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草业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ISSN 1004-5759 CN 62-1105/S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最新录用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投稿指南
道德声明
期刊订阅
下载中心
联系我们
English
当期目录
2011年 第20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1-06-20
上一期
下一期
研究论文
九寨沟马脑壳金矿矿山土壤养分空间分布格局
李武斌,何丙辉,王力,申建红,黄治清,张兴华,文基坚,代万贵
2011, 20(3): 1-9.
摘要
(
218
)
PDF
(1408KB) (
35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对九寨沟马脑壳金矿矿山南坡(海拔2 900~3 500 m)采矿、排渣(包含翻新土)边坡(简称挖、排坡)和对应同生境原生草地的土壤养分对比研究,揭示矿区土壤主要养分氮、磷、钾和土壤有机碳 (简称SOC)空间分布格局,为矿山生态恢复提供基础数据。结果表明,挖、排坡土壤养分(包括SOC和pH值)水平随海拔升高而变化小,土壤有效养分整体含量较低,有效氮、钾含量远小于对应原生草地。原生草地土壤养分随海拔、土壤层次(即深度)变化及坡脊坡谷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1) 各层次土壤有效氮、磷、钾随海拔的增加呈减小的趋势,随土壤深度增加逐渐减小,坡脊小于坡谷;土壤SOC随海拔的升高先降低然后升高再降低,变化起伏;2) 土壤有效氮、磷、钾含量均与SOC呈显著相关关系(
P
<0.05);3) 海拔、土壤深度及坡脊坡谷等环境因子对土壤有效氮、磷、钾及SOC含量的分布均有显著影响。另外,干扰对原生草地土壤养分的分布也有一定的影响。
宁南旱地草粮轮作田土壤水可持续利用模拟研究
王学春,李军,王美艳,方新宇
2011, 20(3): 10-19.
摘要
(
167
)
PDF
(1887KB) (
33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野外调查和计算机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宁夏南部旱地草粮轮作田土壤水分恢复问题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模拟土壤湿度和观测土壤湿度剖面分布自上而下的变化趋势一致,土壤湿度模拟值基本能够反映苜蓿地土壤湿度等级在不同土层的分布。苜蓿地土壤干燥化进程和土壤湿度恢复进程均表现为前期快后期慢。在宁夏南部丘陵半干旱区,8~10 m土层土壤湿度恢复较困难,种植苜蓿期间应尽量避免该土层土壤湿度等级降低到D以下,即土壤湿度不应低于8.5%。在宁夏南部丘陵半干旱区苜蓿适宜种植年限为6~8年,翻耕后适宜采用PPW轮作模式 (马铃薯→马铃薯→春小麦)进行土壤水分恢复,种植16~20年粮食作物后可以再次种植苜蓿。
祁连山北坡天然草地地上生物量及其与土壤水分关系的比较研究
黄德青,于兰,张耀生,赵新全
2011, 20(3): 20-27.
摘要
(
245
)
PDF
(532KB) (
52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祁连山北坡天然草地植被以高寒草原、山地草甸、山地草甸草原、山地草原和山地荒漠草原等类型为主,对这5种天然草地地上生物量观测结果显示,地上生物量在5类草地植物群落间差异显著(
P
<0.05),其季节动态规律均表现为单峰型,在8月下旬达生物量峰值。5种草地类型地上生物量以山地草甸(100.24 g/m
2
)最高,其他依次为山地草甸草原(71.24 g/m
2
)、山地草原(70.20 g/m
2
)、高寒草原(52.40 g/m
2
)和山地荒漠草原(20.44 g/m
2
);用Logistic方程模拟的地上生物量增长曲线表明5类草地群落地上生物量均未达到其环境最大容纳量。不同草地类型地上生物量与降水量、土壤平均含水量的累加值均呈正相关关系。在各种类型草地中,不同土层含水量对地上生物量的影响均不同,根系主要分布层内的含水量与地上生物量显著相关(
P
<0.05)。
杜鹃灌丛草地土壤容重与水分特征对不同休牧模式的响应
曹文侠,徐长林,张德罡,师尚礼,姚拓
2011, 20(3): 28-35.
摘要
(
213
)
PDF
(857KB) (
31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土壤容重与土壤水分特征为主要指标,研究了祁连山高寒杜鹃灌丛草地对全生长季休牧(分枯草期重牧与枯草期轻牧)和传统夏季休牧(重牧)的响应。结果表明,随着土层深入,休牧杜鹃灌丛草地土壤呈容重增大、含水率减小、有机质含量降低的基本变化态势;休牧杜鹃灌丛土壤异质化明显,灌丛冠幅下土壤容重小于灌间土壤,土壤水分大于灌间;6月的土壤容重较8和10月的小,而土壤含水率高;高寒杜鹃灌丛草地土壤含水率与土壤容重间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土壤有机质间呈正相关关系;与传统夏季休牧相比,全生长季休牧的杜鹃灌丛草地灌间畜蹄践踏小径的宽度、深度和面积显著减少,土壤紧实度降低,土壤含水率升高,有效改善了土壤功能;枯草期的高强度放牧降低了全生长季休牧对杜鹃灌丛草地土壤状况的有效恢复;研究证实合理的休牧时期确定与利用强度控制是实现退化高寒杜鹃灌丛草地土壤功能修复的关键。
播种方式对人工草地土壤有机碳氧化稳定性和化学结合形态的影响
杨恒山,邰继承,范富
2011, 20(3): 36-42.
