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草业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12年 第21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2-02-20
    研究论文
    云贵高原石漠化地区人工草场营养价值评价研究
    赵彦光,洪琼花,谢萍,陈官平,王文华,李太荣,杨兴成,马宁
    2012, 21(1):  1-9. 
    摘要 ( 986 )   PDF (439KB) ( 149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工草地是云贵高原石漠化地区的主要放牧地。本研究通过放牧试验、饲喂试验和消化代谢试验相结合的方法,评价了云贵高原石漠化地区2个人工草场的营养价值和转化效率。放牧试验结果表明,相同放牧压力下,永善试验地的土壤养分、微量元素和牧草产量显著低于寻甸试验地,但两地人工草地中牧草的营养成分没有显著差异。饲喂试验结果表明,绵羊对永善试验地牧草的利用效率要高于寻甸试验地,绵羊对永善试验地牧草中Mg、Fe、Cu、Mn等元素的消化率和沉积率均显著高于寻甸试验地。消化代谢试验结果表明,寻甸试验地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粗纤维、无氮浸出物等牧草养分的含量高于永善试验地,绵羊的消化率也高;采食量和体增重2个指标的各自变化趋势也和以上研究结果基本相同。上述结果表明,虽然永善试验地牧草土壤相对贫瘠,牧草产量低,但家畜转化效率高,因此高原石漠化地区应在牧草成熟期后放牧绵羊,并补饲一定的微量元素。
    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分布规律对冻土活动层埋深变化的响应
    王增如,杨国靖,何晓波,叶柏生
    2012, 21(1):  10-17. 
    摘要 ( 906 )   PDF (1290KB) ( 142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全球变化背景下,冻土环境变化对地上植被的影响是近年来倍受关注的重大科学问题。鉴于此,在长江源区冬克玛底流域分析了植物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对冻土活动层埋深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 1)地上植被的物种多样性指数随着冻土活动层埋深的增加表现出非单调性递减;在冻土活动层埋深约2 m时,物种多样性指数较高(Patrick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分别为:26.43±3.31,2.06±0.38和0.83±0.08)。2)生物量的垂直分布规律整体表现出地下生物量明显高于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63%~96%。3)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与活动层埋深均具有显著的相关性(R2=0.65,P<0.01; R2=0.79, P<0.01),随着活动层埋深的增加呈现出明显下降趋势。4)活动层埋深对0~40 cm深度的地下生物量的垂直分布具有显著影响。活动层埋深约1 m时,地下生物量垂直变化很小;活动层埋深大于1.5 m时,呈倒金字塔形分布;活动层埋深大于3 m时,10~40 cm深度的地下生物量占总地下生物量的比例随着活动层埋深(3.11~4.81 m)的增加而增加。
    贵州地区不同秋眠级苜蓿品种根系发育能力研究
    徐大伟,韩永芬,卢欣石,姚春艳
    2012, 21(1):  18-23. 
    摘要 ( 748 )   PDF (1013KB) ( 141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根系发育角度对美国11个秋眠级标准对照苜蓿品种在贵州地区的适应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苜蓿随着秋眠级升高,根颈直径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最大的是UC-1887(FD10),为1.439 cm;主根长度呈先增长后减小的趋势,最长的是Pierce(FD8),为59.75 cm;侧根数逐步减少,最多的是Vernal(FD2),为19.33;最少的为Pierce(FD8),为12.25。主根直径、主根体积、主根生物量、侧根体积、侧根生物量及根系体积、根系生物量都呈增大的趋势,苜蓿第1年根系主要集中在0~20 cm土层,根系体积所占比例为77.82%~92.35%,根系生物量所占比例为75.14%~90.96%。通过聚类分析及不同秋眠级苜蓿品种的综合表现,在贵州地区,苜蓿根系发育能力较强的秋眠级为7~10。
    白洋淀菹草不同生长期生物量及营养价值变化动态
    任文君,吴亦红,田在锋,刘霞,宁国辉,谢建治,王华
    2012, 21(1):  24-33. 
    摘要 ( 863 )   PDF (1197KB) ( 143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研究在白洋淀王家寨淀区选取5个采样点,分别于菹草返青期、指数生长期、芽殖体发生期和植株衰亡期,对各采样点的菹草植株进行取样、监测并记录各采样点菹草的生物量变化,并对菹草植株各项营养指标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菹草指数生长期,生物量增大,粗蛋白、粗脂肪、总磷以及β-胡萝卜素均达到最大值,而粗纤维、粗灰分、钙以及Vc含量在3-6月的监测中呈现逐渐上升趋势,5月初是白洋淀采集菹草的最佳季节。不同采样点,菹草的营养指标含量存在差异。整个菹草生长期,各采样点菹草粗蛋白含量在100 g/kg以上,粗纤维含量低于155 g/kg,粗脂肪含量在12 g/kg以上,粗灰分含量在140 g/kg以上,钙和磷含量均在3.0 g/kg以上,维生素C含量在140 mg/kg以上,β-胡萝卜素含量在310 mg/kg以上,营养价值较其他水生饲料高,是草鱼、畜禽理想的青饲料。菹草中的类胡萝卜素等成分可提高蛋品的保健价值,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不同施氮方式对宽窄行交替休闲种植玉米产量和光合特性的影响
    刘朝巍,张恩和,谢瑞芝,刘武仁,李少昆
    2012, 21(1):  34-42. 
    摘要 ( 770 )   PDF (1197KB) ( 145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玉米宽窄行交替休闲种植模式在5种施氮方式(无肥WN1、一次性施肥WN2、底肥+拔节期追肥WN3、底肥+拔节期追肥+穗肥WN4、缓释肥WN5)下(以常规均匀垄处理CK1、CK2、CK3、CK4、CK5为对照),对玉米产量、冠层透光率、光合速率、叶面积指数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 宽窄行处理增加后期施肥比例(WN4、WN5)有利于产量的提高,WN4(11 709.33 kg/hm2)最高,显著高于除CK3、CK2以外的其他处理,高7.05%~30.29%。在开花期和灌浆期,WN4和CK5光合速率较高,为29.65~34.16 μmol/(m2·s),大体上,宽窄行增加后期施肥比例可以增加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降低胞间CO2浓度。宽窄行各施肥处理底部透光率比均匀垄处理高3.60%~10.64%,WN4透光率低于同种耕作方式其他处理,宽窄行处理叶面积指数除WN4和WN5外均低于对应的常规均匀垄处理。在玉米宽窄行交替休闲种植模式下增加后期施肥(WN4)有利于改善光合作用,延长叶面积持续期,减少漏光损失从而提高玉米籽粒产量。
    根瘤菌接种对豌豆/玉米间作系统作物生长及氮素营养的影响
    郭丽琢,张虎天,何亚慧,柴强,黄高宝
    2012, 21(1):  43-49. 
