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草业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11年 第20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1-12-20
    研究论文
    3种荒漠植物群落物种组成与丰富度的季节变化及地上生物量特征
    陶冶,张元明
    2011, 20(6):  1-11. 
    摘要 ( 214 )   PDF (1280KB) ( 5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古尔班通古特沙漠36个蛇麻黄群落、28个白茎绢蒿群落及13个准噶尔沙蒿群落物种组成与丰富度的季节变化及现存生物量的研究表明,初夏时蛇麻黄和白茎绢蒿群落的科数和物种数均高于准噶尔沙蒿群落,而秋季时3个群落科、种数均明显较少。初夏时期,各群落均有5种植物生活型,其中短命植物种类最多;而秋季短命和类短命植物消失,仅剩3种生活型,以一年生草本的种类最多。3种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也表现为夏季高于秋季;夏季时,准噶尔沙蒿群落物种丰富度显著低于蛇麻黄和白茎绢蒿群落,而秋季时三者差异均不显著;各群落不同季节的物种丰富度间均显著正相关,体现了群落结构的稳定性。夏季草本层生物量(0.67~6.99 g/m2)稍大于秋季(0.89~4.20 g/m2)。秋季3类群落总地上生物量分别为73.19,85.38和54.21 g/m2,其中建群种分别占86.03%,84.07%和89.65%,而草本生物量均小于5%。夏季和秋季草本植物丰富度与生物量间均表现为显著的“单峰型关系”,表明中等生物量时丰富度最高。尽管研究群落内草本层生物量较低,但时间上交错出现的短营养期和长营养期草本植物对维持荒漠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及地表稳定均具有重要意义。总体上,与中国同纬度的其他荒漠相比,本研究区3类群落物种组成和丰富度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但表现出较低的生物量。
    纤维素类能源草在京郊地区的经济效益与生态价值评价
    侯新村,范希峰,武菊英,左海涛
    2011, 20(6):  12-17. 
    摘要 ( 173 )   PDF (404KB) ( 35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纤维素类能源草是一类重要的能源植物与良好的生物质资源。对柳枝稷、荻、芦竹3种纤维素类能源草从农业种植到纤维素乙醇制备的整个过程进行了经济效益与生态价值的初步评价,结果表明,以柳枝稷、荻、芦竹为原料,每制备1.00 t纤维素乙醇的经济效益分别为4 147.85,1 185.08,2 019.76元,柳枝稷最优,芦竹次之,荻再次之;每制备1.00 t纤维素乙醇所需种植的柳枝稷、荻、芦竹的大气净化生态价值分别为4 639.28,4 351.25,4 320.39元,柳枝稷最优,荻次之,芦竹再次之;3种纤维素类能源草均具有强大的固定大气CO2的能力,对于降低温室气体CO2浓度、促进土壤碳的积累具有积极作用。
    陇东耕地净第一性生产力及生态服务价值的时空分异研究
    李广,黄高宝,王琦,王兴堂,高珍妮,刘成忠
    2011, 20(6):  18-25. 
    摘要 ( 186 )   PDF (1013KB) ( 65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促进甘肃陇东耕地生态系统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该研究采用生产力和生态服务价值的估算方法,对研究区域耕地净第一性生产力(NPP)和生态服务功能的时空分异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997-2005年陇东黄土高原耕地的NPP和生态服务单位面积价值变化不明显,而总量略有上升。同时,耕地的NPP和生态服务单位面积价值在空间分布上有显著的区域差异性,该区域可分成NPP和生态服务价值相对较低的西北区和相对较高的东南区。在西北区,耕地生态服务单位面积价值为7.7万元/(hm2·a),NPP只有3.54 t/(hm2·a);在东南区,生态服务单位面积价值为10.2万元/(hm2·a),NPP为5.94 t/(hm2·a)。因此,要通过合理调整种植结构和作物布局,充分利用降水资源,以提高研究区耕地的NPP和生态服务价值。
    祁连山东段景观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因子研究
    刘晶 ,刘学录 ,王哲锋
    2011, 20(6):  26-33. 
    摘要 ( 187 )   PDF (609KB) ( 35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合利用RS、GIS技术和景观生态学方法,分析了祁连山东段地区1994-2008年的景观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在斑块类型水平上,与1994年相同,2008年研究区整体景观仍属于粒级结构。微小型斑块数量多,面积占比小;中斑块、大斑块和巨斑块面积占比大,斑块数量少。1994-2008年,研究区景观发生了较大变化。森林保存了原有面积的78.2%,灌木保存了原有面积的66.7%,28.1%的灌木面积由森林景观演化而来;草地保存了原有面积的86.3%,4.8%的草地面积退化为裸地;12.7%的冰雪面积转化为裸地,森林与灌木、冰雪与裸地之间转化演变剧烈。森林、冰雪和水域景观斑块形状朝简单、规则方向变化。2)与1994年相比,2008年祁连山东段地区景观多样性、均匀度、破碎度指数增大,景观优势度、分离度减小。研究区景观整体多样性水平升高,异质性增大,优势斑块在景观中控制作用减弱,景观向着多元化、均匀化方向发展。3)自然因素中气温升高是导致冰雪景观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降水量增加则遏制了水域面积减少的趋势。人为因素特别是过度砍伐是导致研究区森林面积减少,森林退化为灌丛的根本因子。
    小麦/玉米/大豆和小麦/玉米/甘薯套作的氮素吸收利用及氮肥残效研究
    雍太文,向达兵,张静,万燕,刘卫国,杨文钰
    2011, 20(6):  34-44. 
