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草业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16年 第25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6-01-20
    研究论文
    三江源区近30年植被生长动态变化特征分析
    杜加强, 贾尔恒·阿哈提, 赵晨曦, 房世峰, 刘伟玲, 阴俊齐, 袁新杰, 徐延达, 舒俭民, 何萍
    2016, 25(1):  1-12.  DOI: 10.11686/cyxb2015111
    摘要 ( 1143 )   HTML ( 4)   PDF (2271KB) ( 69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三江源区为长江、黄河、澜沧江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其地表植被状况与我国水安全和生态安全密切相关。由于所使用的数据时间序列长度有限,以往研究缺乏近30年整体视角的连续时间序列研究,也很少分析多时段变化趋势的持续性。为此,本文利用最新发布的1982-2012年的GIMMS NDVI3g数据集,采用多个嵌套时间序列的分析方法,在多个空间尺度上,研究了近30年来三江源区各季节植被活动的变化趋势和过程。研究表明,1)三江源区生长季和各季节NDVI在近30年均呈增强趋势,春季植被变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1998年前后NDVI分别呈显著增加、减少趋势。2)生长季、春季和夏季NDVI的增加随时段延长而趋缓,尤其是春季减缓迅速甚至停滞,而秋季植被活动持续增强。3)尽管区域尺度生长季、春季和夏季NDVI变化趋缓,但在像元尺度显著变化的区域范围却多呈增加趋势。4)不同植被类型显著变化的季节、时段存在差异。针叶林和灌丛NDVI主要在春季前几个时段增加显著,荒漠、草甸的增加主要集中在春季、夏季前几个时段。5)各季节NDVI在14个时段增加趋势持续性的差异,引起各季节对生长季植被活动变化贡献的变化。总的趋势是,前几个时段,春季NDVI变化较为剧烈,夏季NDVI的贡献最大,而随时段延长,逐渐过渡到秋季NDVI变化幅度、变化量最大,夏季次之。

    青藏高原植被物候监测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马晓芳, 陈思宇, 邓婕, 冯琦胜, 黄晓东
    2016, 25(1):  13-21.  DOI: 10.11686/cyxb2015089
    摘要 ( 1070 )   HTML ( 10)   PDF (2534KB) ( 119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青藏高原植被物候变化对揭示高寒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选取1982-2005年的GIMMS NDVI遥感数据,采用动态阈值法提取了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的物候信息,包括植被返青期、枯黄期及生长季长度,分析了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被物候的时空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青藏高原植被物候多年均值的空间分布与水热条件密切相关。青藏高原从东南向西北,植被返青期逐渐推迟、枯黄期逐渐提前,生长季长度因受到植被返青和枯黄的影响,呈现逐渐缩短的趋势;2)植被返青期和枯黄期的年际变化整体上呈提前的趋势,生长季长度呈增长趋势;3)高原地区的植被物候易受到海拔的影响,但存在3400 m的分界线,在3400 m以下,物候随海拔变化的波动较大,而在3400 m以上,物候与海拔的关系密切;4)气象因子是不同草地类型植被物候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与降水相比,植被物候期与温度相关程度更高。
    青海湖流域植被物候格局时空动态变化及其与植被退化的关系
    李广泳, 姜翠红, 程滔, 张浩然, 陈占涛
    2016, 25(1):  22-32.  DOI: 10.11686/cyxb2015210
    摘要 ( 926 )   HTML ( 4)   PDF (1450KB) ( 86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研究利用2000-2014年期间MODIS 16 d合成EVI 数据,选用阈值法模型提取了青海湖流域逐年的植被关键物候期,分析了物候时空动态变化特征及其与植被退化的关系。结果表明,青海湖流域内植被陆续在4月中旬-6月中旬进入返青阶段,8月中旬-10月中旬进入枯黄期,生长季长度在100~150 d之间。植被陆续进入返青期的时间在流域整体空间上呈现由东南向西北延迟的水平地带性变化趋势,多高山分布区域的植被进入返青期时间表现出垂直非地带性特征。植被进入枯黄期的时间与进入返青期早晚的时间在空间格局上相反,生长季长短空间格局与植被进入返青时间早晚的空间格局一致。气候变化趋势下,流域植被物候时空动态变化存在空间异质性,返青期均值年际变化趋势不明显,枯黄期均值提前6.4 d,生长季均值缩短8.9 d。流域内植被物候除受气候因子影响外,与植被退化也有密切关系。植被生长趋于茂盛,返青期呈现延迟趋势;植被生长退化趋势,返青期呈现提前倾向。枯黄期与植被退化的关系较复杂,整体上未表现出明显一致的相关性。植被生长季与植被退化呈现强负相关,即植被生长呈现茂盛趋势的区域,生长季缩短。
    2000-2014年浑善达克沙地植被覆盖变化研究
    元志辉, 包刚, 银山, 雷军, 包玉海, 萨楚拉
    2016, 25(1):  33-46.  DOI: 10.11686/cyxb2015319