    摘要 ( 811 )   PDF (792KB) ( 155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盆栽模拟试验,通过豌豆与玉米间作,并对单作和间作豌豆进行根瘤菌接种,研究了接种对豌豆结瘤固氮特性、豌豆及间作玉米的氮素吸收量、作物生长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作及接种提高了固氮酶的活性;相对于间作不接种,间作接种根瘤菌ACCC16101(R1)和XC3.1(R2)后,根瘤重量增加了19.0%~120.4%;ACCC16101对间作作物的氮素吸收量及干物质积累量影响较小;间作接种XC3.1后, 豌豆、玉米的氮素吸收量及干物质积累量显著增加,籽粒产量比间作不接种提高16.9%和19.1%,土地当量比也高于接种ACCC16101和不接种;XC3.1适宜在豌豆/玉米间作系统中接种。
    小麦/玉米/大豆套作的产量、氮营养表现及其种间竞争力的评定
    雍太文,杨文钰,向达兵,陈小容,万燕
    2012, 21(1):  50-58. 
    摘要 ( 1039 )   PDF (531KB) ( 167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多年大田试验研究了小麦-大豆(A1)、小麦-甘薯(A2)、玉米(A3)、小麦/玉米/大豆(A4,麦/玉/豆)和小麦/玉米/甘薯(A5,麦/玉/薯)5种种植模式的生物积累和氮素吸收特性,以探讨麦/玉/豆套作体系的种间竞争力变化规律。试验通过土地当量比(LER)、种间相对竞争力(A)、氮营养竞争比率(NCR)等指标来评定不同套作系统内的作物竞争力。结果表明,麦/玉/豆套作表现出明显的套作优势(LER>1、Awc<0、Acs>0、NCRwc<0、NCRcs>1),玉米始终占据套作系统的优势生态位,小麦、大豆处于竞争劣势;与A1、A2、A3及A5相比,麦/玉/豆套作提高了各作物在开花期(或吐丝期)与成熟期的籽粒产量与吸氮量和地上部植株的总生物量与总吸氮量;各作物的生物量与吸氮量在处理间的变化规律为套作>单作、大豆茬口>甘薯茬口,以A4处理最高。麦/玉/豆套作的全年总经济产出比麦/玉/薯套作平均高28.02%。
    紫花苜蓿与醉马草的竞争效应
    黄玺,李春杰,南志标
    2012, 21(1):  59-65. 
    摘要 ( 846 )   PDF (695KB) ( 145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了紫花苜蓿与醉马草两者之间的种间竞争效应,结果表明,紫花苜蓿的单株生物量、相对产量(RY)和竞争平衡指数(CB)均显著高于醉马草的对应指标,竞争效应参数相对产量总和(RYT)显著小于1;随着各处理种植密度的增大,上述指标愈加明显。在4,8和12株/盆密度条件下,醉马草单株总生物量比其在单种处理时对应密度下的单株生物量分别降低了38.5%,41.4%和56.0%,而紫花苜蓿单株生物量在混种时降低不明显。说明紫花苜蓿对醉马草具有持续的强烈的竞争抑制作用,在长期的竞争演替中,醉马草可能被紫花苜蓿替代。
    半干旱沙地草场地面节肢动物群落对封育措施的响应
    刘任涛,李学斌,辛明,马琳,刘凯
    2012, 21(1):  66-74. 
    摘要 ( 865 )   PDF (608KB) ( 131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宁夏盐池国家级草原资源生态监测站为依托,选择荒漠草原典型冰草植被类型的封育(5年)与未封育样地对地面节肢动物、植物以及土壤性质进行了调查,同时分析了地面节肢动物对封育后植物和土壤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封育对地表植被和土壤性质均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尤其是植物个体数、高度和盖度以及生物量封育样地显著高于未封育样地(P<0.05)。调查样地共捕获地面节肢动物7目26科28个类群;封育围栏内外共有的优势类群为拟步甲科琵甲属,共有的常见类群有13个类群,共有类群数占总类群数的50%。并且,地面节肢动物对封育亦产生了积极的响应,动物群落个体数、类群数和多样性封育样地均高于未封育样地,但均没有达到显著水平(P>0.05),说明荒漠草原短期封育(5年)对地表植被和地面节肢动物具有不同的生态效应。相关分析表明,地面节肢动物类群数和Shannon指数均与土壤容重呈显著负相关(P<0.05),而优势度指数与土壤容重呈显著正相关(P<0.05)。表明土壤容重是地面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封育内外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而且不同地面节肢动物类群对封育内外生境的选择性而表现出不同的响应特征。
    中国西南地区的草地资源分析
    皇甫江云,毛凤显,卢欣石
    2012, 21(1):  75-82. 
    摘要 ( 1633 )   PDF (461KB) ( 16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中国草地资源调查资料(农业部畜牧兽医司,1996)、中国草业统计(2009)和相关文献,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以中国西南地区的天然草地资源、冬闲田资源、林间草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中国西南地区的草地资源状况。结果表明,1)西南地区天然草地总面积35.58×106 hm2,占该区域土地总面积的32.59%,可利用草地面积29.04×106 hm2,各省可利用草地面积占天然草地面积比例都在70%以上;2)按照以服务畜牧业为主要原则,将天然草地资源划为4个区域:热带湿润灌草丛区、亚热带湿润灌草丛区、亚热带半湿润灌草丛区和高原温带湿润灌丛草甸区;3)西南地区岩溶面积达52.23×106 hm2,占土地面积的29.50%,共有292个岩溶县。石漠化面积达11.11×106 hm2,占岩溶面积的21.27%,有88个石漠化严重县;4)西南地区农闲田可利用面积为961.46×104 hm2,农闲田已利用面积为193.11×104 hm2,占农闲田可利用面积的20.09%。冬闲田种草已利用面积共计118.58×104 hm2,占农闲田可利用面积的12.33%,占农闲田已利用面积的61.40%。5)西南地区灌丛、疏林草地面积合计为1 894.84×104 hm2,占草地面积的29.81%,占可利用草地面积的36.06%。
    内蒙古短花针茅群落数量分类及环境解释
    张庆,牛建明,BUYANTUYEV Alexander,丁勇,康萨如拉,王凤兰,张艳楠,杨艳,韩砚君
    2012, 21(1):  83-92. 