    摘要 ( 169 )   PDF (507KB) ( 23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15N土壤稀释标记法研究了“小麦/玉米/大豆”和“小麦/玉米/甘薯”(以下简称“麦/玉/豆”和“麦/玉/薯”)在不同根系分隔方式下的氮素吸收利用及氮肥残效。结果表明,不分隔与完全分隔相比,2种体系的小麦植株15N当季吸收量和回收率提高,土壤残留15N%丰度及总N含量降低;“麦/玉/豆”的玉米植株15N当季吸收量和回收率提高25.16%和25.16%,玉米土壤残留15N%丰度及总N含量提高13.89%和10.15%,“麦/玉/薯”的则分别降低15.98%,15.99%,17.37%和5.19%;大豆植株的15N当季吸收量和回收率、土壤残留15N%丰度降低,土壤总N含量提高3.03%;甘薯植株的15N当季吸收量和回收率提高,土壤残留15N%丰度和总N含量降低0.91%和4.95%。在利用前茬作物残留在土壤中的15N时,“麦/玉/豆”的小麦、玉米对残留15N的吸收量与回收率高于“麦/玉/薯”的小麦、玉米;大豆对前茬小麦、玉米残留15N的吸收量与回收率低于甘薯,对前茬大豆残留15N的吸收量与回收率高于甘薯。“麦/玉/豆”较“麦/玉/薯”更有利于作物间氮素的转移、周年氮肥的高效利用和土壤肥力保持。
    红车轴草对莴苣生长抑制作用研究
    徐蕊,刘权,燕志强,金辉,崔海燕,蒲训,秦波
    2011, 20(6):  45-51. 
    摘要 ( 162 )   PDF (1345KB) ( 39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活体生物试验方法,首次比较研究了红车轴草根乙醇提取物及不同极性溶剂萃取物对莴苣的生长抑制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分离鉴定了活性化合物的化学结构,进一步对其活性作用机理进行了研究。试验表明,红车轴草根乙醇提取物对莴苣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4种萃取物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制效应,其中氯仿和乙酸乙酯萃取部位抑制强度最大,是红车轴草根植物毒活性有效部位。为明确红车轴草抑制莴苣幼苗生长的活性化学物质基础,采用活性跟踪分离方法,从氯仿萃取物中分离得到1种黄酮苷类化合物,运用波谱学技术确定了其化学结构,鉴定为(6aR, 11aR)-三叶豆紫檀苷。活性测定发现,该苷类化合物能够显著降低莴苣幼苗的鲜重和根长,低浓度处理使莴苣体内的抗氧化酶SOD和CAT含量升高,随着处理浓度增加,SOD、CAT含量显著降低,导致植物体内活性氧升高,造成细胞膜脂过氧化伤害,影响植物生长相关的生理过程。
    盐胁迫对金盏菊生长、抗氧化能力和盐胁迫蛋白的影响
    刘爱荣,张远兵, 方园园, 李伟, 陈志扬
    2011, 20(6):  52-59. 
    摘要 ( 215 )   PDF (1252KB) ( 50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用NaCl浓度为0(对照),10,50,100,200,300 mmol/L分别处理金盏菊,对不同盐浓度下金盏菊生长、抗氧化能力和盐胁迫蛋白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在不同浓度NaCl胁迫下,与对照相比,金盏菊鲜重、干重、叶绿素含量、SOD和POD活性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而MDA含量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Na+含量、细胞质膜透性呈上升趋势,而根系脱氢酶活性、K+含量、CAT活性则呈下降趋势。电泳结果显示,POD有8个谱带;10 mmol/L NaCl处理诱导盐胁迫蛋白产生,而其他浓度盐胁迫均无盐胁迫蛋白诱导产生。因此,10 mmol/L NaCl处理对金盏菊生长有一定促进作用,而随着NaCl浓度逐渐增加,其生长受抑制程度也逐渐加重。综合分析表明,金盏菊耐盐阈值为100 mmol/L。
    镉胁迫下两种菊芋幼苗的光合作用特征及镉吸收转运差异的研究
    陈良,隆小华,郑晓涛,刘兆普
    2011, 20(6):  60-67. 
    摘要 ( 167 )   PDF (1120KB) ( 43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试验旨在探讨利用菊芋修复重金属镉(Cd)污染的可能性,研究2种菊芋——南芋5号(NY5)和南芋2号(NY2)在不同浓度(0,5,25,50,100和200 mg/L)Cd处理下光合作用特征,并比较其对镉的吸收转运差异性。结果表明,1)NY5和NY2在Cd胁迫下生物量明显降低,但NY5生物量的降低幅度明显小于NY2;2)NY5和NY2的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均分别在100和25 mg/L Cd胁迫下达到最低值,NY5的类胡萝卜素含量在Cd胁迫下较对照均增大,NY2则相反,总体上随Cd浓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3)在Cd胁迫下,2种菊芋幼苗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均明显下降,胞间CO2浓度(Ci)比较稳定,NY5的水分利用效率(WUE)和气孔限制值(Ls)变化趋势极其相似,在50 mg/L时达到最低值,而NY2 的WUE和Ls变化不大;4)2种菊芋对Cd的富集效果较好, NY5较NY2耐镉性和富集性强。由此可见,菊芋对镉有较强的吸收富集能力,利用菊芋修复镉污染具有较好前景。
    四种耐盐牧草根际盐分动态分布特征
    董利苹,李先婷,曹靖,苏怡兵,代立兰,初金鹏
    2011, 20(6):  68-76. 
    摘要 ( 177 )   PDF (1424KB) ( 30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试验以引大灌区永登县次生盐渍化土壤为背景,采用盆栽根袋法对4种耐盐牧草根际和非根际土壤pH和盐分离子的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培养时间的延长,土壤pH、电导率和6种主要可溶性盐离子含量降低,4种耐盐牧草根际土壤pH值低于非根际土壤,差异显著(P<0.05)。培养90 d后,4种牧草根际土壤电导率均高于非根际土壤。不同培养时段内,盐分离子在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中的分布呈动态变化;除培养90 d的新疆大叶外,Ca2+和Mg2+在4种牧草的培养期内均在根际土壤出现富集;在培养60 d时,田菁根际土壤中K+出现亏缺,但在随后的生长周期内则出现富集,而其他3种牧草培养期间在根际土壤中K+均出现亏缺;除培养90 d的新疆大叶和中兰一号外,Na+和Cl-在4种耐盐牧草的培养期内在根际土壤中均出现富集。4种牧草在同一培养时间内,6种可溶性盐离子在根际与非根际土壤之间差异显著(P<0.05)。Na+/Ca2+和Na+/Mg2+降低,表明在大部分生长期间田箐、朝鲜碱茅、中兰一号3种耐盐牧草根际聚集的盐分为NaCl,新疆大叶为MgCl2和MgSO4
    紫外线辐射与土壤干旱胁迫对紫花苜蓿叶表皮蜡质晶体结构及含量的影响
    郭彦军,郭芸江,唐华,李智燕,韩龙
    2011, 20(6):  77-84. 