    摘要 ( 922 )   HTML ( 1)   PDF (3222KB) ( 102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2000-2014年间植被生长季(4-10月)的MODIS NDVI数据反演浑善达克沙地地区植被覆盖变化,结合2000-2013年该地区周边11个气象站点的气温和降水数据,分别从年际变化和月变化角度分析该地区植被覆盖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表明,浑善达克沙地植被NDVI,不论是植被生长季平均值,还是其各月份值都呈上升趋势。研究区植被覆盖度的显著增加是气候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态恢复重建措施的有效性,但其植被NDVI年际变化趋势与降水量的关系更密切,其相关系数达到0.75,是驱动植被覆盖年际波动的最直接因素。在空间分布上,研究区的南部、中部和北部边缘区域的植被覆盖增加趋势较明显,而中部和西部部分区域未发生明显的趋势性变化。从月变化来看,4月草地植被变化受气温变化影响较明显;5-8月与前一月降水变化关系密切,说明植被生长对降水变化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从沙地类型植被覆盖年际变化趋势看,所有类型都呈增加态势,增加态势最大的类型是移动沙地,最小的是固定沙地。
    1982-2013年新疆不同植被生长时空变化
    许玉凤, 杨井, 李卫红, 方功焕, 张淑花, 邓海军, 董杰
    2016, 25(1):  47-63.  DOI: 10.11686/cyxb2015073
    摘要 ( 1185 )   HTML ( 0)   PDF (4037KB) ( 74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逐像元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应用MODIS NDVI数据对AVHRR-GIMMS NDVI 数据进行时间序列拓展,建立了1982-2013年间长时间序列生长季最大NDVI数据集,分析了新疆不同分区的生长季植被NDVI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北疆平原地区、南疆平原地区和南疆山地地区的植被NDVI变化呈显著增长趋势,北疆山地地区的植被呈下降趋势。2)水分条件和最低气温是影响新疆植被生长的重要因素,但不同分区的影响程度不同。北疆平原地区植被受水分条件影响较大,其中最低气温对农田植被影响较大;南疆平原地区植被受气温和降水的双重作用;山地地区植被受水分条件影响较大。3)从不同植被类型来看,水分条件对草地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林地,农田植被受水分条件的限制较小,与灌溉有着直接关系。4)增温增湿的气候条件有利于植被生长;北疆山地地区植被退化趋势受气候变化、火灾、平原草地围栏保护后放牧压力向山地转移等综合因素的影响。
    新疆伊犁地区草地土壤容重空间格局分析
    周李磊, 朱华忠, 钟华平, 杨华, 索菲娅, 邵小明, 周星杰
    2016, 25(1):  64-75.  DOI: 10.11686/cyxb2015249
    摘要 ( 1068 )   HTML ( 4)   PDF (1599KB) ( 100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新疆伊犁地区146个草地样地表层土壤容重调查测定数据为基础,结合遥感及气象数据,进行草地土壤容重与海拔、年均气温、年均降雨、≥10℃年积温、湿润度和NDVI间的相关及回归分析,构建土壤容重综合评价模型,借助ArcGIS平台加权叠加计算出伊犁地区草地土壤容重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伊犁地区草地土壤容重与海拔、年均气温、年均降雨、≥10℃年积温、湿润度和NDVI间显著相关(P<0.01);综合评价结果与实测值之间的复相关系数R2=0.6025,均方根误差(RMSE)为0.1479 g/cm3,总体偏差为14.39%,平均预测精度达85.61%。空间格局上,土壤容重在河谷地带较高,随着海拔递增呈现出逐渐减小的趋势;伊犁河谷两侧的温带荒漠类草地土壤容重最大,约为1.3340 g/cm3,南部天山北坡的高寒草甸类草地最小,约为0.7310 g/cm3。综合评价结果较好地反映了新疆伊犁地区的土壤容重空间分布情况,与土壤类型和草地类型的分布基本吻合,可以为草地退化安全评估提供参考。
    三江源区高寒草地不同生境土壤可培养纤维素分解真菌群落结构特征研究
    芦光新, 李宗仁, 李希来, 王军邦, 吴楚, 李欣, 张更兄, 孙乾, 李峰科, 郑慧美
    2016, 25(1):  76-87.  DOI: 10.11686/cyxb2015085
    摘要 ( 920 )   HTML ( 0)   PDF (680KB) ( 69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解三江源区不同生境土壤可培养纤维素分解真菌的群落结构特征,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澜沧江流域共选取有代表性的12个样点,采集土层0~15 cm,15~30 cm的土壤样品,采用稀释平板法在羧甲基纤维素钠平板培养基上进行可培养真菌的计数和分离,利用种群优势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均匀度、生态位宽度以及群落相似度等指标对不同生境土壤中可培养纤维素分解真菌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三江源区不同生境土壤可培养纤维素分解真菌的数量和类群差异明显,数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灌丛草地>嵩草草地>藏嵩草草地>禾草草地;在4种生境土壤中共分离获得土壤可培养纤维素分解真菌17属,禾草草地土壤中群落的优势度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最高,除均匀度指数外,藏嵩草草地土壤中群落的优势度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最低;物种生态位结果分析表明,毛霉属、镰孢菌属、被孢霉属、青霉属具有较宽的生态位,属于广适性物种;而亚隔孢壳属、梭孢壳属、腐质霉属等的生态位很窄,属于狭适性物种,只存在于某个生境中。禾草草地与藏嵩草草地土壤可培养纤维素分解真菌群落的相似性最低,灌丛草地和嵩草草地相似性最高。土壤纤维素分解真菌的群落结构及多样性与生境类型的特异性有着密切的关系。
