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草业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11年 第20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1-08-20
    研究论文
    长期保护性耕作对黄土高原旱地土壤物理质量的影响
    张仁陟,罗珠珠,蔡立群,黄高宝,李玲玲,谢军红
    2011, 20(4):  1-10. 
    摘要 ( 216 )   PDF (580KB) ( 43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研究通过设置在陇中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的小麦→豌豆和豌豆→小麦轮作系统的长期定位试验,探讨了不同耕作方式对耕层土壤物理质量的影响。6种耕作方式包括:传统耕作(T)、免耕(NT)、传统耕作秸秆还田(TS)、免耕秸秆覆盖(NTS)、传统耕作地膜覆盖(TP)和免耕地膜覆盖(NTP)。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方式下耕层土壤容重、孔隙度、坚实度和饱和含水量差异显著,团粒结构、有效水分、水分利用率和饱和导水率差异极显著,耕作方式对土壤温度和田间持水量的影响不明显。通过加乘法则和加权综合法2种模型评价了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物理质量,P→W(豌豆→小麦)轮作序列下表现为NTS>NTP>NT>TS>T(TP)>TP(T),W→P(小麦→豌豆)轮作序列下表现为NTS>NTP>TS>NT>TP>T,说明免耕的基础上进行秸秆覆盖,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入渗,减少土壤侵蚀,促进土壤物理质量提高。
    不同利用程度高寒干旱草地碳储量的变化特征分析
    张凡,祁彪,温飞,张德罡,吴红,张力
    2011, 20(4):  11-18. 
    摘要 ( 168 )   PDF (429KB) ( 38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研究对处于青海湖北部不同退化梯度草地的土壤碳储量以及植被的根系生物碳储量变化进行了研究。调查草地样本包括7个样地和4个土层,样地依次分别为严重退化草场、重度退化草场、中度退化草场、轻度退化草场、正常草场、封育3年草场和人工草场,土层分别为0~10,10~20,20~30与30~40 cm 4个土层。结果表明,在不同退化梯度上,土壤碳储量随着退化程度的减轻依次增大,总体上各样地之间的变化趋势为,在5-7月为轻度退化草地>无退化草地>中度退化草地>重度退化草地>人工草地草地>封育草地>严重退化草地;在8-10月为无退化草地>轻度退化草地>中度退化草地>重度退化草地>封育草地>人工草地>严重退化草地,严重退化草地土壤碳储量最低,其次为封育草地;封育草地和人工草地的碳储量显著的低于轻度退化和无退化草地(P<0.05),但在封育草地和人工草地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在不同的土层,土壤碳储量从上至下依次降低,且各层之间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在不同的月份,各土层深度的土壤碳储量,总体上均表现为5-6月份降低,6-10月份呈递增的变化趋势,而且不同退化草地都表现出了较为一致的变化趋势。
    保护性耕作对黄土高原塬区作物轮作系统磷动态的影响
    郑丽娜,王先之,沈禹颖
    2011, 20(4):  19-26. 
    摘要 ( 179 )   PDF (1286KB) ( 30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黄土高原塬区,对保护性耕作下小麦-大豆轮作系统的土壤全磷(total phosphorus)、速效磷(available phosphorus)和作物吸磷量进行了动态观测。保护性耕作处理为传统耕作+秸秆覆盖(ts),免耕(nt),免耕+秸秆覆盖(nts),以传统耕作(t)为对照,结果表明,实施保护性耕作10年对轮作系统冬小麦产量没有显著影响,夏播大豆产量对秸秆覆盖有积极响应;免耕处理提高了土壤全磷和速效磷含量,使土壤磷在0~5 cm层次表聚化,土壤磷含量随着保护性耕作时间的延长呈增加趋势, nts和ts 处理下大豆籽粒吸磷量比对照显著提高111%和82%,秸秆覆盖提高了作物对磷的吸收;小麦-大豆轮作有助于提高土壤速效磷含量。结果揭示了黄土高原雨养农业区保护性耕作对土壤-作物系统磷动态的影响,为该系统的磷管理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
    不同利用方式下羊草草原土壤生态系统微生物群落结构的PLFA分析
    邹雨坤,张静妮,杨殿林,陈秀蓉,张天瑞,赵建宁,赵帅
    2011, 20(4):  27-33. 
    摘要 ( 192 )   PDF (826KB) ( 51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研究利用磷脂脂肪酸(PLFA)法分析了不同利用方式对羊草草原土壤生态系统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利用方式下羊草草原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刈割下表征土壤微生物的PLFA总量显著高于围封和放牧利用,围封条件下PLFA总量最低,相关分析表明,PLFA总量与土壤微生物量碳(熏蒸提取法)极显著正相关。刈割显著提高了土壤细菌含量,围封使土壤中放线菌含量显著增加,土壤中真菌含量在3种利用方式下则无显著变化。刈割样地表征细菌的PLFA量最高,为29.6 nmol/g,放牧和围封样地中细菌的含量分别比刈割样地降低了27.8%和49.3%。刈割样地的优势PLFA类型为a15:0,15:0,16:0和18:0,占PLFA总量的64.6%,放牧样地中优势PLFA类型为i15:0,i16:0和18:1ω9t,占PLFA总量的45.6%;围封样地中,优势PLFA类型为a15:0,15:0和i16:0,占PLFA总量的46.3%。
    内蒙古典型草原作物系数的试验研究
    侯琼,王英舜,师桂花,杨泽龙
    2011, 20(4):  34-41. 
    摘要 ( 189 )   PDF (956KB) ( 46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作物系数是计算作物需水量的重要参数。本研究依据2008年野外水分试验资料,利用水量平衡法计算了内蒙古典型草原区的作物系数,分析了其在生长期内的变化规律,建立了典型草原作物系数与返青后年日数和大于0℃积温的模拟方程,可用3次多项式拟合;基于FAO分段直线法确定出作物系数典型值,分别为:初始生长期0.43,生长中期1.02,生长后期0.90,并与推荐值进行了比较;同时,提出了利用LAI修正胁迫条件下典型草原区作物系数的方法。通过模拟计算土壤水分与实测结果基本接近,平均相对误差为6.2%~13.6%。
    中国西北干旱区潜在植被模拟与动态变化分析
    李飞,赵军,赵传燕,王旭峰
    2011, 20(4):  42-50. 