摘要
(
207
)
PDF
(404KB) (
28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分层取样法研究了两年生单播紫花苜蓿、单播无芒雀麦、隔行混播和同行混播人工栽培草地土壤有机碳氧化稳定性和化学结合形态。结果表明,在牧草生长时期,0~40 cm土壤有机碳含量以单播紫花苜蓿草地最高,其次为隔行混播草地,二者与单播无芒雀麦草地、同行混播草地间差异极显著 (
P
<0.01);有机碳氧化稳定系数以隔行混播草地最大(1.27),同行混播草地次之(1.16),二者与单播紫花苜蓿草地(0.99),单播无芒雀麦草地(0.94)间差异极显著 (
P
<0.01),说明混播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有机碳化学结合方式上均以铁铝键结合为主,各处理不同层次铁铝键结合有机碳均极显著高于钙键结合有机碳(
P
<0.01)。
山西长治湿地草本植物优势种群和群落的空间格局分析
李素清,武冬梅,王涛,上官铁梁
2011, 20(3): 43-50.
摘要
(
221
)
PDF
(1399KB) (
52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种群和群落空间格局分析是揭示群落结构的重要手段,目前已成为现代植物生态学的研究热点之一。长治湿地位于长治市主城区西北3 km处,是山西省面积最大和保存最好的水库湿地。本研究应用除趋势对应分析(DCA)与双项轨迹方差法(TTLQV)相结合的方法,对长治湿地草本植物优势种群和群落的分布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长治湿地草本植物群落空间格局分析中,这2种方法的结合可以成功地揭示群落的特征。同时群落格局与其优势种的格局关系密切,扁秆藨草+芦苇群系和小苜蓿+双穗雀稗群系的格局差异明显,随着土壤水分含量的减少,群落的格局规模减少,群落分布格局不仅受优势种的生物学特性影响,还受环境因子制约,优势种群的小斑块规模一般为20~290 cm,大斑块规模则多为900~1 270 cm,格局规模随优势种的生物学特性而变化,并且土壤水分等环境因子在格局形成和变化中也起着重要作用,结果很好的揭示了长治湿地草本植物群落的结构特征。
黄河口滨岸潮滩湿地CO
2
、CH
4
和N
2
O通量特征初步研究
王玲玲,孙志高,牟晓杰,孙万龙,宋红丽,姜欢欢
2011, 20(3): 51-61.
摘要
(
292
)
PDF
(1176KB) (
50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09年8月,运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对夏季黄河口滨岸潮滩湿地CO
2
、CH
4
和N
2
O通量的日变化特征进行了原位观测。结果表明,夏季低潮滩沉积物-大气界面的CO
2
、CH
4
和N
2
O通量均具有明显日变化特征,日通量范围分别为-18.755~43.731,-0.070~0.224和-0.002~0.008 mg/(m
2
·h),均值为11.630,0.079和0.005 mg/(m
2
·h),全天表现为三者的排放“源”;中潮滩沉积物-大气界面CO
2
、CH
4
和N
2
O通量的日变化范围分别为-30.780~25.734,-0.111~0.100和-0.004~0.006 mg/(m
2
·h),均值为4.570,0.011和0.002 mg/(m
2
·h),全天亦表现为三者的排放“源”;中潮滩-大气界面CO
2
、CH
4
和N
2
O通量的日变化范围分别为46.253~102.637,-0.211~0.048和-0.008~0.008 mg/(m
2
·h),均值为76.656,-0.038和-0.002 mg/(m
2
·h),全天表现为CO
2
的“源”、CH
4
和N
2
O的“汇”。 本研究还发现,中潮滩的CO
2
通量与气温呈显著正相关(
P
<0.05)关系,低潮滩沉积物的CH
4
通量与气温、地表温度和5 cm地温呈极显著正相关(
P
<0.01)关系,而中潮滩的N
2
O通量与气温、地表温度和不同深度地温(5,10,20 cm)呈显著(
P
<0.05)或极显著(
P
<0.01)负相关关系;沉积物基质和翅碱蓬群落是影响CO
2
、CH
4
和N
2
O通量特征的重要因素,而水分、盐分对于三者通量特征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锡林郭勒盟草原三维数字模型的建立
王瑞永,乔江,袁清
2011, 20(3): 62-69.
摘要
(
205
)
PDF
(1943KB) (
30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推动草原信息化管理的进一步发展,本研究基于现代化信息技术,主要运用3D-GIS技术、遥感技术、仿真技术等相关技术,以具有典型草原代表性的锡林郭勒盟为示范区,建立了虚拟草原三维数字模型。该研究首先依据草地生态学原理,对草原生态系统信息数据(基础图件及属性数据)进行筛选;然后对筛选后的空间数据进行叠加并建立其与属性数据的关联;最后将草原生态信息镶嵌于三维数字模型之中,实现了在草原三维数字模型中进行草原生态信息查询分析功能。结果表明,运用C/C++语言调用OpenGL图形库从底层开发的草原三维数字模型快捷稳定,渲染速度快,可方便地动态查询示范区草原地理信息,为进一步地研究三维虚拟草原提供技术支持。
疏勒河上游地区植被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陈生云,刘文杰,叶柏生,杨国靖,宜树华,王发刚,秦翔,任贾文,秦大河
2011, 20(3): 70-83.
摘要
(
252
)
PDF
(1647KB) (
72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物种多样性与生物量及其环境因子的关系是生态学和环境科学领域的热点问题,而多年冻土退化的生态效应是冰冻圈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本研究以疏勒河上游地区21处试验样地的9种类型植被为对象,初步分析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盖度、生物量及其同海拔梯度、土壤理化性质和多年冻土区活动层厚度的关系。结果表明,物种多样性与群落盖度、生物量存在显著的“单驼峰型”关系,同海拔梯度关系满足“中度膨胀”理论。另外,0~40 cm深度土壤中有机质和全氮含量高,速效养分含量适中,而pH值、全钾和全磷低,则使植被群落盖度升高、生物量增加,物种多样性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而具有高饲用价值的莎草科类植物增多,杂草类植物减少。定量分析表明,多年冻土退化,活动层厚度增加,土壤pH值升高,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和速效氮含量明显降低,全钾和速效钾含量增加至一定程度后减少;从而导致植物组成由湿生型逐渐向中旱生乃至旱生型转变,植被类型由高寒沼泽草甸演替为高寒草甸、黑土滩及高寒草原,最终成为沙化草地,群落盖度不断降低、生物量不断减少;功能群类型中高饲用价值的莎草科类植物不断减少,而禾本科、豆科及杂草类植物先增加后减少,致使物种多样性同样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
盐分胁迫对紫穗槐幼苗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邹丽娜,周志宇,颜淑云,秦彧
2011, 20(3): 84-90.