    摘要 ( 197 )   PDF (1164KB) ( 38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选用紫花苜蓿强抗旱品种敖汉和弱抗旱品种三得利为材料,在紫外线辐射与土壤干旱胁迫下,分析紫花苜蓿叶表皮蜡质含量、晶体结构、叶片水势及紫外线吸光产物等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敖汉品种叶表皮蜡质含量高于三得利;在紫外线与干旱复合胁迫时敖汉叶表皮蜡质含量和叶片水势均较对照显著增加,而三得利叶水势较对照无显著变化。说明在复合胁迫下,强抗旱品种通过增加叶表皮蜡质的沉积来维持较高的叶水势。复合胁迫和单独紫外线辐射下(0.05 W/m2),紫花苜蓿叶表皮片状蜡质晶体结构发生熔融,扩大了叶表面积的覆盖率,减少角质层蒸腾失水;在0.1 W/m2紫外线辐射下,敖汉叶表皮蜡质晶体结构出现平行于叶表而垂直分布于其他晶体之上的片层结构,提高了紫外线辐射反射率,有效减少强辐射对植株生理的影响。单独土壤干旱处理对紫花苜蓿蜡质晶体结构无显著影响。紫外线辐射对植株紫外线吸光产物含量无显著影响,说明紫花苜蓿叶表皮蜡质晶体结构对紫外线辐射有直接防御作用,这可能部分程度地推迟、替代通过生理代谢途径对紫外线的防御。
    两种策略分别克隆紫花苜蓿光敏色素A、B基因
    李平,杨玲玲,陈其新,史莹华,严学兵,陈占宽,王成章
    2011, 20(6):  85-92. 
    摘要 ( 174 )   PDF (690KB) ( 29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短日照是苜蓿秋眠性的主要影响因子,故苜蓿秋眠被认为是一种光周期反应。光敏色素是光周期反应的主要受体,因而探究光敏色素与苜蓿秋眠性之间的关系可能是揭示苜蓿秋眠性机理的有效途径之一。紫花苜蓿光敏色素A、B基因尚未被克隆,本研究采用2种不同的试验策略,分别以mRNA和基因组DNA为起点,根据比较基因组学原理和生物信息学方法,利用RACE和染色体步移等手段,克隆得到了紫花苜蓿光敏色素A 全长和光敏色素B近全长基因序列,为进一步探讨两者在苜蓿生长发育,特别是苜蓿秋眠性的光周期调控机制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并为克隆紫花苜蓿其他未知基因等研究提供思路和参考。
    氮素对不同氮效率小黑麦基因型叶片保护酶活性和膜脂过氧化的影响
    匡艺,李廷轩,余海英
    2011, 20(6):  93-100. 
    摘要 ( 197 )   PDF (473KB) ( 25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盆栽试验,以氮高效小黑麦基因型(PI429186)和氮低效小黑麦基因型(CIxt74)为材料,设置4个氮素水平0,0.25,0.50,和1.00 g N/盆,探讨氮素供应对不同氮效率小黑麦各生育期 (苗期、分蘖期、拔节期和最佳刈割时期-抽穗期) 植株地上部生物量、叶片保护性酶活性和膜脂过氧化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 在同一生育期同一供氮条件下,氮高效小黑麦基因型地上部生物量显著高于氮低效基因型。在同一生育期,小黑麦地上部生物量随供氮量的增加而增大,氮高效小黑麦基因型增加幅度大于氮低效基因型。2)氮高效小黑麦基因型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xo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随生育期表现出在同一供氮条件下强于氮低效基因型的趋势,而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显著低于氮低效基因型小黑麦。3)相关分析表明,小黑麦地上部生物量与SOD、POD、CAT活性的相关性因生育期不同其相关程度不一;地上部生物量与MDA含量呈负相关关系。这表明氮高效小黑麦基因型叶片保护酶在各生育期通过协同作用,共同起到阻止高浓度氧积累和膜脂过氧化,提高其光合性能,达到增产目的。
    贮藏温度对不同含水量老芒麦种子生理特性的影响
    朱萍,孔令琪,李高,张晓媛,于晓娜,毛培胜
    2011, 20(6):  101-108. 
    摘要 ( 227 )   PDF (826KB) ( 31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试验以不同含水量(4%,10%,16%,22%,28%,34%,40%)老芒麦种子为材料,研究贮藏温度对老芒麦种子氧自由基、抗氧化酶及膜脂过氧化程度的影响,为探索种子劣变的内在机制奠定基础。结果表明,经过4℃低温和常温贮藏后,种子发芽率不同程度降低,含水量高的种子发芽率下降明显;随着含水量增加,死种子明显增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在低温贮藏条件下,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O2·- 产生速率随含水量的升高不断下降,在含水量达到28%时,APX活性、O2·- 产生速率开始上升。在常温贮藏条件下,种子含水量在22%之后,APX活性升高,O2·- 产生速率总体呈下降趋势,但含水量在16%时,O2·- 产生速率突然升高,发芽率降低到0%,不正常、新鲜未发芽种子和死种子明显增多。在低水分(4%~16%)条件下,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积累可能是引起种子劣变的关键,而高含水量种子的活力下降,并非与自由基积累及脂质过氧化作用相关。
    细叶鸢尾种子休眠原因及解除休眠的方法研究
    张丹,张金政,孙国峰,李晓东,何卿
    2011, 20(6):  109-117. 