    摘要 ( 1519 )   PDF (1126KB) ( 133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群落分布格局与环境(环境因素、空间因素、生物因素)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便是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为了探讨环境对内蒙古短花针茅群落结构格局的影响,运用双向指示种分析法(two-way indicator species analysis, TWINSPAN)对内蒙古自治区202个短花针茅群落进行数量分类,并结合环境因子、空间因子(各3个)运用除趋势典范对应分析排序方法(detrended 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DCCA)分析了环境因子、空间因子、环境因子与空间因子交互作用及其他因素对内蒙古短花针茅群落结构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 1)TWINSPAN将内蒙古202个短花针茅群落在第4级水平上分为16个群丛;2)DCCA前2排序轴集中了大部分信息(75.3%),第1,2排序轴分别突出反映了群落结构格局在热量、水分梯度上的变化,结合TWINSPAN划分的群丛类型构建了内蒙古短花针茅草原生态系列图式;3)因子分离分析表明,环境因子对群落结构格局的解释能力为 70.7%,其中26.5%为单纯环境因子引起,空间因子解释能力为55.6%,其中11.4%是独立于环境因子的,44.2%是环境因子和空间因子交互作用导致的,未能解释的部分达17.9%,结合其他研究有力地证明了“环境因素对植被的可解释程度是植被本身的复杂性决定的,植被越复杂,环境的可解释程度则越低”。
    安徽省级自然保护区沱湖湿地的群落生态学研究及其恢复重建策略
    陈明林, 涂传林
    2012, 21(1):  93-102. 
    摘要 ( 705 )   PDF (1502KB) ( 140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湿地是自然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近来,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对湿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及不合理利用,造成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遭到严重干扰及破坏,极大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因此,对湿地保护与恢复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以安徽省级自然保护区沱湖湿地为研究对象,通过访谈、调查、TWINSPAN分类和DCA排序等方法,对沱湖湿地的环境状况、植物多样性和群落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沱湖湿地生态环境退化明显,水生群落组成简单,主要由菹草组成,珍稀濒危植物有野莲、野大豆和野菱3种。DCA二维排序较好地验证了TWINSPAN的分类结果,其纵、横坐标都反应群丛所处生境的梯度变化。结合沱湖水域和水生生态系统的特点,分别从政策法规、技术方案、保护策略、建设模式方面提出生态重建的具体建议。
    绿洲-荒漠过渡带四种植物光合及生理特征的研究
    张利刚,曾凡江,刘波,刘镇,安桂香,李海峰,袁娜
    2012, 21(1):  103-111. 
    摘要 ( 785 )   PDF (1108KB) ( 146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绿洲-荒漠过渡带植被的恢复和更新在过渡带生态环境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多枝柽柳,梭梭,头状沙拐枣和沙枣的光合特性、水势(ψ)以及生理指标的研究,结果表明,1)4种植物光响应曲线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表现为净光合速率(A)随着光合有效辐射(PAR)的增大迅速增大,当PAR达到了植物的光饱和点之后,A出现下降的趋势;作为C4植物的头状沙拐枣和梭梭都具有较高的光饱和点(LSP)和光补偿点(LCP),体现出了C4植物特有的高光合的优势,而其他一些光合参数K,Amax,Rday的变化规律并不完全一致;2)4种植物中,梭梭具有较低的清晨和正午水势,说明梭梭主要依靠夜间水分恢复能力来应对干旱环境;清晨水势除头状沙拐枣和沙枣之间差异不显著外,其他植物种之间的差异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正午水势除多枝柽柳和沙枣之间差异不显著,其他植物种之间的差异也都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3)4种植物中脯氨酸和可溶性糖的变化较为一致,头状沙拐枣均显著高于其他3种植物(P<0.05);而丙二醛含量最高的是沙枣,最低的为头状沙拐枣和梭梭,除头状沙拐枣和梭梭之间差异不显著之外,其他植物种之间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4)在相关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平均隶属函数法对这4种植物进行抗旱性排序,结果表明,4种植物的抗旱性强弱顺序依次是梭梭>多枝柽柳>沙枣>头状沙拐枣。
    盐胁迫对高羊茅生长及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樊瑞苹,周琴,周波,江海东
    2012, 21(1):  112-117. 
    摘要 ( 922 )   PDF (868KB) ( 215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了不同浓度NaCl(0,50,100,200,300 mmol/L)胁迫对高羊茅生长及抗氧化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中、低浓度(50,100 mmol/L)盐胁迫下,高羊茅生物量和MDA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显著变化;高浓度(200,300 mmol/L)盐胁迫后,生物量明显降低,MDA含量显著升高。抗氧化酶(SOD、POD、CAT)活性随着盐胁迫时间的延长先上升后下降,盐浓度越高3种酶活性下降幅度越大。盐胁迫初期,除类胡萝卜素含量略有上升外,GSH和还原型AsA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3种抗氧化物质含量逐渐降低,200,300 mmol/L盐处理下降明显。
    苏打碱胁迫对多年生黑麦草的生理影响
    郭慧娟,胡涛,傅金民
    2012, 21(1):  118-125. 