    青藏高原东北边缘高寒草甸植物种群生态位特征对牦牛放牧的响应
    苗福泓, 薛冉, 郭正刚, 沈禹颖
    2016, 25(1):  88-97.  DOI: 10.11686/cyxb2015033
    摘要 ( 816 )   HTML ( 1)   PDF (429KB) ( 65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甘肃天祝县境内的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牦牛牧区设置不同强度放牧小区,采用野外样方调查法研究了放牧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植物组成、种重要值和种群生态位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青藏高原高寒草甸随放牧强度增大植物种数逐渐减少,其中紫花针茅、西藏香青、高山韭等种类在重度放牧条件下消失。在中度条件下,优势种线叶嵩草的重要值最高;另一优势种珠芽蓼的重要值则是先增加后降低再升高,以轻度放牧条件下最高。在3个放牧强度条件下,珠芽蓼和线叶嵩草的生态位宽度均位居所有种群前两位,并随着放牧强度增加二者的生态位宽度呈增大趋势,在重度放牧条件下二者生态位宽度相等。3个放牧强度下,优势种珠芽蓼和线叶嵩草与各种群间的生态位重叠系数不尽相同,封育或者轻度放牧条件下,珠芽蓼是种群间竞争较强的一方,但当放牧强度达到中度及以上时,珠芽蓼则退出种群间竞争强度激烈的局面;线叶嵩草是重度放牧下,种群间竞争强度最大的一方。说明放牧强度对青藏高寒草甸植物群落植物物种组成、重要值、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值均产生一定的影响,中度放牧强度是珠芽蓼和线叶嵩草的适宜放牧强度。运用“生态位理论”分析青藏高原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生态特征,其结果与“中度干扰理论”相吻合,中度放牧是青藏高原高寒草甸优势种适宜的放牧强度。
    西南“旱三熟”区不同作物和秸秆覆盖对土壤团聚体及固碳潜力的影响
    张赛, 王龙昌, 杜娟, 赵琳璐, 陈娇, 石超, 黄召存, 熊瑛, 贾会娟
    2016, 25(1):  98-107.  DOI: 10.11686/cyxb2015272
    摘要 ( 791 )   HTML ( 1)   PDF (1013KB) ( 71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探讨西南“旱三熟”(小麦/玉米/大豆)套作种植模式下农田土壤团聚体的分布特征及有机碳含量变化情况,进而估算该模式下的土壤固碳潜力,在重庆北碚西南大学试验农场对传统耕作(traditional tillage,T)和传统耕作+秸秆覆盖(traditional tillage+straw mulching,TS)2种处理下的土壤团聚体进行筛分和测定。结果表明,3种作物种植下的>2 mm粒径与2~0.25 mm粒径团聚体含量此消彼长,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r=-0.985,P<0.05)。土壤团聚体结构对不同作物的响应不同,水稳性大团聚体(>0.25 mm粒径)含量在小麦和大豆种植后高达90%左右,玉米种植后约为80%,说明种植玉米有利于土壤水稳性微团聚体的形成。2~0.25 mm粒径团聚体的有机碳含量最高,而水稳性微团聚体的两个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含量相差不大,有机碳含量在团聚体中的分布规律不受种植作物和耕作方式的影响。秸秆覆盖显著提高了0~5 cm和5~10 cm土层的本土及各个粒径中的有机碳含量,且5~10 cm土层团聚体有机碳受秸秆覆盖的影响较大。通过估算固碳潜力发现,玉米条带的土壤固碳潜力显著大于小麦-大豆条带,在耕作处理保持一致的情况下,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对农作物的响应不同。因此,在西南“旱三熟”地区,农田土壤团聚体分布特征和不同粒径有机碳含量受到耕作措施和种植作物的双重影响,土壤固碳潜力主要由水稳性大团聚体的固碳能力决定,水稳性大团聚体更易受到耕作措施和种植作物的影响,在实践中通过秸秆还田提高土壤固碳外,合理安排农作物也有助于提高土壤的固碳能力。
    火烧对黄土高原典型草原地上植被和繁殖更新的影响
    赵凌平, 白欣, 王占彬, 程积民, 谭世图, 王清义
    2016, 25(1):  108-116.  DOI: 10.11686/cyxb2015087
    摘要 ( 1068 )   HTML ( 5)   PDF (538KB) ( 72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火烧影响着草地植物种群的繁殖策略和形成过程,控制着群落的组成、外貌特征、动态变化和演替进程。本文通过对比黄土高原典型草原未火烧区和火烧区火后第一年地上植被特征、群落结构、物种组成和繁殖更新,探讨了黄土高原典型草原地上植被和繁殖更新对火烧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火烧显著降低了群落盖度、枯落物厚度与生物量,显著提高了群落的密度。火烧对物种丰富度影响不显著,却显著降低了4个物种多样性指数(Margalef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lou指数)。火烧干扰明显改变了植物群落结构和物种组成。火烧显著提高了草地的繁殖更新密度和无性繁殖密度,而对有性繁殖密度和草地繁殖更新的物种丰富度影响不显著。火烧显著提高根茎型和分蘖型植物的密度,而对根蘖型、分枝型和匍匐型植物密度影响不显著。黄土高原典型草原是以多年生克隆植物为主的草原生态系统,地上植被的繁殖更新更依赖于无性繁殖。植物繁殖更新贡献高低与火烧无关,而与草地群落物种组成相关。
    人工模拟降雨格局变化对白刺幼苗生长的影响
    张荣, 单立山, 李毅, 段桂芳, 段雅楠, 张正中, ЖигуновАнатолийВасильевич