摘要
(
210
)
PDF
(952KB) (
42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研究通过人为控制土壤盐分梯度,以盆栽当年生紫穗槐幼苗为材料,研究不同盐分条件下紫穗槐叶片光合速率、酶活性、有机渗透调节物质等生理特性,探讨紫穗槐耐盐机制。结果表明,随盐分胁迫程度的加剧,紫穗槐幼苗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K
+
含量逐渐下降,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歧化酶(POD)活性、Na
+
、可溶性糖和游离脯氨酸含量则显著上升;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总量、类胡萝卜素含量随土壤盐分浓度的增加逐渐增大,而叶绿素a与叶绿素b含量之比无显著变化。以上生理指标反映出紫穗槐幼苗对盐渍环境的适应性变化,是其抵御逆境的一种积极调节机制。
水葫芦沼液对青菜生长及AsA-GSH循环影响的动态研究
薛延丰,冯慧芳,石志琦,严少华,郑建初
2011, 20(3): 91-98.
摘要
(
171
)
PDF
(852KB) (
26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青菜为材料,研究了在青菜整个生长周期内,不同比例水葫芦沼液对青菜生长的影响及其体内AsA-GSH循环影响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使用不同比例沼液代替化肥对青菜的株高及生物量产生不同的影响,其中,以25%沼液替代化肥的处理效果最好,在不同的采样时期,其株高和生物量均显著大于对照,当沼液使用比例大于50%时,株高和生物量均随着沼液使用比例的增加而降低;处理后总量Vc、还原型抗坏血酸(AsA)和脱氢抗坏血酸(DHA)的变化趋势不同,25%沼液替代化肥处理45和60 d时,总量Vc与对照相比显著增加;AsA虽然有所增加(除了30 d时),但与对照差异不显著;DHA含量均显著大于对照。当沼液使用比例大于50%时,总量Vc、AsA和DHA与对照相比均显著降低;在AsA循环中的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抗坏血酸氧化酶(AAO)和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DHAR)活性变化趋势相似,均随着处理时间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其中以25%沼液替代化肥处理30 d酶活性最高,而单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MDHAR)活性则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以25%沼液替代化肥的处理效果最好;在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循环中的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和GSH含量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以25%沼液替代化肥的处理效果最好,与对照相比差异显著,而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随着处理时间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其中以25%沼液替代化肥处理45 d酶活性最高。说明用适量的水葫芦沼液替代化肥对青菜进行处理,有助于植株的生长,同时增加了体内AsA-GSH代谢循环,提高了青菜的抗氧化防御能力。
渗透胁迫下不同地理种源白刺的生理响应
高暝,李毅,种培芳,苏世平
2011, 20(3): 99-107.
摘要
(
246
)
PDF
(1594KB) (
35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武威、张掖、酒泉3个地理种源的唐古特白刺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浓度PEG胁迫下白刺的相对含水量、丙二醛、脯氨酸、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及抗氧化酶等各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PEG渗透胁迫造成3个种源白刺相对含水量下降,丙二醛积累,同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上升,过氧化氢酶活性先升后降及脯氨酸、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加,除了3个种源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外(
P
>0.05),其余指标与对照均差异显著(
P
<0.05)。从相关分析结果看出,3个种源白刺丙二醛与超氧化物歧化酶、脯氨酸、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均呈极显著相关,相对含水量与超氧化物歧化酶、可溶性蛋白、丙二醛、脯氨酸、可溶性糖均呈极显著负相关,脯氨酸、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超氧化物歧化酶之间呈极显著或显著相关;主成分分析看出,白刺的第1主成分为相对含水量、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和渗透调节物质, 第2主成分为超氧化物歧化酶,第3主成分为过氧化氢酶。在PEG胁迫下,3个地理种源白刺的耐旱性表现为酒泉种源>张掖种源>武威种源。
PEG胁迫对不同地理种源沙拐枣生理特性的影响
邱真静,李毅,种培芳
2011, 20(3): 108-114.
摘要
(
217
)
PDF
(1187KB) (
31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甘肃省不同地理种源沙拐枣幼苗为试材,采用PEG-6000模拟胁迫方法,研究不同浓度的PEG胁迫处理对沙拐枣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地理种源沙拐枣幼苗的脯氨酸(Pro)含量随胁迫时间的延长而不断增加,可溶性糖含量随时间的延长呈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丙二醛(MDA)含量随着处理时间延长呈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随时间的延长出现了“M”型的变化趋势,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均是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3个地理种源幼苗在不同强度PEG胁迫处理下总体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而各胁迫处理间差异显著(
P
<0.05),脯氨酸含量增加幅度为武威>酒泉>张掖。可溶性糖含量增加幅度为酒泉>张掖>武威。MDA含量增加幅度为武威>张掖>酒泉。SOD活性增加幅度为武威>张掖>酒泉,而POD活性的增加幅度则是酒泉>武威>张掖。不同地理种源沙拐枣的耐旱机制存在差异,而保护酶系统的调节是其对生态环境适应的重要生理反应。
周期性去叶对地毯草克隆生长的影响
李洁英,解安霞,白昌军,廖丽,黄小辉,王志勇
2011, 20(3): 115-121.