    摘要 ( 232 )   PDF (1328KB) ( 34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细叶鸢尾种子存在休眠。通过种子的吸水性研究、切割处理、萌发抑制物测试等方法对其内在休眠原因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解除其休眠的方法,进一步分析休眠解除过程中种子内部产生的响应。结果表明,细叶鸢尾的离体胚不休眠,种皮和珠孔端胚乳均能显著抑制种子的萌发;种皮中存在萌发抑制物质,且为醇溶性的极性物质;浓硫酸处理60 min和变温层积(4℃/25℃)120和150 d均能有效打破其休眠,萌发率分别从0升至51.11%,36.67%,40.00%,发芽指数也提高为0.45,0.42和0.51,而低温层积150 d的萌发率仅为7.78%;变温层积过程中种子的珠孔端组织(种皮和胚乳)机械阻力的降低和胚生长势的增大是萌发率提高的根本原因。综合整个试验结果得出,细叶鸢尾种子属生理休眠,是由珠孔端组织的机械阻力和种皮中的萌发抑制物共同作用而成。
    水田冬种多花黑麦草对土壤氮磷环境释放的影响
    辛国荣,李剑,杨中艺
    2011, 20(6):  118-125. 
    摘要 ( 138 )   PDF (751KB) ( 40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以“黑麦草-水稻”草田轮作系统为基础,水田冬种多花黑麦草为研究对象,利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通过对土壤地下渗漏水中N、P含量变化的分析,研究稻田冬种黑麦草的N、P动态,把握在种植过程中N、P向环境原位释放的数量、规律和影响因素,有利于更加客观地评价“黑麦草-水稻”草田轮作系统的环境效应。结果表明,在不施肥的冬闲田,仍可发生N素和P素的损失,一个生长周期中随土壤下渗水的损失量平均为NO3--N 115.98 kg/hm2,NH4+-N 0.828 0 kg/hm2,P 0.028 5 kg/hm2。而冬种黑麦草降低了这种损失,其中施复合肥375 kg/hm2处理与冬闲处理相比,NO3--N、NH4+-N和P的淋失量分别降低了49.43%,48.59%,24.11%。施肥量750 kg/hm2处理的NO3--N和NH4+-N淋失量比冬闲处理分别降低了38.20%和15.57%,但P的淋失量比冬闲处理略高。
    绿肥与化肥配施对植烟土壤微生物量及供氮能力的影响
    李正,刘国顺,敬海霞,叶协锋,解昌盛,向永光,张文平,杨超,王永,习相银
    2011, 20(6):  126-134. 
    摘要 ( 208 )   PDF (835KB) ( 42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绿肥与化肥配施对植烟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及土壤供氮能力的影响,为探索发展低碳烟草农业、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实现烟叶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和特色烟叶开发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绿肥与化肥配施能明显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和土壤的供氮能力。在烟株生长发育过程中,绿肥与化肥的不同配施比例对土壤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及土壤供氮能力的影响有明显的差异。与对照相比,配施绿肥的各处理在烟株不同生育时期土壤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和脲酶活性的提高幅度分别为7.07%~123.32%,3.28%~157.69%和3.13%~50.00%,土壤全氮和碱解氮含量的最高提高幅度分别为22.21%和15.42%,绿肥配施量以15 000~22 500 kg/hm2的综合效果较好。在烟草不同生育时期,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微生物量氮的动态变化不同,微生物量碳的高峰出现在团棵期和现蕾期,而微生物量氮的高峰出现在团棵期和圆顶期。绿肥与化肥配施后,绿肥对促进微生物生物量增加和酶活性增强的贡献更大,绿肥矿化释放的氮素可以作为微生物量氮和土壤氮的重要给源,同时绿肥还具有明显的保存氮素的作用,能够提高土壤的供氮能力,表明配施绿肥后土壤生物过程活跃,有利于土壤有机物质的转化和烤烟正常生长所需要的营养供应。
    东祁连山高寒灌丛草地土壤微生物量及土壤酶季节性动态特征
    杨成德,龙瑞军,陈秀蓉,徐长林,薛莉
    2011, 20(6):  135-142. 
    摘要 ( 291 )   PDF (945KB) ( 39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试验以东祁连山杜鹃灌丛草地、高山柳灌丛草地和金露梅灌丛草地为研究对象,对土壤微生物量和土壤酶的季节性动态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季节动态表现为从5月到7月显著上升(P<0.05),之后到9月显著下降(P<0.05),9月到11月又略有上升,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出现在7月和9月;除高山柳灌丛草地土壤微生物量氮外,土壤微生物量氮和磷季节动态为从5月到9月显著下降(P<0.05),9月后又略有上升,但差异不显著,最大值在5月;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磷分别对土壤有机质、全氮和全磷的贡献率季节动态与微生物量碳、氮和磷季节动态基本一致;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比介于5.79~10.31,最大值出现在7月,最小值出现在9月,下层高于上层。在3个灌丛草地,脲酶季节动态表现为从5月到7月上升,7月之后下降,最大值出现在7月,最小值出现在11月;杜鹃灌丛草地和高山柳灌丛草地中性磷酸酶最大值在11月,但金露梅灌丛草地最大值在9月,该酶在3个灌丛草地季节动态差异明显,在杜鹃灌丛草地从5月到7月略上升,7月到9月显著下降(P<0.05),9月后显著上升(P<0.05),在金露梅灌丛则为从5月到9月上升,后下降,而在高山柳灌丛则为从5月到11月逐渐上升。
    羊草草原主要凋落物分解及土壤动物的作用
    王星丽,殷秀琴,宋博,辛未冬,李波,马宏彬
    2011, 20(6):  143-149. 
    摘要 ( 264 )   PDF (735KB) ( 36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羊草草原主要植物凋落物的分解及分解过程中土壤动物群落作用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凋落物以及在不同网孔网袋中的分解速率存在差异,不同凋落物以虎尾草分解速率最快, 在4和2 mm网袋中分解速率明显快于0.01 mm网袋。凋落物分解过程中土壤动物群落组成以革螨亚目,辐螨亚目和甲螨亚目为优势类群;长蝽科、啮虫科、土蝽科、山跳虫科、驼蝽科、等节跳虫科和管尾亚目为常见类群。 土壤动物促进了凋落物的分解,不同类型土壤动物在凋落物分解中的贡献不同,中小型土壤动物起到最为显著的促进作用。凋落物重量损失率同土壤动物群落特征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羊草草原凋落物的重量损失率与土壤动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凋落物重量损失与土壤动物群落其他特征无明显相关关系。
    内生真菌对感染锈病黑麦草生长和生理的影响
    马敏芝, 南志标
    2011, 20(6):  150-156. 