    摘要 ( 764 )   PDF (540KB) ( 161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研究苏打碱胁迫对多年生黑麦草幼苗的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采用水培实验,用0.1 mol/L的Na2CO3 和NaHCO3 溶液配置pH=8.2、pH=9.1、pH=9.9、pH=10.9四个梯度的处理液,以去离子水pH=6.5作为对照,探讨pH值对黑麦草蒸腾速率、株高、根长、含水量、叶绿素含量、丙二醛(MDA)含量以及抗氧化酶系统中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过氧化氢酶 (CAT)、过氧化物酶 (POD)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pH的升高,幼苗的株高、根长、含水量、相对蒸腾速率及叶绿素含量都显著下降,而根冠比呈先升后降的趋势。随着处理液的pH值从8.2递增至10.9,叶片中的MDA含量从对照的7.0 nmol/g FW逐步上升到30.0 nmol/g FW;而SOD活性先高后低,当pH=9.1时,最高含量为8.4 U/mg蛋白;CAT的活性则从对照的118.5 U/(min·g 蛋白)逐步递减至47.1 U/(min·g 蛋白);而POD活性呈现递增的趋势,当pH达到最高时,POD活性是对照的4倍多。
    假俭草抗旱变异体的筛选及其生理鉴定
    刘明稀,卢少云,郭振飞
    2012, 21(1):  126-132. 
    摘要 ( 897 )   PDF (1268KB) ( 165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长期继代(24个月)假俭草胚性愈伤组织,诱发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发生,从再生植株中筛选抗旱变异体,获得了5个变异体植株。生理检测结果表明,干旱处理后所有植株叶片的相对含水量下降,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MDA)含量升高,但抗旱变异体植株的相对含水量显著高于对照植株,相对电导率和MDA含量显著低于对照植株,表明变异体植株受干旱伤害程度较轻,提高了抗旱性。干旱处理前变异体植株与其对照植株间脯氨酸含量、SOD活性和CAT活性差异不大,干旱处理后所有植株的脯氨酸、SOD活性和CAT活性均升高,但变异体植株的脯氨酸含量低于对照植株,SOD和CAT活性高于对照植株。结果表明,变异体植株的抗旱性与在干旱条件下维持更高的SOD和CAT活性有关。
    氮素形态对盐胁迫下菊芋幼苗PSⅡ光化学效率及抗氧化特性的影响
    王磊,隆小华,郝连香,刘兆普
    2012, 21(1):  133-140. 
    摘要 ( 1230 )   PDF (1057KB) ( 131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沙培方法研究了不同铵硝配比(NH4+/NO3-分别为4/1,1/1,1/4)的氮素营养供应对菊芋耐盐生理的影响。结果表明,1)低浓度的盐胁迫对菊芋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不大,而高浓度的盐胁迫却能明显抑制菊芋幼苗的生长。而在同一盐浓度下,提高硝态氮比例能够较好的缓解盐胁迫对菊芋幼苗生长的抑制,促进菊芋幼苗干物质的积累,提高含水量、株高和叶面积。2)随着盐浓度的增加,菊芋幼苗PSⅡ系统受到了明显伤害,提高硝态氮比例能够减轻盐胁迫对PSⅡ系统的伤害程度,提高ΦPSⅡ、FvFv/FmFv/Fo,Fm/FoqP,其中铵硝比1/4的氮素营养供应能相对较好的促进光能向化学能的转变,提高光能利用效率,在100 mmol/L NaCl处理下其ΦPSⅡ、FvFv/FmFv/FoFm/FoqP分别是铵硝比4/1氮素处理的1.03,1.15,1.05,1.26,1.20和1.05倍。3)盐浓度的升高会对植物体造成渗透胁迫,引起植物细胞渗透压失衡,而在同一盐浓度下,提高硝态氮比例能够显著促进具有渗透调节作用的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生成及向根部的转移,有效维持盐胁迫下菊芋细胞的渗透压平衡。4)盐胁迫下,植物细胞会发生膜脂过氧化作用,而提高硝态氮比例能够促进具有消除活性氧功能的SOD、POD、CAT和APX活性的增加,减轻细胞中活性氧过多积累引起的膜脂氧化伤害,其中在100 mmol/L NaCl处理下,铵硝比1/4氮素处理的SOD、POD、CAT和APX活性分别是铵硝比4/1氮素处理的1.19,1.08,1.18和1.11倍。由此表明相对于铵态氮来说,氮素营养中硝态氮比例的增加有助于促进盐胁迫下菊芋幼苗干物质的积累及含水量的增加,维持盐胁迫下菊芋幼苗PSⅡ系统的稳定性和细胞渗透压平衡,以及提高细胞内保护酶活性,从而增强菊芋幼苗对盐胁迫的抗性。
    钾肥施用量对兰州百合生长、养分吸收及品质的影响
    林玉红
    2012, 21(1):  141-148. 
    摘要 ( 565 )   PDF (1171KB) ( 135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兰州市西果园二阴山区大田旱作条件下,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施用氮肥150 kg/hm2和磷肥150 kg/hm2基础上,不同施钾水平(0,112.5,225.0和337.5 kg/hm2)对兰州百合生长、养分吸收累积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钾条件下,一年生、二年生和三年生兰州百合产量平均年增产幅度为(52.3±22.7)%,(132.0±52.0)%和(71.3±38.3)%,以二年生年增产幅度最大,其次为三年生。施钾条件下兰州百合总糖和粗淀粉含量比不施钾对照平均提高(4.1±1.92)%和(9.3±5.02)%。水溶性糖、粗纤维和粗蛋白含量比不施钾对照平均下降(7.9±5.61)%,(7.5±6.91)%和(8.5±5.64)%。兰州百合总糖和粗淀粉含量均与施钾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粗纤维含量与施钾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粗蛋白含量与施钾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钾肥是影响兰州百合产量和品质指标的主要因素之一,适宜的施钾量不仅能提高百合产量,还可以提高其品质。
    不同淹水梯度对紫穗槐的营养生长和生理响应
    王瑞,梁坤伦,周志宇,郭霞,刘雪云
    2012, 21(1):  149-155. 
    摘要 ( 770 )   PDF (670KB) ( 153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对紫穗槐幼苗不同梯度淹水处理的研究,发现紫穗槐在短期内能通过不同的不定根生长方式和特化通气组织来适应不同淹水环境,各处理营养生长无明显差异,半淹不定根分枝发达,近全淹不定根数目最多;淹水能降低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并与正常间有显著差异(P<0.05),影响表面和半淹光合数率降低的主要因素是气孔导度降低,影响近全淹是胞间CO2浓度升高;表面淹对根活性影响不显著,虽半淹、近全淹与正常相比根活性分别下降了58%和51%,紫穗槐能通过增加不定根来补充根活性的不足;并且淹水胁迫下紫穗槐能积累可溶性糖和脯氨酸来适应环境,并以此来保护脂膜,这也可能是丙二醛含量无明显差异的原因,其中半淹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最高,平均分别为22.43 mmol/L和570 μg/g,与正常间有显著差异(P<0.05)。因此紫穗槐具有强的抗涝能力,能适应不同淹水程度。
    不同土壤田间含水量对紫云英生长及生理代谢的影响
    吴一群,张辉,林新坚,兰忠明,张伟光,曹卫东
    2012, 21(1):  156-161. 