摘要
(
198
)
PDF
(415KB) (
26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地毯草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区组试验,初步研究不同去叶周期对地毯草克隆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去叶周期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性差异,中等强度去叶(D20)最适宜地毯草的生长。而过度去叶(D10)或长时间未去叶(D60)都抑制了地毯草的正常生长,从而导致地毯草草坪使用价值下降。因此,中度去叶有利于地毯草的克隆生长,提高成坪速率及其观赏价值。
南方苜蓿新品种“渝苜一号”饲喂肉兔的营养价值评定
郭志强,宋代军,玉永雄,谢晓红,易军 ,张家骅 ,雷岷
2011, 20(3): 122-127.
摘要
(
169
)
PDF
(390KB) (
33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试验旨在研究苜蓿新品种“渝苜一号”的营养价值,为苜蓿干草在肉兔生产中的应用提供营养参数。试验系统地研究了“渝苜一号”5个不同生育期(营养期、现蕾期、初花期、盛花期、结荚期)的生长特性和干草的常规营养成分以及饲喂肉兔的可消化性。结果表明,生育期对“渝苜一号”干草营养价值影响显著(
P
<0.05),苜蓿干草叶茎比、鲜干比、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灰分和钙从营养期到结荚期各指标依次降低,总体呈“快-慢-快”的变化趋势,具有“椅式”的结构变化特征,磷有下降趋势,而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和木质素(ADL)各指标依次增加,也呈“快-慢-快”的变化趋势,具有“反椅式”的结构变化特征;从营养期到结荚期苜蓿干草干物质、消化能、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灰分、NDF和ADF的消化率逐渐降低,也呈“快-慢-快”的变化趋势;“渝苜一号”干草初花期和盛花期营养成分与消化率差异不显著(
P
>0.05),这点不同于北方苜蓿干草;“渝苜一号”干草各营养成分消化率与干草蛋白质含量呈正相关,与ADL含量呈负相关,各生育期消化率的差异,主要决定于苜蓿干草的蛋白质和ADL含量。
0~56日龄舍饲肉用羔羊前胃功能发育研究
郭江鹏,潘建忠,李发弟,郝正里,马友记,张元兴,李海静,马腾
2011, 20(3): 128-135.
摘要
(
177
)
PDF
(442KB) (
28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选用甘肃肉用绵羊新品种选育群公羔(单羔)45只,分为9组,每组5只,分别于0,7,14,21,28,35,42,49和56 d屠宰、取样,测定与前胃功能发育相关的内容物相对重量、pH值及瘤胃内容物 VFAs、主要微生物消化酶等指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羔羊瘤网胃内容物相对重量(%全胃内容物重量)在0~35 d呈线性增加(
R
2
=0.93,
P=
0.00),在28 d时为61.54%,35 d时为76.87%;瘤胃、网胃和瓣胃均具有较低的pH值,分别为5.30~6.03,5.37~6.42和5.39~6.15;瘤胃以乙酸发酵类型为主导,内容物A/P为2.18~3.82,丙酸含量较高;瘤胃内容物中微生物蛋白酶、α-淀粉酶和纤维素酶活性较高的日龄分别出现在21,7和14 d。在本试验条件下,羔羊在28 d时前胃功能发育已基本完成。舍饲并于7 d开始补饲的饲养方式下,于35 d或提早至28 d对羔羊开展早期断奶可行。
不同组合饲粮对绵羊瘤胃代谢参数的影响
李勇,郝正里,李发弟,郑琛,张晓庆,吴秋珏,叶得河
2011, 20(3): 136-142.
摘要
(
171
)
PDF
(746KB) (
40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研究不同饲粮组合,即对照饲粮(Ⅰ)、8%甜菜渣(Ⅱ)和8%苹果渣饲粮(Ⅲ)对瘤胃代谢参数的影响,选用3只安装永久性瘤胃瘘管的甘肃高山细毛羯羊(平均体质量22.5 kg),采用3×3拉丁方设计方案进行了试验。试验的3个饲粮循环均为预试期10 d,正试期9 d。结果表明, 1)各处理试羊的瘤胃液pH均值较相近(
P
>0.05)。2)采食饲粮Ⅱ羊瘤胃液丙酸摩尔比较低(
P
=0.109),其乙酸/丙酸高于Ⅰ(
P
<0.05)与Ⅲ(
P
>0.05);但采食3种饲粮的羊均属乙酸型发酵。仅饲粮Ⅱ的总挥发性脂肪酸时段变化近似典型的抛物线;Ⅰ、Ⅲ 的总挥发性脂肪酸峰值分别出现在食后3与5 h。3)处理间瘤胃液总氮、蛋白氮、氨氮、尿素氮的均值及细菌氮浓度的差异均不显著(
P
>0.05)。Ⅱ的总氮浓度始终较高,食后3,7 h呈现两峰;而其氨氮较低,食后1 h即出现峰值。Ⅰ、Ⅲ均在食后7 h达总氮最高值;Ⅰ未现峰值,Ⅲ于食后1,7 h出现峰值。可以认为:本试验饲粮间在瘤胃发酵类型与氮利用效率方面无显著差异,但仍显示出含8%甜菜渣饲粮,在稳定瘤胃环境、保持纤维素分解活性和氮利用方面有一定优势。
布氏乳杆菌对青玉米秸青贮发酵品质和有氧稳定性的影响
吕文龙,刁其玉,闫贵龙
2011, 20(3): 143-148.