    摘要 ( 233 )   PDF (1512KB) ( 59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潜在植被是指在没有人为干扰、在现有的环境条件下,植被的全部演替系列完成时立地应该存在的植被状况。西北干旱区生态环境问题突出,以潜在植被为研究对象来探究西北干旱区植被背景及其变化规律,成为西部生态环境恢复重建的基础性工作。本研究以IOCSG(integrated orderly classification system of grassland)模型为潜在植被评定模型,在GIS研究方法的支持下,对西北干旱区潜在植被进行了模拟,并对其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采用IOCSG评定模型对中国西北干旱区潜在植被分布进行了模拟,通过检验得出,IOCSG评定模型对研究区植被模拟精度达到了78%,较好的重现了研究区潜在植被分布格局。2)分布在研究区的潜在植被类型有21类,不同区域植被的多样性差异较大。天山、阿尔泰山一带及大兴安岭地区植被分布较为丰富。相比之下,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巴丹吉林沙漠地区分布比较单一,主要以荒漠、半荒漠为主。3)由于立地气候环境的改变,区域植被系统表现出不稳定性,主要表现为4个特点:扩展变化、缩减变化、波动性变化以及消亡变化。4)气候环境适应性的改变使潜在植被发生了演替过程,从2个周期的变化来看,天山、阿尔泰山、大兴安岭及以西地区以及呼伦贝尔高原地区成为植被演替的敏感区。
    晋北盐碱化草地群落斑块的多样性
    赵祥,谢开云,王妍君,董宽虎,朱慧森
    2011, 20(4):  51-60. 
    摘要 ( 199 )   PDF (491KB) ( 31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对晋北盐碱化草地8个不同的草地群落斑块的优势度、多样性、群落相似系数及土壤性质等特征进行研究,揭示草地群落斑块在演替过程中的结构特征与变化规律,为进一步对草地植被恢复与盐碱化草地治理奠定理论基础。结果表明,8个群落斑块的物种组成和优势度差异比较明显,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在斑块Ⅱ、Ⅲ和Ⅰ、Ⅳ、Ⅴ、Ⅵ、Ⅶ、Ⅷ组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Pielou均匀性系数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在斑块Ⅱ、Ⅲ和Ⅵ、Ⅶ、Ⅷ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斑块Ⅶ和Ⅷ、Ⅵ和Ⅶ、Ⅳ和Ⅴ群落相似系数最大,分别为0.956 7,0.929 7,0.903 4。8个群落斑块分为2类,其中斑块Ⅰ、Ⅱ、Ⅲ为一类,主要表现为土壤含水量、容重、pH值和碱化度比较小,植被特征主要是以较高大的赖草为优势物种,随着土壤的旱化,一些不耐旱的种群在群落中消退,比较耐旱的赖草在此类斑块中占据优势,形成以赖草为优势种的斑块;其他斑块为另一类,植被特征主要是以比较低矮的委陵菜和麻黄为主。
    金莲花产量抽样调查的样地最小面积与形状研究
    李永宁,马凯,黄选瑞
    2011, 20(4):  61-69. 
    摘要 ( 194 )   PDF (821KB) ( 35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抽样调查是植物资源调查的一种重要方法,样地的面积与形状是抽样调查的基础,影响着调查的效率与精度。为确定野生金莲花产量抽样调查的最适样地面积与形状,设计了边长或半径逐步增大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3种样地,选择了Generalized Mitscherlich方程、Richard方程与Logistic方程拟合变异系数-面积的变化趋势。提出了以变异系数的变化率与调查费用最小为判据,确定样地最小面积的2种方法,并对不同形状的样地进行比较以确定适合的样地形状。结果表明,3种变异系数-面积曲线的拟合效果均较好,相关指数均达到0.94以上,但以Logistic方程最为稳定。以变化率确定的最小面积,同一样地形状表现为Richard方程>Logistic方程>Generalized Mitscherlich方程;采用同一个回归方程,样地最小面积表现为圆形>正方形>长方形,正方形与长方形较为接近。基于最小费用研究表明,同一样地形状采用不同回归方程所得最小费用相近,但最小面积各不相同;对于同一回归方程,样地最小面积同样表现为圆形>正方形>长方形,正方形与长方形相近的趋势。最后,综合确定正方形样地的最小样地面积为36 m2(6 m×6 m),长方形为32 m2(8 m×4 m),圆形为78.5 m2(半径5 m)。不同形状的样地,从所能达到的最小变异系数、相同面积与精度时的调查费用与不同回归模型反映的稳定性来说,长方形样地最好,正方形次之,但二者相差不大,圆形最差。
    5个燕麦品种和品系不同生育期不同部位养分分布格局
    王桃,徐长林,张丽静,周志宇
    2011, 20(4):  70-81. 
    摘要 ( 211 )   PDF (505KB) ( 56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了天祝高寒草甸区5个燕麦品种和品系在抽穗期、乳熟期和成熟期秸秆、籽粒、叶片和全株中营养成分含量和热值的差异。结果显示,4617秸秆、籽粒和全株在成熟期的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乳熟期和抽穗期;可溶性糖含量和热值在乳熟期显著高于抽穗期和成熟期。青永久12秸秆、叶片和全株中的粗蛋白含量在抽穗期显著高于乳熟期和成熟期。4632秸秆中的粗蛋白和磷含量在抽穗期显著高于乳熟期和成熟期。巴燕三号籽粒中的粗脂肪含量在乳熟期(4.95%)和成熟期(5.48%)均显著高于抽穗期(2.36%),全株中的可溶性糖含量在乳熟期(26.80%)和成熟期(24.11%)均显著高于抽穗期(12.14%)。87-6-21秸秆中的可溶性糖含量和4632籽粒、全株中的热值在乳熟期均显著高于抽穗期和成熟期。综合结果表明,抽穗期4617和4632秸秆和籽粒中的粗蛋白含量高于其他3个品种,87-6-21籽粒、叶片和全株中的可溶性糖含量高于其他品种。乳熟期青永久12秸秆和叶片、巴燕三号籽粒和4632全株中的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种。成熟期巴燕三号秸秆和叶片、青永久12全株和籽粒中的粗纤维含量最高;4632秸秆、87-6-21籽粒、4617叶片和全株中的中性洗涤纤维高于其他品种,87-6-21秸秆和叶片、4632籽粒和4617全株中的酸性洗涤纤维含量高于其他几个品种。
    小黑麦植株铁、锰、铜、锌含量对氮素反应的品种差异及其类型
    匡艺,李廷轩,余海英
    2011, 20(4):  82-89. 
