱除效果,菌株JD10D和JD2E对苦马豆素的吸附脱除作用最强,而菌株JD6D和JD1E对苦马豆素的降解作用最强,均可用作小花棘豆青贮脱除苦马豆素的发酵菌株。
紫花苜蓿种带阪崎克罗诺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致病性初步研究
张振粉, 苏静, 杨成德, 师尚礼, 花立民, WALAAMohamaden
2018, 27(8): 130-141. DOI:
10.11686/cyxb2018139
摘要
(
305
)
HTML
(
2
)
PDF
(12509KB) (
32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稀释平板法从6种表面消毒的紫花苜蓿种子中分离和纯化出3株阪崎克罗诺杆菌疑似分离物。选取代表分离物1gF3室内条件下通过菌悬液(≈10
9
cfu·mL
-1
)浸种紫花苜蓿种子,皿内发芽;腹腔注射洁净级昆明小白鼠试验;测定阪崎克罗诺杆菌疑似分离物对紫花苜蓿和小鼠的致病性。结果表明,阪崎克罗诺杆菌疑似分离物对紫花苜蓿不致病;小鼠在接种分离物1gF3 12 h后病理特征显示化脓性脑炎、心肌水肿扩张,局部心肌纤维有断裂、肝脏局部坏死、急性脾炎、肺部急性弥散性出血以及肾脏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症状,1gF3对小鼠具有致病性。发病小鼠血液涂板分离到阪崎克罗诺杆菌疑似分离物TM2。结合表型特征和16S rDNA鉴定,确定分离物1gF3和TM2为阪崎克罗诺杆菌。在此基础上,测定了菌株1gF3的生物学特性,该菌对数生长期为24~36 h,之后衰退;干旱胁迫加重其生长量线性下降;菌株1gF3能在较宽温度(10~41 ℃)和pH (3~11)范围内生长;该菌不需盐生长,NaCl浓度上升该菌的生长量受到抑制;黑暗交替的光照有利其生长。研究材料为具有动物和植物跨域寄主特点的一类病原菌资源,研究结果对隐藏于植物或动物材料中跨域病原菌侵染传播特征及相关检疫防控提供了理论基础。
论文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家庭牧场国内外研究进展
傅理, 谢应忠, 马红彬
2018, 27(8): 142-154. DOI:
10.11686/cyxb2018025
摘要
(
427
)
HTML
(
9
)
PDF
(2637KB) (
46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更全面深入了解家庭牧场相关研究在国内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客观反映相关研究国家、机构、期刊、文献及研究者的科研动向和影响力。综合检索CNKI和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1984-2017年间有关家庭牧场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基于信息计量学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1)相关研究的全球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美国的发文量遥遥领先,中国的相关文献被WOS收录量排19位,但在CNKI的发文时间早于美国15年,且近年来增速很快;2)国际合作上,美国的贡献最大,我国需加强与国际发达国家的合作和成果分享;3)内蒙古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内蒙古大学及兰州大学在发文总量、被引次数等方面优势明显,荷兰的瓦赫宁根大学、巴西的圣卡塔琳娜联邦大学和法国农业研究发展国际合作中心贡献突出,占前10研究机构发文总数的45.5%;4)发文量突出的期刊主要有《草业与畜牧》、《新疆畜牧业》、《Sociologia Ruralis》、《Journal of Rural Studies》等,《中国农业科学》、《家畜生态学报》、《草业学报》虽然发文总数未进前10,但平均被引次数遥遥领先于前10期刊的总和;5)从学科层次来看基础学科比重很大,而技术和工程学科非常少,有待突破;6)国内韩国栋和国外Acquavella的相关研究文献被引次数较高,提升了其所属机构和期刊影响力;7)综合分析研究前沿趋势,提出了未来家庭牧场将以生态家庭牧场构建水-土-草-畜动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为研究热点。
我国古代苜蓿物种考述
孙启忠, 柳茜, 李峰, 陶雅, 徐丽君
2018, 27(8): 155-174. DOI:
10.11686/cyxb2017450
摘要
(
369
)
HTML
(
3
)
PDF
(2437KB) (
40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由于最早记载苜蓿的典籍没有明示其是紫花还是黄花,导致对我国古代苜蓿物种认识上存在分歧,目前大致有5种观点:一是古代苜蓿专指紫花苜蓿;二是南苜蓿;三是紫苜蓿与南苜蓿的合称;四是黄花苜蓿;五是不确定。本研究应用植物考据学原理,通过收集整理记载苜蓿植物生物学的典籍,结合近现代研究成果,考证苜蓿物种。研究表明,汉代从大宛国传入我国的苜蓿与紫花苜蓿的起源地相一致,并且唐代韩鄂《四时纂要》明确记载了苜蓿开紫花,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这与我国汉代苜蓿最初引种地相一致,在之后也有不少典籍同样记述了苜蓿开紫花,乃至苜蓿的生态生物学特性。可以确定,我国汉代引入的苜蓿应该是开紫花的苜蓿,即紫花苜蓿。宋梅尧臣和明李时珍记述的开黄花的苜蓿,至少说明在宋代和明代开黄花的苜蓿就在我国存在和被利用。据清《植物名实图考》记载,在古代我国有3种苜蓿被利用,即紫花苜蓿、南苜蓿和黄花苜蓿。