摘要
(
151
)
PDF
(421KB) (
56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试验以不带穗青玉米秸为原料研究布氏乳杆菌对青贮质量的影响。给不同处理接种的布氏乳杆菌剂量分别为(cfu/g):0,3.05×10
4
,3.05×10
5
,3.05×10
6
,分别记为CS、CSL、CSS和CSH。在青贮发酵第1,16,34和60天开罐取样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接种布氏乳杆菌提高了玉米秸秆青贮饲料pH值和乙酸含量,降低了乳酸含量和乳酸乙酸比例,提高了青贮饲料的有氧稳定性。
内蒙古青贮饲料质量研究
王晓娜,孙启忠,韩海波,张晓庆,孙长乐
2011, 20(3): 149-155.
摘要
(
205
)
PDF
(475KB) (
51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讨内蒙古青贮饲料品质现状,采用抽样方法对内蒙古青贮饲料质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内蒙古青贮设备主要以窖贮和壕贮为主,青贮时间一般为9和10月,青贮种类主要有全株玉米青贮、玉米秸青贮、甜菜类青贮等;青贮饲料发酵品质总体表现较好,通过对青贮饲料有机酸进行费氏评分,达到优良等级的占总样品的83%,全株玉米青贮和甜菜类青贮经费氏评分均达到优等,但是,全株玉米青贮饲料中的乳酸含量显著高于甜菜类青贮饲料(
P
<0.05),乙酸和丁酸含量均显著低于甜菜类青贮饲料(
P
<0.05),玉米秸青贮饲料费氏评分为良,内蒙古青贮饲料有机酸费氏评定结果与感官评定结果基本相符;3种青贮饲料中,甜菜类青贮饲料的营养品质最好,全株玉米青贮饲料次之,玉米秸青贮饲料最劣。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内蒙古全株玉米青贮饲料和甜菜类青贮饲料营养保存率高,发酵效果好,玉米秸青贮饲料质量较差。
采用流式细胞仪鉴定紫花苜蓿花药愈伤组织的变异
耿小丽,魏臻武,姚喜红
2011, 20(3): 156-161.
摘要
(
207
)
PDF
(671KB) (
32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试验采用流式细胞仪,对3个基因型8个继代周期的苜蓿愈伤组织DNA含量进行测定。通过DPAC软件(data pool application of cytometre)分析出细胞DNA含量变异百分率和处于S期细胞的百分率,并采用SPSS 10.0软件分析出愈伤组织继代时间与DNA含量变异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本试验所采用的3个基因型8个继代周期24个紫花苜蓿愈伤组织样本DNA含量均发生了变化,且全都出现了DNA加倍的现象。在24个样本中,DNA含量变异率最大的是自选系大叶0510的愈伤组织继代15周时的样本,变异率达到了19.45%。通过SPSS 10.0软件分析,表明紫花苜蓿愈伤组织DNA含量变异细胞百分率与继代时间存在相关性,随着继代时间的延长,染色体变异率有增加的趋势,但这种趋势不是无限增大的。继代0~12周是愈伤组织DNA含量变异的集中发生期,以后随着继代次数的增加,DNA含量变异率趋向于稳定。
基于叶绿体
trnL-F
序列对广义披碱草属物种的系统进化研究
张春,凡星,沙莉娜,康厚扬,张海琴,周永红
2011, 20(3): 162-173.
摘要
(
266
)
PDF
(1258KB) (
32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广义披碱草属包括了披碱草属、鹅观草属、猬草属、裂颖草属和仲彬草属。为深入研究这5个小麦族多年生属的系统地位、母本来源及St染色体组的来源和分化等问题,本研究根据叶绿体DNA
trnL-F
序列构建了系统树和网状结构图。结果表明,1)广义披碱草属物种的母本不完全来源于拟鹅观草属的St染色体组,其中黑药仲彬草和梭罗仲彬草的母本染色体组为P染色体组,
Hystrix duthiei
及长芒猬草的母本染色体组为Ns染色体组;2)系统树中反映了P、W和St染色体组之间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它们与H和Ns染色体组的关系较远;3)仲彬草属中黑药仲彬草和梭罗仲彬草与冰草属的二倍体物种聚类在一起,表明黑药仲彬草和梭罗仲彬草与冰草属的关系较近;猬草属中猬草聚在St支中,而
H. duthiei
和长芒猬草包括在Ns支中,表明它们具有不同的染色体组组成;4)5个不同地理分布的具有St染色体组的拟鹅观草属二倍体物种没有形成一个单系组,表明St染色体组在二倍体物种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分化;在异源多倍体物种中,其St染色体组的质体序列构成了不同的分支,表明St染色体组在多倍体物种中也具有分化;5)亚洲分布的拟鹅观草属二倍体物种可能参与了大部分欧亚物种的起源,北美分布物种的St染色体组可能来源于北美的拟鹅观草属物种;有些物种在多倍化起源过程中可能发生了重复杂交过程。
不同防褐化措施对苏丹草愈伤诱导以及抗褐化的效果研究
吕宗友,苏衍菁,赵国琦,邬彩霞
2011, 20(3): 174-181.
摘要
(
316
)
PDF
(1000KB) (
47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苏丹草组织材料在组织培养过程中会产生酚类物质,影响愈伤组织的生长,甚至导致愈伤组织死亡。本试验以苏丹草幼穗为外植体,探讨了不同防褐化措施对苏丹草愈伤诱导的影响及抗褐化的效果防止。结果表明,活性炭、V
C
、PVP和AgNO
3
均能不同程度地提高愈伤诱导率和降低褐化率。其中,培养基中低浓度的蔗糖(10~20 g/L)能降低褐化率,但同时也降低了愈伤诱导率,而高浓度的蔗糖(40~50 g/L)能提高愈伤诱导率但同时也增加了褐化率。柠檬酸能提高愈伤诱导率但不能防止褐化。当活性炭的添加量为0.15 g/L时,愈伤的诱导及褐化防止效果最好。
垂穗披碱草种质资源繁殖相关特性遗传多样性研究
张妙青,王彦荣,张吉宇,刘志鹏,张磊,聂斌,周晶
2011, 20(3): 182-191.