    摘要 ( 170 )   PDF (396KB) ( 40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田间条件下对带内生真菌和不带内生真菌球道黑麦草品种被锈菌不同程度感染后的生长、光合特性和生理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带内生真菌的植株无论感病轻重,其病叶损失率和植株矮化程度均显著低于不带内生真菌的植株(P<0.05)。并且在轻度和重度病株中,内生真菌可提高黑麦草叶片相对含水量、可溶性糖含量、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叶内游离脯氨酸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与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同时有效地降低了丙二醛的含量,说明内生真菌的存在可提高寄主黑麦草在田间条件下的抗锈病能力。
    菊芋内生固氮菌分离、鉴定及特性研究
    孟宪法,隆小华,康健,王雪晴,刘兆普
    2011, 20(6):  157-163. 
    摘要 ( 204 )   PDF (425KB) ( 41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气相色谱,结合乙炔还原法,对菊芋根系的内生固氮菌进行了分离和鉴定。结果表明,筛选得到的7株具有固氮酶活性的菌株,分别属于根瘤菌属,寡养单胞菌属,假单胞菌属和肠杆菌属。菌株之间固氮酶活性相差较大,固氮酶活性较高的菌株较少,100 nmol/(mL·h)以上的只有cho1和cho9两株菌。菌株cho4的耐盐性较高,可以在盐浓度为7%的条件下正常生长。分离得到的菌株中,有5株具有解磷活性,其中以菌株cho7的活性最高,为63.84 μg/mL。菌株全部都具有分泌生长素的能力,但差异较大,分泌IAA浓度最高的是cho2,达到13.49 μg/mL。
    农杆菌介导的药百合鳞片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储俊,许娜,张强,王松华,周正义,金光明
    2011, 20(6):  164-169. 
    摘要 ( 181 )   PDF (773KB) ( 42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试验以药百合鳞片高频再生体系为基础,研究了农杆菌介导的药百合鳞片遗传转化的几个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预培养5 d有利于转化;共培养3 d并且添加100 μmol/L乙酰丁香酮有利于提高转化频率并抑制了农杆菌的过度生长;在侵染阶段添加150 μmol/L乙酰丁香酮,农杆菌侵染液pH 值5.7、光吸收值0.8,侵染时间10 min为最佳遗传转化体系。再生植株经gus基因的瞬时表达检测及hpt基因PCR检测证明载体已成功整合到药百合基因组中。
    一株纤维素分解菌的鉴定及对两种草坪草凋落物分解活性的研究
    芦光新,陈秀蓉,杨成德,薛莉, 刘雯,卞静
    2011, 20(6):  170-179. 
    摘要 ( 400 )   PDF (1206KB) ( 32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1株分离筛选自东祁连山高寒草地土壤真菌菌株F1的分类学地位及对多年生黑麦草和白三叶凋落物的分解活性进行了研究。采用形态学和rDNA-ITS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对菌株F1的分类学地位进行了确定,初步鉴定为Microdochium bolleyi;应用摇瓶液体发酵法,通过接种和不接种处理,分别以2种草坪草凋落物为底物,于25℃,150 r/min震荡培养42 d,测定了2种草坪草凋落物诱导真菌分泌木质纤维素酶活力动态变化和草坪草凋落物细胞壁物质(CWM)的降解率。结果表明,1)接种处理后,2种草坪草细胞壁非水溶性物质(ICWM)的量显著减少(P<0.05);2)漆酶出现最早,其次是纤维素酶和木聚糖酶,邻苯二酚氧化酶和愈创木酚氧化酶出现最晚;3)与白三叶凋落物为底物的发酵体系相比,黑麦草凋落物ICWM和CWM降解率高,且差异显著(P<0.05);4)除漆酶之外,以黑麦草凋落物诱导菌株F1分泌的滤纸酶、羧甲基纤维素酶、木聚糖酶、邻苯二酚氧化酶和愈创木酚氧化酶活力比白三叶诱导相应的酶活力高(P<0.05)。
    酵母菌发酵玉米秸秆试验研究
    惠文森,王康英,申晓蓉,刘慧霞
    2011, 20(6):  180-185. 
    摘要 ( 272 )   PDF (392KB) ( 52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室温条件下用酵母菌对玉米秸秆进行发酵试验。发酵完成后,测定其粗蛋白(CP)、粗脂肪(EE)、粗纤维(CF)和可溶性糖(WSC)含量并进行比较。研究表明,原料配方麸皮∶酵母∶秸秆=2∶2∶100发酵效果好,发酵后CP提高1.93%,EE提高0.51%,且差异极显著(P<0.01);发酵10~15 d,CP可达到6.49%~6.61%,EE为0.82%~0.95%,与其他组差异极显著(P<0.01);切短长度对发酵效果有明显影响,秸秆粉碎后发酵效果显著,但会增加发酵成本;水分含量应掌握在60%~70%,可以取得较好的发酵效果;酵母菌发酵对玉米秸秆粗纤维作用甚微。
    不同刈割期对多花黑麦草饲草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丁成龙,顾洪如,许能祥,程云辉
    2011, 20(6):  186-194. 
    摘要 ( 190 )   PDF (414KB) ( 42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讨不同刈割时间对多花黑麦草饲草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以自选品系和育成品种为材料,采用2种不同的刈割方案分别测定不同品种的饲草产量,粗蛋白、可溶性碳水化合物(WSC)、酸性洗涤纤维(ADF)、中性洗涤纤维(NDF)含量以及干物质体外消化率(IVDMD)。结果表明,同4月1日开始刈割相比较,4月16日开始刈割单位面积饲草总产量极显著增加(P<0.01),不同品种单位面积干物质产量提高16.0%~50.2%。相同刈割茬次的饲草品质相比较,饲草中粗蛋白含量以早刈割高于晚刈割,单位面积粗蛋白产量存在品种差异;WSC、ADF、NDF的含量均以早刈割的低于晚刈割。饲草干物质体外消化率总的变化趋势趋于一致,第1次刈割>第2次刈割>第3次刈割。在不同刈割方案中以4月1日开始刈割的各刈割茬次饲草IVDMD均高于4月16日开始刈割。综合考虑饲草产量和品质,适当推迟首次刈割时间有利于提高单位面积饲草产量和可消化干物质产量。
    生物添加剂对水葫芦与甜玉米秸秆混合青贮品质的影响
    陈鑫珠,庄益芬,张建国,廖惠珍,张文昌,张兆阳,陈庆达
    2011, 20(6):  195-202. 