综合评述
植物化感作用的生态学意义及在草地生态系统中的研究进展
平晓燕, 王铁梅
2018, 27(8): 175-184. DOI:
10.11686/cyxb2017383
摘要
(
551
)
HTML
(
12
)
PDF
(1159KB) (
92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植物化感作用会在不同的研究尺度影响生态学过程,也被认为是生物入侵的重要作用机制,近年来成为生态学领域的研究热点。目前针对化感物质的分离、鉴定、释放途径及作用机理和化感作用的应用潜力等方面已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对化感作用在不同时空尺度生态学过程中的具体作用和贡献及在草地生态系统中的研究进展还缺乏深入系统地概述,限制了对化感作用生态学意义的准确理解。笔者综述了近年来化感作用在不同尺度生态学过程特别是草地生态系统中的研究进展,从化感作用与种间竞争的区分与联系、化感作用对群落物种组成、群落演替及生物入侵等生态学过程的影响入手阐述了植物化感作用的生态学意义,总结了草地生态系统中化感作用的研究现状。基于当前植物化感作用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争议,提出未来的研究应重点关注化感作用的室内观测结果与野外群落或生态系统水平观测结果的对比分析、区域乃至全球尺度的化感作用研究及化感作用在草本植物防御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等方面。
21世纪我国稻区种植紫云英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谢志坚, 周春火, 贺亚琴, 宋涛, 于洋, 吴佳
2018, 27(8): 185-196. DOI:
10.11686/cyxb2017360
摘要
(
554
)
HTML
(
6
)
PDF
(1147KB) (
76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水稻生产对我国粮食安全至关重要,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水稻主产区。紫云英是稻区最主要种植和利用的冬季绿肥作物,也是我国传统农业的精华。然而,随着化肥工农业不断发展,施肥结构已经由以有机肥为主转变为以化肥为主,绿肥种植面积急剧下滑。紫云英品种资源陈旧、混杂且蜕化严重,以前的相关栽培经验难以适应现代水稻生产模式、栽培管理技术和土壤环境条件等,已成为推动紫云英绿肥生产的瓶颈。本研究从紫云英高产高效种植的角度出发,主要综述了21世纪我国在紫云英新品种选育与鉴定、根瘤菌筛选、栽培管理技术、非生物逆境胁迫以及种植紫云英对稻田土壤生态和水稻生长发育与产量和稻米品质影响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以期为恢复发展和推广稻区紫云英等绿肥生产以及提升其综合开发利用价值提供借鉴。
研究简报
断奶前补饲不同直/支链淀粉比开食料对羔羊瘤胃上皮发育的影响
孙大明, 李弘伟, 毛胜勇, 刘军花
2018, 27(8): 197-203. DOI:
10.11686/cyxb2017396
摘要
(
271
)
HTML
(
1
)
PDF
(1095KB) (
32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研究断奶前补饲不同直/支链淀粉比开食料对羔羊瘤胃上皮发育的影响,选取24只体况良好、胎次一致、体重相近的10日龄羔羊(湖羊),将其随机分为3组,在饲喂相同母乳的基础上,分别补饲以纯木薯(CS)、玉米(MS)和豌豆淀粉(PS)(直/支链淀粉比分别约为0.11,0.27和0.44)为唯一淀粉来源的开食料。试验期间,每天4:00-19:00将羔羊抱入补饲栏补饲不同直/支链淀粉比的开食料,并且在6:30, 10:30和15:30将羔羊抱回母羊舍哺乳1 h。羔羊自由饮水,单栏饲喂,自由采食燕麦干草。56日龄时屠宰采样,采集瘤胃组织样品制作石蜡切片进行瘤胃乳头形态测定,采集瘤胃上皮样品提取RNA测定相关基因表达。结果表明:CS组羔羊瘤胃乳头长度和表面积显著(
P
<0.001)高于MS和PS组,CS和MS组羔羊瘤胃乳头宽度显著(
P
=0.001)高于PS组。对瘤胃上皮各层厚度统计显示,CS和PS组羔羊瘤胃上皮角质层厚度显著(
P
=0.001)高于MS组;CS和MS组羔羊瘤胃上皮颗粒层厚度显著高于(
P
<0.001)PS组;CS组羔羊瘤胃上皮棘基层厚度和总厚度显著(
P
<0.001)高于MS和PS组。qRT-PCR结果显示:不同直/支链淀粉比开食料显著影响羔羊瘤胃上皮
CDK
2和
CDK
6的mRNA表达量(CS>MS>PS,
P
<0.001);CS组羔羊瘤胃上皮细胞
cyclin A
和
CDK
4的mRNA表达量显著(
P
<0.05)高于PS组,但与MS组无显著差异;CS组羔羊瘤胃上皮
cyclin D
1的mRNA表达量显著(
P
=0.012)低于PS组,但与MS组无显著差异。CS组羔羊瘤胃上皮类胰岛素生长因子-1(insulin like growth factor,
IGF-
1)的mRNA表达量显著(
P
<0.001)高于MS和PS组,CS和MS组羔羊瘤胃上皮
IGF-
1
R
的mRNA表达量显著(
P
=0.001)高于PS组。上述结果表明:较高支链淀粉比开食料与较高直链淀粉比开食料相比,在瘤胃中较易降解生成挥发性脂肪酸,促进瘤胃上皮
IGF-
1及细胞周期蛋白mRNA的表达,进而有利于断奶前羔羊瘤胃上皮的发育。研究结果对制订羔羊营养方案具有重要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