    摘要 ( 151 )   PDF (952KB) ( 28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盆栽试验,以31份具有不同遗传背景的小黑麦品种为材料,设置低氮和正常供氮2个氮素水平,探讨小黑麦最佳刈割时期——抽穗期时植株体内铁、锰、铜、锌含量对氮素反应的品种差异及其类型。结果表明,1)不同供氮条件下,小黑麦植株中铁、锰、铜、锌含量以正常供氮条件显著高于低氮条件;相同供氮条件下小黑麦植株中的铁、锰、铜、锌含量存在显著的品种差异,变异系数为14.16%~32.75%;同时各微量元素的含量受供氮水平和氮素水平与品种的互作效应的影响。2)铁、锰、铜、锌含量对氮素反应的敏感性存在差异,以各小黑麦品种的微量元素含量对氮素响应的敏感程度,可将其分为钝感型、中间型和敏感型3种类型。3)相关分析表明,铁含量与地上部生物量相关性不显著,锰、铜、锌含量与植株地上部生物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6,0.43和0.44)。因此,可通过品种与环境的双重调节,实现高产、富含矿质元素的小黑麦饲草种植。
    施磷对不同收获时期青贮玉米碳水化合物积累的影响
    李洪影,焉石,孙涛,李佶恺,崔国文
    2011, 20(4):  90-97. 
    摘要 ( 210 )   PDF (459KB) ( 37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讨磷肥对不同收获时期青贮玉米中碳水化合物积累的影响,试验以青贮玉米品种东青1号(Zea mays Dongqing No.1)为材料,设4个不同施磷水平,其P2O5施用量分别为P0(不施P2O5,CK)、P1(施P2O5 50 kg/hm2)、P2(施P2O5 100 kg/hm2)和P3(施P2O5 150 kg/hm2)水平,分别于乳熟初期(8月21日)、乳熟中期(8月28日)、乳熟末期(9月4日)、蜡熟初期(9月10日)、蜡熟中期(9月15日)和蜡熟末期(9月20日)收割取样,测定磷肥(P2O5)对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在乳熟初期至蜡熟末期,各施磷水平间果糖和可溶性总糖含量均表现为P2>P3>P1>P0,淀粉含量表现为P2>P1>P3>P0,且各施磷水平间差异显著(P<0.05)。随着施磷量的增加,各水平蔗糖含量显著增加,P2和P3水平间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高于其他水平(P<0.05);P0水平NDF和ADF含量最高,P2水平最低,且显著低于其他水平(P<0.05)。施磷(P2O5)可显著提高青贮玉米中果糖、蔗糖、可溶性总糖和淀粉含量(P<0.05),降低NDF和ADF含量(P<0.05),其中以施磷(P2O5)100 kg/hm2并于蜡熟初期收获时,东青1号青贮玉米的可溶性总糖含量最高,NDF和ADF含量最低,是较适宜的栽培利用方式。
    结缕草的抗寒性与体内碳水化合物、脯氨酸、可溶性蛋白季节动态变化的关系
    王丹,宣继萍,郭海林,刘建秀
    2011, 20(4):  98-107. 
    摘要 ( 193 )   PDF (1143KB) ( 56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阐述结缕草抗寒性与碳水化合物、脯氨酸含量及可溶性蛋白含量季节动态变化的关系,在2008年10月-2009年5月期间,以‘兰引3号’结缕草(Zoysia japonica ‘Lanyin No.3’)为材料,研究在自然温度变化过程中,‘兰引3号’结缕草地下根茎碳水化合物、脯氨酸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季节性动态变化及其与LT50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在越冬前后,‘兰引3号’结缕草地下根茎LT50呈先降低后升高的季节变化趋势,可溶性总糖含量、蔗糖含量、果糖含量及可溶性总糖/淀粉、脯氨酸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伴随田间气温变化均呈先升高后又降低的趋势,淀粉含量则呈先降低后又升高的趋势;‘兰引3号’结缕草地下根茎LT50季节变化与可溶性总糖含量、果糖含量、可溶性总糖/淀粉、可溶性蛋白含量季节变化之间显著负相关,而与蔗糖含量、淀粉含量、脯氨酸含量的季节变化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沿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分布的4种优势植物光合生理响应
    田新民,赵长明,邓建明,张晓玮,陈拓,任贾文,王根轩
    2011, 20(4):  108-115. 
    摘要 ( 162 )   PDF (1569KB) ( 47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绿洲荒漠过渡带植被在防止荒漠化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因而对其优势植物的光合生理特征和健康状况评价尤为重要。本试验研究了过渡带不同分布区(从绿洲到荒漠方向依次为:绿洲边缘区、过渡带2区、过渡带3区和荒漠边缘区)4种优势植物的光合生理生态特性。结果表明,在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沿荒漠方向梯度下,4种植物叶片(同化枝)含水量和总叶绿素含量逐渐降低,而类胡萝卜素含量逐渐增加,从而减轻过渡带植物的氧化胁迫,说明4种植物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旱胁迫;4种植物的光合能力随着绿洲向沙漠的延伸逐渐降低,但下降幅度不一致,白刺下降最小,梭梭和芦苇下降较大,沙拐枣在绿洲边缘和过渡带3区较高,而在过渡带2区和荒漠边缘较低;它们的气孔导度与光合能力变化趋势一致,与植物叶片(同化枝)水分利用效率和蒸腾速率变化趋势不同。芦苇和白刺在过渡带2区水分利用效率最高,沙拐枣在过渡带3区最高,梭梭则为逐渐降低。4种植物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和F0变化趋势表明梭梭在过渡带梯度下,发生了伴随着光系统破坏的长期光抑制,从而降低其光合活性,而白刺叶片光系统却没有明显受到环境因子的胁迫;芦苇和沙拐枣只有在荒漠边缘才受到严重的胁迫,这些结果表明白刺比芦苇和沙拐枣更适应于过渡带旱化生境,梭梭的适应能力最差。总之,上述研究结果为认识荒漠绿洲过渡带优势植被退化的生理生态学机制和植被恢复过程中物种的选择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
    不同叶型丹参光合特性研究
    钟国成,张力文,张利,杨瑞武,丁春邦
    2011, 20(4):  116-122. 
    摘要 ( 209 )   PDF (1076KB) ( 32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研究大叶型丹参和小叶型丹参(栽培变种)光合特性,为其合理栽培提供依据,使用LI-6400XT便携式光合仪测定了2种叶型丹参光合速率对光强的响应曲线及光合日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大叶型丹参的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低于小叶型丹参;2种叶型丹参表观量子利用率均在0.06以上,对弱光利用率高;净光合日变化均为双峰型,光合峰值出现在11:30和14:30,13:00前后出现“午休”现象,大叶型丹参“午休”更为剧烈;大叶型丹参的“午休”属非气孔限制型,小叶型丹参的“午休”属气孔限制型;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日变化均呈单峰型。大叶型丹参午间蒸腾作用剧烈造成局部水分亏缺是其光合“午休”的重要因素,栽培中应考虑与适当高秆作物间作或套作,降低其蒸腾速率,缓解光合“午休”,提高产量。
    沿阶草不同叶片对土壤铅胁迫的生理生化响应
    刘碧英,潘远智,赵杨迪
    2011, 20(4):  123-128. 