    摘要 ( 173 )   PDF (436KB) ( 39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研究设计了4种混合比例的水葫芦玉米秸秆混合青贮,即水葫芦∶玉米秸秆按鲜重比为8∶2,7∶3,6∶4和5∶5(略为W8M2、W7M3、W6M4和W5M5),探讨生物添加剂绿汁发酵液(FGJ)、纤维素酶(CEL)和绿汁发酵液+纤维素酶(MIX)的效果。每个处理3次重复,常温下贮存60 d,开封后评定其青贮品质。结果表明,3种添加剂对不同混合比例的材料均能显著(P<0.05)提高其青贮品质,特别是绿汁发酵液和纤维素酶的混合添加,具有相乘作用,效果更好。随着玉米秸秆混合比例的升高,青贮品质提高,W5M5的效果最好。
    含水量及添加剂对高冰草青贮饲料品质的影响
    刘玲,陈新,李振,韩明明,许庆方,韩建国,玉柱,白春生
    2011, 20(6):  203-207. 
    摘要 ( 165 )   PDF (368KB) ( 31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试验旨在研究含水量以及添加蔗糖、甲酸对高冰草青贮饲料品质的影响,探究优质高冰草青贮饲料的调制方式。试验选用结实期间的高冰草为原料,原料含水量分为鲜贮与晾晒2个处理,添加剂设置对照、添加甲酸、添加蔗糖3个处理。不使用任何添加剂为对照,甲酸添加量为6 mL/kg,蔗糖添加量为2%,袋装青贮360 d。结果表明,高冰草青贮时,原料进行晾晒,青贮饲料的pH显著增加(P<0.05)。晾晒处理减少乳酸(P<0.05)和氨态氮(P<0.01)的生成,增加乙酸的生成(P<0.05)。添加甲酸能够极显著降低高冰草青贮饲料的pH(P<0.01),提高乳酸的生成量(P<0.01),减少乙酸的生成(P<0.05)。添加蔗糖能够显著降低高冰草青贮饲料的pH(P<0.05)和乙酸的含量(P<0.01),提高乳酸生成(P<0.01)。添加甲酸或蔗糖都能够极显著降低高冰草青贮饲料的氨态氮含量(P<0.01)。晾晒、添加甲酸或蔗糖对高冰草青贮饲料的CP、NDF、ADF、Ash、EE等养分含量和干物质保存率没有显著的影响,并且对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含量也没有显著影响。与原料相比,硝酸盐含量下降48%~53%,亚硝酸盐含量有所增加。
    不同收割时间对甜玉米秸秆的营养价值和青贮发酵品质的影响
    崔卫东,董朝霞,张建国,魏建生,林禄成,张明
    2011, 20(6):  208-213. 
    摘要 ( 183 )   PDF (378KB) ( 46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获得甜玉米秸秆的合理收割时间,研究了在冬季和夏季甜玉米摘穗后,其秸秆收割时间对营养成分及青贮品质的影响。在甜玉米摘穗后第0,3,6,9和12天收割并进行青贮,测定5个收割时间甜玉米秸秆的营养成分,青贮90 d后测定其青贮发酵品质。结果表明,冬季不同收割时间对甜玉米秸秆的粗蛋白、粗脂肪和无氮浸出物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但摘棒当天秸秆的可溶性碳水化合物(WSC)和粗纤维含量较高并与第9天差异显著(P<0.05),摘穗后第3天收割青贮发酵品质较好且显著优于第12天(P<0.05);夏季不同收割时间对秸秆营养成分影响较大,秸秆干物质含量随收割时间推迟显著增加(P<0.05),摘穗当天秸秆的粗蛋白和粗纤维含量最高,而WSC和无氮浸出物含量最低,摘棒当天青贮发酵品质比其他收割时间稍差(P<0.05)。甜玉米秸秆冬季在摘穗后6 d内收割,夏季在摘穗后9 d内收割营养价值较高;冬季摘穗后第0~6天,夏季摘穗后第3~9天调制青贮效果最好。
    28种牧草的脂肪酸组成分析研究
    冯德庆,黄勤楼,李春燕,黄秀声,钟珍梅
    2011, 20(6):  214-218. 
    摘要 ( 170 )   PDF (436KB) ( 24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多花黑麦草等28种牧草样品进行了脂肪酸组成的测定,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α-亚麻酸是牧草中含量最高的脂肪酸,占脂肪酸组成的43.78%。多不饱和脂肪酸占牧草脂肪酸组成的54.71%,占不饱和性脂肪酸的95.18%。说明牧草的不饱和性脂肪酸主要是二键以上的多不饱和脂肪酸。禾本科牧草中,多花黑麦草及狼尾草属的牧草α-亚麻酸含量较高,其中多花黑麦草69.9%;象草(N51)67.6%;红象草62.2%;杂交狼尾草61.0%。禾本科与豆科牧草的α-亚麻酸含量差异不显著。
    22个紫花苜蓿品种的引种试验和生产性能综合评价
    曹宏,章会玲,盖琼辉,陈红,赵满来
    2011, 20(6):  219-229. 