    2016, 25(1):  117-125.  DOI: 10.11686/cyxb2015076
    摘要 ( 768 )   HTML ( 1)   PDF (1227KB) ( 70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白刺是干旱荒漠区重要的建群植物种,研究其幼苗在不同降雨格局下的响应特征,可以为进一步研究降雨格局变化下白刺灌丛退化以及加快荒漠区植被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本文通过人工控水试验,设置3个降雨量(增加30%、减少30%、不变)和2个降雨间隔时间(增加、不变)研究其对降雨格局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生长季白刺幼苗根长、叶生物量、地上生物量、总生物量和根冠比的变化主要由总降雨量引起;总降雨量对白刺生长的效应与降雨间隔时间紧密相关,但二者无显著交互作用。2)当降雨量一致时,增加降雨间隔时间有利于白刺幼苗冠幅、基径和各器官生物量的累积,尤其使叶生物量增加81%,从而使地上生物量增幅远大于地下生物量,导致根冠比降低。3)当降雨间隔时间一致时,降雨量减少30%对茎、地下生物量无显著影响,仅使根长显著增加86%,叶、地上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分别显著减少67%,48%,27%,根冠比显著增加74%,高降雨量条件下的生物量均增加但无显著影响。因此,适当的增加降雨量和降雨间隔时间有利于白刺幼苗的生长及促进其植被恢复。
    微晶化钾矿粉的释钾特征及对籽粒苋生长的影响
    吕乐福, 窦兴霞, 张红卫, 解兴元, 盖国胜
    2016, 25(1):  126-133.  DOI: 10.11686/cyxb2015072
    摘要 ( 754 )   HTML ( 2)   PDF (1152KB) ( 72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提高钾矿粉中钾素的有效性,以有机材料为活化剂,用微晶化设备对钾矿粉进行活化处理,研究了微晶活化后钾矿粉的物理特性、钾素释放动态及肥效。结果表明,与普通钾矿粉相比,微晶活化后钾矿粉的理化性状得到明显的改善,其中中位径降低了37.22%,比表面积增大了194.14%,60 d钾素累积释放量提高了492.44%。施入土壤后,收获时籽粒苋植株株高、茎粗和生物量较普通钾矿粉处理分别提高了12.16%,20.55%和13.76%,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施用钾矿粉还可以增加土壤速效钾和缓效钾的含量,并促进籽粒苋对钾素的吸收,其中微晶化钾矿粉处理增加幅度明显高于普通钾矿粉处理。微晶化钾矿粉增量施用或者等钾量配施氯化钾效果更好,肥效略差于常规施肥处理,但差异不显著(P>0.05)。
    重庆地区野生草本植物叶表皮蜡质的季节性变化
    高建花, 和玉吉, 郭娜, 郭彦军
    2016, 25(1):  134-143.  DOI: 10.11686/cyxb2015198
    摘要 ( 772 )   HTML ( 3)   PDF (434KB) ( 68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研究以重庆地区四季或三季均有分布的9种野生草本植物为对象,分析了叶表皮蜡质化学组分及含量、正构烷烃、正构脂肪酸和初级醇的分布特征及其平均碳链长度和碳优势指数,探讨了季节变化与叶表皮蜡质的关系。结果表明草本植物叶表皮蜡质组分及含量存在显著种间差异,如蜡质总量最高的苦苣菜,四季平均18.42 μg/cm2 ,而最低的马兰平均只有0.83 μg/cm2。苦苣菜、葎草和灰绿藜以脂肪酸和初级醇为主要蜡质组分,其余植物均以烷烃为主要组分。多数植物叶表皮蜡质含量从春季至秋季,整体出现先减小,到冬季增大的趋势,且在夏季蜡质总含量相对其他季节最低。除葎草在冬季、灰绿藜在春季以C27、C29和C31为优势峰外,其余植物在不同季节均以C29、C31和C33为优势峰,且不随季节改变而变化。多数植物正构烷烃总碳优势指数呈现从春季至秋季先下降,冬季再增大的趋势;而正构脂肪酸和初级醇平均碳链长度,多数植物夏季大于冬季。综合分析认为,草本植物通过调节叶表皮蜡质的沉积、改变主要蜡质组分的平均碳链长度及奇/偶碳的相对含量,提高对周边环境的适应性。
    荒漠植物沙芥苗期对不同浓度NaCl的适应机制
    岳利军, 袁坤, 李海伟, 康建军, 王锁民
    2016, 25(1):  144-152.  DOI: 10.11686/cyxb2015115
    摘要 ( 707 )   HTML ( 1)   PDF (1005KB) ( 66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研究了5周龄沙芥幼苗对不同浓度NaCl的适应机制。结果表明,沙芥苗期对不同浓度的NaCl具有不同的适应机制。与对照相比,在5 mmol/L的低浓度NaCl下,沙芥叶的干重和含水量分别显著增加了25%和35%(P<0.05),沙芥正是通过这种植株的快速生长和含水量的增加将进入体内过多的Na+稀释至毒害水平以下,以适应外界低浓度的NaCl。在50 mmol/L的中等浓度NaCl下,沙芥限制了K+、增强了Na+从根向叶的选择性运输,使叶中的Na+含量显著增加了8倍(P<0.05),沙芥最可能是将叶中积累的大量Na+区域化至液泡中来适应外界中等浓度的NaCl,该机制避免了Na+对叶细胞的伤害,使叶的渗透势显著降低了75%(P<0.05),让植株有效地抵御了盐分产生的渗透胁迫,维持了沙芥的正常生长。沙芥主要通过限制Na+、增强K+的选择性吸收和从根向叶的选择性运输来适应外界高浓度的NaCl。在200 mmol/L的高浓度NaCl下,该机制使沙芥叶中积累的K+较50 mmol/L的NaCl下显著增加了55%(P<0.05),使K+对渗透调节的贡献率也相应地从10.28%提高到了12.51%,K+一般积累于细胞质中,因此该机制有利于叶细胞质保持较低的Na+/K+、减缓Na+对叶的伤害,也有利于细胞质平衡来自胞内液泡和胞外高浓度NaCl产生的渗透压、减少叶的渗透伤害。尽管如此,在200 mmol/L的NaCl下,沙芥幼苗生长了7 d便使其叶的干重显著降低了51%(P<0.05),表明沙芥苗期的耐盐性有限。