    摘要 ( 167 )   PDF (995KB) ( 35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解城市园林地被植物对日益增长的Pb污染的生理生化响应,采用盆栽控制实验,研究了Pb胁迫对沿阶草新生叶片(freshly leaf, FL)、成熟叶片(mature leaf, ML)和老叶叶片(old leaf, OL)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以及游离脯氨酸(Pro)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Pb胁迫对沿阶草不同叶片SOD、POD、CAT活性以及游离Pro和MDA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设计的土壤Pb浓度下,沿阶草不同叶片SOD、POD和CAT活性随着土壤Pb浓度的增加表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游离Pro和MDA含量则随着土壤Pb浓度增加而增加,但不同叶片对土壤Pb胁迫的响应存在差异,以FL最敏感,ML次之,OL最不敏感。这表明,沿阶草能适应一定浓度范围的Pb污染胁迫,但不同叶片对Pb污染的响应与适应机制存在差异,FL对Pb胁迫的生理响应更敏感,而OL对Pb污染胁迫的敏感度相对较低。
    盐胁迫对枸杞属两种植物幼苗离子吸收和分配的影响
    王龙强,米永伟,蔺海明
    2011, 20(4):  129-136. 
    摘要 ( 168 )   PDF (1515KB) ( 33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枸杞属2种植物(黑果枸杞和宁夏枸杞)幼苗为试验材料,采用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进行胁迫,对其不同器官中Na+、K+、Ca2+、Mg2+、Si4+、Cl-6种离子的吸收与分配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盐胁迫下,黑果枸杞和宁夏枸杞各器官中的Na+和Cl-相对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且随着盐浓度的增加,其含量也逐渐增加,尤以叶片中积累最多;K+、Ca2+、Mg2+、Si4+在盐处理组各器官中的相对含量比对照降低或无差异。同时,各器官中的K+/Na+、Ca2+/Na+、Mg2+/Na+及Si4+/Na+均随盐浓度增加而呈逐渐下降的趋势。盐处理组中,黑果枸杞各器官中K+/Na+、Ca2+/Na+、Mg2+/Na+和Si4+/Na+离子比值均显著高于同浓度胁迫下的宁夏枸杞,且高盐胁迫下黑果枸杞各离子比值相对于对照下降的幅度远小于宁夏枸杞,说明黑果枸杞比宁夏枸杞有较强的耐盐能力。
    五河野生大豆种子营养成分及饲用价值研究
    李孟良, 郑琳
    2011, 20(4):  137-142. 
    摘要 ( 170 )   PDF (493KB) ( 48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田间试验和分析测试研究了安徽五河野生大豆种子的主要营养成分和饲用价值。结果表明,五河野生大豆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为38.92%,脂肪含量为16.94%,粗纤维含量为4.1%,总糖含量为10.14%,钙、镁的含量分别为0.357%和0.059%,总异黄酮的含量为0.13%,总游离氨基酸含量为960.2 mg/100 g粗蛋白,微量元素锌、铜的含量分别为37.3 和41.4 mg/kg。 五河野生大豆的粗蛋白、粗脂肪含量和普通大豆接近。13种脂肪酸中以亚油酸、油酸含量较高,且与普通大豆相当,亚麻酸含量高于普通大豆;17种氨基酸中以酪氨酸、天门冬氨酸、谷氨酸含量较高,其限制氨基酸为色氨酸、苏氨酸、胱氨酸。五河野生大豆种子具有较好的饲用价值,可以作为优质蛋白质饲料加以开发利用。
    异质生境空心莲子草的结构基础与生态适应性
    王桂芹,高瑞如,王玉良,柴瑞娟
    2011, 20(4):  143-152. 
    摘要 ( 201 )   PDF (1633KB) ( 49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营养器官的部分性状,对旱生和水生空心莲子草不同器官的结构和物质进行了研究,并据此对2种生境空心莲子草形态结构变化进行了比较。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二者营养器官因环境适应而发生了较大变化,其中叶宽、叶片角质层厚度、孔下室面积、气孔数量与分布表现显著差异,旱生者具有长的表皮毛,而水生的则完全没有。茎中节间长度、髓腔直径、髓射线宽度和输导组织的类型、数量及比例在不同生境的茎和不同生长型的茎中均表现出显著的变化。旱生匍匐茎和根状茎节上具宿根,含大量贮藏物质,并生有多量的不定芽,具备成为独立散布体的物质和结构基础,而水生茎则因适应吸收需要,产生大量不定根。空心莲子草花粉败育率高(约80%),可能是其较低结实率的原因之一。空心莲子草在较低的有性生殖率下如何完成远距离扩布值得进一步探讨,此点在杂草防治中可能具有一定的意义。
    新疆不同生态区域苜蓿花粉败育情况及影响因素的细胞学研究
    何爽,张爱勤,夏荣,李晓晔,朱红娟
    2011, 20(4):  153-158. 
    摘要 ( 179 )   PDF (922KB) ( 30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连续2年对新疆4个生态区域8个观测点的苜蓿花粉败育情况及影响因素的细胞学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不同生态区域苜蓿花粉的败育率不同,而同一生态区不同观测点之间也不同;2008年北疆塔城地区3个观测点苜蓿花粉败育率分别为(20.05±5.33)%,(23.41±3.76)%,(29.80±5.45)%,(P<0.05);伊犁地区为(28.34±3.19)%;呼图壁两观测点苜蓿花粉败育率分别为:(15.57±2.18)%,(31.47±4.59)%,(P<0.05);南疆地区2个观测点的北疆小叶与新疆大叶苜蓿的花粉败育率分别为(20.79±2.89)%,(26.51±4.74)%,(P<0.05);2)同一观测点不同年份之间苜蓿花粉的败育率表现出极显著差异,2007,2008连续2年对新疆呼图壁种子基地的新牧1号杂花苜蓿与新疆大叶苜蓿进行观测显示:2007年2个苜蓿品种的花粉败育率分别为(37.96±2.10)%,(38.70±2.40)%;2008年则分别为(15.57±2.18)%,(31.47±4.59)%,(P<0.01); 3)在群体水平上,花期不同阶段花粉败育率没表现出显著性差异;在同一株上苜蓿花粉的败育率在单花之间差异很大,但没有明显的位置和时间效应; 4) 从花粉发育的细胞学特点看,无明显的制约因素影响花粉的发育。受环境因素影响,绒毡层降解时期的波动是导致同一苜蓿品种在年份和区域之间差异的主要原因。
    柱花草SRAP-PCR体系优化及其遗传多样性分析
    张伟丽,刘凤民,刘艾
    2011, 20(4):  159-168. 