摘要
(
184
)
PDF
(917KB) (
42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采自甘肃、青海以及四川等地的50个垂穗披碱草居群的穗长、穗宽、每穗小穗数、种长、芒长和千粒重等6个与其繁殖相关的性状进行了遗传多样性研究。Shannon-weaver指数分析显示,50个居群在形态性状上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H
′=1.873)。遗传多样性主要集中在居群内部(63.8%),居群间存在一定的遗传变异(36.2%)。各性状间的遗传变异具有不均衡性,穗宽变异较大(
CV
=0.347 2),种长变异最小(
CV
=0.118 4)。聚类分析表明,50个居群可分为3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海拔、经度、纬度、年均温和年均降水量对垂穗披碱草的繁殖性状变异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海拔和年均温对穗长和每穗小穗数影响极显著(
P
<0.01)。此外,提出了垂穗披碱草的利用和保护建议。
一种有效检测水稻叶鞘低丰度蛋白的方法
王莹,崔为同,杨明峰,沈世华
2011, 20(3): 192-197.
摘要
(
197
)
PDF
(679KB) (
25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蛋白质组学研究中,低丰度蛋白的富集、检测和鉴定是主要的技术难题。植物组织中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加氧酶(rubisco)等高丰度蛋白占细胞全蛋白很大比例,严重影响双向凝胶电泳(2-DE)对低丰度蛋白的检测。为探索一种适用于叶鞘低丰度蛋白的有效检测方法,本研究采用聚乙二醇(PEG)沉淀法以减少rubisco等高丰度蛋白,富集低丰度蛋白。以Mg/NP-40法为对照,分别使用15%和20%PEG分离水稻叶鞘可溶性全蛋白,并将对照和各PEG分离组分进行2-DE。2-DE图谱经软件分析结果表明,20%PEG沉淀法适用于灌浆期叶鞘低丰度蛋白检测。
大头稗(005)与鹅头稗(031)的生物学性状与细胞学研究
吴姝菊, 李新玲,唐凤兰
2011, 20(3): 198-204.
摘要
(
178
)
PDF
(1147KB) (
41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对大头稗(005)与鹅头稗(031)的生物学性状测试和细胞学研究,以期为寒地稗草资源的进一步研究和利用提供依据,这2种稗草均收集于黑龙江省内的不同地方。2007年对2种稗草进行了观察和试验,测定了生育期、株高、分蘖数、叶面积及鲜、干重量等主要生物学性状,并对小区的实际产量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2种稗草生物学性状均为良好,在黑龙江省的气候条件下,大头稗与鹅头稗的鲜干草产量无明显差别。核型分析结果显示,2种稗草的核内染色体数目均为
2n
=54。大头稗
2n
=46m+8sm, 鹅头稗
2n
=44m+10sm。
裸仁美洲南瓜种皮性状遗传规律研究
薛应钰,师桂英,徐秉良,陈荣贤
2011, 20(3): 205-210.
摘要
(
192
)
PDF
(486KB) (
47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3个有壳美洲南瓜自交系04FC409-4、03N-122-19、04LAg-26-2和3个无壳美洲南瓜自交系04GD112-7、1N-275-7、04LAg-26-28作亲本,通过正、反交及回交组配,对其杂交组合(04FC409-4×04GD112-7、03N-122-19×1N-275-7、04LAg-26-2×04LAg-26-28)的F
1
、F
2
、BC
1
和BC
2
各世代的种皮分离比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F
1
代种皮性状表现一致,无论正、反交均表现为有壳;F
2
代无论正、反交都分离出有壳和无壳2种性状,且分离比率接近3∶1;BC
1
(以有壳的自交系作父本进行回交)种皮均表现为有壳,BC
2
(以无壳的自交系作父本进行回交)种皮则表现出有壳和无壳的分离,分离比率接近1∶1。根据经典遗传学原理对种皮的遗传效应进行了研究,初步推断出:美洲南瓜种皮的有壳与无壳受一对核基因控制,有壳对无壳为显性。
苜蓿全基因组WRKY转录因子基因的分析
江腾,林勇祥,刘雪,江海洋,朱苏文
2011, 20(3): 211-218.
摘要
(
277
)
PDF
(2128KB) (
44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蒺藜苜蓿的基因组较小,遗传转化相对容易,是国际上广泛用于研究豆科植物的模式植物,其全基因组测序已经完成。WRKY转录因子是近年来在植物中发现的N-端含有WRKYGQK高度保守氨基酸序列的新型转录调控因子, 调节启动子中含W-box元件的调节基因和(/或)功能基因的表达, 从而参与植物的各种防卫反应。本研究以苜蓿基因组序列(Mt2.0)为材料,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苜蓿全基因组WRKY转录因子基因的数目、种类、系统发生学、保守基序,结果表明,苜蓿中共有28个
WRKY
基因,其中5个基因含有2个WRKY结构域,共含有33个WRKY结构域,根据其结构域特点可以分为3个大类,同时与水稻
WRKY
基因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基因数目远少于拟南芥和水稻,同时研究证实苜蓿与水稻
WRKY
基因的起源和进化关系存在较大差异,显示出苜蓿WRKY进化有其独特的特点,此外分析苜蓿
WRKY
基因的保守motif共有46个,筛选得到WRKY结构域的5个保守motif。该研究对苜蓿
WRKY
基因功能的研究及进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不同施磷浓度对柱花草和黑籽雀稗根系分布的影响
余爱,杨帆,张宇,兀彦龙,卢庆富,唐树梅
2011, 20(3): 219-224.