    多年生黑麦草对Pb、Cd胁迫的响应及富集能力研究
    冯鹏, 孙力, 申晓慧, 姜成, 李如来, 李增杰, 郑海燕, 张华, 郭伟, 韩旭东, 洪亚南
    2016, 25(1):  153-162.  DOI: 10.11686/cyxb2015069
    摘要 ( 1133 )   HTML ( 2)   PDF (523KB) ( 71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了铅(Pb)、镉(Cd)及Pb-Cd复合胁迫对多年生黑麦草生长发育的影响,了解多年生黑麦草修复Pb、Cd污染土壤的潜能,为农田土壤的污染修复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和应用借鉴。以人工盆栽的方法,Pb设0, 300, 500, 1000, 1500 mg/kg 5个处理,Cd设0, 0.3, 3, 10, 50, 100 mg/kg 6个处理,Pb-Cd复合胁迫设Pb0Cd0, Pb300Cd0.3, Pb500Cd0.3, Pb1000Cd0.3, Pb1500Cd0.3, Pb300Cd10, Pb500Cd10, Pb1000Cd10, Pb1500Cd10 9个处理。测定Pb、Cd单一及复合胁迫下,多年生黑麦草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简化活力指数,叶片叶绿素含量,净光合效率(Pn)、蒸腾速率(Tr)、光合有效辐射(PAR)、光能利用率(LUE),根、茎、叶各器官Pb、Cd含量,并计算各处理富集系数。结果表明,低浓度Pb离子(300,500 mg/kg)对多年生黑麦草种子发芽影响不显著,高浓度Pb离子(1000,1500 mg/kg)抑制种子发芽,低浓度Cd离子对种子发芽势及发芽率具有促进作用,Cd离子浓度超过10 mg/kg,则表现显著抑制种子发芽;Pb、Cd单一胁迫下,随Pb离子浓度的增加,叶片叶绿素含量呈递增趋势,随Cd离子浓度增加,叶绿素含量呈递减趋势。Pb离子浓度在0~1500 mg/kg范围,Cd离子浓度在0~100 mg/kg范围,Pb、Cd离子单一胁迫下,净光合效率均表现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Pb浓度为1000 mg/kg时Pn达到最大值,为21.59 μmol CO2/(m2·s);Cd浓度为10 mg/kg时,Pn达到最大值,为22.67 μmol CO2/(m2·s);Pb、Cd单一胁迫处理,随Pb、Cd浓度的增加,多年生黑麦草富集系数表现降低趋势。Pb-Cd复合胁迫对种子发芽抑制作用大于Pb、Cd单一元素胁迫;Pb、Cd及Pb-Cd复合胁迫,多年生黑麦草根、茎、叶吸收Pb、Cd离子顺序均为根>叶>茎;多年生黑麦草对Cd离子吸收富集效应较Pb离子更为显著,对轻度Pb、Cd污染土壤修复效果更为明显。
    多年生黑麦草对干旱-低温交叉适应的生理响应
    梁小红, 艾非凡, 钟天秀, 韩烈保
    2016, 25(1):  163-170.  DOI: 10.11686/cyxb2015230
    摘要 ( 817 )   HTML ( 1)   PDF (1309KB) ( 83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草坪草在冬季的时候常常面临着干旱和低温的双重胁迫,严重影响着春季返青时草坪草的质量。为了探讨多年生黑麦草的干旱-低温胁迫交叉适应的生理机制,以多年生黑麦草“爱神特(Accent)”为植物材料,设置3个水分梯度,土壤相对含水量分别为30%(重度胁迫)、60%(中度胁迫)、100%(良好浇水)。处理5 d后在人工气候箱中进行低温处理(2℃)15 d。低温胁迫使多年生黑麦草的叶片相对含水量、叶绿素含量显著降低,电解质渗漏、脯氨酸、可溶性总糖、抗氧化酶的含量增加。3种水分处理条件下,经过中度干旱处理后的多年生黑麦草的叶片相对含水量、叶绿素含量的降低幅度减小,但脯氨酸、可溶性糖、抗氧化酶的含量增加显著。实验结果表明多年生黑麦草对干旱-低温胁迫具有交叉适应能力。适当地进行干旱处理有利于提高多年生黑麦草对低温胁迫的适应能力。但值得注意的是,严重的干旱处理会造成过度伤害,致使植株更快死亡。
    不同类型除草剂的田间防效及其对裸燕麦带壳率和产量的影响
    宋旭东, 赵桂琴, 柴继宽
    2016, 25(1):  171-178.  DOI: 10.11686/cyxb2015105
    摘要 ( 871 )   HTML ( 0)   PDF (421KB) ( 64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筛选燕麦田安全高效的除草剂种类及其剂量,在甘肃中部地区开展了田间试验,选取72% 2,4-D丁酯、20%氯氟吡氧乙酸、48%麦草畏、50%草除灵、50%二氯喹啉酸、40%二甲·溴苯腈(2甲4氯钠含量20%、溴苯腈含量20%)、55%苯·唑·2甲钠(苯磺隆含量2.6%、2甲4氯钠含量50%、唑草酮含量2.4%)7种激素型除草剂和1种非激素型除草剂75%苯磺隆,每种除草剂设低、中、高3个浓度,研究不同处理对裸燕麦田杂草的控制及对裸燕麦带壳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72% 2,4-D丁酯药害严重,导致裸燕麦带壳率显著增加,不宜在裸燕麦田施用。除草剂对杂草的防效随浓度的增加而提高,燕麦种子产量也随除草剂及其浓度的增加而变化。结合安全性、杂草防效和种子产量,以40%二甲·溴苯腈1350 mL/hm2、55%苯·唑·2甲钠750 g/hm2在裸燕麦田的综合效应最佳,不仅防效高,而且持效期长;燕麦种子产量较对照分别增加21.26%和18.41%。
    祁连山东段不同放牧强度下高原鼢鼠栖息地选择分析
    楚彬, 花立民, 周延山, 刘丽, 李帅
    2016, 25(1):  179-186.  DOI: 10.11686/cyxb2015234