    摘要 ( 271 )   PDF (468KB) ( 72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半干旱的陇东中部地区,对22个国内外紫花苜蓿品种进行了品比试验和抗逆生理测定,结果表明,1)各品种当年生育期差异不显著,次年国产品种和WL系列品种返青早,不同品种显蕾初花期差异显著;大多数国外品种的抗旱、抗寒性不如甘农1号等国内品种。2)在3年干草产量中,有14个苜蓿品种比陇东苜蓿增产6.4%~25.2%,达显著水平;根据层次分析法,可将22个品种的生产性能分为4个等级,其中,皇冠、甘农1号综合评价最高。3)结合增产幅度,可以认为,甘农1号、皇冠、阿尔冈金、牧歌、巨人等品种,增产极显著、抗旱抗寒性强,稳产性好,综合评价靠前,适宜在庆阳全市大面积种植;甘农2号、苜蓿王、新疆苜蓿、甘农3号、三得利,增产显著,稳产性、综合评价较好,各地可根据生态条件、品质特性和种植目的,选择适宜品种进行种植。
    干热河谷退化山地柱花草品种(系)比较试验
    龙会英,何华玄,张德,金杰,史亮涛,张明忠,白昌军
    2011, 20(6):  230-236. 
    摘要 ( 153 )   PDF (395KB) ( 22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07-2009年在元谋干热河谷退化山地对12个柱花草品种(系)进行比较试验研究。观测研究牧草物候期、地上生物量、叶茎比、青干比、分枝数及株高、营养成分等生产性状和经济指标。试验结果表明,CIAT11362柱花草是综合性能较优的材料,年均产量、旱季产量和3年保存率最高,是较耐旱的牧草,适应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种植,年均干草产量为20.31 t/hm2,旱季干草产量为7.17 t/hm2,3年植株的保存率为87.5%。GC1579柱花草和热研5号柱花草也是综合性状较优种质,可作为干热河谷地区推广的牧草。90089柱花草和西卡柱花草综合性能虽不是特别突出,但各有不可忽视的优点,在不同性能要求下是理想的材料。
    假俭草体细胞抗寒突变体的获得及其SRAP分子鉴定
    袁学军,王志勇,郑轶琦,刘建秀,佘建明
    2011, 20(6):  237-244. 
    摘要 ( 159 )   PDF (659KB) ( 22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假俭草抗寒性差是限制其广泛应用的主要因素之一。本研究目标是以优良假俭草选系E-126为材料,经低温诱导和筛选获得体细胞抗寒突变体。结果表明,假俭草种子诱导的愈伤组织在继代培养的过程中,经0℃的低温条件下培养26 d,获得了2块存活的愈伤组织,该愈伤组织经过继代增殖后,进行分化、生根和移栽,获得株系1和株系2。苗期外部形态观察结果表明,假俭草低温诱导的株系1、株系2和对照在叶色、叶毛、叶长和叶宽上均没有显著性差异。半致死温度分析结果表明,株系1、株系2以及对照叶片半致死温度(LT50)分别为-6.646,-6.546和-5.351℃,处理与对照之间差异显著,且都低于对照,但株系1和株系2之间无显著性差异。SRAP的结果表明,假俭草低温诱导的株系1和株系2在110,230以及240 bp处均存在相同特征带,表明假俭草体细胞突变体植株的变异稳定且在分子水平与对照存在差异,但株系1和株系2无差异。因此,株系1和株系2可作为同一体细胞抗寒突变体株系加以利用。
    利用EST-SSR标记分析西南扁穗牛鞭草种质的遗传多样性
    陈永霞,张新全,谢文刚,马啸,刘影
    2011, 20(6):  245-253. 
    摘要 ( 179 )   PDF (874KB) ( 25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禾谷作物EST-SSR标记对采自我国西南地区的40份野生扁穗牛鞭草和3份扁穗牛鞭草国审品种的遗传变异和亲缘关系进行了研究。试验筛选出23对引物对43份供试材料进行扩增,共获得323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261条,多态性条带比率(PPB)达80.4%,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354~0.500,平均值为0.474,遗传相似系数(GS)为0.690~0.913,表现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各供试材料间的聚类与其地理来源及形态特征具有一定的相关性。5 个扁穗牛鞭草地理类群间的分子方差分析(AMOVA)揭示了供试的扁穗牛鞭草类群内的遗传变异占总变异的95.32%,类群间变异占总变异的4.68%。表明禾谷作物的EST-SSR能用于扁穗牛鞭草遗传多样性研究,是一种有效的分子标记。本研究结果为扁穗牛鞭草种质的收集、利用及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不同营养水平对滩×寒杂种母羊繁殖性能的影响
    王宏博,郭江鹏,李发弟,郝正里,阎萍
    2011, 20(6):  254-263. 
    摘要 ( 18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研究妊娠后期(97~150 d)、泌乳期(30 d)、催情期(断奶至第2个情期)0.8×NRC(Ⅰ)、0.9×NRC(Ⅱ)和1.0×NRC(Ⅲ)代谢能(metabolic energy,ME)与粗蛋白(crude protein,CP)水平对母羊繁殖性能的影响。将30只1~2胎的滩×寒杂种妊娠母羊随机分成3组(统计的母羊数依次为6,5和7只),单栏饲养。结果表明,1)Ⅰ组母羊产后体重(43.50±7.50 kg)低于Ⅱ(47.20±2.12 kg,P>0.05)、Ⅲ组(54.79±6.72 kg,P<0.05),Ⅱ组呈低于Ⅲ的趋势;Ⅲ组母羊自身日增重(137.4±59.8 g)极显著高于Ⅰ、Ⅱ组(-57.7±39.9,34.2±56.2,P<0.01),Ⅱ也显著高于Ⅰ组(P<0.05)。各组羔羊初生重(3.82±0.76,3.86±0.58和4.10±0.77 kg)相近(P>0.05);Ⅲ组的羔羊初生窝重(7.69±2.24 kg)高于(P=0.086)Ⅰ、Ⅱ组(5.73±1.34,5.40±1.65 kg),与其多羔率高有关。2)在泌乳期,母羊泌乳量(27.08±4.52,40.34±11.90,55.48±14.29 kg)、羔羊断奶窝重(13.49±3.82,14.62±3.64,19.32±4.45 kg)、窝增重(7.17±2.71,9.22±2.17,12.28±3.15 kg)、羔羊断奶均重(7.71±2.26,10.45±1.72,11.19±2.51 kg)和增重(4.10±1.60,6.59±1.38,7.08±2.09 kg)均随母羊营养水平而提高(P<0.05或P>0.05)。Ⅰ组母羊泌乳期增重,Ⅱ、Ⅲ组均减重(相应为+0.94±2.05,-0.35±2.74和-1.86±3.89 kg),但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3)3组母羊授乳末体重分别为(46.31±7.61),(46.85±2.58)和(52.93±4.20) kg (P=0.067),断奶后第1次发情分别是在(18.60±12.86),(13.25±6.70)和(10.71±4.07) d,第2情期结束时的空怀率为16.67%,20.00%和14.29%。母羊2次产羔间隔相应为201.8,183.5和187.7 d。
    菊芋粕对泌乳奶牛的营养价值评定
    赵芳芳,郑琛,李发弟,韩向敏,郝正里
    2011, 20(6):  264-269. 