    摘要 ( 931 )   PDF (626KB) ( 129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设置5个不同的田间含水量(25%~30%,50%~55%,75%~80%,95%~100%田间持水量和浸水)研究紫云英生长及生理对土壤含水量的响应。结果表明,75%~80%田间持水量下植株生长最好,株高、茎粗、叶面积、生物量等都优于其他处理,且植株的养分含量及其积累量也最高,是适合紫云英幼苗生长的最佳土壤田间含水量;与75%~80%田间持水量处理相比,25%~30%田间持水量和浸水处理下,SOD、POD、CAT和MDA含量均明显上升,叶绿素荧光参数最小荧光产量(Fo)上升,最大荧光产量(Fm)、可变荧光产量(Fv)、Fv/Fm和Fv/Fo均下降,表明植株受到逆境胁迫,生物量和养分含量显著下降,养分积累量明显减少,不利于紫云英幼苗生长;而50%~55%,75%~80%和95%~100%田间持水量3个处理的植株叶片SOD、POD、CAT、MDA分别为12.0,11.0,15.6 U/(mg蛋白·min),673,668,725 U/(mg蛋白·min),2.08,1.77,2.07 U/(mg蛋白·min)和14.21,12.41,15.32 mmol/g,处理间未出现明显的差异,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分别为0.828,0.837,0.826,也未出现明显的差异,说明在50%~100%的田间持水量条件下,紫云英幼苗能够正常生长。
    铅锌尾矿区优势草本植物体内铅及氮、磷、钾含量变化特征
    张树金,李廷轩,邹同静,熊剑
    2012, 21(1):  162-169. 
    摘要 ( 745 )   PDF (414KB) ( 139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对铅锌尾矿区9种优势草本植物不同生长时期铅及氮、磷、钾含量分布特征及其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1)植物地上部氮、磷、钾含量均高于地下部,并随着生长时期的延长呈下降趋势; 2)在3个生长时期,9种优势草本植物均未表现出超富集铅的能力,但华中蹄盖蕨地下部能够囤积大量铅,最高含量和累积量分别达到15 542.1 mg/kg和41.81 mg/株; 3)除生长后期植物地上部氮、钾含量与铅含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0.750*和0.773*)外,植物氮、磷、钾含量与铅含量在3个生长时期均未表现出显著的相关关系; 4)在植物生长前期,其地上部铅含量与地下部铅含量以及与生长旺盛期和生长后期的地上部或地下部铅含量均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而在生长旺盛期和生长后期,同一时期地上部和地下部铅含量之间以及不同时期地上部与地下部铅含量之间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关系。
    利用RAPD技术构建四倍体苜蓿遗传连锁图谱
    刘曙娜,于林清,周延林,吉仁花,陈世茹,孙娟娟,么婷婷
    2012, 21(1):  170-175. 
    摘要 ( 840 )   PDF (678KB) ( 126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随机扩增DNA 多态性分子遗传标记(RAPD)对F2群体进行分析。F2群体由F1群体(高产紫花苜蓿×高抗黄花苜蓿得到F1 代)自交获得。应用MAPMAKER/EXP(3.0)与JionMap 4.0并结合MapDrawV 2.1软件构建四倍体苜蓿的遗传连锁图谱。从192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72个引物,对94个F2个体及F1双亲DNA样本进行了RAPD扩增,共获得51个RAPD标记,构建了四倍体苜蓿分子遗传连锁框架图,其中包含8个连锁群,标记覆盖的基因组总长度约为1 261.5 cM,标记间平均距离为24.73 cM。本图谱为构建饱和的四倍体苜蓿分子遗传图谱提供了框架结构,为进一步开展苜蓿分子遗传方面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东方山羊豆脱水蛋白基因的克隆及初步分析
    李玉坤,王学敏,王赞,李俊,Vladimir C,Nikolay D,孙桂枝,高洪文
    2012, 21(1):  176-183. 
    摘要 ( 894 )   PDF (1263KB) ( 121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SMART RACE方法,从东方山羊豆盐诱导抑制性差减杂交cDNA文库中分离到了一个脱水蛋白(GoDHN)基因。该基因cDNA全长1 169 bp,开放阅读框843 bp,编码281个氨基酸,编码的蛋白质分子量为28.71 kDa。经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GoDHN基因在东方山羊豆的茎和叶中表达量明显高于根中表达量,并且基因表达受ABA、NaCl和PEG的诱导,随着诱导时间的增加,表达量呈持续增长趋势。这些结果表明,DHN基因在东方山羊豆的抗逆性中可能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本研究成功构建了pCAMBIA1302-DHN植物表达载体,为下一步转基因研究奠定了基础。
    百里香染色体制片优化及核型分析
    杨宁,谈永霞,李巧峡,贾凌云,陈锡莲,刘效瑞
    2012, 21(1):  184-189. 
    摘要 ( 890 )   PDF (536KB) ( 143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常规压片法,首次对甘肃康乐地产野生百里香染色体进行核型分析。结果表明,上午8:45-9:15取材,0.04%秋水仙素和0.002 mol/L 8-羟基喹啉溶液等体积混合液处理百里香芽尖2~3 h,改良石炭酸品红染色液染色1 h效果最好;对百里香体细胞染色体数目进行统计,核型分析结果表明,百里香的细胞染色体数为2n=24,其中中部染色体(m)为10对,近中部着色点染色体(sm)2对,其核型公式为2n=2x=24=20m+4sm,核型属2A型,核型不对称系数为59.63%。
    中国新疆紫花苜蓿复合体3个种的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研究
    李飞飞,崔大方,羊海军,邓超宏,李庆艳
    2012, 21(1):  190-198. 