    摘要 ( 913 )   HTML ( 2)   PDF (799KB) ( 68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研究以祁连山东段高寒草甸栖息的高原鼢鼠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放牧强度下高原鼢鼠栖息地特征及选择因素,为合理控制草原鼠害及保护草地生物多样性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选择4个不同放牧强度小区,调查每个小区的高原鼢鼠相对种群密度、土壤紧实度和容重、植物学组成、植物物种丰富度、地上生物量、可食牧草产量及各植物功能群产量,并分析高原鼢鼠相对种群密度与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放牧强度与高原鼢鼠相对种群密度有正相关关系但不显著(P>0.05),重度放牧区下高原鼢鼠相对种群密度最高,禁牧区高原鼢鼠相对种群密度最低;高原鼢鼠相对种群密度与土壤紧实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土壤容重和地上生物量呈负相关但不显著(P>0.05);高原鼢鼠相对种群密度与杂类草产量有正相关关系但不显著(P>0.05),与可食牧草产量、禾草产量和物种丰富度有负相关关系但不显著(P>0.05);多元线性回归方程表明影响高原鼢鼠栖息地选择的主要因素是土壤紧实度(Y=205.36-0.145X1,X1为土壤紧实度)。
    灌浆期弱光胁迫对“扬麦15”小麦秸营养价值和体外降解率的影响
    李袁飞, 何香玉, 成艳芬, 朱伟云
    2016, 25(1):  187-198.  DOI: 10.11686/cyxb2015065
    摘要 ( 900 )   HTML ( 0)   PDF (462KB) ( 58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试验采用瘤胃体外降解技术研究了弱光胁迫对小麦秸营养价值及畜禽消化率的影响。试验以弱筋小麦“扬麦15”为材料,在灌浆期进行3个遮阴水平(0%,50%,66%)和3个遮阴时间(2,4,8 d)的处理,成熟后统一收取小麦秸,进行营养成分分析并利用体外降解技术评定其体外降解率。营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遮阴水平与遮阴时间均显著影响小麦秸粗蛋白(CP)、中性洗涤纤维(NDF)及中性洗涤可溶物(NDS)含量(P<0.05),但遮阴水平与遮阴时间没有交互作用;遮阴水平由0%增加至66%,小麦秸CP及NDS含量分别由3.06%,23.97%降至2.35%,20.46%,差异显著(P<0.05);而小麦秸NDF含量则由76.03%显著升高至79.54%(P<0.05);遮阴时间由2 d增至8 d时,小麦秸CP及NDS含量分别由3.11%,23.09%显著降低至2.51%,21.43%(P<0.05),而NDF含量则由76.91%显著升高至78.57%(P<0.05)。体外试验以4头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波尔山羊为瘤胃液供体,称量1 g小麦秸样品于含有10 mL瘤胃液和50 mL培养基的39℃发酵瓶内体外发酵,培养72 h冰浴终止发酵,测定产气量、pH、体外降解率和发酵液中挥发性脂肪酸。体外降解率结果显示,遮阴水平与遮阴时间均显著影响小麦秸中性洗涤纤维消失率(NDFD),且遮阴水平与遮阴时间没有交互作用,随着遮阴水平增加,小麦秸干物质消失率(DMD)、NDFD及酸性洗涤纤维消失率(ADFD)分别由40.33%,40.82%及36.56%显著降低至35.20%,36.03%及33.36%(P<0.05);随遮阴时间增加NDFD由38.88%显著降低至36.94%(P<0.05)。小麦秸体外降解结果显示,遮阴水平与遮阴时间均显著影响累积产气量(P<0.05),并且存在交互效应;遮阴水平显著影响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丁酸产量及乙丙比(P<0.05),遮阴时间对挥发性脂肪酸(VFA)产量及组成没有影响,且遮阴水平与遮阴时间没有交互作用。随遮阴水平增加,小麦秸体外降解累积产气量、TVFA、丁酸产量分别由131.64 mL、57.04 mmol/L及5.18 mmol/L显著降低至120.96 mL、51.25 mmol/L及4.32 mmol/L(P<0.05),而乙丙比则由2.47显著增加至2.60(P<0.05);随遮阴时间增加,累积产气量由130.46 mL显著降低至121.22 mL(P<0.05)。结果表明,遮阴处理显著增加了“扬麦15”小麦秸NDF含量,降低了小麦秸粗蛋白、体外降解率及发酵累积产气量与挥发性脂肪酸产量,但对挥发性脂肪酸组成没有影响;不同遮阴水平对其影响更为明显。
    玉米秸秆与废弃白菜的混贮品质及乳酸菌多样性研究
    任海伟, 赵拓, 李金平, 李雪雁, 徐娜, 王永刚, 王晓力, 高晓航
    2016, 25(1):  197-206.  DOI: 10.11686/cyxb2015095
    摘要 ( 906 )   HTML ( 2)   PDF (854KB) ( 69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研究玉米秸秆和废弃白菜混合青贮可行性,考查二者在不同质量比时的混贮品质,设计了6个不同的混贮比例,分别为29∶19,27∶21,25∶23,23∶25,21∶27和19∶29。混合青贮30 d后对其化学组分和发酵品质进行分析,筛选品质最佳的混贮比例,并进一步研究了品质最佳混贮组的乳酸菌多样性。结果表明,质量比为21∶27的混贮5(ME5)组的pH和氨态氮/总氮显著低于其余混贮组(P<0.05),乳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余混贮组(P<0.05)。ME5组的干物质和能源组分综纤维素含量较高,而酸性洗涤木质素含量较低,综合判定该组的混贮品质优于其他5组。乳酸菌多样性结果显示,从ME5组中共分离出10株乳酸菌,分属于3个属,4个种。3个属分别是乳杆菌属、肠球菌属和明串珠菌属。4个种分别是2株短乳杆菌、1株屎肠球菌、5株肠膜明串珠菌肠膜亚种和2株植物乳杆菌,其中同型发酵乳酸菌乳杆菌属和肠球菌属为该青贮体系的关键乳酸菌。
    喜马拉雅鸭茅野生二倍体与同源四倍体农艺性状的对比研究
    黄梅芬, 薛世明, 高月娥, 李乔仙, 张美艳, 余梅, 钟声
    2016, 25(1):  207-216.  DOI: 10.11686/cyxb2015221