    摘要 ( 189 )   PDF (1091KB) ( 27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热研2号、热研13号柱花草为试验材料,对影响SRAP标记PCR反应的模板、Mg2+、dNTPs、酶及引物浓度进行了优化,建立了适合于柱花草SRAP标记的扩增体系。反应体系具体为:模板DNA 40 ng, Mg2+ 2.5 mmol/L,dNTPs 0.2 mmol/L,Taq酶1.0 U,引物0.3 μmol/L,反应总体积为25 μL。采用优化的扩增体系,对9份柱花草种质材料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从48对SRAP引物中筛选出14对扩增清晰且多态性高的引物,共扩增出154条谱带, 其中有150条多态性谱带。多态性比率(PPB)达97.36%。应用NTSYSpc 2.1数据分析软件计算各品种间的遗传相似系数(GS),结果表明这些材料间的遗传相似系数的变化范围为0.386~0.882,平均遗传相似系数为0.631,平均遗传距离(GD)为0.369。通过UPGMA分子系统聚类法,将9份柱花草种质分为3个类群,有钩柱花草是第Ⅰ类,西卡柱花草是第Ⅱ类,热研5号、热研10号、热研13号、白花库克、热研2号、格拉姆、Tardio为第Ⅲ类。从遗传聚类图可以很明确地看出9份种源间的遗传距离及亲缘关系。对聚类结果分析显示,大部分具有亲缘关系的品种及形态学、生物学特征相近的品种聚在一类,说明聚类分析结果与系谱及生物学特征具有一定的相符性。
    高羊茅腺苷甲硫氨酸脱羧酶基因FaSAMDC的克隆与差异表达分析
    王小利,刘晓霞,王舒颖,杨义成,吴佳海
    2011, 20(4):  169-179. 
    摘要 ( 175 )   PDF (2947KB) ( 37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进行高羊茅光敏色素C基因5′端克隆时,筛选到腺苷甲硫氨酸脱羧酶基因的5′端序列,根据5′端序列设计引物,扩增出该基因的3′端,拼接得到高羊茅腺苷甲硫氨酸脱羧酶基因全序列,命名为FaSAMDC(GenBank登录号:HQ606139),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FaSAMDC基因在长日照与短日照条件下昼夜24 h的表达差异,为进一步揭示不同光周期调控FaSAMDC基因的表达奠定理论基础。FaSAMDC的cDNA全长1 964 bp,具有微型上游阅读框、小型上游阅读框和主阅读框3个开放阅读框,分别位于226~234,234~380和555~1 742 bp,微型上游阅读框和小型上游阅读框存在1个碱基重叠,主阅读框编码395个氨基酸,含有保守功能域:酶原剪切位点功能域和SAMDC蛋白快速降解有关的PEST功能域。对编码蛋白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分析表明,FaSAMDC与其他单子叶植物SAMDC蛋白的亲缘关系较近。在长日照和短日照处理条件下,FaSAMDC都具有3个表达峰。短日照处理条件下的表达峰比长日照处理条件下的表达峰早几个小时,但峰高低于长日照条件。由此说明,FaSAMDC基因的表达受光周期调控,与生物钟控制的昼夜节律有关。
    aFGF植物表达载体构建及转化紫花苜蓿的初步研究
    蒋世翠,王义,孙春玉,王艳芳,李校堃,张美萍
    2011, 20(4):  180-186. 
    摘要 ( 193 )   PDF (1154KB) ( 19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主要将aFGF基因按照植物偏爱的密码子进行基因优化,同时加上信号肽、6-组氨酸标签及凝血酶切割因子,合成全基因,再将基因插入到改造的TΩ4AB质粒中,将aFGF基因和质粒上的增强子、启动子、Ω序列及ployA加尾序列双酶切,命名为TΩ4AB-aF,将TΩ4AB-aF插入到pBI121载体中命名为pBI121-TΩ4AB-aF。利用三亲融合法将pBI121-TΩ4AB-aF转入到农杆菌菌株LBA4404中,转化苜蓿。转基因苗用卡那霉素进行筛选;并对抗性苗进行PCR、RT-PCR、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aFGF在苜蓿中得到表达。为苜蓿作为植物生物反应器奠定理论基础。
    羊草乙醛脱氢酶基因LcALDH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李新玲,吴姝菊,王全伟
    2011, 20(4):  187-193. 
    摘要 ( 239 )   PDF (1338KB) ( 27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RACE技术从羊草中克隆了乙醛脱氢酶基因LcALDH的cDNA(GenBank登录号EF492045)。长为1 712 bp的LcALDH cDNA序列含有编码500个氨基酸的1 503 bp的开放读码框、66 bp的5′非翻译区和144 bp的3′非翻译区。氨基酸序列中含有醛脱氢酶家族绝对保守的谷氨酸活性位点和半胱氨酸残基活性位点。分析LcALDH基因在不同胁迫条件下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LcALDH的表达受到低温、干旱、高盐和ABA的正调控作用。研究结果为进一步从分子水平探明羊草的抗逆机制,挖掘并利用植物抗逆基因奠定基础。
    三份偃麦草种质的染色体核型分析
    张晓燕,毛培春,孟林,高洪文,张德罡
    2011, 20(4):  194-201. 
    摘要 ( 139 )   PDF (1011KB) ( 30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选用产地来源不同的3份偃麦草的种子为试验材料,采用根尖压片法进行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旨在为其细胞学特性和演化趋势的研究奠定科学基础。结果表明,来源于俄罗斯列宁格勒的偃麦草种质ER044染色体数目为2n=6X=42,染色体相对长度组成为:4L+14M2+20M1+4S,核型公式为:K(2n)=6X=42=2M+32m+8sm。来源于阿富汗喀布尔的偃麦草种质ER058染色体数目为2n=6X=42,染色体相对长度组成为: 2L+20M2+16M1+4S,核型公式K(2n)=6X=42=30m+12sm(2sat)。采自于中国新疆的偃麦草种质ER132染色体数目为2n=6X=42,染色体相对长度组成为:4L+16M2+16M1+6S,核型公式为:K(2n)=6X=42=32m+8sm(4sat)+2st。3份偃麦草种质的染色体核型均属于“2B”类型。
    苜蓿与玉米混贮质量研究
    王林,孙启忠,张慧杰
    2011, 20(4):  202-209. 