    摘要 ( 932 )   PDF (585KB) ( 14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15对SSR引物和10个ISSR引物对紫花苜蓿复合体3个种黄花苜蓿、多变苜蓿及紫花苜蓿共10个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SSR标记下,10个居群中多变苜蓿VG居群多态位点百分率、Shannon信息指数及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均最高;ISSR标记下,黄花苜蓿FH居群以上3个指数均最高;黄花苜蓿居群FH在2种分子标记下都存在特有位点。说明在10个居群中多变苜蓿居群VG与黄花苜蓿居群FH表现出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值得进一步保护。UPGMA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2种分子标记下3个种可以被有效区分,结合它们在新疆境内的分布,本研究支持仍将紫花苜蓿、黄花苜蓿和多变苜蓿划分为3个种。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硅对坪用高羊茅种子出苗及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刘慧霞,王康英,郭兴华
    2012, 21(1):  199-205. 
    摘要 ( 898 )   PDF (540KB) ( 138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水肥耦合不仅可以维持草坪草的正常生长,而且可以减少一定的灌溉量。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土壤条件下硅对坪用高羊茅种子出苗及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添加硅时,高羊茅种子适宜出苗时的土壤含水量应为饱和含水量的45%~60%,植株生长适宜的土壤含水量应为饱和含水量的75%以上;当土壤含水量大于或等于饱和含水量的60%时,添加硅不仅能够提前坪用高羊茅种子的初始出苗时间,缩短集中出苗时期,提高出苗率,而且能够显著促进高羊茅的株高和叶长生长,增加地上和地下生物量(P<0.05),而当土壤含水量小于或者等于饱和含水量的45%时,添加硅对高羊茅种子出苗和生长发育没有明显影响,说明添加硅对坪用高羊茅生长的有益作用受土壤含水量的约束;土壤含水量为饱和含水量的60%时,添加硅处理中植株的分蘖数、株高、叶长和生物量与对照处理中土壤含水量为饱和含水量的75%时植株的分蘖数、株高、叶长和生物量差异不显著,说明添加硅能降低高羊茅植株正常生长所需的土壤含水量,有利于节约灌溉量。
    农杆菌不同菌液浓度对柳枝稷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徐开杰, 燕明献, 柴乖强, 孙风丽, 刘曙东, 奚亚军
    2012, 21(1):  206-212. 
    摘要 ( 849 )   PDF (1069KB) ( 150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柳枝稷品系‘西稷1号’、‘西稷2号’和‘西稷3号’为主区,以农杆菌菌液浓度为副区,对农杆菌浸种处理后柳枝稷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发育相关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品系与农杆菌菌液浓度的互作效应不显著;不同基因型品系对农杆菌的敏感程度不同,其中西稷3号最不敏感;随着农杆菌菌液浓度的升高,柳枝稷种子发芽率、幼苗成苗率及叶绿素含量呈下降趋势,幼苗POD活性、CAT活性、MDA含量呈上升趋势,SOD活性呈先升后降的趋势。综合农杆菌对柳枝稷种子萌发及幼苗生理生化特性影响,在柳枝稷农杆菌浸种转化法中菌液浓度控制在1.2 OD600较为适宜。
    水杨酸对盐胁迫下花椰菜种子萌发及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王玉萍,董雯,张鑫,杨茜,张峰
    2012, 21(1):  213-219. 
    摘要 ( 1365 )   PDF (1201KB) ( 152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先华70和祁连白雪2个耐盐性不同的花椰菜品种为材料,在125 mmol/L NaCl胁迫处理下,研究了不同浓度水杨酸对花椰菜种子萌发及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盐胁迫下,0.5~1.5 mmol/L SA浸种预处理的花椰菜种子具有较高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及ɑ-淀粉酶活性,其中以1.0 mmol/L的SA处理效果最好;0.5~1.5 mmol/L SA处理的花椰菜幼苗具有较高的株高、茎粗和较大的叶面积,其叶绿素含量、可溶性糖含量、脯氨酸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均较高,而丙二醛(MDA)含量较低,其中以1.0 mmol/L SA处理效果最好。说明0.5~1.5 mmol/L外源SA可以通过提高ɑ-淀粉酶活性,提高花椰菜幼苗渗透调节能力和抗氧化能力,诱导花椰菜种子萌发和幼苗的耐盐性,减轻和缓解盐害,SA浓度超过2.0 mmol/L时对盐胁迫没有缓解效应。
    一年生黑麦草制取燃料酒精发酵工艺的初步研究
    代王莹,郭和蓉,张兴龙,李强
    2012, 21(1):  220-228. 
    摘要 ( 644 )   PDF (1284KB) ( 129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分别经过酸预处理(1% H2SO4)和碱预处理(10% NaOH),再用绿色木酶酶解的一年生黑麦草邦德(Abundant)为材料,进行了燃料酒精发酵工艺研究。结果表明,通过预处理后,方案1(普通酵母+毕赤酵母,体积比7∶3)的相对最优发酵条件为:温度37℃,菌株浓度10%,pH 5.5,时间48 h。方案2(普通酵母+毕赤酵母+黑曲霉, 体积比7∶3∶2)的相对最优发酵条件为:温度37℃,菌株浓度12%,pH 5.5,时间48 h。2种方案中,菌株浓度和发酵温度是比较重要的影响因素。对于酸碱预处理而言,均是发酵方案2的原料酒精转化率相对较高,分别为8.36%和8.39%,差异不显著。
    植被指数在典型草原生物量遥感估测应用中的问题探讨
    张艳楠,牛建明,张庆,杨艳,董建军
    2012, 21(1):  229-238. 