    摘要 ( 676 )   HTML ( 1)   PDF (584KB) ( 74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研究对供试的喜马拉雅野生二倍体鸭茅及其同源四倍体鸭茅进行单株和条播种植,旨在获得不同倍性水平鸭茅农艺性状特性。结果表明,喜马拉雅野生二倍体具有营养生长期比同源四倍体长,后期生长迅速,生育期比同源四倍体长的特点;同源四倍体各构件中的叶量(P<0.01)和单株产量(P<0.05)明显地高于同期喜马拉雅野生二倍体鸭茅。随着倍性的增加,增加了分蘖数、生殖枝数和千粒重,但是生殖枝所占的比重、穗量、种子数、发芽势和发芽率均降低,导致同源四倍体的育性不及喜马拉雅野生二倍体鸭茅。在干物质产量方面,同源四倍体每次刈割的产量和年干物质产量比喜马拉雅野生二倍体鸭茅分别提高20.3%~72.8%和18.3%~41.5%,枯草比例下降23.9%。从供草的均衡分析,同源四倍体供草均衡性优于喜马拉雅野生二倍体。在饲草营养价值方面,不论野生二倍体还是同源四倍体,随着成熟度的增加,粗蛋白、粗脂肪、灰分、钙含量、磷含量和半纤维素含量明显下降,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木质素增加,而且随着倍性水平增加,同期生长不同倍性鸭茅的各营养成分增减不一,尤以完熟期的鸭茅随倍性水平的增加,钙含量明显地增加。
    洞庭湖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分析
    徐伟平, 康文星, 何介南
    2016, 25(1):  217-229.  DOI: 10.11686/cyxb2015104
    摘要 ( 914 )   HTML ( 5)   PDF (539KB) ( 75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洞庭湖区有长江中下游地区最大的调蓄性湖泊(洞庭湖)和亚洲最大的内陆湿地,维系着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而且也影响着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科学地评价洞庭湖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对保护和修复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获得大量数据的基础上,采用市场价值法、防护费用法、机会成本法、影子工程法、消费剩余、条件价值法,对洞庭湖区湿地生态系统18项服务功能价值进行评估。结果表明,2010年洞庭湖区服务功能总价值1733634×104元。其中,社会服务功能价值(895759×104元)>调节、支持功能价值(765662×104元)>供给功能价值(102213×104元),分别占服务总价值的51.67%,42.43%和5.90%。若以其产品可进入经济市场与否来划分,具有市场价格的服务的经济价值(985863×104元),没有进入市场交易的间接服务的生态价值(747771×104元),它们之间比约为1∶0.76。本研究结果可为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与开发的对策制定提供参考的依据。
    我国动物生产的经济分析
    李岚, 侯扶江
    2016, 25(1):  230-239.  DOI: 10.11686/cyxb2015099
    摘要 ( 749 )   HTML ( 1)   PDF (921KB) ( 118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农业是GDP的重要组成部分。草地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将草地与家畜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地合理收获植物和动物产品。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包含4个生产层,其中动物生产层是重要的生产效益来源。所以动物生产的发展对于我国草地农业意义重大。本文通过对1992年至2011年31个省(市)的动物生产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动物生产GDP与农业GDP的比重呈增长趋势。动物生产的发展趋势基本可分为4个阶段,1992至1995年,1996至2004年,2005至2008年,2008至2011年,这与国家出台的各项农业政策有关。第二,从动物生产发展的趋势角度方面,农业大省也是动物生产大省。其他地区由于动物生产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小或者动物生产转化的经济效益低,所以动物生产GDP相对小。第三,动物生产增速最快地区大部分为农业大省,这可能是由于粮食生产促进动物生产的发展。第四,动物生产GDP与其他经济指标是相互促进的正相关关系。因资源禀赋及政策的不同,使各个省市情况迥异。综上所述,我国动物生产仍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政府需要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大力支持草地农业的发展。
    综合评述
    我国汉代苜蓿引入者考
    孙启忠, 柳茜, 那亚, 李峰, 陶雅
    2016, 25(1):  240-253.  DOI: 10.11686/cyxb2015090
    摘要 ( 1287 )   HTML ( 0)   PDF (627KB) ( 96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我国在汉代苜蓿引入者认识上的分歧,本文应用植物考据学原理,采用文献考证法,在收集查阅古代文献的基础上,开展文献的整理排比、甄别考证和爬梳剔抉,并结合近现代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归纳。结果表明,不论是史学界、农史界,还是草学界在对汉代苜蓿引入者认识上,大体上有4种观点,一是苜蓿是由出使西域的汉使带回来的;二是由出使西域的张骞带回来的;三是由贰师将军李广利带回来的;四是苜蓿引进者的不确定性。但是,最接近史实的为第一种观点;第二种观点虽广为流传,并被众多学者所采纳,但缺乏直接的史料支持;第三种观点目前还未被人们所接受。因此,第二或第三种观点尚需挖掘史料,进行深入的考证研究。