摘要
(
182
)
PDF
(724KB) (
34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根箱法,结合Winrhizo2004a根系扫描测定系统,以豆科牧草柱花草和禾本科牧草黑籽雀稗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施磷水平对柱花草和黑籽雀稗根系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牧草根系分布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 柱花草集中分布于0~10 cm土层, 黑籽雀稗集中分布于0~20 cm土层;磷对2种牧草根系生长的影响存在较大的差异。低磷(P1,0.48 g P
2
O
5
/kg土)更适合柱花草根系和地上部分的生长,高磷(P3,1.92 g P
2
O
5
/kg土)水平对根系生长有抑制。黑籽雀稗对磷的需求量大,随着磷施入量的增加,根干重、总根长、根表面积、体积和根系平均直径均有所提高。
翻压绿肥对植烟土壤微生物量及酶活性的影响
李正,刘国顺,敬海霞,解昌盛,向永光,杨超,郑文冉,叶协锋
2011, 20(3): 225-232.
摘要
(
320
)
PDF
(805KB) (
54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翻压绿肥对植烟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为探索发展低碳烟草农业、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实现烟叶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和特色烟叶开发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翻压绿肥能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及土壤脲酶、酸性磷酸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的活性,绿肥翻压量以22 500 kg/hm
2
最为适宜。与对照相比,22 500 kg/hm
2
的处理在烟株不同生育时期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提高幅度分别为66.09%~161.28%和76.88%~257.10%,土壤脲酶、酸性磷酸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提高幅度分别为31.88%~54.05%,11.15%~17.62%,16.05%~101.06%,41.38%~71.43%,表明翻压绿肥后土壤生物过程活跃,有利于土壤有机物质的转化和烤烟正常生长所需的营养供应。动态变化特征表明,不同翻压量的处理微生物量碳、氮在团棵期同时出现峰值,土壤脲酶、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在旺长期同时出现峰值,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土壤酶活性的动态变化不同,其峰值与土壤中微生物活性、绿肥腐解规律和土壤矿质营养供应密切相关,可作为评价土壤质量的生物学指标,反映出绿肥养分释放和烟株营养吸收的相互关系。
施氮量对套作大豆花后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闫艳红,杨文钰,张新全,陈小林,陈忠群
2011, 20(3): 233-238.
摘要
(
218
)
PDF
(672KB) (
49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玉米-大豆”套作模式下,以贡选1号为材料,研究了施氮量对套作大豆花后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花后Chl a含量、Chl a/b值、净光合速率、叶、叶柄、茎和荚的干重以及地上部干物质积累总量均以低氮处理(纯氮32.4 kg/hm
2
)最优,其次为中氮处理(纯氮64.8 kg/hm
2
)。套作大豆的产量和有效荚数均以低氮处理最高,分别较对照(不施氮)高18.22%和17.37%,差异极显著;其次为中氮处理,与对照差异显著;高氮处理(纯氮97.2 kg/hm
2
)则显著低于对照,这是由于经高氮处理的大豆植株花后叶面积指数(LAI)过高,影响通风透光,落花落荚严重所致。可见,合理施用氮肥(纯氮32.4, 64.8 kg/hm
2
)能提高套作大豆花后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进而提高大豆产量。
施氮水平对多花黑麦草植株氮含量及反射光谱特征的影响
杨红丽,陈功,吴建付
2011, 20(3): 239-244.
摘要
(
220
)
PDF
(758KB) (
28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植株氮含量是评价牧草群体长势、估测产量和确定最佳施肥量的重要指标。对不同施氮水平下多花黑麦草植株氮含量及冠层反射光谱特征进行了测试,分析了冠层反射光谱与植株氮含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施氮水平对多花黑麦草植株氮含量具有显著影响,植株氮含量随着施氮水平的增加有所升高。在可见光区域,冠层光谱反射率随施氮水平的增加而降低。植株氮含量与单波段反射率呈负相关关系,在波段487~718 nm范围内,相关系数绝对值都大于0.5(
P
<0.01)。利用敏感波段估测植株氮含量最优模型为
y=4.362-0.754x
579
+0.351x
700
。以植被指数估测植株氮含量最佳模型为y=3.026-0.670DVI
(610,487)
+4.997NDVI
(700,579)
。植株氮含量估测值与实测值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综合评述
我国草田轮作的历史、理论与实践概览
邢福,周景英,金永君,孙璐,张建峰,岳伟,宝桩,倪楠,钱英
2011, 20(3): 245-255.
摘要
(
361
)
PDF
(654KB) (
113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力推行草田轮作对我国农业结构调整及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概括了我国从作物连作制出现到草田轮作的发展历史;归纳了草田轮作的增产、减少病虫害及杂草危害、改土肥田、保持水土等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总结了我国南亚热带地区“黑麦草→水稻”轮作等7个主要草田轮作模式;以草地农业理论为指导,结合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结构调整、水土保持和农牧民致富需求阐述了大力推行草田轮作的现实必要性;从政策保障、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3个方面论述了实行草田轮作的可行性;分析了我国2次“种草高潮”的经验得失,提出了今后应重点加强农业结构优化研究、草田轮作模式构建与示范以及满足草田轮作需要的作物及牧草品种选育等建议。
△12-脂肪酸脱氢酶及其编码基因研究进展
刘永红,张丽静,张洪荣,傅华
2011, 20(3): 256-267.
摘要
(
253
)
PDF
(1027KB) (
54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2-脂肪酸脱氢酶是催化脂肪酸链第12位碳原子形成双键的脱氢酶类,控制着油酸、亚油酸和其他多种不饱和脂肪酸的合成和含量。△12-脂肪酸脱氢酶根据电子供体不同可以分为fad2型和fad6型,fad2又可以分为管家型fad2和种子特异型fad2,fad2型和fad6型具有相同功能,但亲缘关系较远。fad2型编码基因在植物中一般有多个拷贝。本研究从△12-脂肪酸脱氢酶的结构和功能、分类、系统进化、生理学作用、基因克隆、基因结构和拷贝数等方面对其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对相关研究领域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外来植物黄顶菊的入侵机制及生态调控技术研究进展
张天瑞,皇甫超河,杨殿林,白小明
2011, 20(3): 268-278.