    摘要 ( 990 )   PDF (678KB) ( 164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遥感技术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初,随后被广泛应用于草地遥感估产研究,通过不同尺度数据之间建立植被指数—生物量函数关系来完成由点及面的转换。本研究选用了14种常用于草地估产的植被指数,对内蒙古锡林浩特市白音锡勒典型草原分别建立植被指数—干重、植被指数—鲜重的回归模型并对14种植被指数进行DCA分析发现,1)鲜重及干重应用在草地生物量遥感估测中均是可行的,但干重效果要优于鲜重,考虑到实验条件限制,鲜重具有更广泛的应用;2)DCA排序的第一、二轴分别代表土壤、大气的影响,且土壤是影响植被指数最主要的因子;DCA排序将14个植被指数分为4类,综合排除了土壤及大气影响的一类植被指数,也就是归一化差异植被指数及由其衍生的土壤调整植被指数、修改型土壤调整植被指数效果最好;3)经验数据显示:当生物量低于370 g/m2时,建立的估产模型都是一元线性的;当生物量在370~720 g/m2时,一元线性模型和指数模型的模拟效果都很好;当生物量高于720 g/m2时,估产模型都是指数的,因此,随着生物量范围的增大,模型逐渐由一元线性趋近于指数模型。
    基于MODIS算法的藏北高寒草甸的光能利用效率模拟
    付刚,沈振西,张宪洲,石培礼,何永涛,武建双,周宇庭
    2012, 21(1):  239-247. 
    摘要 ( 1268 )   PDF (873KB) ( 130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光能利用效率(light use efficiency,LUE)是指初级生产力与植被冠层所吸收的光合有效辐射(absorbed 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APAR)之比,它反映了植被利用光能的能力。定量化生产力的时空变化是定量化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研究内容,而LUE作为光能生产力模型中的一个重要参数,是定量化生产力时空变化的基础。因此,定量化全球植被的LUE是定量化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MODIS光能利用效率算法,本研究模拟了2004-2005年藏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光能利用效率(LUEMODIS),并用观测的光能利用效率(LUEEC)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在MODIS算法中,日最低气温(Tamin)和饱和水汽压亏缺(VPD)分别被用来计算温度胁迫因子(Tscalar)和水分胁迫因子(Wscalar)。相关分析和多重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相对于Wscalar,Tscalar更能够解释观测的LUE的季节变化。2004和2005年的模拟值分别高估了约14.97%和16.57%的观测值,但配对T检验显示模拟值和观测值差异不显著,即基于MODIS的LUE算法在模拟藏北高寒草甸LUE方面具有较高的精度。相关分析表明,观测的LUE与Tamin的相关性好于观测的LUE与平均气温的相关性,这表明在反应藏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LUE的季节变异方面,Tamin优于平均气温。总之,基于MODIS算法的LUE模型能够比较准确地定量化藏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LUE。
    牦牛尿嘌呤衍生物排出量对皱胃注射酵母RNA水平的响应
    王虎成,叶得河,周建伟,龙瑞军
    2012, 21(1):  248-253. 
    摘要 ( 818 )   PDF (426KB) ( 129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研究对3头牦牛施以皱胃瘘管手术,以酵母RNA为嘌呤碱基供体,连续注射4期,以期测定牦牛吸收嘌呤的回收率,为尿嘌呤衍生物估测牦牛瘤胃微生物氮产量的模型积累数据。 结果表明,牦牛皱胃连续注射酵母RNA可使尿囊素(564~1 426 μmol/kg BW0.75)、总嘌呤衍生物(purine derivative, PD)排出量(629~1 507 μmol/kg BW0.75)及尿囊素占总PD比例线性提高(0.90~0.95)(P<0.01);嘌呤碱基注射水平对尿酸、肌酐及尿氮排出量影响不显著(P>0.05)。回归分析发现,牦牛皱胃嘌呤注射量(X,mmol/d)与尿嘌呤衍生物排出量(Y,mmol/d) 间存在线性关系:Y=0.85X+33.02 (R2=0.96,P<0.001),牦牛吸收嘌呤在尿中的回收率为85%。
    综合评述
    山地牧道与植被空间异质性研究评述
    刘金鑫,宫渊波,左琴,陈林武,房建佳,刘珊珊
    2012, 21(1):  254-261. 
    摘要 ( 715 )   PDF (450KB) ( 146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山地牧道和沿牧道放牧改变植被空间异质性。综合国内外研究进展,将山地牧道的涵义扩展为家畜在山地垂直空间移动的固定路线、放牧往返小道、相对固定的采食路径以及践踏小径等,并总结了山地牧道的形成与分布规律,重点评述了山地牧道与植被空间异质性相互作用机制。山地牧道作为一种线状廊道,为物种扩散提供通道、生境,分割斑块景观,影响植被边界动态,在不同尺度上影响植被空间异质性;家畜沿牧道的选择采食与植被空间异质性相互影响,家畜还通过践踏和排泄改变植被空间异质性;家畜采食、践踏和排泄综合作用于土壤,通过影响土壤异质性间接影响植被的空间分布。山地牧道在动物行为学、放牧生态学研究中具有理论和实践价值,可以为监测植被退化、控制载畜量提供依据。
    中国内陆天然湿地的类型特征及分布规律-I类的划分
    王翀,林慧龙
    2012, 21(1):  262-272. 
    摘要 ( 1430 )   PDF (1014KB) ( 85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综述前人湿地分类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湿地分类应遵循的6条原则,借鉴任继周等提出的草原综合顺序分类法,并依上述原则,提出了依照生物气候-湿地基底物质结构-植被的我国内陆天然湿地的综合顺序分类方法。内陆天然湿地综合顺序分类法第一级为类,分类指标是积水深度和>0℃的年积温(∑θ)。积水深度和>0℃的年积温(∑θ)是量化的指标,利用这2个指标将我国天然湿地分为21个类,并得到湿地类别的检索图。第二级——亚类的划分,以湿地基底物质结构作为指标;第三级——型的划分,以植被类型作为指标,分为挺水型、浮叶型、沉水型以及漂浮型。对我国的天然湿地依照生物气候等指标进行类的划分,结果表明,寒冷浅水类(ⅠB)、微温浅水类(ⅢB)、寒温浅水类(ⅡB)、寒冷深水类(ⅠA)和暖温浅水类(ⅣB)是我国分布面积最广的5个湿地类型,占我国内陆天然湿地总面积的79.75%,主要分布在青海、西藏、新疆、甘肃、四川、内蒙古、吉林、黑龙江;而暖热浅水类(ⅤB)、炎热浅水类(ⅦB)、炎热深水类(ⅦA)、亚热浅水类(ⅥB)、寒温深水类(ⅡA)是我国分布面积最小的5个内陆天然湿地类型,分布在安徽、湖北、云南、广东、广西、海南、贵州、青海,仅占我国内陆天然湿地总面积的0.83%。我国现有内陆天然湿地占湿地综合顺序法中21类的20类,炎热季节性类(ⅦC)在我国无分布。由于湿地综合顺序分类法检索图充分体现了天然湿地各个类之间的发生学关系,从而为在全球气候暖干化的背景下,预测未来天然湿地类的演替奠定了基础。
    研究简报
    不同耕作措施对西北绿洲灌区冬小麦农田土壤呼吸的影响
    于爱忠,黄高宝,柴强
    2012, 21(1):  273-278. 