    摘要 ( 183 )   PDF (395KB) ( 35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选用6头2~3胎泌乳中期健康荷斯坦奶牛,采用3×3有重复拉丁方试验设计,通过消化试验就菊芋粕对泌乳奶牛的营养价值进行评定。试验设3个日粮处理,处理1为基础日粮,处理2为菊芋粕替代15%基础日粮(干物质基础),处理3为菊芋粕替代30%基础日粮(干物质基础)。结果表明,菊芋粕风干样品中干物质、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粗灰分、钙、磷和产奶净能分别为92.43%,12.98%,0.81%,12.67%,25.93%,21.44%,3.92%,0.27%,0.20%和 5.18 MJ/kg;菊芋粕对泌乳奶牛干物质消化率、粗蛋白消化率、中性洗涤纤维消化率、酸性洗涤纤维消化率分别为61.78%,73.21%,51.65%,61.14%,消化能和产奶净能分别为10.13和5.18 MJ/kg;3个处理组试牛产奶量和乳成分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菊芋粕是一种营养价值略低但养分消化率较高的能量饲料。
    综合评述
    牧草中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及其影响因素
    黄德君,毛祝新,傅华
    2011, 20(6):  270-278. 
    摘要 ( 234 )   PDF (444KB) ( 47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水溶性碳水化合物是参与植物体新陈代谢的基本物质之一,其在植物体内的高低影响到植物的生长发育及植物生态适应能力。另外,提高牧草中水溶性碳水化合物的含量可以促进反刍动物对瘤胃内蛋白质的利用和干物质的吸收,不仅提高了奶蛋白产量,而且减少了温室气体的排放。因此,本研究综述了遗传、环境及草地管理等对牧草中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及其在牧草体内运转与分配的影响,牧草体内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变化受到植物种类、取样部位和不同生长时期的影响。另外,其在植物体内的含量随温度、水分、盐等非生物因素及营养元素供应的改变亦有明显不同。
    人工草地在喀斯特石漠化治理中的作用及其研究现状
    李馨,熊康宁,龚进宏,陈永毕
    2011, 20(6):  279-286. 
    摘要 ( 28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石漠化是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最严重的地质灾害和生态灾害。草地是保护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的最后屏障,在石漠化防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研究全面论述了喀斯特的分布,面临的生态、经济问题,草地建设在石漠化治理中的作用以及喀斯特地区草地建设的理论与技术研究进展,指出喀斯特地区草地建设存在草畜配套不合理、草地使用不合理、产业化程度比较低、缺乏草地配水等主要问题,并提出耐旱耐瘠草种选择、草地配水措施、草地畜牧业的产业化、低成本建植人工草地、灾害预报与控制等研究,是喀斯特地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研究简报
    贝加尔针茅草原生态系统生长季碳通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徐丽君,唐华俊,杨桂霞,王旭,王波,辛晓平
    2011, 20(6):  287-292. 
    摘要 ( 286 )   PDF (1098KB) ( 26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贝加尔针茅草原为研究对象,利用涡度相关通量测量系统,测定CO2通量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贝加尔针茅草原CO2通量存在明显的日、季变化,不同生育阶段CO2通量日、季变化呈“U”型,其中以7月最为明显,CO2通量固碳、释放碳最大值均出现在7月,分别为-0.56和0.83 mg/(m2·s)。潜热通量、显热通量、有效光合辐射与CO2通量显著相关,与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相关不显著。
    沙生植物差巴嘎蒿光合特性及其模拟研究
    李熙萌,卢之遥,马帅,冯金朝
    2011, 20(6):  293-298. 
    摘要 ( 166 )   PDF (815KB) ( 25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自然条件下沙生植物差巴嘎蒿的光合作用日变化及光响应等进行了观测。结果显示,差巴嘎蒿净光合速率日变化曲线为双峰型,有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根据Farquhar和Sharkey的判别方法,差巴嘎蒿净光合速率在8:00-14:00期间下降主要由气孔因素造成,14:00后净光合速率的降低则主要由非气孔因素造成的。水分利用效率日变化曲线为双峰型,显示了差巴嘎蒿对干旱环境的强适应性。采用不同光响应和气孔导度模型对差巴嘎蒿光响应曲线进行了拟合,结果表明,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和气孔导度修正模型模拟结果与实际观测值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行距对“川草2号”老芒麦生殖枝及种子产量性状的影响
    游明鸿,刘金平,白史且,张新全,李达旭
    2011, 20(6):  299-304. 
    摘要 ( 246 )   PDF (420KB) ( 33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试验对30,45,60,75,90 cm五个行距下,老芒麦枝条性状、花序性状、种子产量性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行距首先通过对分蘖数、生殖枝比例、生殖枝数/m2、生殖枝高度、生殖枝直径等有极显著影响,继而造成穗柄长、穗柄直径、穗轴长、小穗数/生殖枝、小花数/生殖枝等差异极显著,最终导致结实率、表现种子产量与实际种子产量的差异;单位面积小花总数、潜在种子产量受行距影响不大且趋于稳定;偏相关分析说明,在行距恒定时,株高是影响结实率的主要因素,花穗柄长度反映小穗数/生殖枝、种子数/生殖枝与实际种子产量,可通过株高与花穗柄长度预测结实率与种子产量;千粒重与其他参数相关性低,是相对稳定的种子性状;行距60 cm时,潜在种子产量、表现种子产量和实际种子产量最高,适宜在生产中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