    摘要 ( 182 )   PDF (428KB) ( 41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玉米与苜蓿为原料,按不同比例混贮;通过发酵品质和营养成分分析,找出二者混贮的适宜配比。结果表明: 1)各混贮处理发酵品质较苜蓿单贮均得到改善,达到优质青贮的目的; 2)玉米与苜蓿3∶7混贮处理CP和Ash含量高于玉米单贮,低于苜蓿单贮,差异显著(P<0.05),而NDF和ADF含量低于玉米单贮,高于苜蓿单贮,差异显著(P<0.05);3)玉米与苜蓿5∶5、7∶3混贮处理pH值较苜蓿单贮显著降低(P<0.05);各混贮处理乳酸占总酸百分比均达到60%以上,乙酸、丙酸占总酸百分比较苜蓿单贮降低,丁酸产生较少; 4)苜蓿青贮后乳酸菌数达到108 cfu/g FM,玉米青贮前后乳酸菌数差异不明显,青贮后各处理大肠杆菌数明显下降。7∶3混贮处理发酵品质最佳。
    苜蓿皂苷对断奶仔猪脂质代谢、抗氧化和免疫的影响
    王成章,王彦华,史莹华,严学兵,何云,樊文娜
    2011, 20(4):  210-218. 
    摘要 ( 200 )   PDF (550KB) ( 56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了苜蓿皂苷对断奶仔猪脂质代谢、血清抗氧化和免疫性能指标的影响。根据品种、胎次、日龄、体重尽量一致的原则,选择健康无病、体重9.2 kg左右的杜×长×大三元杂交仔猪48头(阉公猪和小母猪各半),试验采用4处理3重复单因子完全随机设计。对照组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在对照组日粮的基础上分别添加0.25%(试验Ⅰ组)、0.50%(试验Ⅱ组)和1.00%(试验Ⅲ组)的苜蓿皂苷。结果显示,1)饲粮中添加苜蓿皂苷,显著降低了血清中甘油三酯的含量,其中试验Ⅲ组极显著(P<0.01)低于对照组,但对肝脏中甘油三酯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饲粮中添加苜蓿皂苷极显著(P<0.01)降低了血清中总胆固醇的含量,显著(P<0.05)提高了血清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变化规律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相反;饲粮中添加苜蓿皂苷显著(P<0.05)降低了肝脏中总胆固醇的含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肝脏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降低了肌肉中胆固醇含量。2)随着饲粮中苜蓿皂苷添加量的增加,血清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性不断增强,其中试验Ⅱ、Ⅲ组的活性均显著(P<0.05)高于对照组;苜蓿皂苷也降低了血清中丙二醛的含量但差异不显著(P>0.05)。3)饲粮中添加苜蓿皂苷,血清中总蛋白和白蛋白含量依次提高,但差异不显著;试验组IgG含量极显著(P<0.01)高于对照组,而IgA和IgM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说明在饲粮中添加苜蓿皂苷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断奶仔猪的免疫力。综合结果表明,在饲粮中添加一定量的苜蓿皂苷有利于降低血清、肝脏和肌肉中的胆固醇含量,调节仔猪的血脂代谢,并能提高仔猪的抗氧化性能和免疫机能。
    妊娠母猪饲粮中不同苜蓿鲜草替代量对其生产性能的影响
    彭宝安,高永革,王成章,王彦华,张晓霞,韩明鹏
    2011, 20(4):  219-228. 
    摘要 ( 190 )   PDF (490KB) ( 42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母猪妊娠期用不同比例的紫花苜蓿鲜草代替部分精料,研究其对生产性能及经济效益的影响。试验选用胎次、配种时间、上胎产仔数、体况等基本一致的大长二元母猪30头,采用单因子完全随机设计,共分为6个组,每组5头猪,每头猪1个重复。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Ⅰ、Ⅱ、Ⅲ、Ⅳ组分别用紫花苜蓿鲜草代替10%,20%,30%,40%的基础日粮(按干物质折算),试验Ⅴ组用紫花苜蓿草粉代替20%的基础日粮。结果表明:1)和对照组相比,在妊娠母猪饲粮中无论是用不同比例的紫花苜蓿鲜草还是用20%的苜蓿草粉代替精料,均提高了饲粮中粗蛋白质、粗灰分、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钙和总磷的表观消化率,其中试验Ⅲ组的提高幅度最大,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随着紫花苜蓿鲜草替代量的增加,粗脂肪的表观消化率依次下降,但苜蓿草粉组和对照组几乎无差别。2)随着紫花苜蓿鲜草替代量的增加,繁殖期母猪体增重和背膘增加量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而妊娠期母猪背膘增加量和泌乳期母猪背膘减少量依次下降。和对照组相比,在妊娠期母猪饲粮中以紫花苜蓿鲜草和草粉替代等干物质量的精料,均提高了母猪的采食量,其中试验Ⅲ组的采食量最大,极显著(P<0.01)高于对照组。紫花苜蓿鲜草和草粉替代精料后,断奶至发情时间间隔有所缩短,但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3)随着紫花苜蓿鲜草替代精料量的增加,提高了初生窝产仔猪总数、初生窝产活仔数、断奶仔猪数、断奶窝重和断奶窝平均日增重;鲜草试验组(试验Ⅲ组除外)的断奶仔猪个体重和对照组相似,试验Ⅴ组显著(P<0.05)高于对照组和其余各试验组,试验Ⅴ组的断奶仔猪日增重也极显著(P<0.01)高于对照组和其他试验组。综合分析认为,母猪妊娠期饲粮中用30%的紫花苜蓿鲜草代替精料其生产性能和经济效益最佳。
    红蓼提取物对13种农业害虫触杀活性的研究
    胡冠芳,刘敏艳,沈慧敏,张新瑞,李玉奇,牛树君
    2011, 20(4):  229-235. 
    摘要 ( 150 )   PDF (400KB) ( 39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关于红蓼提取物对农业害虫的触杀活性,国内外研究甚少。研究红蓼提取物对害虫的触杀活性,可为利用该植物研制新型植物源杀虫剂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采用浸渍法测定了红蓼提取物对害虫的触杀活性,结果表明,红蓼种子乙酸乙酯萃取物对粘虫、菜粉蝶、棉铃虫、甘蓝夜蛾、甜菜夜蛾和小地老虎4~5龄幼虫具有很强的触杀活性,在16.80 g/L浓度下的校正死亡率在87.50%~100%;对小菜蛾3龄幼虫也具有很强的触杀活性,在21.00 g/L浓度下的校正死亡率为92.85%;秋季茎秆乙酸乙酯萃取物对菜粉蝶4龄幼虫和粘虫5龄幼虫具有很强和较强的触杀活性,在33.60 g/L浓度下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100%和59.20%。盛花期茎秆石油醚粗提物对棉蚜具有较强的触杀活性,在0.27 g/L浓度下的校正死亡率为51.65%。盛花期花石油醚和甲醇粗提物对朱砂叶螨具有很强的触杀活性,在0.13和1.15 g/L浓度下的校正死亡率均高达100%。
    甘肃省干旱灌区连作马铃薯根际土壤中镰刀菌的变化
    牛秀群,李金花,张俊莲,沈宝云,柴兆祥,王蒂
    2011, 20(4):  236-243. 