    摘要 ( 1031 )   PDF (582KB) ( 143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西北绿洲灌区多年田间定位试验基础上,研究了免耕秸秆覆盖(NTS)、免耕不覆盖(NT)和传统耕作(T)3种耕作措施下冬小麦农田土壤呼吸变化特征及其对土壤温湿度的敏感性。结果表明,3种耕作措施土壤呼吸速率日变化和生育期变化呈单峰曲线。免耕秸秆覆盖处理土壤呼吸速率日峰值出现在15:00,免耕不覆盖和传统耕作处理出现在14:00。3种耕作措施土壤呼吸速率生育期峰值出现在冬小麦开花期。从冬小麦返青至成熟,免耕秸秆覆盖和传统翻耕处理土壤呼吸平均速率分别较免耕不覆盖处理高43.01%和33.33%。3种耕作措施下土壤呼吸对土壤温度的敏感性(Q10)依次为NT>NTS>T,敏感性为1.93~3.00;3种耕作措施下土壤呼吸对土壤含水量不敏感。说明在西北绿洲灌区,不同耕作措施下冬小麦农田土壤呼吸主要受耕层土壤温度的控制。
    不同营养水体对喜旱莲子草化感抗藻的影响
    叶良涛,钱家忠,左胜鹏,李蜀萍,陈雅琼
    2012, 21(1):  279-284. 
    摘要 ( 873 )   PDF (822KB) ( 150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植物化感原理,通过水培实验,模拟在蒸馏水、标准培养液(BG11营养液)和巢湖湖水(富营养化水体)3种不同营养状态的水体下,研究外来入侵植物喜旱莲子草不同培养时期的活体植株和不同腐解时期的残体植株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同时还测定了喜旱莲子草活体植株种植水和残体植株腐解液的pH值和氧化还原电位的变化。结果表明,1)在不同水体营养状态下,喜旱莲子草具有抗藻的潜势,活体植株和残体植株在不同时期均显著抑制迟滞期的铜绿微囊藻(P<0.01),且残体植株抑制作用更强;不同营养水体中喜旱莲子草化感抗藻潜力差异显著(P<0.05),其中活体植株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效应为:蒸馏水>富营养化湖水>标准BG11营养液,残体植株为:富营养化湖水>标准BG11营养液>蒸馏水。2)两类材料均显示相似的化感抗藻动态,抑制作用先逐渐增强,5 d内达到对铜绿微囊藻较高抑制率(活体植株最高抑制率为70.7%;残体植株为91.7%),随后抑制率逐渐趋于稳定。3)喜旱莲子草活体种植水与残体植株腐解液理化性质显著不同(P<0.05),pH值和氧化还原电变化与溶液、时间、材料等因素有关。
    水稻茎、叶的营养含量及留茬高度对稻草营养品质的影响
    陈明霞,黄艳芳,崔卫东,冯帆,刘秦华,张建国
    2012, 21(1):  285-290. 
    摘要 ( 1369 )   PDF (462KB) ( 135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我国畜牧业的快速发展,稻草的利用也大幅度增加。稻草通常被列为低质粗饲料,品种不同,其营养价值变化较大。本研究对泰优99、渝香203、丰优22、Ⅱ优368和培杂泰丰 5个水稻品种的农艺性状、茎叶营养含量和消化率进行了测定,并探讨了留茬高度对5个品种稻草营养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丰优22在农艺性状、粗蛋白含量、茎叶消化率等方面表现较好,相对于其他4个品种具有更高的饲用价值;水稻叶的粗蛋白质和粗灰分含量比茎高,无氮浸出物含量和干物质消化率比茎低;留茬高度对稻草营养含量影响不大,水稻收割应留茬3~5 cm,以便增加稻草产量。
    地下滴灌对苜蓿的生长发育与种子产量的影响
    孟季蒙,李卫军
    2012, 21(1):  291-295. 
    摘要 ( 1146 )   PDF (625KB) ( 154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提高苜蓿种子产量和效益,把地下滴灌引入苜蓿种子生产试验,通过对地下滴灌的水盐分布、苜蓿生长特性和种子产量等方面的研究,探讨地下滴灌应用于苜蓿种子生产的可行性和效果。结果表明,在田间相对持水量的65%~80%(W1)水量下,湿润体的体积最大,水平最大湿润半径均为50 cm。垂直最大湿润半径为20 cm。水分能够到达40 cm×80 cm宽窄行播种方式下苜蓿的根系位置;W1处理所得根干物质积累量最高,为25.09 g,显著高于其他试验处理(P<0.01),根重顺序为W1>CK>W2>W3。并且,W1处理种子产量最高,为909.62 kg/hm2,极显著高于对照的种子产量(611.39 kg/hm2)(P<0.01)。说明地下滴灌应用于苜蓿种子生产,能够起到增产效果。
    象草4CL基因片段的克隆及RNAi表达载体构建
    霍松,陈慧,朱琼华,解新明
    2012, 21(1):  296-311. 
    摘要 ( 783 )   PDF (508KB) ( 43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象草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广泛栽培的多年生资源植物。为探讨华南象草4-香豆酸:CoA 连接酶(4CL)基因下调表达对木质素合成的影响,本研究设计1对特异引物,PCR扩增获得一段长为374 bp的干扰片段。通过TOPO克隆,将该片段克隆到载体pCR/GW/TOPO,构建了入门克隆载体pENTR-4CL;再经过LR反应使pE-NTR-4CL上的干扰片段进入目的载体pCB2004B上,形成表达载体pCB2004B-4CL,最后通过冻融法将其转入到根癌农杆菌EHA105中。菌液PCR结果表明RNAi质粒已成功转入农杆菌,为进一步利用RNAi技术研究4CL基因的功能奠定了基础。