    研究简报
    野古草居群光合作用对光强和CO2浓度的响应特征
    刘英, 白龙, 雷家军
    2016, 25(1):  254-261.  DOI: 10.11686/cyxb2015327
    摘要 ( 780 )   HTML ( 0)   PDF (899KB) ( 67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移植于同一环境的辽宁地区4个野古草居群为对象,比较了它们的光合作用对光强和CO2浓度的响应差异,为研究其居群表型性状多样性的生理基础提供参考。结果表明,野古草光合速率对光强和CO2浓度的光合响应特征参数在居群间多数存在显著差异,居群P1(本溪)、居群P2(北镇)具较高的光饱和点(分别为1782和1690 μmol/m2·s)、表观量子效率(分别为0.0553和0.0564)及表观羧化效率(分别为0.0568和0.0783),较低的CO2补偿点(分别为14和12 μmol/mol),具有较高的光能生产潜力。居群P3(建平)、居群P4(彰武)的气孔导度低(分别为0.1227和0.1176 mol/m2·s),蒸腾速率低(分别为2.67和2.68 mmol/m2·s),持水能力强。
    瑞香狼毒营养成分分析与评价
    季丽萍, 郭丽珠, 刘新, 王琳, 张世峰, 郭斌, 傅艳萍, 何玮, 尉亚辉
    2016, 25(1):  262-267.  DOI: 10.11686/cyxb2015220
    摘要 ( 763 )   HTML ( 4)   PDF (410KB) ( 80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研究以瑞香狼毒为材料,采用常规营养指标测定方法对其营养成分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瑞香狼毒的干物质(DM)(89.87±0.30)%,灰分(Ash)(5.59±0.62)%,单宁(0.0508±0.0037)%,粗蛋白(CP)(15.00±1.46)%,粗脂肪(EE)(3.47±0.20)%,中性洗涤纤维(NDF)(39.11±0.77)%,酸性洗涤纤维(ADF)(28.7±0.76)%,木质素(ADL)(6.87±0.26)%。同时,其氨基酸和矿质元素种类齐全,含量丰富。研究表明瑞香狼毒各营养成分含量与紫花苜蓿相当,如能实现植株脱毒,则可成为一种潜在的牧草资源。
    试验增温和放牧对门源草原毛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曹慧, 朱文琰, 赵新全
    2016, 25(1):  268-272.  DOI: 10.11686/cyxb2015010
    摘要 ( 829 )   HTML ( 0)   PDF (640KB) ( 53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青藏高原是全球气候变暖的敏感区域之一,门源草原毛虫作为青藏高原东北部高寒草甸的主要害虫之一,虫害爆发时造成牧草短缺,引发家畜口膜炎甚至死亡。因此,未来持续增温情况下,门源草原毛虫的表现对当地畜牧业生产安全至关重要。通过野外控制试验,探讨增温(日增温1.2℃/夜增温1.7℃)和放牧对草原毛虫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放牧显著提高了幼虫生长速率和蛹重,雌蛹增重比率约为雄蛹的2倍。增温显著缩短了草原毛虫幼虫期(雌性幼虫4.4 d、雄性幼虫7.0 d)和蛹期(雌蛹3.6 d、雄蛹4.6 d),而且引发雄性先熟,即雄成虫羽化时间较雌成虫早5.0 d。增温放牧处理下,草原毛虫的生长速率提高9%、雌蛹增重26%。可见,未来持续增温的高寒草甸牧场,门源草原毛虫适合度升高,对当地草场和家畜的威胁加大,需加强害虫的监控和防治力度。
    不同营养水平日粮对奶公牛直线育肥性能的影响
    李妍, 李晓蒙, 李秋凤, 杜柳柳, 曹玉凤, 于春起, 王晓玲, 李建国, 高艳霞
    2016, 25(1):  273-279.  DOI: 10.11686/cyxb2015113
    摘要 ( 871 )   HTML ( 1)   PDF (401KB) ( 66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研究不同能量和蛋白质水平日粮对奶公牛直线育肥性能的影响。选择4~5月龄左右、平均体重为121 kg的奶公犊36头,随机分成两组,试验Ⅰ组(饲喂低营养水平日粮)、试验Ⅱ组(饲喂高营养水平日粮),每组18头。试验期440 d。整个育肥试验以12月龄划分为前期和后期2个阶段。结果表明,整个育肥期,试验Ⅱ组的平均日增重比试验Ⅰ组提高了5.83%(P>0.05),料重比降低了3.11%(P>0.05)。试验Ⅱ组的粗蛋白质、粗脂肪、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钙和磷的表观消化率较高,但是与试验Ⅰ组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Ⅱ组的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生长激素、甲状腺素含量比试验Ⅰ组显著提高了8.27%,13.85%,6.70% 和1.26%(P<0.05)。血清尿素氮含量降低了12.22%(P<0.01)。两个营养水平日粮对屠宰率、胴体产肉率和净肉率没有影响。随着营养水平的提高,pH、剪切力、蒸煮损失、失水率有下降的趋势,牛肉中的蛋白质和脂肪含量有上升的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05)。与试验Ⅰ组相比,试验Ⅱ组的pH、剪切力、蒸煮损失和失水率分别降低了2.34%,12.97%,18.30%和3.38%,牛肉中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分别提高了4.95%和8.55%。养殖效益试验Ⅱ组比试验Ⅰ组多收入0.98元/(日·头),全期效益试验Ⅱ组比试验Ⅰ组多收入431.20元/头。因此,提高日粮的营养水平,可以促进奶公牛的生长、改善肉品质和增加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