    摘要 ( 233 )   PDF (1229KB) ( 44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深入了解根际土壤镰刀菌分布与马铃薯连作之间的关系,以“大西洋”品种为试材,采用根残体分离法,研究了轮作和连作茬口的马铃薯根际土壤中镰刀菌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在不同茬口根际土壤中共分离到8个种的镰刀菌,玉米-马铃薯轮作茬口的优势种为再育镰孢,分离频率为23.34%;连作1~3年茬口的优势种均为茄病镰孢,分离频率分别为30.78%,37.70%和45.48%。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马铃薯根际土壤镰刀菌数量呈上升趋势,但不同菌种的数量变化趋势各异,尖孢镰孢、茄病镰孢呈上升趋势,黄色镰孢、再育镰孢呈下降趋势,木贼镰孢变化较为平稳。
    四株胡萝卜软腐欧文氏杆菌胡萝卜亚种新菌株的分离鉴定
    赵玲,柴兆祥,李金花,王蒂
    2011, 20(4):  244-251. 
    摘要 ( 213 )   PDF (1144KB) ( 34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棋盘式取样法,从正茬、重茬、连作2年和连作3年的马铃薯播前、现蕾期、成熟期和收获期4个不同阶段采集马铃薯根围土样。以稀释平板法,用选择性培养基CVP分离软腐欧文氏杆菌,共得到42个菌株。在形态学观察和生理生化特性测定的过程中发现编号为GAUP-b410、GAUP-b492、GAUP-b416和GAUP-d34等4个菌株的主要性状一致,且与其他菌株的性状不同。致病性测定结果显示,这4个菌株均能引起马铃薯薯片腐烂。对其中的2个菌株进行了16S rDNA 序列分析,其PCR产物的序列与GenBank 上登记的18个分离自中国大白菜上的Erwinia carotovora subsp. carotovora菌株的亲缘关系最近,同源性均达99%。利用DNAStar软件绘制系统发育树状图,菌株GAUP-b410亦与这18个E. carotovora subsp. carotovora菌株位于系统发育树的同一分支,聚为一类;菌株GAUP-b492与其中的16个E. carotovora subsp. carotovora菌株位于系统发育树的同一分支,聚为一类;结合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DNA序列分析,确定这4个菌株为胡萝卜软腐欧文氏杆菌胡萝卜亚种(E. carotovora subsp. carotovora)新菌株。
    基于野外观测和TM数据的锡林浩特典型草原MODIS/LAI产品验证
    王圆圆,王猛,李贵才,王军邦,杨忠东,戎志国
    2011, 20(4):  252-260. 
    摘要 ( 305 )   PDF (1410KB) ( 31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2008年夏季生长季的3期LAI野外观测和TM图像的处理分析,对锡林浩特国家观象台附近24 km2典型草原区的MODIS/LAI产品精度从时空2种维度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在时间维度上,MODIS/LAI产品可以较为准确的体现草地植被生长轨迹;在空间维度上,MODIS/LAI产品与TM/LAI反演结果有相似的变化趋势。以TM/LAI结果为参考真值,MODIS/LAI产品的相对均方根误差约为24%,并存在10.8%的正偏差,表明有一定程度的高估。误差分析结果显示,MODIS/LAI产品精度主要受到土壤背景光谱以及地表均匀程度的影响,在LAI较小的区域,以及在草地空间异质性因受人类活动而增强的7月初和8月末,MODIS/LAI产品误差更大。
    综合评述
    细胞工程技术在芒属能源作物上的应用
    刘明稀,蒋建雄,易自力
    2011, 20(4):  261-269. 
    摘要 ( 198 )   PDF (464KB) ( 25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生物质能源是可再生能源的重要领域。芒属植物是极具开发潜力的生物质能源作物,欧美多国以奇岗(Miscanthus×Giganteus)作为芒属能源作物的代表对其进行了系统广泛的研究。本研究对细胞工程技术在芒属能源作物上的应用进行了总结: 1)离体再生体系建立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再生体系的愈伤诱导及分化增殖,研究内容涵盖了对组织培养影响重大的主要因素,包括激素、外植体、辅助添加物、培养基成分,甚至碳源的不同灭菌方式等; 2)染色体倍性操作,主要是染色体加倍研究,单倍体育种也有所突破。本研究最后对该领域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简要探讨。
    紫花苜蓿配子体发育遗传调控的研究进展
    刘志鹏,张吉宇,王彦荣
    2011, 20(4):  270-278. 
    摘要 ( 186 )   PDF (1177KB) ( 37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紫花苜蓿种子的实际产量远低于潜在产量,胚珠败育是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而胚珠败育从本质上讲就是雌、雄配子体发育不正常。所以,紫花苜蓿的配子体发育与其产量具有极为重要的关系。紫花苜蓿的雄蕊和心皮分别属于第三、四轮花器官。这2个组织生成的雄、雌配子体是紫花苜蓿完成有性生殖所必需的。本研究在总结拟南芥、水稻和玉米等模式植物配子体遗传调控的基础上,紧密结合豆科模式植物蒺藜苜蓿等配子体的发育,从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和细胞学等角度详细地总结了紫花苜蓿有性生殖中雌配子体、雄配子体发生和发育的研究进展。
    贵州岩溶地区的草地生态环境与草地畜牧业发展
    高渐飞,苏孝良,熊康宁,周玮
    2011, 20(4):  279-286. 
    摘要 ( 178 )   PDF (451KB) ( 55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2005年贵州省土地利用与石漠化遥感调查数据,借助GIS分析空间功能,提取出全省岩溶区草地面积24 686.74 km2,占草地总面积的67.57%。其中39.77%的草地发生了石漠化(轻度及以上)。近20年,通过引进国外优质牧草、畜种及先进技术,结合自身的特点,进行区域性的实验、试点及推广,在畜种改良、优质牧草培育及搭配栽植、围栏改良、间作(轮作)等方面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探索并发展成熟多个适合的草地畜牧运作模式,如“研-学-产”、“国外合作”等。总体上,贵州岩溶区草地资源丰富,草地畜牧业发展前景好,但传统粗放经营方式占主导地位,草畜不配套,科技支撑薄弱,应对灾害,尤其重大气候灾害能力低,脆弱性突出,草地退化严重,趋势严峻。诸多科技需求,如优质牧草培育及栽植配比方式、本地良种培育、草地畜牧业的产业化技术及科技支撑体系、草地生态系统初步修复后的管理维护等迫切需要开展研究。
    研究简报
    内蒙古野生华北驼绒藜种群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研究
    王普昶,赵丽丽,易津,张锦华
    2011, 20(4):  287-292. 