摘要
(
269
)
PDF
(528KB) (
46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黄顶菊是近年来入侵我国的一种外来植物,其强大的繁殖能力和入侵性已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同时也威胁到农业生态安全。基于此,笔者围绕黄顶菊入侵的生态学机制和生态调控方法等进行了综述。首先,黄顶菊的化感作用和其对不利环境条件的快速适应能力对其入侵扩张具有重要作用;其次,黄顶菊和土壤生态系统之间可能形成“正反馈”作用机制,而这种机制又进一步促进了其成功入侵,其对土壤生态系统包括对养分循环、酶活性和微生物的组成和功能等均产生了深远影响;最后,遵循种群演替的基本规律,可通过建立能与黄顶菊抗衡的本地植被实现生态重建从而达到遏制其扩张,其中选择竞争力强且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的植物材料至关重要。在此基础上,笔者围绕如何有效控制黄顶菊的危害尚需开展的工作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实现对其有效管理和利用提供参考。
疯草及毒性成分研究进展
高新磊,韩冰,赵萌莉,何江峰,于婷
2011, 20(3): 279-286.
摘要
(
1396
)
PDF
(468KB) (
73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疯草是指含苦马豆素的豆科黄芪属和棘豆属有毒植物,能引发家畜疯草病。疯草的分布比较广泛,属于世界性有毒植物,近年来疯草蔓延迅速,在一些地区已经造成草地毒草化,频繁出现放牧家畜中毒死亡现象,严重威胁草地畜牧业发展。研究表明,疯草的毒性与其含有的苦马豆素有关,但苦马豆素却不是疯草自身代谢产物,而是疯草携带内生真菌的代谢产物,此外苦马豆素还是一种良好抗肿瘤药物。笔者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对疯草的分布、危害、防治及毒性成分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疯草分类、研究地域及利用前景进行了讨论。
研究简报
不同覆盖物对无芒隐子草建植的影响
邰建辉,王彦荣,李晓霞,魏学,陈谷
2011, 20(3): 287-291.
摘要
(
274
)
PDF
(639KB) (
29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覆盖物处理对无芒隐子草建植的影响因土壤干旱条件不同而异,在非干旱条件下(隔5 d灌溉),各处理对建植率的影响差异不显著。但在干旱条件下(隔15 d灌溉),沙覆盖的建植率(40.7%)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地膜覆盖(23.6%)与对照(22.2%)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稻草覆盖(15.9%)。2种灌溉条件下,沙覆盖处理的株高、叶片数、分蘖数、叶面积和地上生物量等都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和对照。
通过花粉管通道法导入红树总DNA获得耐盐紫花苜蓿T
0
代植株及其RAPD验证
张立全,牛一丁,郝金凤,哈斯阿古拉
2011, 20(3): 292-297.
摘要
(
172
)
PDF
(653KB) (
27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花粉管通道法将盐生植物红树总DNA导入紫花苜蓿,共导入1 391朵花,获得894粒T
0
代转化种子。T
0
代种子种植在含有225 mmol/L NaCl的MS培养基上,获得12株耐盐性强的植株。以供体和受体为对照,对12株耐盐植株进行RAPD分析,在55条随机引物中有8条扩增出稳定、清晰的条带,条带的差异性表现为新增条带、供体特异条带和受体条带丢失。以上结果初步证实外源DNA已经整合到受体的基因组中,而且T
0
代植株耐盐能力提高可能与外源基因的导入有关。
辽宁省刺萼龙葵入侵区和未入侵区土壤真菌多样性研究
曲波,祝明炜,杨红,李楠,陈旭辉,张国良,付卫东,李天来
2011, 20(3): 298-303.
摘要
(
210
)
PDF
(388KB) (
32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08-2009年,对辽宁省刺萼龙葵入侵区(Ⅰ)以及未入侵区(Ⅱ)进行了选择性的取土和抽样调查。对采集的150份土样用平板法培养,经分离、纯化共鉴定的真菌分属30个属,其中刺萼龙葵入侵区(Ⅰ)21个属。通过计数统计发现在刺萼龙葵入侵区(Ⅰ)土壤真菌的各种类群中,以青霉属、曲霉属、木霉属、毛霉属、根霉属、镰孢菌属、枝顶孢属种类较多,为该区的优势类群。根据Jaccard相似性指数原理,刺萼龙葵入侵区(Ⅰ)与未入侵区(Ⅱ)土壤真菌群落的相似性指数
C
j
值为0.50~0.75,属于中等相似水平,其真菌多样性差异并不显著。从土壤真菌的角度分析,刺萼龙葵向未入侵区(Ⅱ)扩散蔓延的可能性较大。
大整薯稀播对马铃薯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蔺海明,周建军,王蒂,张俊莲,吕兴密,李松
2011, 20(3): 304-308.
摘要
(
261
)
PDF
(338KB) (
34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索提高马铃薯产量的新途径,以大整薯作为种薯进行大田试验,研究了大整薯稀播的增产潜力和对马铃薯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大整薯稀播能使马铃薯的出苗率、主茎数、株高、穴结薯数、穴薯鲜质量、叶面积指数、产量和商品率均有不同程度增加,与切块播种相比,差异极显著。综合比较表明,大整薯稀播具有很大的增产潜力,并能改善马铃薯的主要农艺性状,在生产中推广应用的前景较大。以每个整薯质量为140~160 g,播种密度为27 779株/hm
2
组配的处理,增产幅度最大,故在马铃薯生产中建议使用此组配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