    摘要 ( 187 )   PDF (625KB) ( 36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研究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内蒙古6个群落野生华北驼绒藜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变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内蒙古不同种群野生华北驼绒藜种水平遗传多样性较高,多态位点百分率(PPB)达到98.05%,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I)分别为0.298 4和0.455 7;依据PPB、h和I估计的各种群内平均遗传多样性的变化趋势一致,依次为PA>PB>PD>PC>PE>PF。华北驼绒藜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种群内。种群间的基因流(Nm)为4.333 2,大于1。根据聚类分析,大致可以将6个群落华北驼绒藜种群分为荒漠化草原种群和典型草原种群。生境片断化目前尚不足以导致华北驼绒藜特定基因丢失,发生遗传漂变的可能性很小。
    水分胁迫对两种荒漠灌木幼苗生长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冯燕,王彦荣,胡小文
    2011, 20(4):  293-298. 
    摘要 ( 18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盆栽试验测定了不同水分胁迫下霸王和柠条幼苗的生长生理特性,长期水分利用效率(WUEL)和叶片碳同位素组成(δ13C 值),并对各生长指标、δ13C 值与WUEL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重度水分胁迫显著降低霸王和柠条的总生物量、地上生物量、总叶面积、叶数;2)随水分胁迫程度增加,霸王和柠条的WUEL与叶片δ13C值逐渐提高,且WUEL与δ13C 值呈显著正相关(P<0.05);3)霸王和柠条的WUEL与总叶面积、总叶数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总生物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4)柠条的生物量和总叶面积显著小于霸王,但其根冠比较高,且在水分胁迫时,生物量、叶面积、叶数大幅度降低,对水分胁迫反应更敏感;5)同一水分梯度,柠条的WUEL较低,但δ13C值相对较高。
    Na2CO3和NaHCO3胁迫下冰草的生长及生理响应
    高文俊,徐静,谢开云,董宽虎
    2011, 20(4):  299-304. 
    摘要 ( 178 )   PDF (776KB) ( 34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温室条件下用不同浓度的Na2CO3和NaHCO3 (0,30,60,90,120,150 mmol/L)对冰草进行胁迫,测定冰草的生长及生理指标。结果表明,在2种碱处理下随着胁迫浓度递增,冰草的丙二醛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增加,生物量、根冠比、叶绿素含量、脯氨酸含量都呈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低浓度的碱胁迫对冰草生长有一定的补偿生长作用,碱胁迫下脯氨酸先于可溶性糖而累积, Na2CO3对冰草的胁迫作用大于NaHCO3
    山羊草属杀配子染色体2C特异SCAR标记的建立
    徐国辉, 郭长虹, 于洪涛, 陈静, 丛雯雯, 远藤隆
    2011, 20(4):  305-310. 
    摘要 ( 185 )   PDF (912KB) ( 22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用40条10碱基随机引物,对普通小麦“中国春”、“中国春”-杀配子染色体2C二体附加系、柱穗山羊草进行RAPD分析,筛选到1个杀配子染色体2C特异引物OPF03。从“中国春”-杀配子染色体2C二体附加系中克隆了该DNA片段。测序结果表明,该片段长1 496 bp,与大麦1个cDNA的同源性为92%。根据OPF031496的序列设计了1对SCAR引物2C-F586、2C-R586,对普通小麦“中国春”、“中国春”-杀配子染色体2C二体附加系、柱穗山羊草、二倍体长穗偃麦草、“中国春”-长穗偃麦草7E二体附加系等材料进行了SCAR分析,在“中国春”-杀配子染色体2C二体附加系、柱穗山羊草中扩增出了586 bp的片段,而在普通小麦“中国春”、二倍体长穗偃麦草、“中国春”-长穗偃麦草7E二体附加系中没有该产物,初步证明此标记可以用于杀配子染色体2C的检测。进一步用该对SCAR引物对“中国春”-杀配子染色体2C二体附加系与“中国春”-长穗偃麦草7E二体附加系的杂种F1代、F2代进行了分析,结果在全部F1代以及部分F2代材料扩增出了目的片段,进一步证明了此SCAR标记可以用来检测小麦背景下的杀配子染色体2C,为小麦背景中杀配子染色体2C的快速跟踪检测提供了新途径。
    野生新麦草种质醇溶蛋白遗传变异分析
    陈仕勇,马啸,张新全,武小龙
    2011, 20(4):  311-315. 
    摘要 ( 177 )   PDF (678KB) ( 27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酸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A-PAGE)对来自中国新疆、俄罗斯西伯利亚及蒙古等地的35份野生新麦草种质进行醇溶蛋白的遗传变异分析,获得如下结果,1)电泳共检测到37条醇溶蛋白条带,多态性条带比率高达100%;2)种质间遗传相似系数变幅为0~0.827 6,平均值为0.450 9,表明供试材料具有丰富的醇溶蛋白遗传多样性;3)聚类分析将供试材料分成5类,相同或者相似生态地理来源的材料能够聚在一起,表明醇溶蛋白带谱与其地理分布具有一定的相关性;4)种质间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Ht=0.579 6,类群平均多样性指数Hgroup=0.483 5,其中类群内和类群间的遗传变异分别为83.42%和16.58%,这可能与新麦草异花授粉的繁育方式有关。本研究结果将为新麦草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基于CASA模型的甘南地区草地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动态遥感模拟
    王莺,夏文韬,梁天刚
    2011, 20(4):  316-324. 
    摘要 ( 183 )   PDF (1797KB) ( 42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是全球变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和卫星遥感应用技术,利用CASA模型估算了2001-2008年甘南草地NPP,在模型验证的基础上,分析了甘南草地NPP空间分布格局和时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2001-2008年甘南草地多年平均NPP为483.41 g C/(m2·a),大体呈现由西南向东北逐渐减少的趋势,单位面积多年平均NPP在海拔3 000~3 500 m最高,达到497.07 g C/(m2·a);2)甘南草地植被生长季节变化明显,主要生长期集中在第177~240天;3)甘南草地NPP呈现增加趋势,增长趋势最明显的草地类型是低平地草甸类,而沼泽的变幅最小,通过与8年间温度和降水的分析可以看出,影响甘南草地NPP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是降水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